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太空飛行器返回地球時才需要隔熱層,而升空時不需要

2020-12-02 手機鳳凰網

首先我要說,太空飛行器離開地球時並非不用隔熱層——不過你沒錯,返回大氣產生的熱量是要更高一些的。

想明白為什麼,你首先得稍微了解一下大氣阻力。阻力是當你將物體推進大氣時受到的來自大氣的抵抗。它使你變慢,還會將你的一些能量轉變成熱量。

一個物體受到的阻力大小取決於幾個因素:大氣的密度(大氣越密,它產生的阻力越大),物體的運動速度(速度越快,它受到的阻力越大)以及該物體垂直於運動方向的橫截面面積和形狀(想想看,降落傘大大的表面積是為了產生巨大的阻力讓人慢下來,而賽車精美的流線形車身是為了將阻力降到最小)。

結合上述因素我們不難發現,在大氣中一個定點上,太空飛行器受到的阻力只會因其速度變化或橫截面面積形狀變化而變化。原來,這兩個因素在(太空飛行器)離開和返回地球時是不一樣的。

假如你必須讓太空飛行器在發射即刻便具有完全足夠進入軌道的速度,大氣阻力將是升空過程中的「攔路虎」。還好,如果你曾經見過太空梭(或其他太空飛行器)發射你就明白事實並非如此——恰恰相反,太空梭最初的起步是很慢的,它要在上升過程中不斷地燃燒燃料給引擎點火才會最終得以提速。

當你越飛越高,大氣的密度會急劇(實際上是指數級)下降,所以一旦所在位置足夠高,你大幅度地加速也不會製造出太大阻力了。工程師們所說的最大q值點(最大動壓點,譯者注)——便是大氣阻力達到最大值的地方。這個點位於發射後一分鐘左右的幾千米高空處——過了這個點,太空梭引擎的油門便被開到最大了(不過太空梭還需要飛到更高的地方才能達到最大速度)。

好了,那麼返回地球時呢?太空梭在軌道上以高速運行——將近每秒8千米(每小時17000多英裡)。為了讓太空梭安全回家,你需要讓它大幅度減速——如果你曾見過太空梭著陸,你就會發現這和飛機降落沒什麼兩樣,也就是說它此時是以相對緩慢的速度運行的。

一種讓太空梭減速的辦法是點燃它的火箭——一套和送它上天的火箭類似的程序。不過,這個過程需要耗費極大量的燃料(看看發射便知),並且將這些為了返航而額外準備的燃料一路扛上天的成本是難以計數的。

