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船返回地球時不能火箭減速嗎?為何要頂著燒毀風險穿過大氣層?

2020-10-18 星辰大海種花家

從太空受控返回地球,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對於大部分衛星來說並不會經歷這個過程,因為是單向的任務,只要將它送上天,壽命結束後就任其自生自滅了。但返回式衛星和載人宇宙飛船卻不行,要能上得去,也能下得來,因此在厚厚大氣層包裹的地球上,穿過危險的大氣層到達地面,就成了太空飛行器完成任務最後一道難關了,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我們今天來說說這難在哪裡。

重返大氣層會經歷幾個過程?

從在軌飛行的太空飛行器到成功著陸地面,一般會經歷如下幾個過程:

  • 太空飛行器離軌階段

  • 太空飛行器再入階段

  • 太空飛行器著陸階段

這是返回式太空飛行器必須要經歷的幾個過程,我們首先來說說:

太空飛行器如何離軌

正常工作的衛星或者飛船它的軌道和星下點並不一定經過返回目的地,因此在返回前必須有一點要做的就是星下點經過著陸區,完成這個工作之後接下來將是減速離軌階段,利用太空飛行器主發動機反向推力減速(請注意是減速)或者變軌發動機制動,保證太空飛行器進入一條新的軌道,這條軌道是太空飛行器考慮氣動效應、穿越大氣層到達著陸場地的預定軌道,軌道的起點坐標與制動的精度將十分關鍵,所謂的失之毫釐謬以千裡將從此開始。

返回艙和軌道器分離,這是第一步

太空飛行器的再入階段

在離軌道到下一階段再入大氣層之前,軌道參數都將可以調整,但問題是得發現太空飛行器的軌道參數是否正確。如果沒有發現錯誤,那麼就接受大氣層的洗禮吧。一般再入階段有兩種方式:

  • 彈道再入

  • 升力再入

彈道方式再入時,大氣層對太空飛行器只有阻力卻沒有勝利,或者說儘管有升力,但卻無法控制軌跡的方式,都成為彈道載入,比如前蘇聯早期的「東方號」返回艙就是一個球體,美國「水星號」則是一個鐘形,兩者都是彈道再入的方式。這種方式穿越大氣層時間短,過載大,氣動加熱溫度高,返回過程無法控制,落點的精度取決於再入軌道的坐標與再入減速的控制,一旦進入彈道返回軌道,那麼一切將無法控制。

升力再入時太空飛行器會有優化的氣動與控制技術,在再入大氣層時將產生可控的升力,比如太空飛行器的軌道趨向於滑翔式軌道或者類似水漂跳躍式軌道,減緩下降過程中的過載,將氣動加熱的峰值分散到各個時間段,對太空飛行器的熱控峰值要求降低,但時間增加也是一個考驗。美國的阿波羅飛船返回時就是升力載入,包括我國的神舟五號(也是一個鐘形),但它的返回過程由GNC分系統進行再入過程中的升力控制,因此它是彈道-升力再入。

升力再入能夠取得比彈道再入更精確的落點,並且升力再入階段會由控制系統幹預修正,因此它的再入走廊寬度將大大增加,以便應對各種返回條件,比如第二宇宙速度進入大氣層的月球軌道返回,則必須採用升力再入,如果以彈道返回,那很可能成為一顆流星,那麼高速度連降落傘都沒有條件打開(我國2013年的小飛(嫦娥五號 T1飛行試驗器,綽號 舞娣)用的就是水漂彈道方式升力再入)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各位看到神舟飛船都是大頭超前的大氣層內燒蝕階段,而初期的升力再入可不是這樣的方式,是小頭朝前產生足夠的升力,控制下降速度和角度。

在到達距離地面高度120千米高度時(此時速度約7.5千米/秒),將轉換為耐燒蝕大底朝前的大氣層內高超音速激波阻力下降階段。此時將會經歷一個黑障階段。

因為高溫被電離的大氣以及燒蝕材料的等離子體包裹太空飛行器,只有極高頻波段才能進行通訊。

溫度越高,能穿透的信號所需要的頻率也越高,如果通訊波段不在這個區間,那麼就出現了所謂的黑障,因此太空飛行器的黑障階段並不是不同通訊,而是我們常用的無線電波段無法進出等離子體包裹區域,黑障階段也是太空飛行器最危險的一個階段,因為高溫燒蝕材料能否扛過這個階段就看這幾分鐘了(根據再入方式的不同,一般在4-7分鐘之間)。

