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談到練字時用紙大小的問題,這個挺有意思,可以簡單說一下。
說到用紙,古人還是比較有意思的,古人造紙技術有限,說以很少有大張紙。多數都如我們常見的A4紙兩張加起來大小,這是標準尺寸,至於其他大張,如手卷之類的,多是拼接紙。當然更多大尺幅是絹素綾等紡織材料,製作要比紙方便一些。明清造紙技術有發展,大幅紙張比較多,但是也很貴,多是畫家能買得起,因為畫比字能賣錢。
臨古人字帖,最好臨原大,如果基礎不夠可以適當放大,所以紙張的選擇,最好也用古人的標準。如長卷,很少會超過35釐米,只有部分40左右。手札也如此,可以直接用最小尺寸的手工毛邊臨習,紙張大小差不多。
日常書寫時,個人習慣用四尺三開大小的紙張,也會根據臨帖需要,裁成更小。
我記得我初學時,買過四尺的紙,因為桌子不大,而且還要寫大張,所以寫起來很麻煩,蘸墨費勁,還要動紙,有點練字的心氣,都會給磨沒。所以儘量練字要選小紙,如果桌子很大,能放得下八尺,可以選擇用整張。
其實寫字還是比較靈活的,最好裁成小紙,因為水平不夠的話,可能前邊寫得好,中間寫錯一個字,這個作品就壞了,哪怕是臨摹作品,也很可惜。不如裁成小塊,寫錯了就換一塊重寫,之前的還能保留。如果寫出一篇不錯的作品,還能拼接裝裱。
起碼努力不會白費。
我自己比較浪費紙,就是因為一張白紙,寫一個字,寫的不順心,就會把整張紙扔掉,比較浪費。
如果紙只有A4紙這麼大,那就扔這麼大一塊。
如果是四尺六尺的大紙,寫了一個二十釐米大字,很醜,也會扔掉整張。
這不是一個好習慣,但是我自己一直保持,因為我想要一次成型的能力,所以算是花點錢買點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