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宇宙飛船返回地球時,為何要不惜燃燒的代價來高速穿過大氣層?

2020-08-10 魅力科學君

當宇宙飛船返回地球時,總是以極高的速度穿過大氣層,像流星一樣划過天際,直到快要接近地面的時候,才打開減速傘慢慢地降落。不得不說,雖然這種返回地球的方式很帥,但是卻存在著很大的風險,事實上也是如此,例如在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就在以這種方式返回地球時因為高溫而解體。


這不禁讓人疑惑,當宇宙飛船返回地球時,為何要不惜燃燒的代價來高速穿過大氣層?其實答案很簡單,下面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為什麼返回地球的宇宙飛船不能慢慢地降落。

大家都知道,地球的強大引力將我們牢牢地束縛在地球表面,如果要克服地球的引力,就必須要達到一定的初始速度,具體是多少呢?科學家早已計算出了答案:在地球的表面,當一個物體的初始速度達到每秒鐘7.9公裡時,這個物體就可以圍繞著地球轉圈而不會掉下來,這被稱為「第一宇宙速度」,而當初始速度達到每秒鐘11.2公裡時,這個物體就可以掙脫地球的引力束縛,進而飛往太空深處,這被稱為「第二宇宙速度」。


為了更直觀地感受到這種速度有多快,我們不妨將它們的時間單位換算成小時,即第一宇宙速度為每小時28440公裡,第二宇宙速度則為每小時40320公裡。可以看到,這種速度相當的驚人,顯而易見的是,當宇宙飛船返回地球時,也會具備同樣的速度,那麼問題就來了,對於速度如此高的宇宙飛船,我們應該怎麼讓它慢慢地降落呢?

相信大家首先考慮就是利用減速傘,但問題是以我們人類現有的科技水平,似乎無法製造出能夠承受如此高速的減速傘,可以想像的是,當宇宙飛船返回地球時,不管什麼樣的減速傘只要一打開,馬上就會被巨大的空氣阻力撕成碎片。


退一步講,即使是我們能夠製造出如此高強度的減速傘,也會面臨著極度高溫的考驗。當宇宙飛船高速穿過大氣層時,會劇烈地壓縮前方的空氣,從而導致高溫的產生,其溫度通常可達到1000攝氏度以上,而如果我們使用減速傘的話,那麼被壓縮的空氣將會在瞬間成倍地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更加高的溫度,從而使減速傘在劇烈的燃燒中化為灰燼。


所以說在我們還沒有能力製造出集耐高溫與高強度於一身的減速傘之前,用這種方法使宇宙飛船慢慢地降落是行不通的。那麼我們能不能利用火箭發動機的反推力將返回地球的宇宙飛船慢慢減速呢?

理論上來講,這種方法是可行的,但問題是火箭發動機的反推力是需要燃料的,而要使速度如此高的宇宙飛船減速,更是需要大量的燃料。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採用這種方法,就必須要求宇宙飛船在升空時額外攜帶大量的燃料,然而以我們現在的相對「原始」的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運載能力,要將這些額外的燃燒送上太空,是需要消耗超級多的燃料的,這根本就不現實。


因此在我們擁有更加強大的動力之前,這種依靠反推力的方法也是行不通的。於是我們就只能利用大氣層的阻力來為宇宙飛船減速了,我們不惜燃燒的代價來高速穿過大氣層,其實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有能力讓宇宙飛船慢慢地降落。

目前我們讓宇宙飛船返回地球的方式大致可分為三種,分別是「彈道式」、「滑翔式」以及「跳躍式」。簡單地講,「彈道式」就是讓宇宙飛船直接往下掉,當空氣的阻力使其降到合適的速度後,再打開減速傘或反推裝置使其平安落地。

「滑翔式」是利用空氣的上升力使進入大氣層的宇宙飛船像滑翔機那樣一邊飛行一邊下降,這樣就延長了減速的時間,使得宇宙飛船的降落更加精準,同時也讓其中的太空人不必承受太大的衝擊。