可能與很多朋友想像的不一樣,飛船燒蝕大底的材料不是對抗高溫,而是被燃燒分解,以便帶走大量的熱,從而保住飛船,所以這個材料是耐燒蝕,不是抗燒蝕。

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返回時在大氣層內解體

太空梭返回與宇宙飛船返回大致類似,但它是全氣動結構,因此它的過載更低(彈道返回過載8-9G,接近人體極限,彈道-升力返回過載3-4G,太空梭1.5G),更適合普通未經專業訓練人員乘坐,但它氣動結構複雜增加了風險係數,並且歷經一次發射爆炸事故,一次返回解體事故後當前已經全面退出航天任務。

著陸階段

因為存在大氣層,所以太空飛行器返回時可以使用大氣層阻力減速,前文的再入階段副產品就是減速,而最後速度逐漸降低,太空飛行器出了黑障階段,那麼就需要考慮減速和開主傘(10-20千米高度),為最後著陸做準備。

阿波羅11號返回艙打開降落傘的過程圖解

然後拋掉防熱大底,在距離地面約1米的高度開啟反推火箭,減速到3.5米/秒以下的速度軟著陸。

無大氣層返回時的過程

其實這不叫無大氣層返回,這個只能稱為降落,因為到現在為止返回只能在地球上實施,而降落可以擴展到月球和火星,火星有一層薄薄的大氣,與地球類似,但它的速度更高(氣動阻力作用不明顯),而月球可以認為無大氣層,只能全程動力減速下降,根據動能守恆定律,我們花多少能量將飛行器從靜止加速到這個速度,那麼就需要多少能量將它減速到著陸時的零速,唯一的差別時著陸時比發射時有更小的質量,因此回程減速燃料消耗會降低。

請注意這個發動機一直都是開啟的,一直到最後階段關機落月,由緩衝支撐吸收最後的動能。

為什麼有大氣層時不選擇動力下降,而採用大氣層減速的方式?

其實這很簡單,月球第一宇宙速度只有1.68千米/秒,從月球軌道往下降的時減速的分量也就這個1.68千米/秒,而且月球無大氣,只能採用動力減速下降。

而地球第一宇宙速度高達7.9千米/秒(離軌速度約7.5千米/秒),減速發動機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才能減速到0,不過地球有一個大氣層,儘管它會帶來超高溫,但也是一個減速的好工具,而且耐燒蝕大底的質量與攜帶的減速燃料相比,那是一筆飛船划算的帳,各種科普資料都告訴大家,每千克質量到近地軌道的成本約1萬美元以上,這至少也是數十噸的燃料可省不少錢,馬克思說過,只要有50%的利潤,就會有人不惜鋌而走險,而超過300%的利潤,可以踐踏人間一切法律,不過摘取到這個利潤可不需要殺人放火,而是燒蝕材料的研製,光明正大哦,搞定還有大把科研獎金哦!

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請注意燒黑的外殼以及已經拋棄的絕熱大底。

所以,暫時是人類技術限制,因為火箭發動機還不足以支撐在地球大氣層內全程動力下降,也是成本的考慮,但未來技術提升以後,比如大氣層內的離子發動機搞定了,估計未來動力減速下降就會普及,畢竟這舒適度極高啊。當然未來的太空電梯實現了的話,就沒有這檔么蛾子事件啦。

