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目標會拖累你,用「登月思維」找高目標,把不可能變可能

2020-08-10 成長很甜Anne

我們都聽過:1962年,甘迺迪公開發表演講宣布美國要在1970年之前,把人類送上月球並且要安全返回。要是放到現在,很多人會說,美國很厲害,可以做到的,但是放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美國確實做不到,他有強大的競爭對手,那就是蘇聯,和蘇聯相比美國每次都會慢一點。並且美國當時自身能力很糟糕,不知道空間對接技術;不知道登月艙返回艙到底怎麼弄;太空人沒有出過艙等等很多問題,但是甘迺迪依然放出狠話,最終事實證明美國成功了。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

現在看來,讓美國真正實現登月的原因是甘迺迪制定的高目標。甘迺迪說:「我們選擇登月,不是因為他容易,而是因為它難。」

這就叫著名的「登月思維」:找一個看似不可能的高目標,公開宣布,然後集中力量(實現這個目標),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登月思維有悖於我們的一般思考,我們的慣用思維是:我要扎紮實實一步一步做;我先自己做到然後再對外公布;我公布了要做到那麼一定是在評估我能力之後才做出的決定,而甘迺迪的做法和我們的正常思維都不一樣,那麼為什麼甘迺迪定了一個超乎能力本身的高目標之後還會成功?這樣做究竟有什麼好處?


01.「登月思維」的好處

1.目標大,朝著目標努力回報大

我們現在經常這樣做,當一件事情不知道能不能完成的時候就會在朋友圈宣布一條消息:「我要立個flag,這個月要看完一本書,並且在朋友圈每天打卡,請圈友監督我」。其實這句話是說給自己聽的,並且在實施的過程中,把打卡內容對外發布,就會在內容上細細斟酌,以免讓人笑話,輸出是檢查輸入最好的方式,所以不管會不會堅持一個月,但是完成的部分肯定會收穫很多。這就是定了一個高目標,就算失敗了也能達到一半以上的水準,可是如果剛開始給自己很低的目標,那達到的水平會更低。就像我每天會看書,沒人監督,也不輸出,最後只是流於形式,收穫到的東西微乎其微。

2. 高目標處競爭少

在上面提到我們的一般思維都是以穩妥為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所以導致沒人會想做高於一般難度的事情,這樣目標越大,難度越大競爭越少。

萬維鋼老師講到一位記者經常參加大型聚會,裡面的都是大人物,一般大人物聚集在一起,商量的都是大事情,做的也都是大事情,但是這位記者發現一個真相,就是這些大人物能力都一般,可是他們依然在做大事兒上樂此不疲,為什麼?是因為大事情的競爭沒有想像的那麼激烈。

3. 一般的思考,大腦會變遲鈍

如果我們只思考自己可以想像到的東西,每天只考慮重複的東西,長時間這樣下去,思考量下降,大腦就會變遲鈍。這和我們的人體器官的特性有關,長期不活動,就會被視為無用器官而被動退化,就像我們每次在遇到超乎想像的事情時,就會顯得很無助,焦慮,不知道要怎麼做,那如果我們平時的工作和思考都是高於我們一般思考範圍的,那麼,高目標促進我們大思考,逼著我們多想一些超出水平的事情,就是老人常說的那句話「腦子會越用越靈」。



02.有了「登月思維」,要如何運用呢?

在上述兩部分我們知道了甘迺迪的成功就在於找到了高目標,看似不可能但是最終變成了可能,那是因為登月思維下的努力即使失敗也會收穫很多,其競爭並不激烈,而大目標催促我們多動腦,使得我們積極應對一切事物。所以當我們給自己定了一個高目標之後要怎麼做呢?

1.用第一性原理回歸高目標的本質

有了高目標之後,我們站在了更高的地方,但是我們也要知道,高目標之下競爭少,沒有可以借鑑的,我們就要運用第一性原理。

矽谷鋼鐵俠——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提出解釋第一原理:要求我們在解決問題時,要勇於打破知識的藩籬,回歸事物的本質,去思考最基礎的要素,在不參照經驗或其它的情況下,直接從事物最本源出發尋求突破口,逐步完成論證。