另一種更高效的辦法是讓主引擎燒得相對「溫柔」一些(以便讓太空梭慢下來,進入一個與大氣接觸更頻繁的位置相對較低的軌道)然後把剩下的工作都交給大氣阻力——也就是說,大氣阻力是被人為地用來讓太空梭減速的,所以你早就想好返回地球時要產生很多熱量了!你可能已經注意到,太空梭上升的時候是「尖端」朝上——它的形狀非常符合空氣動力學(就像賽車)因此阻力很小。但是降落的途中,它得用黑黑的大肚子撞向大氣並這樣「趴」在空中往下掉——這時它的形狀變得不再那麼符合空氣動力學(就像降落傘),於是便減速了。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curious.astro.cornell- Britt Scharringhausen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都是穿過大氣層,為什麼飛船返回時會有高溫,而升空時卻沒有呢?
    人類在探索太空的過程中發生過不少的事故,甚至還有太空人因此而失去了寶貴的生命,例如在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返回大氣層時發生了解體,導致7位太空人無一生還。事故發生後,人們很快就找到了原因,那就是位於「哥倫比亞」號左側機翼前緣的隔熱瓦出現了一處破損,從而造成大量的高溫空氣從此處湧入太空梭。
  • 火箭返回地球時會燃燒,發射時穿過大氣卻不會燃燒,這是為什麼?
    為什麼當我們發射火箭的時候,我們很少看到大氣層燃燒,但是當它返回的時候卻會因為摩擦力而燃燒起來呢?同樣是穿過地球的大氣層為什麼會有這樣巨大的區別呢?所以當火箭從太空中返回的時候,會燃燒的原理其實和隕石是一樣的,火箭從宇宙中返回到地球的速度是非常之快的,當然沒有隕石的速度那麼快,速度應該是和第一宇宙速度差不多,所以對大氣中空氣的壓縮程度非常之高,溫度也非常之高,往往會產生燃燒的現象。那麼為什麼地球的火箭上空卻不會摩擦燃燒呢?
  • 都是高速穿過大氣層,為何火箭返回時會高溫燃燒,升空時卻不會?
    火箭從地面升空是緩慢加速的,與大氣層摩擦不劇烈就目前來看,人類的一切航天活動都需要火箭的參與,從地球飛入太空更是需要火箭擺脫地球引力,因此火箭成為人類航天事業發展的基石,如果沒有火箭就沒有現在發達的航天科技,人類利用火箭把宇宙飛船、太空梭、補給物資、太空人等運送到太空,航天活動才能順利地開展,所以火箭是人類航天事業的中流砥柱
  • 飛船同樣穿過大氣層,為何返回時會有高溫,而升空時沒有?
    飛船在穿過稠密的地球大氣層時,將會產生上千度的高溫,威脅飛船的安全。那麼,為什麼宇宙飛船要冒著燒毀的風險加速穿過地球大氣層?為什麼宇宙飛船不在太空中直接打開降落傘,然後慢慢降落回地球呢?當飛船要返回地球時,制動火箭將會啟動,對飛船進行減速,降低飛行高度,使其脫離原先的軌道,進入一個與地球表面相交的軌道,這樣飛船就能踏上返回地球的旅途。
  • 同是穿梭地球大氣層!返回飛船為何存在高溫,飛離地球不存在呢?
    同是穿梭地球大氣!返回飛船為何存在高溫,飛離地球沒有呢?要知道從新進入地球大氣層,可不像是從地球突破進入太空那麼簡單,當飛船返回,都要受到地球引力作用,而且地球還被一層濃鬱的大氣層包裹,飛船在引力作用下急劇下降,但同時又被濃稠的大氣層包圍,使他下降速度急劇銳減,從總體上來說,飛船進入地球時,速度並不是加速過程,而是整體減速的進入地球,根據牛頓力學解析,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是每秒7.9公裡,而這個速度同時也是飛船在軌道之上
  • 飛船返回地球時不能火箭減速嗎?為何要頂著燒毀風險穿過大氣層?
    一般再入階段有兩種方式:彈道再入升力再入彈道方式再入時,大氣層對太空飛行器只有阻力卻沒有勝利,或者說儘管有升力,但卻無法控制軌跡的方式,都成為彈道載入,比如前蘇聯早期的「東方號」返回艙就是一個球體,美國「水星號」則是一個鐘形,兩者都是彈道再入的方式。
  • NASA的太空飛行器準備登陸小行星,採集樣品後返回地球
    自2018年到達小行星Bennu以來,NASA的OSIRIS-REx太空飛行器一直在跟著Bennu,並一直分享拍攝的照片。但是,飛船不僅前往那裡拍攝照片,還可以降落到小行星的表面,並取樣返回地球。OSIRIS-REX任務的主要目標是從Bennu獲得至少60克的樣品,並將樣品返回地球進行詳細分析。
  • 月球上沒有火箭和發射基地,嫦娥五號怎樣離開月球和返回地球?
    箇中奧妙,就在於地球引力和月球引力的不同。地球的體積是月球的49倍,人造太空飛行器要脫離地球引力需要達到11.2千米/秒的第二宇宙速度,而脫離月球引力,只需達到月球第二宇宙速度2.38千米/秒即可。並且從月球上發射升空,還可以藉助地月系統中的地球引力,所以太空飛行器要真正脫離月球引力,只需達到1.8千米/秒的速度就行。不僅如此,嫦娥五號在返回時,還會將登月艙留在月球以減輕發射重量,真正升空的,只有裝著2公斤月壤的上升器。
  • 嫦娥五號成功著陸地球!為何嫦娥五號返回時會燃燒?
    那麼,同樣是穿越地球大氣層,為什麼嫦娥五號返回時會遭遇溫度升高,表面劇烈燃燒的情況,而升空時卻沒有呢?相比之前的嫦娥系列探測器,嫦娥五號的結構更加複雜,重量也要大得多,嫦娥五號總質量高達8.2噸。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大氣中飛行時,只會緩慢加速,並不會將速度提升到很快.
  • 漲知識|長五B搭載的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究竟是什麼?
