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白水江保護區探秘野生大熊貓:它們並不是「吃素的」

2021-01-21 澎湃新聞
甘肅白水江保護區探秘野生大熊貓:它們並不是「吃素的」

張欽 範培珅/新華社

2017-12-01 11:11

這是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拍攝的今年新生的大熊貓寶寶(9月29日攝)。新華社 資料圖

新華社蘭州12月1日電,提起大熊貓,人們總會想起動物園裡人工飼養的可愛萌寶。最近,記者到甘肅省南部的原始森林裡「扎荒」5天4夜,那裡經常有野生大熊貓出沒。

甘肅是我國有野生大熊貓分布的三個省份之一,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目前野生大熊貓數量最多的保護區,正在建設中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分為四大片區,其中一個就是白水江片區。

11月17日,白水江保護區丹堡河保護站的護林員要進山開展每季度一次的野外例行動態監測,記者便申請跟他們一起工作。

早晨9時多,大家從文縣古道坪村出發上山進林。雖是冬季,但森林中仍是紅一片、黃一片、綠一片,林中空氣溼潤,樹幹布滿青苔,偶見松鼠探頭,地上堆積的黃褐色落葉沒過腳踝。不過,記者在如畫的美景中連續跋涉9個小時,直到天黑也沒有到達野生大熊貓的核心棲息地,只好在海拔2222米的地方住下。

據保護區工作人員介紹,愛吃竹子的野生大熊貓核心棲息地往往在海拔2200米到3000多米的山梁上。有一天,記者跟隨護林員走了近7個小時,爬到海拔2600多米的山梁之上。一路上,泥濘中可見許多不知名的野生動物腳印。順著山梁再往上走1個多小時,闊葉林變成大片高大挺拔的青松,松林周邊是一望無際的低矮竹林。青松和翠竹都結滿了冰掛,銀裝素裹。竹林很低,記者穿行其間需要低頭弓腰。

56歲的村護林員王保佑說,他曾試著往竹林深處走去,但竹林太密,能聽到溪水流卻怎麼也找不到小溪。而大熊貓喜好在茂密的竹林中間打竹洞居住,既清靜又避風保暖。

記者從「扎荒點」到山梁上,看到許多野生動物的糞便和腳印,尤其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羚牛的蹤跡最多。11月20日下午,記者與護林員們在一處海拔2630米的地方,遠遠看見有4頭野生羚牛在休息。當記者試圖靠近時,這些體重達四五百斤的動物敏捷地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多位護林員和村民說,大熊貓深居簡出很難謀面,身為大熊貓的「衛士」和「鄰居」,能撿到一團新鮮的大熊貓糞,就足以讓大家興奮好幾天了。不過,記者藉助「神器」有幸見到野生大熊貓的真容。

2014年以來,白水江保護區陸續投放300多臺紅外相機,野生大熊貓的蹤跡得以面世。記者「扎荒」的這一大片森林安裝了6臺紅外相機。它們記錄下羚牛、金絲猴、野豬、黑熊、豪豬、血雉、藍馬雞、紅腹角雉等1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其中有兩臺捕捉到野生大熊貓在林中散步的蹤影。

在白水江保護區,記者通過大量的一手視頻資料,看到大熊貓的另一面。它們並不是「吃素的」,只要有機會,也喜好吃腐肉。它們體態臃腫卻喜好運動、夜行,也不會像黑熊那樣冬眠,就連解手都很酷——倒立撒尿。它們是森林中的「獨行俠」和「夜行俠」,不主動傷害其他動物,但有敵來犯它們也不是好惹的。

甘肅白水江保護區大熊貓管護辦公室主任何禮文說,大熊貓國家公園白水江片區將以白水江保護區為主,整合周邊部分保護區和林場,這樣大熊貓的棲息地更寬廣,生態廊道更通暢。大熊貓國家公園也會專門設立科普遊憩區,讓更多的人了解野生大熊貓。 

(原題為《直擊國寶核心「生活區」——甘肅白水江保護區探秘野生大熊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甘肅白水保護區,野生大熊貓,國寶

相關推薦

評論(25)

