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作家李敖曾說過這麼一句話:「如果我有來生,我第一願意再為李敖,第二也願為李敖,第三還是願為李敖,第四卻願為潘毓剛。」
能讓狂人李敖說出這番話的潘毓剛,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一堂課好多「any question?」
4月18日上午7時45分,暨南大學校園,晨霧還未散盡,一位頭髮灰白,個子不高、穿著藍色工裝上衣的68歲老人步伐矯健地走向教室。
從今年3月份開始,暨大化學方面的三門課程由這位其貌不揚的老人一手包攬,向本科生全英文授課。
他就是不遠千裡從美國回來的世界著名量子化學家潘毓剛——鄧小平曾親點、中科院聘請的首批10名頂級科學家之一、美國波士頓學院化學系終身教授。
從暨南大學的專家樓出發,步行10多分鐘,潘毓剛走進課室時,離上課時間還有5分鐘。18位國際學院藥學系本科一年級的學生已經就坐完畢。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知道,眼前的老師是世界著名量子化學家。學生們津津樂道的是:「他上課從不看教材」。
講臺上的潘毓剛既沒有課本,也沒有講稿。他喜歡用粉筆做板書,一堂課下來,已寫了滿滿十多黑板。因為是全英文授課,每講一段,總不忘問一聲「any question?」
學生們說,潘毓剛在課堂上有套「怪規矩」:如果有人挑出他在黑板上寫錯一個字,就給該學生加一分。目前該班已經有8名學生得到了加分。
「楊振寧在北邊,我就來南邊」
這學期,潘毓剛每周上10節課。為什麼要不遠千裡來到暨大執教?他坦承自己受了揚振寧先生的啟發:「楊振寧先生發起了高級教授教本科生的教學方式,他在北邊,我就來南邊。」
其實,從1977年起,定居美國的潘毓剛每年都要回國義務講學,現在已是國內30多所大學的名譽教授。1986年,他應時任國務院僑辦主任廖暉的邀請,接受了暨南大學名譽教授一職。但此後只在暨大做過一次學術報告。
「我感覺沒盡到自己的責任。所以,2001年我在波士頓學院化學系帶完最後一名博士生,就宣布不再帶學生了,我要回中國授課。」去年10月,他給暨大寫了封信表達自己前來任教的想法。暨大宣傳部部長夏泉說,這麼著名的教授主動提出來暨大任教,學校十分歡迎,當即就和他聯繫,促成了此行。
暨大生科院副院長張淵明說:「潘毓剛教授是量子化學領域的權威。年齡這麼大了還願意回國從教,一定有很強的祖國情結和教育情結。他還把學校給他的所有報酬都捐給貧困生,這一點更是身教重於言傳。」
「如非預約,謝絕來訪」
不上課的時候,潘毓剛多數時間都待在暨大專門為他安排的專家樓宿舍裡。他的門上貼著這樣一張字條:如非提前6小時預約,謝絕來訪。身患癌症的夫人現留在美國,潘毓剛得自己照顧自己。祖籍廣東梅縣的他,在廣州有100多位親戚。「太多人來拜訪了,常常會打斷我的思路。」
「讓李敖別做蠢事」
這位年近七旬的老教授似乎有著強烈的訴說欲,就連走在路上也不會停止講故事。說起熟識的楊振寧、李政道、李敖等朋友時,他恣意評點,還不時爆發出爽朗的笑聲。
在交談中,潘毓剛頻繁地提到李敖的名字。在剛剛發給李敖的一封信中,他反對李捐錢立胡適像的做法:「你為什麼也那麼俗氣,要為死人立銅像?!把錢拿出來設立胡適幫助貧困學生就學的獎學金,恐怕意義更大……」在我們看信的時候,潘毓剛有點「憤憤」地說,「李敖還沒給我回信,你們報紙呼籲一下,別讓他做這種蠢事」。
■ 人物速寫
舉止:頭髮灰白,個子不高、步伐矯健;普通話流利,稍帶南方口音
課堂上:講臺上既沒課本,也沒講稿。喜歡用粉筆做板書。每講一段,問聲「any question?」
如果有人挑出他在黑板上寫錯一個字,就給該學生加一分。
語錄:「楊振寧先生發起了高級教授教本科的教學方式,他在北邊,我就來南邊」
「為什麼我欣賞李敖呢,因為我和他一樣,寧願做真小人,也不做偽君子。」
「你(李敖)為什麼也那麼俗氣,要為死人立銅像?!把錢拿出來設立胡適幫助貧困學生求學的獎學金,恐怕意義更大……」
■ 潘毓剛簡介
昔日廣州小學生如今化學界泰鬥
1937年出生,祖籍廣東梅縣,在廣州讀小學至四年級,1947年全家遷往臺灣;1959年畢業於臺灣大學;1974年任波士頓學院教授;連續4年擔任全美華人協會總會主席(首屆主席為楊振寧),曾與吳健雄、袁家騮同獲海外傑出華人獎;我國中科院聘請的首批10名頂級科學家之一、美國波士頓學院化學系終身教授、世界著名量子化學家。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