本ID微信公眾號同號: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歡迎關注

公眾號同步發布,請搬運的幾個微信公眾號三思

相關焦點

  • 飛船同樣穿過大氣層,為何返回時會有高溫,而升空時沒有?
    飛船在穿過稠密的地球大氣層時,將會產生上千度的高溫,威脅飛船的安全。那麼,為什麼宇宙飛船要冒著燒毀的風險加速穿過地球大氣層?為什麼宇宙飛船不在太空中直接打開降落傘,然後慢慢降落回地球呢?當飛船要返回地球時,制動火箭將會啟動,對飛船進行減速,降低飛行高度,使其脫離原先的軌道,進入一個與地球表面相交的軌道,這樣飛船就能踏上返回地球的旅途。
  • 當宇宙飛船返回地球時,為何要不惜燃燒的代價來高速穿過大氣層?
    當宇宙飛船返回地球時,總是以極高的速度穿過大氣層,像流星一樣划過天際,直到快要接近地面的時候,才打開減速傘慢慢地降落。不得不說,雖然這種返回地球的方式很帥,但是卻存在著很大的風險,事實上也是如此,例如在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就在以這種方式返回地球時因為高溫而解體。
  • 都是穿過大氣層,為什麼飛船返回時會有高溫,而升空時卻沒有呢?
    調查結果顯示,在「哥倫比亞」號升空82秒時,有三塊外部隔熱泡沫從太空梭上脫落,其中的一塊造成了此處破損。也就是說,「哥倫比亞」號是帶著一個「破洞」升空的,期間並沒有經歷過高溫,直到其返回時才發生事故。那麼問題就來了,都是穿過大氣層,為什麼飛船返回時會有高溫,而升空時卻沒有呢?下面我們就來講一講。
  • 都是高速穿過大氣層,為何火箭返回時會高溫燃燒,升空時卻不會?
    在人類眾多的航天活動中,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一個讓你費解的現象,那就是都是高速穿越地球大氣層,火箭升空穿越大氣層時不會燃燒,可是當火箭或宇宙飛船返回地面穿越大氣層的時候卻會劇烈的燃燒,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差異呢?
  • 同是穿梭地球大氣層!返回飛船為何存在高溫,飛離地球不存在呢?
    同是穿梭地球大氣!返回飛船為何存在高溫,飛離地球沒有呢?如今隨著科技不斷發展,我們對於地球之外的世界越來越嚮往,而現階段想要脫離地球,全部都是依靠航天火箭之力向太空傳輸,然而不管是載人航天或者是貨運飛船,它們不同於衛星,是一次性用品,一旦進入太空之後,只能永遠的停留,為此向載人航天它們在完成任務之後,究竟是怎麼能從新返回地球?
  • 火箭返回地球時會燃燒,發射時穿過大氣卻不會燃燒,這是為什麼?
    為什麼當我們發射火箭的時候,我們很少看到大氣層燃燒,但是當它返回的時候卻會因為摩擦力而燃燒起來呢?同樣是穿過地球的大氣層為什麼會有這樣巨大的區別呢?所以當火箭從太空中返回的時候,會燃燒的原理其實和隕石是一樣的,火箭從宇宙中返回到地球的速度是非常之快的,當然沒有隕石的速度那麼快,速度應該是和第一宇宙速度差不多,所以對大氣中空氣的壓縮程度非常之高,溫度也非常之高,往往會產生燃燒的現象。那麼為什麼地球的火箭上空卻不會摩擦燃燒呢?
  • 「龍」飛船以25倍音速穿過大氣層,並順利返回地球,此役堪稱完美
    上周日,本肯和赫爾利搭乘SpaceX的載人「龍」飛船以25倍音速的速度極速墜落穿過地球大氣層,趕在安全在佛羅裡達州彭薩科拉沿海著陸前及時減速,最後,他們成功安全著陸。成為首批搭乘商業飛船去玩空間站和順利返回的太空人。
  • SpaceX載人飛船返回地球
    龍飛船返回地球的步驟你了解嗎?來看一下動態圖:1、太空人進入龍飛船,飛 船艙門關閉。你想想看,龍飛船在400公裡高度上以如此之快的速度運動,要想讓它穩穩降落在地球上將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這也是所有從太空返回地球的太空飛行器要經受的嚴峻考驗,尤其是載人返回,還是具有極高風險的。當龍飛船脫離國際空間站後,首先摒棄服務艙,然後擇機進行返回制動點火,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返回地球。
  • 航天飛船的返回艙落地時會不會砸到人,威力有多大?
    自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升空以來,每年都會有大量的衛星以及宇宙探測器發射。運載火箭承載著飛船和衛星,高速(超7.9千米每秒)衝出大氣層,來到外太空。而隨著火箭的升空,燃料的減少,就必須要讓燃料耗盡的助推器脫離,以減輕負載。而這些火箭殘體會不會砸到人?
  • 嫦娥五號成功著陸地球!為何嫦娥五號返回時會燃燒?
    一旦出了差錯,就會導致返回器燒毀,寶貴的取樣也會隨之化成灰燼。那麼,同樣是穿越地球大氣層,為什麼嫦娥五號返回時會遭遇溫度升高,表面劇烈燃燒的情況,而升空時卻沒有呢?相比之前的嫦娥系列探測器,嫦娥五號的結構更加複雜,重量也要大得多,嫦娥五號總質量高達8.2噸。