相關焦點

  • 甘肅白水江野生大熊貓「接吻」被拍
    2021-01-06 17:40:20 來源: 隴南之聲 舉報   近日,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整理紅外相機資料時
  • 不只四川有大熊貓,甘肅也有不少只國寶大熊貓,你敢相信嗎?
    然後殊不知,還有兩個地方有大熊貓,而且數量還不少,都是大熊貓國家公園,一個在陝西、一個在甘肅。說到陝西有大熊貓不稀奇,畢竟秦嶺山脈自然環境很好,不足為奇。但是你說甘肅有大熊貓?在那個黃土高坡,缺水乾旱的地方有大熊貓?沒幾個人會相信。但是,往往很多事情就是那麼出乎意料確有近乎正常。覺得奇怪的人,應該好好回去看看牆上的地圖。
  • 大熊貓國家公園將於2020年設立:橫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
    3月26日,甘肅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協調推進領導小組召開會議,審議了《大熊貓國家公園白水江片區範圍和功能區總體勘界方案》。這意味著橫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又走出了一大步。公園橫跨三省 2.7萬平方公裡「在總體勘界方案通過後,甘肅省將繼續積極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甘肅片區的相關工作。」3月27日,甘肅省林業廳公園處的工作人員告訴上遊新聞記者,今年1月5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白水江片區範圍和功能區總體勘界方案》通過了專家評審。
  • 甘肅現野生大熊貓罕見入村 吃野草莓嘗新麥子
    新華網蘭州5月29日電(記者屠國璽) 5月28日上午10時許,一隻野生大熊貓走到隴南武都坪牙鄉俄兒村附近的麥地裡,中間還吃了當地的野草莓、品嘗了今年的新麥子,直到當天下午5時才走入山林。據了解,野生大熊貓走入人居村落周邊的情況實屬罕見。
  • 甘肅省隴南市「大熊貓國家公園」暨「愛鳥周」宣傳活動如火如荼進行
    據悉,這是一次由大熊貓國家公園甘肅園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甘肅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局、隴南市林業局主辦,隴南市大熊貓國家公園推進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隴南市武都區林業局、隴南市文縣林業局承辦的大型宣傳保護野生動植物的生態文明公益行動。這次活動本著 「節儉、生態、簡單」的原則,減少活動環節,讓民眾零距離接觸。
  • 野生大熊貓進村吃「霸王餐」 農民被咬傷終獲賠52萬
    央廣網隴南4月19日消息(記者潘毅)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在我們通常的印象中,「國寶」大熊貓往往以竹子為食物,憨態可掬,十分可愛。但是,去年發生在甘肅隴南的一起大熊貓傷人事件,讓當地村民關全志受到了嚴重的傷害。不久前,關全志獲得來自林業及大熊貓保護有關部門的賠償。  關全志已年過七旬,去年被大熊貓咬傷之後,他先後接受了八次手術。
  • 從吃肉到吃竹子,能否說明大熊貓進化的失敗?
    大熊貓的演化從始熊貓開始,始熊貓是一種食肉動物,早在8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中國雲南祿豐等地的熱帶潮溼森林的邊緣,它們的體色更傾向於純色,只有腹部是白色毛髮,是一種基於環境色的反差保護色,這種顏色搭配中使得動物腹部在身軀的陰影下重合剛好和環境色相當。而不是如今的黑白相間。
  • 氣候變化將迫使野生大熊貓改變棲息地
    另外,隨著氣候變暖,一些森林會逐步縮減,令大熊貓失去庇護之地,」凌林,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項目執行副總監告訴中國日報記者。凌說大熊貓喜歡住在低溫(通常25度以下)並有大片森林的地方,由此估計它們未來的棲息地將向北移,例如在中國西北的甘肅省。大熊貓通常被認為是「活化石」,他們的祖先生活在距今約800萬年前。
  • 大熊貓傷人事件簡析,可愛的「國寶」真的是可怕的猛獸嗎?
    圈養的成年大熊貓一般80-125公斤,肥胖的雄性大熊貓可以達到150公斤以上,雌性大熊貓可以達到120公斤,最大的大熊貓「平平」有181.5公斤重。上世紀70年代甘肅救治的一批野生大熊貓體重在50-75公斤,胡錦矗教授(1985)在四川測量一批野生大熊貓,兩隻成年雄性重96.8公斤和106.7公斤,實在不小。
  • 野生大熊貓溺亡引質疑 專家回應不對大熊貓強化保護原因