根據第一性原理,也就是為了我們高目標的實現,直接從事物的本源出發,我們的目標實現需要什麼條件,然後想辦法來實現它。就像我想要寫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必須有選題方向、題目、結構、素材案例或者故事、結尾、行文中需要遣詞造句,用一條線把整個文章串起來,知道了這些條件,再去寫文章時,就抓住了寫文章的本質東西,然後在此基礎上做升華,去完成的更好。

2.用發散思維找到高目標的條件

我們運用第一性原理找到高目標的本質,接下來要發現實現高目標的條件,可以運用發散思維。(太囉嗦了,精簡下,跟下面這段合併到一起。)發散思維是指大腦在思維時呈現一種擴散狀態,表現為個人的思維沿著許多不同的方向擴展,使觀念發散到各個有關方面,最終產生多種可能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即我們經常說的一題多解。所以我們可以運用發散思維幫助我們找到完成高目標的多種可能。

2004年的一場西洋棋比賽,圖中右邊的男人是傳奇象棋大師加裡·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左邊則是一個名叫馬格努斯·卡爾森(Magnus Carlsen)的13歲男孩(見圖)。在圖片中我們看到,這位大人卡斯帕羅夫專注著盯著棋盤,而13歲男孩卡爾森離開了座位,表面上在緊張的比賽中採用心理戰術,用悠閒散步讓對手驚慌失措,其實不是這樣的,卡爾森並不是搞心理戰術,是在主動使用發散思維。


13歲男孩運用發散思維,使得比賽的最後結果是平局,還是卡斯帕羅夫主動求和的,發散思維的意義就在於此,幫助我們找到多種可能答案,這其中的可能性答案讓我們取得成功。那究竟要怎麼練習發散思維呢?

1. )什麼都不想

偉大科學家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99%的靈感,而愛迪生的所有靈感都來源於睡覺的時候,也就是休息放鬆的時候,大腦處於無意識時,不工作的時候,就會突發靈感。我們老人經常念叨的,學累了就去休息,要不就傻了,這其中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大腦休息之後,會更有效率的工作,這時候會產生很多靈感,使我們不會陷入困局,難以跳出來。

2. )給點兒時間

數學家張益唐說:「好的靈感離不開長期思考的積澱」。即對於一樣東西需要在時間的長河裡建立連結,就像我們剛開始學習一樣東西時,很陌生,很難接受,但是我們不斷學習,不斷在與我們大腦中的舊東西連結之後,就會靈活運用,即使我們很長時間不用,也會信手拈來,而大腦中的舊東西與我們新學到的東西互相磨合之後,又會產生不一樣的東西,這就是好的想法和靈感。

所以在經過發散思維訓練之後就會產生很多好的想法和靈感,這些想法和靈感就是幫助我們實現高目標的多種可能。



3.用集中思維驗證條件的可行性

運用發散思維我們找到了第一性原理本質的多種可能條件,那這些可能條件是否有用,還需要我們運用集中思維來驗證其可行性。

羅斯福總統在執政期間,每當遇到重大問題時,他就會叫來一個參謀,告訴參謀把這個問題仔細研究一下,並且不要告訴別人,要保密。然後陸續的會叫來另外幾個參謀,安排同樣的內容,說同樣的話。最後,把這些人聚集起來,把他們的研究報告總結起來,經過各種商量探討,才會做最終的決定。

就這樣把不同的思想綜合起來歸納成一個思想的思維方式就是集中思維法。集中思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專注,探究事物本質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就像一臺計算機,分心會影響最後的結果。這樣一個一個驗證每一項的可行性,即想到的這些條件對於高目標的完成是否可行,是否真的具備實際價值幫助高目標。

比如我要在公司實現自己的價值,怎麼樣來實現,第一種發揮自己的能力,讓老闆看到自己的能力;另一種就是跟老闆套近乎,跟老闆走走關係,哪一種可行,肯定是第一種才會真正的實現自己的價值。



03.最後的話

甘迺迪的大目標宣講,在當時的很多科學家來看都很荒謬,覺得不可能完成,但是最後的成功也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低目標只會讓我們循規蹈矩的日復一日,而在定好高目標之後,推動著我們看到事物的第一性原理,在發散思維下儘可能的找到完成目標的所有條件,運用集中思維驗證其可行性。

不要再讓低目標阻礙我們發展,限制我們的思考水平,高目標會幫助我們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相關焦點

