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的老夥計!譯製片配音大佬再出山-虎嗅網

2020-12-07 虎嗅APP


譯製片曾是國人看世界的窗口,也是幾代人的共同回憶,上世紀八十年代它迎來了黃金時期,配音演員也成了超級巨星,但譯製片不再受矚目後,他們也隨之面臨窘境:江湖地位猶在,卻乏人問津。


締造和走過黃金時代的人,會如何守候這個行業?


冷暖人生 《出山》1


「年輕人」


「哦,我的老夥計」是我對譯製片最直接而且深刻的印象:發音飽滿標準,帶有特別的韻律。這種腔調和演繹曾構成幾代國人對外面世界的認知——一種基於觀摩和想像被建構出來的銀幕真實。


對很多年輕人來說,譯製片是一種朦朧遙遠的父輩記憶,充滿了年代感和懷舊色彩。綜藝節目總喜歡邀請配音演員,臺前幕後的形象差距營造的戲劇效果總能讓觀眾驚呼「神奇」。此前一款配音類的應用程式也頗受歡迎,某種程度來說,配音是年輕人的一種遊戲。 


《碟中諜3》截圖


為什麼這麼高頻次地提到「年輕人」?


所謂時代更迭,各行各業都面臨危機,尋找出口。「年輕人」意味著未來的潮流,所有人都在揣度和瞄準這個群體的口味。


77歲的喬榛接到一檔配音類綜藝節目邀約的時候,心裡有些彆扭。他懷疑現場的年輕人到底認不認識他,是不是真的熱愛譯製藝術;更反感把配音當成遊戲——作為從業五十多年的語言表演藝術家,他認為「藝術創作就應該是嚴肅的」。


喬榛上綜藝節目


這檔節目已經播出兩季,視頻網站總播放量超過20億次,主要觀眾群體是90後。


喬榛1970年開始在上海電影譯製廠工作,他是《葉塞尼亞》中的奧斯瓦爾多,《尼羅河上的慘案》中的西蒙,《生死戀》中的大宮熊二……八十年代是中國譯製片的黃金時代,上譯廠是最重要的陣地,喬榛和群星們一起締造了輝煌。


喬榛


然而九十年代以來,譯製片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少,看著行業由盛轉衰,喬榛一度非常絕望,「譯製配音藝術是不是要死了」。2009年他突發腦梗,死裡逃生,此後一切行動都需要依靠拐杖,但如今他依然活躍在各大舞臺上,「不甘,絕對不甘」,他說。


「老年人」


1978年,日本電影《追捕》在中國上映,這是十年封閉之後第一部在中國上映的外國電影,日本媒體猜測至少8億中國人觀看了影片。女主角真由美在馬背上對身後的杜丘說的一句「我喜歡你」,幾乎是那個時代最大膽的告白。


《追捕》截圖


聽到這幾個字不加修飾地表露時,劉欽臉紅心跳,「是震撼」,他對我連續說了三遍,「這是帶有羞恥感的東西,那時的中國電影沒有這樣拍的。」


劉風則覺得譯製片裡的對白「不像人的聲音」,從小到大沒聽過身邊有人這樣說話,好聽,洋氣,遙遠。


張欣還會和小夥伴們一起演譯製片裡的橋段。看《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他發現原來遊擊隊不都是土布褂子白頭巾的「老鄉」扮相,還可以穿西裝,戴帽子。


《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截圖


他們生於六七十年代,譯製片伴隨了他們整個青春,除了讓他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某種程度上還是他們人生的啟蒙導師。


「雖然我長得不好看,但是我們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像你同我,是拉著手一樣拉著手,越過墳墓走到上帝的面前。」這是電影《簡愛》的臺詞,上大學時,劉風和同學們都會背這一段。看這部電影之前,他從來沒有思考過這類問題,精神的,哲學的,關乎自由平等與人性的,也關於愛情。


劉風


劉風,張欣和劉欽都是在譯製片鼎盛時期入行的年輕人,配音生涯接近三十年。現在他們自稱「老年人」——看著譯製片長大的 「老年人」,擔心譯製片也只活在老年人的回憶裡。


黃金時代


上世紀80年代,喬榛去西安參加過一次頒獎,火車剛進站就有人追車喊他的名字,給他戴大紅花;在武漢,熱心觀眾圍著他激動得說不出話來,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做客,還說要克隆喬榛,最後真的用倒模「克隆」了他的手和嘴。


