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邵伯古堤建於清康熙時 建材有追責制度(圖)

2020-11-22 中國新聞網

古堤上的磚石。

邵伯鐵牛。

邵伯古堤。

  邵伯古堤

  修建時間: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

  遺產位置:江都區邵伯鎮邵伯明清運河故道東岸

  遺產價值:大堤上部以城磚砌築,頂部壓條石,真實性、完整性好。

  一道閘門,隔開了京杭大運河與邵伯古運河。邵伯節制閘外,棄船登岸,跨過閘門,即是邵伯運河古堤。

  漫步堤上,古風撲面。古堤遺存,你可以想像當年的風浪;排排老屋,你可以聆聽當年的市井繁華;與老人交談,你還可領略到新的人文風情的傳承與演繹。

  石堤古蹟

  大磚刻字,「堤工總局」有追責制

  邵伯節制閘東側,自北往南,是一段石堤,長逾300米。堤高四五米,自下而上,是杉木樁,石條,石塊,最上層是大磚。

  這就是已被列入世界遺產的邵伯運河古堤。

  細細尋覓,記者從大磚上發現了古痕跡,磚面刻有兩行字:上刻「鎮江府丹陽縣X記」,「X」模糊不清,像「董」字,但難以確定;下刻「堤工總局」。

  邵伯鎮申遺辦副主任丁雲峰介紹,「堤工總局」相當於今天的國家水利部,「X記」則表明大磚是某家窯廠燒制,「之所以留下『X記』,是當大磚出現質量問題時,『堤工總局』就會追究『X記』的責任。」

  或許,正是當年的「追責」制度,才有了今天古堤的完好。

  當地歷史文化研究者張允生說,邵伯築堤,當追溯至東晉。乾隆曾以「太傅堤存綠水潯,惠方邵伯頌棠陰」,吟誦謝安為邵伯黎民造福築埭。

  唐宋之前,揚州至淮安一線,36座小型湖泊連綿不斷,素有「三十六陂帆落盡,只留一片好湖光」之譽。自黃河奪淮後,三十六陂匯為巨浸,風急浪險,「千舟半渡,一風而盡,浮屍無數,慘不忍睹」。嘗盡水患的人們,不得不在湖畔忙築堤,將運河和湖分開,以避風浪。

  《甘棠小志》記載,運河形成於南宋紹熙五年(1194),史稱紹熙堰,裡人俗稱東堤。雖然築堤,還是水災不斷。

  康熙五十三年—五十四年,修建邵伯運堤東岸石工,大堤底部為石塊壘疊護坡,上部以城磚砌築,頂部壓一層條石,真實性、完整性好。其中一段,就是保存至今的邵伯運河古堤。

  此後,清朝年間進行過兩次重修,有兩塊石碑見證,一塊刻字「金隄永固」(光緒十六年堤工總局修),一塊刻字「甘棠保障」(宣統二年四月堤工總局修)。

  民國時期,堤防加固仍未間斷。1946年春,蘇皖邊人民政府發動高郵、寶應、樊川民工,修整邵伯至涇河運堤,長99公裡,毀掉日本侵略軍、偽軍遺留在運堤上的工事,加固了險工險段。

  堤上遺存

  鎮水鐵牛,過去神物成今日吉祥物

  古堤鬥野園內,有一尊鐵牛。它屈膝昂首,俯伏在連體鐵座上,重約1.5噸,長1.98米,高1.1米,腹中空空,叩之鏗然有聲。它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產物,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邵伯鐵牛有一段不尋常的來歷。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邵伯南更樓決堤,決口長達180多米,水深13米多,波濤洶湧,難以堵塞,被阻漕船達4000餘艘,來往船隻不得不繞邵伯湖而行。次年,常州幫旗丁傅經振等率15艘重載糧船,往邵伯湖航行,途中突遇暴風,沉沒湖中,淹死35人。

  康熙帝見到奏章,大為震驚,責令漕河總督張鵬翮速到邵伯治水。張鵬翮至,見沿河數千百姓焚香慟哭,竟也大哭,遂令築土堵塞決口。但因決口太深,一時難堵,故避決口,開越河一道,自倉巷口向西折南至南大王廟,連接京杭運河,又築南北二壩,康熙四十年(1701年)置鐵牛於堤上鎮之。

