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億股份轉型:壕分紅28億,百億併購突破高端製造業「結界」

2020-12-06 麵包財經

浙商、粵商、蘇商、閩商、晉商、徽商、魯商……

中國商業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商幫,交錯縱橫,勾勒出中國近現代數百年商業圖景。風起雲湧,迴腸盪氣,每個商幫都是一段傳奇。

寧波商幫,亦稱甬商,傳奇中的傳奇。

寧波,簡稱甬,行政區劃上雖屬於浙江,但卻是「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寧波商幫也不能簡單的劃歸為浙商一系,另有其獨特的文化特質。

甬商以低調、務實、堅韌著稱,歷經磨難,但百年來始終居於中國商業舞臺中心。中國近現代商業史上,寧波商幫的影響力遠超江浙區域,遍及全球,甚至深刻的改變了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走向。

比如,上海開埠以後,買辦經濟時代,寧波商幫曾佔據上海經濟半壁江山,與中外各大政商力量交融,共同將上海締造成「遠東第一大都會」,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歷史走向。

改革開放之後,寧波成為中國製造業和對外貿易聚集之地,甬商再度崛起。

但是,經濟潮流浩浩蕩蕩,科技迭代日新月異,中國經濟正在面臨新時代的巨大轉型升級,以BAT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巨頭成為中國商業版圖上耀眼的明星。

寧波,在網際網路時代略顯黯淡,需要新動力。如今的甬商,亦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上。

但經濟不只有網際網路,高端製造業是更重要的戰場。製造業是立國之本,亦是利潤之源,擁有製造業傳統的寧波商幫,正在集體向高端製造業轉型。

轉型,大勢所趨,不進則退。

銀億集團,寧波最大的民營企業之一,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52名,甬商的代表性企業集團。這家創立於1994年的民營企業,正成為寧波經濟和中國向高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標杆性公司。

公開的資料顯示:2017年,銀億集團銷售收入783億元,創利稅50多億元;產業覆蓋房地產、資源類工業和製造業,在寧波當地舉足輕重,產品服務家喻戶曉。

銀億集團的轉型升級,要從一家上市公司,一次更名和一系列針對海外頂尖汽車零部件企業的併購說起。

今天要研究的主角,是近期發布了年報的銀億股份(000981.SZ),銀億集團旗下的一家上市公司。

百強房企轉型:銀億股份壕分紅28億,高端製造成業績新引擎

銀億股份2011年借殼彼時的S*ST蘭光實現上市。根據年報,銀億股份已連續15年上榜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榜單。借殼上市至今業績如下圖:

年度報告顯示2017年,銀億股份營業收入約127億,歸母淨利潤約16億,同比增長(調整後)分別為29.1%和134.76%。營收和歸母淨利潤均創下000981.SZ這一代碼問世以來的新高。

儘管增速可觀,但百億規模的營收在A股並不算太大,銀億股份這份年報的亮點在於巨額現金分紅。根據分紅預案:每10股派送人民幣7元(含稅)現金股息,合計約28.2億元。現金分紅的金額佔報告期內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的176.08%,佔報告期末母公司累計可供分配利潤的82.75%。

28億多元的現金分紅,與四大行動輒數百億的現金分紅無法相比,但對於公司當前的總市值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數字。截止2018年4月4日,銀億股份總市值368億元,據此計算的股息率達到7.66%。這一股息率水平,在已經宣布分紅方案的A股上市公司中位居第一梯隊,與以股息率偏高的港股市場相比,也處於前列。

銀億股份的大手筆分紅,底氣來源於相對較低的負債率和充沛的現金流。公司在分紅預案中披露:「公司2017年度的資產負債率僅為57.84%,同時具備較強的盈利能力和持續穩定的現金流,分紅預案實施後不會造成公司流動資金短缺。」

實際上,銀億股份的負債中還包括了房地產業務的預收款,如果只計算有息負債,則負債率更低。根據財報計算,2017年底,銀億股份的有息負債率為33.84%。

另外,銀億股份近年來的現金流較為充沛:2017年,實現經營性現金流淨流入11.6億元,同比增長169%;2015年至2017年,經營性現金流累計淨流入42.2億元,現金流淨額超過帳面利潤。