配音中的喬榛


改革開放後,譯製片迎來了黃金時代,最多的一年引進的譯製片在五十部以上,《尼羅河上的慘案》《魂斷藍橋》《葉塞尼亞》《茜茜公主》……帶著大膽的情感和豐富的題材,就像是吹進中國的一派春風。影院門口總是大排長龍,有人為了搶個好位置甚至會大打出手。


而除了一個個經典角色,他們的中文代言人,那些配音演員,也成了超級明星。孫道臨,李梓,劉廣寧,喬榛,童自榮…一個個名字都如雷貫耳。


《尼羅河上的慘案》截圖


劉廣寧1939年出生於香港,四歲舉家遷往上海。劉廣寧的祖父曾在商務印書館工作,她從小就喜歡看家裡堆滿的各國名著,是個不折不扣的文藝少女。1960年,聽說上譯廠招收配音員,高中畢業的她毫不猶豫寫了一封自薦信,自此開始了配音生涯。


二十二年間,她參與了三百多部影片的配音,被稱為配音殿堂「永遠的公主」。


年輕時候的劉廣寧


配音演員們經常收到來信,有人在信裡請劉廣寧介紹個配音演員「談朋友」,她哭笑不得,「年輕人腦子單純,以為配音演員和銀幕上的演員是一樣的,實際上給王宮侯爵配音的,是一群穿著打滿補丁襯衫的男演員」。


業務很繁忙,加班加點是常見的事,即使不在工作,演員們也總在練臺詞。劉廣寧經常吃著飯就突然「啊」地一聲——那是她琢磨出了一句臺詞的語氣。回家之後,等孩子們寫完作業睡覺了,她終於有機會就著檯燈對臺詞,有一次忘情,「來一杯巧克力」說得有點過響,孩子們馬上醒來衝她驚喜地問,「是給我的巧克力嗎?」


劉廣寧


上譯廠是個金字招牌,和盛名不相符的是演員們的工資,作為資深配音演員的劉廣寧,當時一個月工資43元,偶爾還要靠稿費改善生活。錄音間倒是和工資保持一致,那時條件簡陋,沒有混響設備,錄製回聲效果還需要「出外景」,把收音杆兒夾在樓道裡收聲。一次錄製火災的戲,演員們在深夜高喊「著火了」,嚇得整棟樓的居民都跑了出來,那之後,凡是夜間在外錄音,都要提前和居民打好招呼。


不過,條件艱苦的上譯廠依然是無數人魂牽夢繞的「藝術殿堂」。


上譯廠合影


劉風1967年出生在吉林長春,父親是舞蹈家,母親是歌舞劇演員,他在文藝單位家屬大院長大,高中畢業後考入上海戲劇學院,隨後進入上譯廠,還被同學們羨慕了一把,「這是個能出作品的地方,好單位」。


他給許多貓配過音,加菲貓,功夫熊貓……他的微信頭像就是一隻貓,他也是湯姆克魯斯,尼古拉斯凱奇,裘德洛的「中文代言人」。


劉風


張欣的嗓音偏高偏尖,能駕馭語速快,難度大的角色,《尖峰時刻》裡的黑人卡特是他在上譯廠配的第一個角色,處女秀就獲得了肯定。


但他最喜歡配的角色不是超級英雄,而是小人物,上一個讓他滿意的作品是《海邊的曼徹斯特》,配完之後久久無法出戲,張欣在配音間裡呆了半天。


張欣


在譯製片大行其道的年代,他們組成了配音演員的中堅力量,而為了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上譯廠開始廣泛吸收社會人才,從小就痴迷譯製片的劉欽果斷報名。


劉欽1963年出生在山東菏澤,從小熱衷文藝表演,大學畢業後,學工科的劉欽進入了一家建築公司,還和幾個愛好配音的朋友一起租過錄音棚,自己配電影玩兒。本以為和譯製片的緣分僅止於此,這次終於抓住了機會。通過考核開始兼職後,劉欽每天下班後都要坐公交車輾轉兩三個小時到上譯廠,經常加班到凌晨一點,再坐夜宵車回家,walkman裡的一盤帶子聽完也就到家了,如此堅持了十年。