  • 中國載人登月調整,921火箭成主力,可能趕在美國之前實現目標
    今年11月24日,我國將在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用長徵五號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進行採樣返回。而我國月球探測的最終目標,是載人登月,並在月球建立基地。預計在2022年秋天就可以進行首飛,也有可能推遲的2025年,2024年具備執行天宮空間站艙段平臺的發射能力,2030年有望實現中國載人登月,而彼時,長徵九號如果發展順利的話,才可能剛剛進行第一次試射。
  • 中國載人登月計劃調整,921火箭成主力,可能趕在美國前實現目標
    今年11月24日,我國將在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用長徵五號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進行採樣返回。而我國月球探測的最終目標,是載人登月,並在月球建立基地。預計在2022年秋天就可以進行首飛,也有可能推遲的2025年,2024年具備執行天宮空間站艙段平臺的發射能力,2030年有望實現中國載人登月,而彼時,長徵九號如果發展順利的話,才可能剛剛進行第一次試射。
  • 超越不可能:「重複性消極思維」會加劇抑鬱,4個策略幫助你應對
    最後,它可能是你對未來的某種憂慮,擔心你的家庭、健康或者工作會發生些什麼,因為你現在的情況並不樂觀。你反覆地在腦海中一次又一次地構建著未來可能發生的糟糕場景,並且試圖尋找避免這些災難發生的方法。然而,無論你怎麼努力,都會發現自己「不可能」避免未來會發生的事情。
  • 不改變這幾種慣性思維,你永遠找不到加拿大工作!
    比如問他,你想找一份什麼樣的工作,他們的回答往往是什麼都行,我什麼活都能幹,其實乍一聽覺得人好,什麼工作都可以幹。但其實事情的本質是你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如果找工作完全是為了移民,或者不喜歡接下來要從事的工作,那麼HR一眼都能看出來的,找到工作的希望也小。所以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如果是喜歡這份工作就會有興趣去做。
  • 為什麼系統思維會比線性思維更好用?
    努力有點像線性思維,很多時候孩子明明學習不好,作為家長著急的心態其實可以理解,但一味地在旁邊督促孩子努力往往收效甚微,原本晚上九點鐘應該完成的作業任務硬生生地會拖到十點。沒有人會承認是自己的孩子不行,畢竟這裡寄託了你所有的希望。如果你改變一種溝通方式,比如放學回家寫作業,你跟孩子承諾只要儘早完成作業,九點之前的時間你想怎樣玩耍都可以。就這一招,孩子的拖延症竟然不治自愈了。
  • 審計報告稱,NASA「不太可能」在2024年實現登月
    NASA太空人不太可能在2024年之前重返月球根據美國宇航局監察長辦公室的一份審計報告,美國宇航局在2024年之前將首位女性和下一位男性送上月球的計劃「不太可能」實現。
  • 突破各種不可能,這三個人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事!
    2019年4月,史上首次有民間機構嘗試登月,他們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從來沒有民間組織這麼做過雖然這是個非常遠大的構想,但是大家都覺得成功的可能性低得不像話。這三個夢想家沉浸在爭奪大獎的興奮感當中,完全不知道這項任務最後會變得有多艱難漫長。他們很快就發現太空很難纏。如果說太空很難纏,從太空中著陸更是難上加難。建造太空飛行硬體設備,最大的難題就是要有建造這些設備的經驗。要得到這種經驗只能實地去做。所以SpaceIL從頭做起,他們必須面對很多難題,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找資金。
  • 阿波羅登月:可能是美國在上個世紀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
    花如此巨大的代價登月,如果只是和蘇聯人爭個面子,那就太小看美國了,它有著更加深遠的現實意義。現在回頭看,可以很肯定地說,如果沒有阿波羅登月,整個人類的科技水平會倒退20年。誇張嗎?一點也不誇張。小時候,老師們曾告訴我們,人啊,就是要做難一點的,有挑戰的事情,這會給你帶來巨大的好處。為啥?
  • 人類無法再次登月的另一種可能一
    那麼今天,在這個登月五十周年的時候呢。再一次討論我覺得登月這個事情,你越去理性的分析它,就越覺得它可疑。從嚴格上來講登月的時候的那個技術水平和當年的這個整體科技水平太不對稱了。這種碰撞的違和感就讓人覺得登月就像是假的一樣,像場夢一樣。1969年那個時候科技最先端的水平是什麼感覺呢。