高比例分紅體現的主要是過往現金流和盈利狀況,更值得市場關注的是公司營收結構的變化:正在從一家區域性地產公司向高端製造業轉型。

分拆收入結構:2017年來自房產銷售的收入為36.42億元,同比減少47.69%,僅佔公司總營收的28.67%。而來自汽車零部件的營收達到80.73億元,佔公司總營收的63.55%。

2017年的收入結構與2016年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16年,銀億的房產銷售佔公司的整體比重為70.77%,汽車零部件收入為17.82億,佔比僅為18.11%。

為了體現公司主營業務和戰略方向的變化,2018年3月,銀億股份將公司名稱由「銀億房地產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現在的「銀億股份有限公司」。

為何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銀億股份的營收結構能夠發生如此大的變化?這要從兩起震驚全球汽車零部件行業的大併購說起。

轉型上半場:百億大併購 進軍汽車核心零部件

2017年,銀億股份的汽車零部件業務主要為無級變速器和汽車安全氣囊氣體發生器兩個板塊,分別佔比總營收的47.06%和16.49%。

這兩個板塊的營收增長均來自併購,銀億股份從2016年開始籌劃通過一系列併購實現轉型,切入汽車零部件的核心領域。

2017年1月,銀億股份正式完成作價28.45億元對寧波昊聖100%股權的收購,從而間接持有美國ARC相關資產。

ARC的主營業務為安全氣囊氣體發生器的開發和製造,是全球第二大獨立生產氣體發生器生產商。根據公告,ARC的產品主要供應給奧託立夫、天合、豐田合成等全球最大的幾家安全氣囊生產商,全球份額約為8%。

2017年10月,銀億股份作價79.8億元收購東方億聖100%股權,從而間接控股比利時邦奇集團。

邦奇集團是全球知名的汽車自動變速器獨立製造商,產品主要是無級變速器(CVT)。目前正致力於研發雙離合變速器(DCT)、混合動力總成系統和純電動動力總成系統。客戶以國內自主品牌為主,如吉利、東風等,國外客戶包括寶騰等。

由於這兩筆總額超過百億的大收購,銀億股份基本完成了向汽車零部件轉型的初步布局。

縱觀兩起通過定增募資進行的巨額跨國併購案例,會發現一個特點:兩起併購完成的時間周期均不長,節奏相當緊湊。比如收購邦奇集團:從2017年6月份股東大會通過到2017年11月份完成定增,僅用了半年的時間。這在近年來我國外匯管制和跨國併購監管趨嚴的大背景下,算得上是十分順利的。

最近幾年,包括外管局和證監會在內的監管部門,對於海外併購的審核相當嚴格,百億規模的海外併購不是一個小數字。美國ARC和邦奇集團到底是何方神聖?值得上市公司花費巨額收購,並且能迅速得到監管部門的放行?

美國ARC和邦奇集團在普通公眾眼中知名度並不高,但是在全球汽車產業鏈中卻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對公眾而言,要了解這兩起併購,需要先素描一下當前中國汽車行業,尤其是零部件行業的整體狀況:大而不強,核心零部件技術缺失,存在明顯的產業軟肋。

大而不強:中國汽車產銷全球第一 核心零部件缺失

近年來,中國早已位居全球汽車產銷量排行榜榜首,以乘用車銷量為例:

根據中汽協統計,中國乘用車銷量從2005年的397.36萬輛增長至2017年的2471.83萬輛,12年時間增長了5.2倍,年複合增長率達16.5%,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和汽車生產國。

雖然產銷量已經位居全球首位,但我國汽車產業的核心技術領域仍存在短板,核心零部件技術如發動機、變速箱等仍掌握在外資手上。

以自動變速器為例。我國乘用車自動變速箱滲透率已從2009年的27.9%提升至2016年的45.7%,但產品仍高度依賴進口,外資品牌自動變速器在中國市場佔比超過60%。