  鐵牛鑄有銘詞:「維金克木蛟龍藏,維土製水龜蛇降。鐵犀作鎮奠淮揚,永除昏墊報吾皇。」

  丁雲峰介紹,自淮河下遊至入江處,共設置了12隻動物塑像,即「九牛二虎一隻雞」,安放於水勢要衝,以期鎮水安瀾,同時作為水位測定之標識,即通過水位上漲到動物腳、身、頸的位置,判斷水患發生的可能性。

  其中,九牛置於漣水東門外、三河閘、高良澗、洪澤湖、高郵馬棚灣、邵伯、瓜洲等地;二虎實為石雕壁虎,置於揚州壁虎壩;一雞則在江都昭關壩稽家閘石壁之上。

  不過,「九牛二虎一隻雞」中,如今只剩下2頭牛,一頭在邵伯,一頭在江都;還有一隻虎,留在灣頭。

  「有了鐵牛300多年來,邵伯從未發生過水災。」潘名祥,儘管功勞歸於運河古堤,但自從鐵牛一出現,百姓就喜歡上了它,過去視它為神物,而後視它為吉祥物。

  當地人眼裡,鐵牛是長壽的象徵。誰家生了孩子,會抱著騎上鐵牛,手抓兩隻牛角,大人替孩子念念有詞:「乾媽媽多到,我多大。」每年正月十五,鐵牛生日,大人們去燒香,並喊上幾個小男孩搶香,然後送到不孕不育人家,發吉兆,祝來年生個胖小子。

  鐵牛不僅是當地人的吉兆,遊人到此,也要親熱地撫摸它:摸摸牛頭,不生腫瘤,全家安康,吃穿不愁;摸摸牛背,喝酒不醉,生活小康,幹活不累。

  市井風情

  央視取景,再現揚州版《清明上河圖》

  古堤上,原本是邵伯的一條商業街。「我家老房子就在附近,自小在這裡長大。」邵伯鎮文化站原站長潘名祥說,這條街叫「上河邊」。

  記憶中,古堤上開了很多店,有油麻店、錨鏈店、車匠店、旅館、飯店。「房子基本上是兩層,前店後作。」潘名祥說,解放初,這裡還很繁華。不過,這也成了潘名祥最後的記憶。

  有一幅畫,名叫《運河攬勝圖》,曾展現了邵伯鎮及古堤上的市井繁華。

  畫面上,運河水面寬闊,停留著各種船舶,既有大型的商船,也有漁民打魚的小舟。一座有著二十多個橋洞的橋梁橫跨在運河上,船舶穿梭其中。岸邊,則是一幅生動的市井圖:碼頭上,工人們正在忙於搬運貨物;官衙裡,官吏們正在辦公;街道上兩邊都是商店,有賣米的、賣酒的以及其他正在進行買賣的商販,街道邊,還搭有古戲臺,戲子們正濃墨重彩登臺唱戲;街道中,還有抬轎的轎夫,一名女子正從轎子中探出頭來……