  • 對生活失去熱情或目標?小心,你有可能得了空心病!
    >只是被生活要求,被生活推著走你問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我回答不出來因為我不知道自己的喜好不知道自己的長處不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標不知道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的表現和抑鬱症很相似:通常是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等等,只是症狀顯示都不明顯、嚴重,很難被發現。「空心」是很特別的心理現象,它的核心根源是價值觀缺陷。它大部分時候會出現在某一目標達成後,或許多目標要完成卻不知道該如何完成時。
  • 如何輕鬆完成高目標?從一個小故事,看20英裡法則
    很多人都擅長制定雄心勃勃的高目標。 但這些人中只有很少人能最終完成。 今天就介紹一個有用的20英裡法則。 你掌握它,就有了完成各種高目標,解決各種困難的法寶。 先問一個問題。
  • 美國為什麼要聯合日本在2035年前實施載人登月計劃?可能成功嗎?
    其實,這個已經過去很多年的問題對於質疑者來說,可能美國當年是否有成功登上月球已經不那麼重要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暫時沒人知道,但是回到上面大家對美國質疑的問題,其實也說明了美國在某些方面的問題,如今美日共同研究登月可能是建立在別的基礎上,具體後面可能會公布。
  • 為什麼美國宣布不再登月,中國也宣布不再登月?原因你可能想不到!
    在世界範圍內,最早成功登月的國家,是美國。但是,40多年過去了,為什麼美國卻宣布,以後不再會登月了,中國也宣布不再登月? 有關美國50年前的登月,網絡上有很多種版本,有人說美國當年登月是一個騙局,美國壓根就沒有登月。
  • 北極星以後可能不在正北了?星星的位置為什麼會變?
    地球自轉軸與地球表面有兩個交點,以其中一個交點為例,地球在表面大氣、內部流體等影響下,該交點在地球表面的位置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會發生移動,這便是極移。在交點位置變化的區域內,確定一個參考點,參考點與地球質心的連線為參考軸,固定在地球上。你會發現,極移就是指自轉軸相對於固定在地球上的參考軸的「漂」。
  • 業內人士稱中國載人登月計劃可能已取消—新聞—科學網
    載人登月,暫不考慮 支持暫不登月的人士認為,只要能將月球上的物質帶回地球,並且掌握登月技術就行
  • 地球變大10倍後:月球也會「變大」,但人類可能受不了!
    地球變大10倍後:月球也會「變大」,但人類可能受不了!很多科學家都在宇宙中尋找外星生命,因為他們認為,有生命的存在,就必定會有適合這個生命生活的環境存在,說不定我們地球人也能在上面生活。那麼這個生存環境是很重要的,人類能存在於這個地球上,是因為地球上有著讓生命的成活的神態環境。
  • 心理學告訴你:不可能
    這種現象可以用「白熊效應」來解釋。 停止想像那些不被主流思想推崇的事物,這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 比如讓你千萬不要去想像「白象」這種動物,然後問你,你現在在想什麼。那麼極有可能在你腦海中就會徘徊著的一隻巨大的、白的、皮厚有牙的動物的畫面。
  • 科學家談外星人:阿波羅11號登月表明外星人可能不是科幻小說!
    而一個更為殘酷的事實是,可能在整個太陽系裡,除了地球,想要找到外星生命的存在估計在這一世紀都不可能,因為適宜生命的宜居帶基本都科學家調查過了,除非外星生命是一種特殊的生命體,它們的宜居帶和我們並不一樣。當然,這一切都只是我們的臆測而已。那麼外星人真的僅僅只能存在於科幻小說嗎?
  • 美國阿波羅飛船登月可能造假?嫦娥登月「露腳」,給出完美解釋
    隨著近日我國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登月,並向地球同步發動登月照片之後,很快就有人發現,嫦娥五號登月的一些圖片,與美國當年阿波羅登月計劃中披露的一些照片細節存在巨大的不同,然後由此得出當年美國推動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很可能存在造假的說法。
  • 伊布:目標?我就喜歡挑戰不可能,因為第二名是頭號輸家
    米蘭現在依然會把歐冠資格視作目標嗎?現在談這些還太早了,起碼還要踢很多場比賽呢。我認為在設定一個目標同時,也是給自己設定了極限,我從來不這麼幹,第二名就是最大的失敗者,我希望無論是自己還是球隊都能發揮出最大的潛能,每天都是如此,哪怕是訓練中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