據統計,2015年中國有近2萬家中資汽車零部件企業,佔國內零部件企業總數80%以上,但由於產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因此銷售額僅佔比20%。

2016年全球汽車零部件TOP20中,中國僅一家企業上榜即主營車身和飾件的延鋒汽飾。其餘19家企業主要來自德、美、日等國,大多為掌握更高端技術的零部件企業。即便是劃歸為中國企業的延鋒汽飾,其實也是部分通過併購而來的:2013年,華域汽車(600741.SH)以總價57.47億元,從美國偉世通手中收購了延鋒汽飾另外50%的股權,這家中外合資的零部件巨頭才正式變為純正的中國公司。

從某種意義上講,全球汽車產業鏈是一個「等級森嚴」的體系。整車廠位居產業鏈的核心地位,零部件供應商通常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等檔次。一級供應商通常直接向整車廠供貨,二級和三級供應商則主要向一級供應商供貨。

由於汽車核心零部件與整車性能成本密切相關,定製化程度高,在車型設計研發階段,一級供應商就要深度參與。因此,整車廠在選擇一級供應商時,標準相當嚴苛,很多車企與一級供應商的合作關係,可以持續10年,數十年,甚至可以達到上百年。由於獨特的產業特性,整車企業通常和一級供應商組成戰略聯盟,甚至直接參股或控股核心的一級供應商。

要進入全球性大車企一級供應商的名錄,相當困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外資對核心技術的掌控相當嚴密,猶如在後發國家周圍形成了一個難以衝破的「結界」。

我國在汽車產業鏈上爭取話語權的緊迫性,早已得到高層的關注。

根據工信部2017年發布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20年形成若干家規模超過1000億的汽車零部件企業集團,在部分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到2025年形成若干家進入全球前十的汽車零部件企業集團。

基於汽車產業鏈的獨特性,海外併購成為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突圍的一個必然選擇。但是,想收購海外優質零部件公司,並不是光有錢就可以的。既需要龐大的中國市場作為底氣,也需要機遇。

此前,一個著名的案例,就是中國資本對全球著名轉向系統公司耐世特的併購。

資本助力汽車產業升級:耐世特樣本

在被中國企業併購之前,耐世特是一家血統純正的美國公司,有百年歷史,汽車零部件行業的鼻祖級公司。

1906年,耐世特成立於美國,當時名稱為Jackson,Church & Wilcox,後於1909年被通用汽車旗下的別克收購,並於1917年成為通用汽車零部件的製造部門,主要從事汽車轉向系統部件的生產。

1998年,通用汽車創立德爾福公司,耐世特被歸入德爾福旗下,成為其主要業務部門。1999年,德爾福被分拆出來獨立上市。2009年,通用汽車收購德爾福的轉向業務,正式將其更名為耐世特。

受金融危機衝擊,2009年通用汽車進入破產重組,包括耐世特在內的一系列資產被迫出售。此時,中國資本獲得了收購耐世特的機會。

2010年11月,有中資背景的太平洋世紀從通用汽車手中收購耐世特。2011年,國企中航工業子公司中航工業汽車從北京亦莊手中收購太平洋世紀51%的股權,從而間接控股了耐世特。2013年,耐世特完成在港股上市,募資近20億港元。

由此,這家出身美國的百年汽車零部件企業,變身為中國國企間接控股的港股上市公司。

目前,耐世特是美國第一大、全球第三大電子助力轉向企業,全球市佔率達到12%。上市後,耐世特的股價曾一度漲至2018年1月初的20.4港元,較2013年剛上市時的2.4港元,漲幅高達7.5倍,股價走勢如下:

2018年1月份後,耐世特的股價開始大跌,相較20.4港元的高點,目前股價已下跌近42%。這一方面是由於開年全球股市的回調,另一方面則是由於業績不及預期:耐世特2017年營收增幅從此前的雙位數驟降至個位數,僅為1.21%。

業績增速放緩與耐世特長期以來過於集中的客戶結構有關:目前耐世特77%的收入來自美國三大車廠——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而在2017年,這三大車廠銷量均同比下滑超過14%。