  • 常見的飛船到底是如何成功返回地球的呢?西瓜視頻帶你看看
    ,想要安全地返回地面,就需要減速。速度降低,飛船的運行軌道高度就會降低,從而重新進入大氣層。,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載入。 飛船載入的過程,噴氣的時機、減速的程度和飛船的姿態都要精確的去控制,讓飛船以一條既不太緩也不太陡的軌跡進入大氣層
  • 太空飛船如何安全返回地球?經歷哪幾個階段?了解一下
    但是太空艙返回地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這次龍飛船返回大氣層時,飛船的軌道速度從 28000公裡/小時下降到560公裡/小時,最後在濺落時達到24公裡/小時,下降期間的最高溫度高達1900攝氏度,太空人感受到的最高重力是地球引力的4到5倍。
  • 火箭需要發射場,月球上沒有發射塔,嫦娥五號怎麼返回地球?
    地球上起飛要那麼大發射塔,月球上為什麼只要一丟丟?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為什麼月球上起飛的發射臺只要一點點大,但很明顯地球上土星五號起飛時那個發射塔是個巨大的建築,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從地球上出發時候帶了所有的燃料和補給,然後火箭將在飛行途中依次丟掉一級火箭、二級火箭和三級火箭!當登月飛船從地球軌道上前往月球時,總重達3000多噸的登月飛船+火箭,只剩下不到50噸(約46噸)的質量!
  • 嫦娥五號返回地球,為何在太空「打水漂」,是錢學森設計的彈道?
    ,你以極高的速度進入大氣層時會產生兩個副作用:一是劇烈的空氣摩擦產生高溫,會把飛船燒毀;二是由於減速太快,它會產生極大的過載我們要想辦法讓它減速,同時要克服這些副作用。你可能會說,用火箭發動機反推,在接近地球時先把速度降下來就行了。
  • 登月是騙局:月球上沒有火箭和發射塔,美國人是怎麼返回地球的?
    阿波羅登月是人類航天史上最重大的一次進步,但一直以來就有一個登月騙局的說法,除了當時計算機技術太差,遠程控制技術不足,近年來還冒出一個說法,土星五號從地球上出發時巨大的火箭和發射場讓大家記憶猶新!那麼飛船要在月球上起飛,必定需要一個巨大的發射場地,阿波羅登月前又沒有人建造這個發射場,那麼飛船是怎麼返回的呢?
  • 長徵5B火箭發射升空,載貨艙返回雖然失敗,美國人為何卻十分擔心
    ,不僅長徵5B火箭成功發射升空,而且載人飛船也很完美地完成了任務,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新型柔性充氣式返回載貨艙的試驗中出現了一點小的問題,不過載貨艙返回雖然失敗了,但卻是在該技術上首次趕超美俄的例子,也正是中國載貨艙即使返回失敗後,美國人為何卻十分擔心的主要原因,可以說,對於這次不算完美的技術驗證及其意義,全球僅美國一家看懂了。
  • 嫦娥五號「打水漂」返回地球,驗證載人登月,阿波羅不敢玩
    許多人產生疑問,為什麼太空飛行器不直接降落到地面,而偏要在大氣層上面跳幾下,如果不是「多此一舉」,難道這背後有什麼深意嗎?其實這些說法都不對,「打水漂」是嫦娥五號從月球返回時要驗證的一項的基本技能,以後會經常用,並且這項技能也不是嫦娥第一個用,當初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就是碰巧打著水漂回到地球的
  • 嫦娥五號苦等6天才返回,為什麼比阿波羅飛船直接返回地球更先進
    為什麼返回器在收到樣本以後不是直接返回地球,而是需要等待這麼長時間呢?一般情況下,一艘發射飛船前往另一個星球,有時候需要考慮到發射窗口,如今年7-8月就是火星探測器的發射窗口,所以今年的火星探索任務都集中在這個時間開啟,雖然今年3個火星探測器發射時間略有不同,但是差別不會很大。同樣的,從月球返回地球的飛船有時候也需要考慮到發射窗口。
  • 長徵5B返回艙表層為何有脫落?原來藏有減速關鍵設備,尺寸巨大
    5月9日,在經過了一天時間的檢查和轉運之後,搭載長徵5B重型運載火箭升空並順利返回的新一代飛船返回艙已經被成功的運抵了酒泉衛星發射基地。而不少觀眾在看到了與大氣層摩擦後燒的黑不溜秋的返回艙之後,就在擔心這個返回艙是不是壞了?之前報導新飛船返回艙是要求能重複使用的,而返回艙落地之後,表面有不少的覆蓋層沒有了,露出了一些內部結構,這就讓不少網民更擔心了。
  • 月球沒有火箭,登月太空人怎麼返回地球?如果沒法返回地球怎麼辦
    雖然航天技術已經飛速發展了幾十年,運載火箭、載人飛船都越來越先進,甚至已經出現了一些可重複使用的載人飛船、火箭,但是載人航天還是一個風險很大的項目。在人類歷史上,就出現過一些事故,有一些太空人最後成功脫險,返回了地球家園,有一些太空人則沒那麼幸運了。就目前而言,我們人類最遠的足跡留在了38萬公裡外的月球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