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學習再學習」
當看到李笑來老師這句話的時候,我是一頭霧水的,只有聽了他的解釋才恍然大悟:我們要學會「學習」的方法,才能更好的學習;「學習學習再學習」,第一個「學習」是動詞,第二個「學習」是名詞,第三個「學習」又是動詞。
我們天天嚷著要「學習」,但是我們真的會「學習」嗎?學會「如何學習」本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在我們不斷的更新自己「學習技能」的同時,我們又在不停的學習,這又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正所謂終生學習便是如此。
對於每一個終生學習者而言,在完善自己學習技能的同時再學習並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群同頻人一起做的事,因為同頻的人,可以跨越時間、空間互通有無,我經常說:
你有一個經驗,我有一個經驗,我把我的經驗給你,我的經驗並不會消失,而同樣的你把你的經驗給我,你的經驗也不會消失,如果我們互換彼此的經驗,我們就各有兩個不同的經驗
試想一下,不僅僅是兩個人彼此共享各自的經驗,而是不同地域、不同年齡、甚至是不同時代的人互相交換各自成功的或者失敗的經驗。
大衛·庫伯(David kolb)在總結了約翰·杜威(John.Dewey)、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和皮亞傑經驗學習模式的基礎之上提出自己的經驗學習模式亦即經驗學習圈理論。
庫伯認為,學習的第一步是獲取經驗或者信息,無論是自己失敗或成功的經驗還是從他人那裡獲取的經驗,這就是所謂的「輸入」;第二步是對已經獲得的經驗進行反思,將我們獲得的各種經驗碎片進行回憶、清理、整合甚至遺忘,這就是所謂的「整理」;第三步是對我們已經整理之後的經驗,進行理論化精煉,形成客觀規律,這才能產生我們需要的知識,這個環節就是所謂的「輸出」;第四步是對我們大腦輸出的規律進行實踐驗證,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需要不斷的實踐來驗證自己通過輸入——整理——輸出得出的知識;這就是所謂的「踐行」。
以上四部是一個完整的學習方法,即
「輸入——整理——輸出——踐行」
學習這個方法,並且不斷循環,通過「輸入」獲取信息和經驗,經過「整理」篩選歸納有用的的信息和經驗,再「輸出」理論化的規律產生知識,將知識運用在「踐行」之中進行驗證,從而產生新的信息和經驗;再通過「輸入」獲取信息和經驗……
正確的學習方法,缺一不可,因為學習的方法本就是一個用主觀獲取客觀再作用在主觀形成新的客觀的過程,在《事實和觀點》中掌握事實與觀點的區別,本就是一個在主觀和客觀中來回切換自我的過程。
遵循正確的學習方法,讓我們不會出現「光說不練」「不切實際」的經驗主義或者是「蒙頭苦幹」「拼命撞牆」的行動派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