但是,在股價大幅調整之後,不少國際投行開始發布看多研報,核心的原因是:股價下跌主要是前期漲幅過大,在與中國資本結盟之後,龐大的中國市場仍然可以為這家公司的長期增長提供動力。

從耐世特的案例中,可以明顯看出:中國汽車產業要在核心零部件領域突圍,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但藉助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和製造業基礎,通過併購的確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同時,完成收購後,如何完善運營,不斷提升全球競爭力,仍是長期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甬商集體轉型:高端製造業突圍戰

話題說回到甬商轉型。

銀億股份所收購的美國ARC目前主要供貨給全球主要氣囊生廠商,間接配套多家國際性整車廠和國內整車廠,包括通用、大眾、保時捷、上汽、長城等。而耗資更大的邦奇集團目前已經進入多家國際性整車廠的一級供應商目錄。雖然收購規模比較大,價格不菲,但從全球汽車產業鏈的角度來觀察,仍是值得期待的投資。

其實,銀億股份向汽車零部件行業轉型只是甬商集體面臨轉型問題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不少寧波企業已經或正在轉型突圍。

比如,作為A股服裝第一股的杉杉股份(600884.SH),早已完成向新能源電池行業的轉型:2000年從負極材料開始進軍鋰電池材料行業,2004年鈷酸鋰正極材料投產,2005年切入電解液業務。2016年總營收中來自電池材料的收入佔比超過70%。目前,杉杉股份正拆分服裝業務在港股上市。

除了跨行轉型,不少寧波企業還通過自身產業升級完成向高端製造業的轉型。

比如均勝電子(600699.SH)。2011年之前,均勝電子的產品以傳統功能件為主,產品涉及發動機進氣管、洗滌器、空調出風口等。隨後通過一系列併購,轉向更高端的智能駕駛和汽車安全領域,2017年上半年,均勝電子來自汽車安全電子的營收佔總營收比例已經達到52.3%。

甬商轉型的例子比比皆是,可以看到向高端製造業突圍已是大勢所趨。這場轉型最終能否成功,還有待市場檢驗。但是,至少有一點是明確的——不轉型一定會被時代淘汰,轉型戰,就是生存戰。

在現金流仍然充沛,尚有能力大手筆分紅之時主動轉型,在併購的同時控制負債率。這種發展路徑,其實是典型的甬商風格。

本文作者:麵包財經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信息分享,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