    這項技術是國內首次進行在軌試驗,新技術的探索之路總是充滿荊棘,出現問題可以理解,但為什麼要研究這項技術呢?我們要先從太空飛行器的再入說起。太空飛行器再入太空飛行器再入就是指從在軌飛行的無氣動阻力狀態,降低軌道高度,直到進入到大氣層中。地球是一顆有比較厚的大氣層的行星。
  • 美國「SpaceX」火星火箭原型成功升空!空中反轉後,在著陸時爆炸
    空中反轉後,在著陸時爆炸12月9日,由美國埃隆·馬斯克的SpaceX公司製造的一枚巨型實驗火箭,成功地在測試設施上方8英裡,並按計劃返回地面,隨後在一股巨大的火焰和濃煙中墜毀在地上。馬斯克在飛行前試圖打壓人們的期望,他在一條推特上說,他預測SN8飛行器安全著陸返回地球的機率是三分之一。
  • 中國航天再次邁出一步,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發射升空,專家:俄羅斯尚不具備該技術
    根據我國航天部門消息顯示,9月4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徵2F型運載火箭,將一枚新型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發射升空並進入計劃軌道,在未來一段時間中,該試驗太空飛行器將會在軌道中運行,隨後返回預定著陸場,根據目前中國方面所公布的消息推測,此次被送入太空的太空飛行器極有可能是與美國X-37B空天戰機相類似的
  • 美國SpaceX載人飛船返回地球!落入大海,用的竟是60年前的老技術
    3日,美國太空人9年來第一次搭乘美國太空飛行器,返回地球!2位美國太空人這次搭乘飛船降落在地球水面,是美國45年來第一次進行飛船水面返回。有趣的是這一返回操作使用了超過60年之前的「老」技術。最終降落水域是在周六被選為主要地點的,就在太空人離開空間站前不久才最終拍板。周日下午,當SpaceX公司的「載人龍」號太空艙重返地球大氣層時,彭薩科拉的天氣狀況近乎完美。為了開始他們的回家之旅,赫爾利和貝肯在格林尼治標準時間周六晚上21:54脫離軌道,飛船返回艙自動離開空間站,並準時開始返回地球的旅程。
  • 廢舊太空飛行器如何處理?
    不久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顆無法繼續工作的老舊太空飛行器回落地球,著陸範圍位於南太平洋上的大溪地島和庫克群島中間的區域。據悉,這顆名為「軌道地球物理臺」1號(OGO-1)的太空飛行器於1964年9月發射,重達500公斤,用以掃描地球磁場控制的周圍空間區域。1969年之後,該太空飛行器就已無法再向地球發送數據,而是一直處於待機模式。環繞地球在空間軌道運行了半個多世紀後,它的「太空之旅」才終於結束。
  • 美國人登月時只剩登月艙,他們如何返回地球?月球上有備用火箭?
    隨後的阿波羅2~6號美國人老實了,只是在不載人的情況下對土星5號以及飛船的各個艙進行測試,包括了軌道點火,月球返回模擬等等。美國人並沒有急於登入月球,在後來的阿波羅7~10號都是載人環繞地球、環繞月球、往返,還包括登月艙與指令艙在太空進行載人對接。這些任務都成功了,而離載人登月再返回不遠了。
  • 嫦娥五號「打水漂」返回地球,驗證載人登月,阿波羅不敢玩
    許多人產生疑問,為什麼太空飛行器不直接降落到地面,而偏要在大氣層上面跳幾下,如果不是「多此一舉」,難道這背後有什麼深意嗎?為什麼不直接降落?但當嫦娥從月球回到地球就不一樣,在地球的強大引力下嫦娥會一路加速,在到達地球時它的速度會接近11.2公裡/秒(第二宇宙速度)。
  • 為啥「嫦娥五號」返回地球要那麼久,「阿波羅號」卻時間很短?
    從12月2日「嫦娥五號」著陸器登陸月面採樣完成上升器升空,再到17日返回,「她」的返家路途用了15天之久。實話實說從「她」要返回的那一刻心就揪揪著,生怕「她」眷戀「廣寒宮」而不願意返回「人間」…但「人間」有好吃的、好玩兒的,還有那麼多關心「她」的人在呼喚,「她」義無反顧得以順利返回,為「她」感到高興!
  • SpaceX公司的「龍」飛船在最近的太空任務中隔熱瓦損害嚴重
    SpaceX建造與飛行可靠性副總裁漢斯·科尼格斯曼(Hans Koenigsmann)在本周的新聞發布會上,在談到10月底「龍」飛船將首次發射升空到國際空間站(ISS)的計劃時說,他的團隊在飛船隔熱板發現了比預想多得多的腐蝕點。
  • 當宇宙飛船返回地球時,為何要不惜燃燒的代價來高速穿過大氣層?
    當宇宙飛船返回地球時,總是以極高的速度穿過大氣層,像流星一樣划過天際,直到快要接近地面的時候,才打開減速傘慢慢地降落。不得不說,雖然這種返回地球的方式很帥,但是卻存在著很大的風險,事實上也是如此,例如在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就在以這種方式返回地球時因為高溫而解體。
  • 中國新型太空飛行器獲得突破,返回前還釋放一個物體?美國壟斷被打破
    ​中國釋放一太空物體打破美國的技術壟斷據「環球網」9月9日報導,中國在4日發射的新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雖然只在宇宙裡飛行了兩天,但卻引發了國外媒體好長時間的關注。這是為什麼呢?美國「空間新聞」網站表示,中國這次發射的太空飛行器返回前在太空釋放了一個「物體」,並且得到了美國北美防空司令部的正式編號NORAD ID 46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