古堤上的磚石。
邵伯鐵牛。
邵伯古堤。
邵伯古堤
修建時間: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
遺產位置:江都區邵伯鎮邵伯明清運河故道東岸
遺產價值:大堤上部以城磚砌築,頂部壓條石,真實性、完整性好。
一道閘門,隔開了京杭大運河與邵伯古運河。邵伯節制閘外,棄船登岸,跨過閘門,即是邵伯運河古堤。
漫步堤上,古風撲面。古堤遺存,你可以想像當年的風浪;排排老屋,你可以聆聽當年的市井繁華;與老人交談,你還可領略到新的人文風情的傳承與演繹。
石堤古蹟
大磚刻字,「堤工總局」有追責制
邵伯節制閘東側,自北往南,是一段石堤,長逾300米。堤高四五米,自下而上,是杉木樁,石條,石塊,最上層是大磚。
這就是已被列入世界遺產的邵伯運河古堤。
細細尋覓,記者從大磚上發現了古痕跡,磚面刻有兩行字:上刻「鎮江府丹陽縣X記」,「X」模糊不清,像「董」字,但難以確定;下刻「堤工總局」。
邵伯鎮申遺辦副主任丁雲峰介紹,「堤工總局」相當於今天的國家水利部,「X記」則表明大磚是某家窯廠燒制,「之所以留下『X記』,是當大磚出現質量問題時,『堤工總局』就會追究『X記』的責任。」
或許,正是當年的「追責」制度,才有了今天古堤的完好。
當地歷史文化研究者張允生說,邵伯築堤,當追溯至東晉。乾隆曾以「太傅堤存綠水潯,惠方邵伯頌棠陰」,吟誦謝安為邵伯黎民造福築埭。
唐宋之前,揚州至淮安一線,36座小型湖泊連綿不斷,素有「三十六陂帆落盡,只留一片好湖光」之譽。自黃河奪淮後,三十六陂匯為巨浸,風急浪險,「千舟半渡,一風而盡,浮屍無數,慘不忍睹」。嘗盡水患的人們,不得不在湖畔忙築堤,將運河和湖分開,以避風浪。
《甘棠小志》記載,運河形成於南宋紹熙五年(1194),史稱紹熙堰,裡人俗稱東堤。雖然築堤,還是水災不斷。
康熙五十三年—五十四年,修建邵伯運堤東岸石工,大堤底部為石塊壘疊護坡,上部以城磚砌築,頂部壓一層條石,真實性、完整性好。其中一段,就是保存至今的邵伯運河古堤。
此後,清朝年間進行過兩次重修,有兩塊石碑見證,一塊刻字「金隄永固」(光緒十六年堤工總局修),一塊刻字「甘棠保障」(宣統二年四月堤工總局修)。
民國時期,堤防加固仍未間斷。1946年春,蘇皖邊人民政府發動高郵、寶應、樊川民工,修整邵伯至涇河運堤,長99公裡,毀掉日本侵略軍、偽軍遺留在運堤上的工事,加固了險工險段。
堤上遺存
鎮水鐵牛,過去神物成今日吉祥物
古堤鬥野園內,有一尊鐵牛。它屈膝昂首,俯伏在連體鐵座上,重約1.5噸,長1.98米,高1.1米,腹中空空,叩之鏗然有聲。它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產物,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邵伯鐵牛有一段不尋常的來歷。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邵伯南更樓決堤,決口長達180多米,水深13米多,波濤洶湧,難以堵塞,被阻漕船達4000餘艘,來往船隻不得不繞邵伯湖而行。次年,常州幫旗丁傅經振等率15艘重載糧船,往邵伯湖航行,途中突遇暴風,沉沒湖中,淹死35人。
康熙帝見到奏章,大為震驚,責令漕河總督張鵬翮速到邵伯治水。張鵬翮至,見沿河數千百姓焚香慟哭,竟也大哭,遂令築土堵塞決口。但因決口太深,一時難堵,故避決口,開越河一道,自倉巷口向西折南至南大王廟,連接京杭運河,又築南北二壩,康熙四十年(1701年)置鐵牛於堤上鎮之。
鐵牛鑄有銘詞:「維金克木蛟龍藏,維土製水龜蛇降。鐵犀作鎮奠淮揚,永除昏墊報吾皇。」
丁雲峰介紹,自淮河下遊至入江處,共設置了12隻動物塑像,即「九牛二虎一隻雞」,安放於水勢要衝,以期鎮水安瀾,同時作為水位測定之標識,即通過水位上漲到動物腳、身、頸的位置,判斷水患發生的可能性。
其中,九牛置於漣水東門外、三河閘、高良澗、洪澤湖、高郵馬棚灣、邵伯、瓜洲等地;二虎實為石雕壁虎,置於揚州壁虎壩;一雞則在江都昭關壩稽家閘石壁之上。
不過,「九牛二虎一隻雞」中,如今只剩下2頭牛,一頭在邵伯,一頭在江都;還有一隻虎,留在灣頭。
「有了鐵牛300多年來,邵伯從未發生過水災。」潘名祥,儘管功勞歸於運河古堤,但自從鐵牛一出現,百姓就喜歡上了它,過去視它為神物,而後視它為吉祥物。
當地人眼裡,鐵牛是長壽的象徵。誰家生了孩子,會抱著騎上鐵牛,手抓兩隻牛角,大人替孩子念念有詞:「乾媽媽多到,我多大。」每年正月十五,鐵牛生日,大人們去燒香,並喊上幾個小男孩搶香,然後送到不孕不育人家,發吉兆,祝來年生個胖小子。
鐵牛不僅是當地人的吉兆,遊人到此,也要親熱地撫摸它:摸摸牛頭,不生腫瘤,全家安康,吃穿不愁;摸摸牛背,喝酒不醉,生活小康,幹活不累。
市井風情
央視取景,再現揚州版《清明上河圖》
古堤上,原本是邵伯的一條商業街。「我家老房子就在附近,自小在這裡長大。」邵伯鎮文化站原站長潘名祥說,這條街叫「上河邊」。
記憶中,古堤上開了很多店,有油麻店、錨鏈店、車匠店、旅館、飯店。「房子基本上是兩層,前店後作。」潘名祥說,解放初,這裡還很繁華。不過,這也成了潘名祥最後的記憶。
有一幅畫,名叫《運河攬勝圖》,曾展現了邵伯鎮及古堤上的市井繁華。
畫面上,運河水面寬闊,停留著各種船舶,既有大型的商船,也有漁民打魚的小舟。一座有著二十多個橋洞的橋梁橫跨在運河上,船舶穿梭其中。岸邊,則是一幅生動的市井圖:碼頭上,工人們正在忙於搬運貨物;官衙裡,官吏們正在辦公;街道上兩邊都是商店,有賣米的、賣酒的以及其他正在進行買賣的商販,街道邊,還搭有古戲臺,戲子們正濃墨重彩登臺唱戲;街道中,還有抬轎的轎夫,一名女子正從轎子中探出頭來……
這幅《運河攬勝圖》,被專家稱為揚州版《清明上河圖》,現藏於揚州博物館。
畫作者王素,又稱王小梅,是晚清時期揚州著名畫家。1853年,太平軍攻克揚州,王素為逃避戰火,舉家遷居江都邵伯、郭村等處,並畫出反映當時社會百態的《運河攬勝圖》。
今年5月,央視來揚拍攝紀錄片《大運河》,將這幅畫錄入鏡頭,並請潘名祥講解還原了當年真實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