相關焦點

  • 估值不足30億民企,欲拿下百億級上市公司——80後商人「蛇吞象」
    01房企跨界併購汽車零部件業務為重整埋下伏筆銀億股份早期是一家深耕寧波的房企,2012-2014年,公司淨利潤持續下滑,管理層堅定決心要加快公司的轉型升級步伐。2016年,銀億股份實控人熊續強耗資上百億元收購全球知名的汽車零部件企業(美國ARC集團和比利時PUNCH集團)。2016至2017年,銀億股份再通過兩次重大資產重組,通過非公開發行股份方式,收購汽車零部件業務運營主體寧波昊聖和東方億聖,間接將美國ARC集團和比利時PUNCH集團裝入上市公司。
  • 「禿鷲」變「鴿子」,25億投資款逾期,×ST銀億破產重整案爛尾
    轉型失敗的地產商 在寧波資本市場,熊續強被稱為「老大哥」,他曾因與澤熙投資爭奪康強電子(002119.SZ)第一大股東席位而在業內知名。 自2014年開始,熊續強旗下銀億系開始通過併購擴大規模,當年併購次數一度超過海航。
  • 銀億股份重整大幕開啟 接盤方實力幾何?
    本報記者 李超 北京報導隨著出資人權益調整方案的公告,*ST銀億(000981.SZ)的重整再度穩步推進。根據11月25日的公告,銀億股份將通過兩次資本公積轉增近60億股股份後,將總股本擴至約百億股,出資人與債權人聯合力挽狂瀾,與上市公司一起度過債務危機。
  • 【特別策劃】「資本翅膀」助製造業騰飛
    眾多製造業企業通過新股發行上市、併購重組等資本運作,在經營發展、技術創新、轉型升級等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邁上了高質量發展之路。比如,上市公司中國北車和南車合併後,誕生了世界最大的軌道車輛製造企業「中國中車」;寶鋼股份吸收合併武鋼股份後,新成立的寶武鋼鐵集團是中國第一、全球第二的特大型鋼鐵企業。另有一大批來自設備製造、機械等製造業上市公司,基於產業邏輯進行併購重組,盤活市場資源、淘汰落後產能、增強內生動力。
  • ST銀億:關於寧波昊聖投資有限公司重大資產重組2019年業績承諾實現...
    2、若上市公司在盈利補償期間實施現金分紅的,現金分紅部分西藏銀億應作相應返還,計算公式為:返還金額=每股已分配現金股利×補償股份數量。3、在各年計算的應補償金額少於或等於0時,按0取值,即已經補償的金額不衝回。
  • 起底銀億系接盤人神秘商人葉驥 32億「蛇吞象」背後閃現復星系身影
    來源:財聯社母公司進入破產重整程序的寧波知名民企銀億股份有限公司(000981.SZ)10月28日晚間公告,10月27日在寧波中院的監督下,重整投資人評審委員會對意向重整投資人提交的重整投資方案進行現場評審,根據評分結果確定由嘉興梓禾瑾芯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下稱「嘉興梓禾
  • Z-Park學研|我國高新技術領域併購產業特徵分析
    2018年,在政府脫虛向實的政策決心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驅動下,我國先進位造與自動化併購迎來一小波併購浪潮,併購金額較2017年增加56%至362億美金。 我國製造業在併購的助推下,轉型升級卓有成效。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上升到25%,較十年前提高了10個百分點以上。但是我國製造業距離製造強國還有一段距離。
  • 宏發股份繼電器產能增至20億隻 佔市場超20%
    宏發股份主營業務就是繼電器,公司繼電器年生產能力達到20億隻,全球市場份額為14.1%,位於行業世界第一。特別是公司在新能源汽車應用領域取得較大突破,去年公司高壓直流繼電器在全球新能源汽車主流市場佔有率超過20%,除了特斯拉,在大眾、奔馳、路虎等海外標杆整車廠項目均已實現指定或量產。
  • 瞄準製造業轉型升級 搶佔熱處理技術制高點
    11月30日,全國熱處理學會理事長徐躍明在全國淬火與淬火介質安全環保解決方案研討會上表示,隨著製造業的質量升級,熱處理技術的需求進一步擴大,當下熱處理技術已成為決定諸多領域企業生產產品品質保障的關鍵技術。此次研討會由全國熱處理學會主辦,上海頤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協辦。
  • 高端製造核心資產深度研究:三維度挖掘中國製造業核心資產
    參考海外經驗,製造業龍頭崛起往往會經歷從國內成長到行業集中,再到全球化 的過程,不斷突破單一市場限制,實現持續成長。目前中國工程機械、化工、汽 車玻璃等製造業的龍頭或許正在經歷同樣過程,從國內行業集中走向全球化,與 曾經的海外製造業龍頭同臺競爭。
  • 再現「蛇吞象」併購,賣體重秤的香山股份20億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
    來源:貓財經靠體重秤起家的香山股份(002870.SZ)再一次玩起了跨界併購的把戲,欲花20.4億元切入高端汽車零部件領域。根據香山股份發布的均勝群英財報來看,2019年12月31日的淨資產為13.4億元,也就是說香山股份將溢價2倍左右完成此次收購。儘管可以通過分期付款完成收購,但是對於香山股份來說也是捉襟見肘。另外,對於曾經的「併購狂」均勝電子來說,此番收購是否能緩解囊中羞澀也未知。