    野生大熊貓溺亡引質疑 專家回應不對大熊貓強化保護原因  成都黑水河自然保護區大熊貓溺亡一事發生後,不少網友質疑,為何不能對大熊貓強化保護?相關專家表示,最好的大熊貓保護方式,就要讓它回歸自然、適應自然。 一、大熊貓真正的家在野外  「大熊貓真正的家在野外。」
  • 大熊貓:表面上吃素的食肉動物?
    中國科學院的聶永剛和魏輔文多年來一直在追蹤野生大熊貓,分析它們究竟吃哪些種類的竹子,並測定其咀嚼物中的化學成分。他們發現,熊貓的全竹餐裡的營養成分——高蛋白、低碳水——和典型的食肉目更為相似,與其它食草的哺乳動物則有所不同。「這很神奇,」魏輔文說,從營養上看,「竹子就跟某種肉差不多。」
  • 野生大熊貓有沒可能會自行遷徙到鄰國去?專家:絕無可能!
    由於大熊貓目前數量比較稀少,所以大熊貓在目前我國所劃定的自然保護區內是完全屬於一種「地廣人稀」、「物產豐富」的狀態,目前所劃定的自然保護區內熊貓也沒有任何競爭對手,因此它們根本不需要再開發新的地盤。現在我國的野生大熊貓主要是生活在陝西、四川和甘肅這三個省份的部分地區,雖然大多都是以山地為主,但畢竟這些地方的氣候還相對適宜。如果熊貓想要遷徙到國外的話,只有向北走,還有向西走。因為熊貓無論是向東還是向南,都還在我國的國境之內。
  • 大熊貓脫離「瀕危」名單,四川、陝西、甘肅將建起國家級保護公園
    人們常常被大熊貓的憨態可掬所徵服,而忘了它們退居在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的六個山系,小種群滅絕的風險依舊突出。去年9月,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大熊貓首次從「瀕危」降為「易危」。一年過去,第一財經N+深入陝西秦嶺,以2004年成立的觀音山自然保護區為原點,探訪國寶「降級」後的故事。
  • 百科動物園攜手大自然保護協會(TNC)推出「野生大熊貓奇遇記」直播...
    海拔2500米至3500米、空氣稀薄、雲霧繚繞的茂密竹林裡,生活著一群野生大熊貓!10月27日是國際熊貓日,百度百科與大自然保護協會(TNC)聯合推出《百科動物園》第三季之「野生大熊貓奇遇記」直播節目,當天我們去了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探秘野生大熊貓的日常。
  • 中國第四次大熊貓普查:野生大熊貓1864隻,四川佔七成
    國家林業局2月28日召開發布會公布了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相隔10年一次的最新調查顯示,全國野生和圈養的大熊貓種群數量均有增長,其中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為1864隻,圈養的大熊貓375隻。不過,如何保護和恢復那些被高速公路、高壓輸電線等人為幹擾而割裂的棲息地,仍是保護大熊貓面臨的主要問題。
  • 全國1864隻野生大熊貓 七成多分布在四川(圖)
    這是2月28日記者從國家林業局舉行的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的。  對比12年前完成的「三調」,四川野生大熊貓數量增加181隻,是野生大熊貓分布的三省(四川、陝西、甘肅)中增量最多的省份。不過,隨著陝西、甘肅兩省在野生大熊貓保護力度上的強化和野生種群的增加,我省野生大熊貓種群總量在全國佔比比「三調」下降了1.12%。
  • 野生大熊貓增至1864隻,會不會遷徙鄰國,成非中國獨有物種?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在地球上,生物的種群非常多,而我國的特有物種也不少,例如:華南虎,大熊貓等等,然而華南虎已經宣布在野外滅絕了,而大熊貓依然在野外存在,該物種分布並不是很廣泛,主要集中在我國四川、陝西和甘肅的山區,當然每個地區的大熊貓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我們這裡就不討論了
  • 沒有人類保護,大熊貓就會滅絕嗎?
    但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他們進化成了主食竹子的特殊物種,與其他食性的動物錯位競爭,有著明顯的生態位的分化,與此同時他們的生理結構和行為習性都為此而大幅改變,並能夠完美地適應在高山森林中以竹子為主食的生活,顯然大熊貓的進化是成功的。他們也並不是只會賣萌的弱小動物,大熊貓會爬樹,在地形崎嶇植被茂密的山地森林中奔跑速度超過人類在田徑場上的短跑速度。
  • 現在居然還有野生的大熊貓?在野外的大熊貓應該叫「食蟻獸」?
    現在居然還有野生的大熊貓?在野外的大熊貓應該叫「食蟻獸」?   大熊貓絕對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是寫進法律的,一點商量的餘地沒有。不過,大熊貓絕對是個珍惜物種,現在想看大熊貓只能到動物園裡掏門票看了。那麼,還有真的野生大熊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