而對於那些速度極高的宇宙飛船(比如說從月球歸來的宇宙飛船),則需要採用「跳躍式」,採用這種方式的宇宙飛船會以一個很小的角度進入大氣層,在經過大氣層短暫的減速過程之後,又利用空氣的上升力離開大氣層,然後再一次進入大氣層,如此反覆,就像「打水漂」一樣,直到宇宙飛船的速度下降到合適的水平。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都是高速穿過大氣層,為何火箭返回時會高溫燃燒,升空時卻不會?
    在人類眾多的航天活動中,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一個讓你費解的現象,那就是都是高速穿越地球大氣層,火箭升空穿越大氣層時不會燃燒,可是當火箭或宇宙飛船返回地面穿越大氣層的時候卻會劇烈的燃燒,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差異呢?
  • 飛船返回地球時不能火箭減速嗎?為何要頂著燒毀風險穿過大氣層?
    從太空受控返回地球,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對於大部分衛星來說並不會經歷這個過程,因為是單向的任務,只要將它送上天,壽命結束後就任其自生自滅了。但返回式衛星和載人宇宙飛船卻不行,要能上得去,也能下得來,因此在厚厚大氣層包裹的地球上,穿過危險的大氣層到達地面,就成了太空飛行器完成任務最後一道難關了,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我們今天來說說這難在哪裡。
  • 飛船同樣穿過大氣層,為何返回時會有高溫,而升空時沒有?
    飛船在穿過稠密的地球大氣層時,將會產生上千度的高溫,威脅飛船的安全。那麼,為什麼宇宙飛船要冒著燒毀的風險加速穿過地球大氣層?為什麼宇宙飛船不在太空中直接打開降落傘,然後慢慢降落回地球呢?當飛船要返回地球時,制動火箭將會啟動,對飛船進行減速,降低飛行高度,使其脫離原先的軌道,進入一個與地球表面相交的軌道,這樣飛船就能踏上返回地球的旅途。
  • 都是穿過大氣層,為什麼飛船返回時會有高溫,而升空時卻沒有呢?
    調查結果顯示,在「哥倫比亞」號升空82秒時,有三塊外部隔熱泡沫從太空梭上脫落,其中的一塊造成了此處破損。也就是說,「哥倫比亞」號是帶著一個「破洞」升空的,期間並沒有經歷過高溫,直到其返回時才發生事故。那麼問題就來了,都是穿過大氣層,為什麼飛船返回時會有高溫,而升空時卻沒有呢?下面我們就來講一講。
  • 火箭返回地球時會燃燒,發射時穿過大氣卻不會燃燒,這是為什麼?
    為什麼當我們發射火箭的時候,我們很少看到大氣層燃燒,但是當它返回的時候卻會因為摩擦力而燃燒起來呢?同樣是穿過地球的大氣層為什麼會有這樣巨大的區別呢?當宇宙中的天體高速進入到地球大氣層中的時候產生了非常強大的衝擊波,也可以叫「激波」,壓縮了空氣,從而產生了巨大的熱量,比較小的隕石可能在大氣層中就被燃燒殆盡了,有的個頭更大,速度更快的隕石很有可能砸到地面。小的隕石在高溫的條件下,會被直接融化成液態。
  • 同是穿梭地球大氣層!返回飛船為何存在高溫,飛離地球不存在呢?
    發現更大的世界,傳播人生智慧,點一個關注,收穫一片宇宙!同是穿梭地球大氣!返回飛船為何存在高溫,飛離地球沒有呢?要知道從新進入地球大氣層,可不像是從地球突破進入太空那麼簡單,當飛船返回,都要受到地球引力作用,而且地球還被一層濃鬱的大氣層包裹,飛船在引力作用下急劇下降,但同時又被濃稠的大氣層包圍,使他下降速度急劇銳減,從總體上來說,飛船進入地球時,速度並不是加速過程,而是整體減速的進入地球,根據牛頓力學解析,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是每秒7.9公裡,而這個速度同時也是飛船在軌道之上
  • 飛船返回艙返回地球會燃燒,為什麼從太空跳回地球沒燃燒?
    當飛船返回艙在返回地球時,進入大氣層,在濃厚的大氣層中高速下降時,會與大氣層產生摩擦,導致返回艙外表溫度大幅升高,溫度至少可達1000度。燃燒?原因很簡單,3.9萬米只是在大氣層中的平流層,並沒離開大氣層。如果出了大氣層,就會失去地球引力,靠自己能回來的機率很小。
  • 「龍」飛船以25倍音速穿過大氣層,並順利返回地球,此役堪稱完美
    上周日,本肯和赫爾利搭乘SpaceX的載人「龍」飛船以25倍音速的速度極速墜落穿過地球大氣層,趕在安全在佛羅裡達州彭薩科拉沿海著陸前及時減速,最後,他們成功安全著陸。成為首批搭乘商業飛船去玩空間站和順利返回的太空人。
  • 嫦娥五號成功著陸地球!為何嫦娥五號返回時會燃燒?
    那麼,同樣是穿越地球大氣層,為什麼嫦娥五號返回時會遭遇溫度升高,表面劇烈燃燒的情況,而升空時卻沒有呢?相比之前的嫦娥系列探測器,嫦娥五號的結構更加複雜,重量也要大得多,嫦娥五號總質量高達8.2噸。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大氣中飛行時,只會緩慢加速,並不會將速度提升到很快.
  • 月球的土壤不能種菜,為何科學家們還要不惜代價去拿回來?
    隨著嫦娥五號平安到家,大家的焦點都集中在嫦娥五號從月球上辛苦取來的2公斤月球土壤,畢竟它是嫦娥五號唯一帶回來的「禮物」。到此一遊總不能什麼都不帶回來,起碼也要把土裝起來做手信。只不過嫦娥五號這次是奉命將月壤從遙遠的月球帶回來,因為這是它的使命。月球土壤和地球的土壤不一樣,有些人可能會問用月壤種菜會不會比地球土壤要好吃些?