  • PVC手套巨頭再啟海外併購 藍帆醫療籌資31億擴張 約64億商譽壓頂引...
    併購加碼高值耗材領域藍帆醫療成立於2002年,起家於一次性PVC手套生產,並成為全球PVC醫用手套龍頭,產能和市場佔有率均為全球第一。去年,公司銷售手套156億雙,銷售收入15.99億元,佔公司營收的60.27%。然而,藍帆醫療低值耗材產品的低毛利率特性在近年來逐步凸顯。
  • 鋰行業迎拐點天齊鋰業漲停,但「蛇吞象」併購背後臨超百億債務到期...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前兩天天齊鋰業剛剛發布過公告,控股股東成都天齊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將其持有的合計1150萬股公司股份質押給興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行,用途為自身業務需要。截至公告日,天齊集團累計質押股數約為3.55億股,佔其所持股份比例為74.68%;公司股東張靜累計質押股數約為6679萬股,佔其所持股份比例為87.10%。
  • 一邊「王者」一邊「農藥」 「停牌大戶」瀚葉股份跨界併購...
    見習記者 楊柳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陳鋒 上海報導任性停牌一直飽受投資者詬病,「釘子戶」瀚葉股份(600226.SH)為了收購一家微信自媒體公司,自2017年11月28日起開始停牌,宣布重大資產重組計劃,至今還沒有復牌。
  • 證監會核准美的集團發行3.4億股股份吸收合併小天鵝
    (觀察者網訊 文/一鳴)美的集團3月12日晚間公告稱,公司於2019年3月12日收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核發的《關於核准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併無錫小天鵝股份有限公司的批覆》,核准公司發行342,130,784股股份吸收合併無錫小天鵝股份有限公司。 該批覆自下發之日起12個月內有效。
  • 天齊鋰業「蛇吞象」併購,2年巨虧71億元
    百億債務或違約近日,300億市值的「鋰電股巨頭」天齊鋰業(002466.SZ)發布公告稱,公司此前併購貸款中的18.8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4.4億元)將於11月底到期,佔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淨資產的179.35%。
  • 中國製造業升級需要新「打法」 訪原格林柯爾製冷劑(中國)有限公司...
    在這樣一位昔日的製造業「資深操盤手」看來,如今的中國製造該如何把握轉型升級的時間窗口?民營企業家又該如何自處?顧雛軍就此接受了《中國經營報》記者的專訪。藉助併購取得高端製造的話語權《中國經營報》:在書中你提到通過引資購商的方式能夠提升中國企業在高端製造領域的產業話語權,與此前的招商引資相比,引資購商的戰略有何不同之處?
  • 高溫合金及鍛鑄產業深度報告:航空應用是高端轉型契機
    一、鍛鑄:製造業的基石,航空應用是高端轉型契機1.1 鍛鑄是金屬成形的主流技術,是製造業高端轉型的基石 鍛鑄是最源頭,最傳統,也是最主流的金屬成形工藝,是製造業的基礎。而製造業的高端轉型除了需要技術創新、理念創新、機制創新外,更需要相應布局國內基礎加工製造產業的升級,一方面傳統的低端、低效加工模式無法滿足上遊設計指標的更高要求,也無法勝任下遊批產和一致性需求;另一方面產業越是往高端發展,技術封鎖就越強,具備關鍵零部件製造加工能力的企業將成為稀缺資源,進口依賴是必須破除的瓶頸。
  • 全球製造業版圖:日本的高端產品,為什麼至今仍然無法進入歐美 ?
    然而,不管大的經濟周期如何變化,中國的製造業似乎一直都處於糾結和掙扎之中:普通員工不用說,每天起早貪黑加班熬夜都是常態,老闆雖說有些年份掙了些錢,但每天也是疲於奔命,耗肝耗腎。經過40年的高速發展,我們終於意識到:瓶頸真的到了。 中國製造如何能夠快速突破瓶頸期?
  • 再現"蛇吞象"併購 香山股份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
    靠體重秤起家的香山股份(002870.SZ)再一次玩起了跨界併購的把戲,欲花20.4億元切入高端汽車零部件領域。另外,對於曾經的「併購狂」均勝電子來說,此番收購是否能緩解囊中羞澀也未知。「體重秤」跨界收購「汽車零件」,或為切入「新能源」概念股香山股份稱,通過此次併購,公司將切入高端汽車零部件領域,在汽車智能座艙飾件與新能源智能充電樁及高壓充配電系統實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