  這幅《運河攬勝圖》,被專家稱為揚州版《清明上河圖》,現藏於揚州博物館。

  畫作者王素,又稱王小梅,是晚清時期揚州著名畫家。1853年,太平軍攻克揚州,王素為逃避戰火,舉家遷居江都邵伯、郭村等處,並畫出反映當時社會百態的《運河攬勝圖》。

  今年5月,央視來揚拍攝紀錄片《大運河》,將這幅畫錄入鏡頭,並請潘名祥講解還原了當年真實場景。 

相關焦點

  • 正式定名: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內部展陳方案曝光
    龔良表示,觀眾在這裡將可以看到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的前世今生,以及運河上的水利工程、漕運鹽利、商業貿易、宗教信仰、飲食風物、戲曲詩詞、舟船樣式、市井生活,運河沿線的自然生態、運河如何與「一帶一路」交匯,並專題展示我省組織創作的《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簡而言之,這座博物館就是中國大運河的「百科全書」。
  • 康熙的聖主胸懷,在戰爭中到底有沒有用?
    康熙帝聖主胸懷,一直本著求和不求戰的原則,這次對於噶爾丹事件康熙還是一心求和,噶爾丹會接受康熙的籠絡嗎?康熙的懷柔對於敵人真的有用嗎?接下來承圖講音樂給大家說一說。且說噶爾丹當政之初,與清廷關係還是正常的,每年都有貿易往來,清廷這樣的中原王朝一向稱人家來朝為納貢,再賞給人家超倍之物為賜,其實是個賠本買賣,但也不錯,咱要的是萬國來朝的上國榮光,失點小錢小物算什麼呀。這裡面確實有藩邦的上貢,不是的倒也不少,清廷可不管那麼多,一概貢也,包括荷蘭、俄羅斯這樣的西方之國,也被納入到貢的行列,足見官方史書所載貢的真面目了。
  • 夜泊楓橋 大運河邊「一宿千年」
    除此之外,歷代詩人、詩論家都對《楓橋夜泊》推崇有加,紛紛吟詠楓橋,留下「烏啼月落橋邊寺,欹枕猶聞半夜鍾」(宋·孫覿);「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宋·陸遊);「正是思家起頭夜,遠鍾孤棹宿楓橋」(明·高啟);「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鍾」(清·王士禎)等佳句。甚至曾風靡一時的流行歌曲《濤聲依舊》,也是巧妙地化用了《楓橋夜泊》,表達了現代人和古人千年相通的愁懷。
  • 擴散|大運河天津段最新消息來了
    元代定都北京(大都)後,每年有大量漕船滿載糧食從南方海運至大沽口進入海河,又經北運河轉運至北京。至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後,大運河全線修通,明廷下令罷海運及陸運,專事河運,南來的漕船經南運河進入天津,在三岔河口轉入北運河,將糧食、綢緞、建材等直接運送至北京,河上槽船多達一萬餘只,船工最多達12萬人,天津隨之而興。
  • 揚州萬福閘開閘引水1000萬立方邵伯湖水「長高」10公分
    7月5日6:45,萬福閘管理所控制室,隨著引水指令下達,65孔閘門緩緩開啟,長江潮水壅高推送著廖家溝碧清的水源,迅速從閘門下翻湧而出,歡快奔向邵伯湖。瞬時引水2000立方/秒記者現場觀察發現,7:40時,長江潮位已達5.06米,萬福閘65孔閘門抬升4米,瞬時流量超過2000立方米/秒。
  • 探秘清東陵 走進真實的「地下甄嬛傳」(圖)
    早年她以情勸服洪承疇,青年喪偶巧妙周旋扶立順治,攝政王把持國政時又委身下嫁以求周全,晚年又教導孫子康熙治理國家。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孝莊以七十五歲壽終。彌留之際,她囑咐康熙說,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
  • 清康熙甲子鼠年,御筆書嶽陽樓,氣勢恢宏,字裡行間皆是帝王風骨
    康熙御筆《嶽陽樓記欣賞》清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清聖祖康熙二十三年,日本靈元天皇天和四年,貞享元年,中國農曆甲子年(鼠年)。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從小喜好書法 康熙帝從小喜好書法,但真正開始練習時已是20多歲。康熙十年(1671年)開經筵日講(漢唐以來,帝王為講論經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編者注)以來,講官熊賜履、傅達禮等按照"帝王之學"的要求安排講授內容,只注重《四書》講章中的治道蘊意,而不贊成皇帝將精力分散在學習寫字上。
  • 中央委:規範特別重大生產安全責任事故追責問責審查調查工作
    繃緊安全生產責任弦1月10日14時,山東五彩龍投資有限公司笏山金礦距井口240米處的「一中段」發生爆炸,導致22人被困井下。圖為1月13日拍攝的爆炸事故救援現場(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1月10日下午2點,位於山東煙臺棲霞市的山東五彩龍投資有限公司笏山金礦發生爆炸事故,造成井下22名工人被困。截至目前,現場救援仍在緊急進行中。