  • 航天飛船的返回艙落地時會不會砸到人,威力有多大?
    自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升空以來,每年都會有大量的衛星以及宇宙探測器發射。運載火箭承載著飛船和衛星,高速(超7.9千米每秒)衝出大氣層,來到外太空。而隨著火箭的升空,燃料的減少,就必須要讓燃料耗盡的助推器脫離,以減輕負載。而這些火箭殘體會不會砸到人?
  • 嫦娥五號為何「冒險」以第二宇宙速度返回,NASA至今未成功
    「急不可耐」地高速返回地球,可不僅僅是為了內蒙古大草原上等她歸來的那隻萌寶寶——沙狐。傳統的返回方式是回歸地球軌道以後先多轉幾圈,等速度降至第一宇宙速度,再擇機進入大氣層,這樣就安全的多。圖源:新華社二、高速返回是美、蘇苦研多年都不具備的能力這次嫦娥五號以第二宇宙速度直接返回大氣層究竟有多危險,我們看看下面的照片就知道了。
  • 太空人是怎麼返回地球的?
    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許多國家也對宇宙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中國也是如此,而且中國也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當太空人結束了為期幾天或者十幾天的宇宙飛行之後,他們是要需要及時返回地球的。現在太空中有兩個可以供飛船停靠的地方,一個是國際空間站,還一個是中國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太空人在飛船正式進入軌道之後,會與空間站進行對接。對接完成後,太空人需要進入空間站進行一些實驗,以及採集數據樣本帶回地球進行數據分析。在以上這些工作完成之後,太空人就需要及時回到地球上了。
  • SpaceX載人飛船返回地球
    11、飛船濺落到海洋上,等待救援隊到來。龍飛船返回地球的最大難點是什麼?我們知道,龍飛船在距離地面400公裡的高度上繞地球高速運動,速度大約7.66公裡每秒,接近第一宇宙速度7.9公裡每秒。你想想看,龍飛船在400公裡高度上以如此之快的速度運動,要想讓它穩穩降落在地球上將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這也是所有從太空返回地球的太空飛行器要經受的嚴峻考驗,尤其是載人返回,還是具有極高風險的。當龍飛船脫離國際空間站後,首先摒棄服務艙,然後擇機進行返回制動點火,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返回地球。
  • 如果不惜代價,能造出飛到比鄰星的飛船嗎?需要突破哪些技術?
    這是一個開腦洞的話題,感覺到了地球正在建設太陽系艦隊的時代,你猜得沒錯,《三體》中得知三體人飛船正以光速1%的速度前往地球時的心態是一樣的,否則怎麼會不惜代價呢,畢竟生活還是要繼續的!不過既然假設了,那就老討論下需要突破哪些技術!
  • NASA太空人正乘坐「Crew Dragon」飛船返回地球 過程詳解
    8月1日,美國宇航局的太空人羅伯特·貝恩肯和道格拉斯·赫爾利在完成軌道實驗室任務後,乘坐SpaceX公司的"Crew Dragon"飛船離開國際空間站,為他們歷史性的國際空間站飛行畫上句號。他們從美國東部時間下午5:15開始,踏上返回地球的旅程,並降落在佛羅裡達州西海岸附近。
  • 載人飛船返回大氣層,熊熊大火包圍下,太空人是怎麼生存的?
    載人航天飛船完成任務後,在返回地球時是由返回艙和推進艙的,但是我們只能看到返回艙安全落到地面,那推進艙去哪了?其實在進入大氣層後,二者就分開飛行了,因為大氣摩擦的因素,推進艙就只能被燒毀了。
  • NASA太空人正乘坐SpaceX "Crew Dragon"飛船返回地球 過程詳解
    8月1日,美國宇航局的太空人羅伯特·貝恩肯和道格拉斯·赫爾利在完成軌道實驗室任務後,乘坐SpaceX公司的"Crew Dragon"飛船離開國際空間站,為他們歷史性的國際空間站飛行畫上句號。他們從美國東部時間下午5:15開始,踏上返回地球的旅程,並降落在佛羅裡達州西海岸附近。
  • 嫦娥五號第11封家書:透露很多「打水漂」再入地球大氣層返回細節
    我期待自己能夠以最完美的狀態返回地球,為這次珍貴的月球之旅畫上圓滿的句號。世界上只有三個國家開展過繞月再入返回試驗,美國、前蘇聯和我的先遣隊員——嫦娥5T。我的再入返回方式是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聽著是不是特別高端大氣上檔次?後來也不知道被誰叫成了「打水漂」,好土嘞,算了,能說明白就好。說到太空飛行器返回,前面返回式衛星姐姐們和神舟飛船哥哥們已經積累了很多成功經驗。
  • 美國SpaceX載人飛船返回地球!45年來首次濺落大海,用了60年前老技術
    SpaceX載人龍飛船作為人類航天史上第九款載人入軌太空飛行器,在美國東部時間5月30日15時22分被Spacex公司發射升空。太空人經歷了幾個月空間站生活後,決定於2020年8月1號正式返回地球。但返回也並非想像中那麼容易,首先要確定著陸地點天氣情況,在進入大氣層之後要克服高溫摩擦帶來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