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聽過:1962年,甘迺迪公開發表演講宣布美國要在1970年之前,把人類送上月球並且要安全返回。要是放到現在,很多人會說,美國很厲害,可以做到的,但是放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美國確實做不到,他有強大的競爭對手,那就是蘇聯,和蘇聯相比美國每次都會慢一點。並且美國當時自身能力很糟糕,不知道空間對接技術;不知道登月艙返回艙到底怎麼弄;太空人沒有出過艙等等很多問題,但是甘迺迪依然放出狠話,最終事實證明美國成功了。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
現在看來,讓美國真正實現登月的原因是甘迺迪制定的高目標。甘迺迪說:「我們選擇登月,不是因為他容易,而是因為它難。」
這就叫著名的「登月思維」:找一個看似不可能的高目標,公開宣布,然後集中力量(實現這個目標),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登月思維有悖於我們的一般思考,我們的慣用思維是:我要扎紮實實一步一步做;我先自己做到然後再對外公布;我公布了要做到那麼一定是在評估我能力之後才做出的決定,而甘迺迪的做法和我們的正常思維都不一樣,那麼為什麼甘迺迪定了一個超乎能力本身的高目標之後還會成功?這樣做究竟有什麼好處?
1.目標大,朝著目標努力回報大
我們現在經常這樣做,當一件事情不知道能不能完成的時候就會在朋友圈宣布一條消息:「我要立個flag,這個月要看完一本書,並且在朋友圈每天打卡,請圈友監督我」。其實這句話是說給自己聽的,並且在實施的過程中,把打卡內容對外發布,就會在內容上細細斟酌,以免讓人笑話,輸出是檢查輸入最好的方式,所以不管會不會堅持一個月,但是完成的部分肯定會收穫很多。這就是定了一個高目標,就算失敗了也能達到一半以上的水準,可是如果剛開始給自己很低的目標,那達到的水平會更低。就像我每天會看書,沒人監督,也不輸出,最後只是流於形式,收穫到的東西微乎其微。
2. 高目標處競爭少
在上面提到我們的一般思維都是以穩妥為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所以導致沒人會想做高於一般難度的事情,這樣目標越大,難度越大競爭越少。
萬維鋼老師講到一位記者經常參加大型聚會,裡面的都是大人物,一般大人物聚集在一起,商量的都是大事情,做的也都是大事情,但是這位記者發現一個真相,就是這些大人物能力都一般,可是他們依然在做大事兒上樂此不疲,為什麼?是因為大事情的競爭沒有想像的那麼激烈。
3. 一般的思考,大腦會變遲鈍
如果我們只思考自己可以想像到的東西,每天只考慮重複的東西,長時間這樣下去,思考量下降,大腦就會變遲鈍。這和我們的人體器官的特性有關,長期不活動,就會被視為無用器官而被動退化,就像我們每次在遇到超乎想像的事情時,就會顯得很無助,焦慮,不知道要怎麼做,那如果我們平時的工作和思考都是高於我們一般思考範圍的,那麼,高目標促進我們大思考,逼著我們多想一些超出水平的事情,就是老人常說的那句話「腦子會越用越靈」。
在上述兩部分我們知道了甘迺迪的成功就在於找到了高目標,看似不可能但是最終變成了可能,那是因為登月思維下的努力即使失敗也會收穫很多,其競爭並不激烈,而大目標催促我們多動腦,使得我們積極應對一切事物。所以當我們給自己定了一個高目標之後要怎麼做呢?