  • 世界六大遺產運河除了中國大運河其它的你知道嗎?
    具記載世界上有500多條運河,其中有六條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裡包含了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中國大運河、法國的米迪運河、比利時中央運河的四條吊橋、加拿大的裡多運河、英國的旁特基西斯特高架輸水道橋與運河和荷蘭的阿姆斯特丹17世紀運河區。下面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這些名揚世界的運河。
  • 「大數據」反腐、「1比9」式追責 看紀委正風肅紀「組合拳」有多...
    近年來哈爾濱市以技術手段輔助制度建設,對不正之風廣覆蓋和「深挖」。其「大數據」平臺有以下特點。一是打破政務、社會大數據的壁壘,實現共享。平臺有11個模塊,匯集201類、312億條數據,涵蓋全市47萬餘名黨員幹部及公務員信息,可做到身份、房產、車輛、企業註冊、銀行軌跡等關鍵信息「一站式」查詢。朱某「現出原形」,正得益於大數據的資源。二是「治病」於初,防養癰成患。
  • 康熙時錢幣的預示
    康熙時期,官府鑄造的銅幣,上面鑄有漢文地名。後人收集古董,將錢幣上的地名串成了一首詩。誰能料到,朗朗上口的詩文,像是高度濃縮的故事梗概,符合了大清的終極命運,落於何人之手…… 根據記載,康熙時期官府鑄造的錢幣,輪廓最闊,質地也很純。
  • 精品推薦—大清康熙年制款青花人物故事圖橄欖瓶
    畫法早期以單線平塗為主,氣勢粗獷;中期以後則勾勒、渲染、皴法等並用,繪畫精細,並以青花色階(即所謂「青花五彩」)而備受推崇藏品介紹中文名稱:大清康熙年制款青花人物故事圖橄欖瓶英文名稱:Qing Kangxi
  • 世界三大科學巨擘,其中一位中國人,康熙南巡時夜夜召見他
    恰巧,梅文鼎的父親給兒子請的私塾先生羅王賓對天象知識很有研究,這無形之中影響了梅文鼎,師生二人經常在夜晚仰觀星象,羅王賓將天上的星宿名稱及變化規律都一一講給梅文鼎,有時還製作出天文儀器,模擬天象給他看,梅文鼎被神秘的天文深深地吸引了,並決心放棄科舉,而深入學習曆法。後來,梅文鼎又拜「高人」倪觀湖為師。倪先生教給他日月交食的原理和計算方法等天文曆法知識。
  • 船員患病 邵伯航道站快速送醫
    12月30日,京杭運河邵伯航道管理站在雪後巡航時,幫助一名患病船員及時送醫就診。大雪天氣過後,京杭運河揚州城區段航道內橫風較大。該站揚州航政管理大隊組織航道巡查,航政艇行駛至太陽宮大橋北側(K013+200)航段時,當班水手在瞭望中發現航道右岸一靠泊重載單機船上有人正在揮手求助。經詢問,該單機船豫長虹198上確有突發情況,一船員身體不適,正彎腰蹲在甲板上。因冬季枯水期,該重載船舶無法靠至岸邊,再加上船員們均是外地人,對揚州情況也不太熟悉,便對正巧巡航經過的航政艇發出求助信號。
  • 《康熙王朝》周培公暗示冊立胤礽為太子,康熙為何言聽計從了?
    那當時康熙處在什麼環境之下呢?電視劇中周培公是如此說的,周培公說:「當前外有三藩反叛,內有逆賊作亂,可謂非常之時。」這就是康熙當時所處的局勢環境,康熙削藩引起了吳三桂的三藩叛亂,這是當時的外部壓力,而內部壓力則還有皇宮內鬼勾結朱三太子企圖謀害康熙。
  • 大運河(紹興段)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芻議
    五代時,吳越王錢鏐將西陵改為西興。西陵運河就此改稱西興運河。南北朝時,紹興境內運河全線形成,沿線的堰埭津渡等航運設施較為齊備。當時有名的航運設施有西陵埭、都賜埭、曹娥堰、梁湖堰等等。隋大業六年(610),煬帝下令開江南河,準備東巡會稽,使西興運河與京杭運河相連接。當時紹興一帶的古運河也作了相應的疏浚和改造。這標誌著浙東古運河首次與京杭運河連接貫通。
  • 場景理論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
    當一個社區變成一個場景時,它可以成為培養各類精神的地方,比如,自我表達、本土真實性、迷人、傳統、越軌、睦鄰或合作等。這些或其中的任一種精神,都單獨或混合地取決於居住地的舒適物設施、活動和人群的組合。場景理論就是來詮釋如何和為什麼的。」
  • 康熙要殺75歲老頭,老頭說:我冤枉!康熙說:朕知道
    明朝滅亡後,清軍迅速入關,李自成的大軍竟然潰不成軍,很快被多爾袞打敗,此後順治和康熙兩任帝王,為了維護滿人的統治,一方面殺害反清義士,另一方面表現出「尊重漢人」的姿態,清朝局勢才得到穩定。尤其是康熙年間,反清復明起義屢禁不絕,雖然康熙派兵一一鎮壓,但始終沒有抓到一個人,此人就是明朝崇禎帝的第五子——朱慈煥,又稱朱三太子。當年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帝殺掉妻女,他的三個兒子逃了出去,最後被李自成活捉 。因為朱慈煥是崇禎存活的三個兒子中最小的一個,所以又被人稱為朱三太子。李自成失敗後,朱慈煥逃走,因為他年紀小,又下落不明,所以他的名字被很多人冒充,用來組織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