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是一份以報導新聞與國際關係為主的英文刊物,每周出版一期,由倫敦的經濟學人報紙有限公司出版。該雜誌的文章語言機智幽默,被很多英語學習者和愛好者奉為學習寶典。新浪微博用戶@管鑫Sam 近期發布了一些該雜誌雙關標題的解析短文,英語點津在獲得其本人授權後,從中選取了幾條與中國相關的文章標題解析,與大家共享。
1. Grade Expectations
很明顯這是仿自狄更斯的《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用在高等教育話題中,首先在意頭上就貼邊兒。
這篇文章主要講常青藤盟校的所謂「分數膨脹」(Grade inflation),GPA持續虛高的現象,下圖很清晰地反映了美國名牌大學「績點膨脹」的趨勢:
Grade Expectations藉助大家對狄更斯著作的聯想,對GPA(Grade-Point Average)的great expectations當然是為了院校和畢業生們的「遠大前程」。
英語用grade代替great,保持類似讀音而又達到了雙關的效果:既植入了「成績概念」觸發了對《遠大前程》的聯想。中文也可以利用類似聯想來製造雙關,讀音同樣也可以類似:
如譯《績秀前程》,讀音很容易想到「錦繡前程」這一成語,又可以聯繫到「錦繡前程」與「成績優秀」之間的關係。
2. Capital punishment
在任何一本字典裡去查,capital punishment都是一個固定的詞組,意思是「死刑」「極刑」。這個意思的來源,當然是capital在拉丁語源中的意思「頭」「頭顱」 (capitalis→caput), 「頭」 與 「命」 之間的聯想,在拉丁語和英語中都有延伸。「砍頭」 「環首」 不就是capital punishment嘛。
但是,
顯然這篇文章與死刑無關,甚至連「死刑」的比喻義也沒有借用。
看看標題上面的小紅字Bank regulation就不難看出,這篇文章的議題實際上是對銀行業的監管問題。文章開頭也是在說,財政危機以來銀行業亂像盡曝,難怪監管部門要加大力度推出新規讓銀行業歸於井然。顯然是要「治病救人」,而沒有要「置於死地」的意思。
在這個話題框架內,其實不難想到capital還有資本之意(比如capitalism資本主義),而這個概念顯然更符合本篇的語境。
本標題是利用一個固有短語,卻不取其固有之意的手段,在語言上調個皮。也就是說,這個看似固定的compound,其實在這裡是分開來用的,是在說對資本運作不守規矩的處罰。
類似的情況見於一些合成詞compound。
green house作為compound時,重音在前,意為溫室,根據習慣,還可以連在一起寫。而不把重音放在green上,讀There is a green 'HOUSE,則更容易理解為「那兒有一座綠色的房子」,此時它就不是一個compound。當然compound只是邏輯上類似的一種語言現象,跟本文標題這種有意而為之的玩味還是不一樣滴。
Anyway,這是一種《經濟學人》常會玩到的做法。
比如同樣是2014年11月15日(期號,實際上北京時間昨天夜裡已經上市)這一期裡,也有個類似玩法的標題:
3. Bone China
bone china就是一個固定的英國瓷器術語,就是「骨瓷」,說白了就是「骨灰瓷」。所謂骨瓷,是於1794年由英國人發明的。因在其黏土中加入牛、羊等食草動物骨灰(以牛骨粉為佳)而得名。
你看,這與上一篇的玩法是灰常類似的。
很顯然,這篇文章的內容,不能與《骨瓷》來做標題吧!文章講的是,這些年來中國出土的恐龍化石比哪都多,紅字上寫明的話題是Fossil Hunting嘛。其實這篇也有提示了,經濟學人的文章標題一般都是首詞的首字母大寫(比如看前面那篇),而本篇第二個詞China也是首字母大寫哦!
所以倫家說的是——《瓷國尋骨》嘛!
4. Think outside the bank
此標題仿自習語Think outside the box,意思是指跳出框框思考,不受固有思維限制。
bank和box從拼寫到發音還是有那麼點兒像的,所以這個「偷龍轉鳳」可謂毫無違和感。以前也介紹過很多這種經濟學人利用「類音」替換或「近形」替換的手段製作的標題。
文章是說各大央行思維方式陳腐守舊,充滿了自己的固有偏見。文章還參照了英國皇家醫學會的演講《央行心理學》等,指出尤其是歐洲的央行需要跳出固有的思維框框來調息指引。
《墨守行規?莫守陳規!》
(原創:@管鑫Sam 出品:@笨鳥雅思,編輯:He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