1.用第一性原理回歸高目標的本質
有了高目標之後,我們站在了更高的地方,但是我們也要知道,高目標之下競爭少,沒有可以借鑑的,我們就要運用第一性原理。
矽谷鋼鐵俠——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提出解釋第一原理:要求我們在解決問題時,要勇於打破知識的藩籬,回歸事物的本質,去思考最基礎的要素,在不參照經驗或其它的情況下,直接從事物最本源出發尋求突破口,逐步完成論證。
根據第一性原理,也就是為了我們高目標的實現,直接從事物的本源出發,我們的目標實現需要什麼條件,然後想辦法來實現它。就像我想要寫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必須有選題方向、題目、結構、素材案例或者故事、結尾、行文中需要遣詞造句,用一條線把整個文章串起來,知道了這些條件,再去寫文章時,就抓住了寫文章的本質東西,然後在此基礎上做升華,去完成的更好。
2.用發散思維找到高目標的條件
我們運用第一性原理找到高目標的本質,接下來要發現實現高目標的條件,可以運用發散思維。(太囉嗦了,精簡下,跟下面這段合併到一起。)發散思維是指大腦在思維時呈現一種擴散狀態,表現為個人的思維沿著許多不同的方向擴展,使觀念發散到各個有關方面,最終產生多種可能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即我們經常說的一題多解。所以我們可以運用發散思維幫助我們找到完成高目標的多種可能。
2004年的一場西洋棋比賽,圖中右邊的男人是傳奇象棋大師加裡·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左邊則是一個名叫馬格努斯·卡爾森(Magnus Carlsen)的13歲男孩(見圖)。在圖片中我們看到,這位大人卡斯帕羅夫專注著盯著棋盤,而13歲男孩卡爾森離開了座位,表面上在緊張的比賽中採用心理戰術,用悠閒散步讓對手驚慌失措,其實不是這樣的,卡爾森並不是搞心理戰術,是在主動使用發散思維。
13歲男孩運用發散思維,使得比賽的最後結果是平局,還是卡斯帕羅夫主動求和的,發散思維的意義就在於此,幫助我們找到多種可能答案,這其中的可能性答案讓我們取得成功。那究竟要怎麼練習發散思維呢?
1. )什麼都不想
偉大科學家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99%的靈感,而愛迪生的所有靈感都來源於睡覺的時候,也就是休息放鬆的時候,大腦處於無意識時,不工作的時候,就會突發靈感。我們老人經常念叨的,學累了就去休息,要不就傻了,這其中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大腦休息之後,會更有效率的工作,這時候會產生很多靈感,使我們不會陷入困局,難以跳出來。
2. )給點兒時間
數學家張益唐說:「好的靈感離不開長期思考的積澱」。即對於一樣東西需要在時間的長河裡建立連結,就像我們剛開始學習一樣東西時,很陌生,很難接受,但是我們不斷學習,不斷在與我們大腦中的舊東西連結之後,就會靈活運用,即使我們很長時間不用,也會信手拈來,而大腦中的舊東西與我們新學到的東西互相磨合之後,又會產生不一樣的東西,這就是好的想法和靈感。
所以在經過發散思維訓練之後就會產生很多好的想法和靈感,這些想法和靈感就是幫助我們實現高目標的多種可能。
3.用集中思維驗證條件的可行性
運用發散思維我們找到了第一性原理本質的多種可能條件,那這些可能條件是否有用,還需要我們運用集中思維來驗證其可行性。
羅斯福總統在執政期間,每當遇到重大問題時,他就會叫來一個參謀,告訴參謀把這個問題仔細研究一下,並且不要告訴別人,要保密。然後陸續的會叫來另外幾個參謀,安排同樣的內容,說同樣的話。最後,把這些人聚集起來,把他們的研究報告總結起來,經過各種商量探討,才會做最終的決定。
就這樣把不同的思想綜合起來歸納成一個思想的思維方式就是集中思維法。集中思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專注,探究事物本質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就像一臺計算機,分心會影響最後的結果。這樣一個一個驗證每一項的可行性,即想到的這些條件對於高目標的完成是否可行,是否真的具備實際價值幫助高目標。
比如我要在公司實現自己的價值,怎麼樣來實現,第一種發揮自己的能力,讓老闆看到自己的能力;另一種就是跟老闆套近乎,跟老闆走走關係,哪一種可行,肯定是第一種才會真正的實現自己的價值。
甘迺迪的大目標宣講,在當時的很多科學家來看都很荒謬,覺得不可能完成,但是最後的成功也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低目標只會讓我們循規蹈矩的日復一日,而在定好高目標之後,推動著我們看到事物的第一性原理,在發散思維下儘可能的找到完成目標的所有條件,運用集中思維驗證其可行性。
不要再讓低目標阻礙我們發展,限制我們的思考水平,高目標會幫助我們把不可能變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