劉欽


上譯廠配音一直遵循一套完整的「工藝」:翻譯,調整,對戲磨合,錄製,鑑定補戲,一部片子完成譯製往往需要一個月。劉風記得自己有一次要配一段笑聲,笑了二三十遍嗓子都啞了依然不到位,最後是音色相近的喬榛「幫他笑」——這讓他受寵若驚。


過去配音不分軌道,畫面上有多少演員,錄音棚裡就有多少配音員,新老演員擠在一起,最多時擠了十多個人,因為靠得太近,演員們還有個不成文的規矩:配音前不能吃大蒜。


上譯廠的出品質量也一直保持在穩定水平,喬榛回憶,好幾批國際影壇的權威人士來參觀後都拍案叫絕,「你們是全世界譯製藝術NO.1」。


冷暖人生 《出山》3


「四人幫看的黃片」


然而黃金時代到來之前,譯製片曾是少數人的「特權」。


喬榛1942年出生於上海,從小就是個文藝積極分子,熱衷於朗誦,演話劇,有同學為了表達仰慕,還會「跟蹤」他一起放學回家。帶著建設新中國文藝事業的革命理想,他考入上海戲劇學院,但藝術生涯剛開始就遭遇了變故。


年輕時候的喬榛


1966年之後的十年,絕大部分文藝工作停止,國人的精神娛樂只能寄託於樣板戲。那時喬榛剛從大學畢業,是上海電影製片廠的一名演員。對滿腔抱負的喬榛來說,未來一片迷茫。文藝單位是「牛鬼蛇神」的重災區,昔日的電影明星被一個個打倒在地,他也被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偶爾在河邊練臺詞段子,還會被工宣隊批評「走白專道路」。


轉機發生在1970年。喬榛接到任務,去上海電影譯製廠參加一次配音,「真想找個地方躲起來大哭一場,總算又能從事藝術創造了。」


年輕時候的喬榛


這是「無產階級司令部派下來的政治任務」:為高層配譯參考片,也就是內參片。從誕生之初,內參片就帶著濃厚的神秘色彩,常有人傳言內參片是四人幫看的「黃片」,外國電影都是「毒草」,「宣揚資本主義,宣揚資本主義生活方式,宣揚愛情至上,鼓吹階級調和……」,從配音間裡出來,演員們還要開大會自我批鬥,「肅清流毒」,「其實我們都彼此笑話,心裡都有數,但是不敢說什麼。社會風氣是那樣,不敢行差踏錯」。


有一次,劉廣寧把劇本弄丟了,嚇得肚子疼了半天,後來才知道是圖書管理員收了回去,立刻鬆了一口氣。任務緊張,配音演員加班加點經常在廠裡打地鋪,劉廣寧曾頂著高燒配音,完成之後幾乎失聲。


劉廣寧在配音


不過還能從事創作的「倖存者」們已經感到非常幸運,配音間儼然成了一個烏託邦。全國上下鬧革命的同時,國外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守著這個窗口看得目瞪口呆,對外依然只能三緘其口。


十歲時,劉風跟著父母在長春電影製片廠看過一部參考片,《安娜卡列尼娜》,三百人影院被塞得滿滿當當,還有不少人蹲在一邊,院子裡也擠滿了人,很多是偷偷翻牆進來的。這樣的機會太少了。


《安娜卡列尼娜》截圖


印象中電影很長,畫面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劉風看不懂,也聽不懂,他看得直犯困,回頭一看,所有的大人都全神貫注,「眼睛緊緊盯著屏幕,都不說話,如饑似渴的。」


式微


正因為內參片配譯的需要,上譯廠很快集結起第一代演員,並鑽研出一套「工藝流程」,逐漸成為譯製片製作最重要的陣地。


1978年後,一批內參片「重見天日」,立刻掀起一陣風潮,「《出水芙蓉》,過去那都是美國人的大腿片」,「荒漠了那麼長的時間,終於有這樣一股風颳進來,讓我們看到外面的世界,大家的心裡會多麼激動。」


為影片配音的演員們


黃金時代一直持續到九十年代中期。改革開放後,國家經濟快速增長,越來越多新的娛樂形式出現,影院改成舞廳歌廳,電影變成錄像帶傳到街邊音像店,譯製片也不再是看世界的唯一渠道,觀眾越來越少。


「那個時候都在看誰能賺錢,沒人看這個了」,作為在鼎盛時期入行的從業者,對行業和自己的未來,劉風突然陷入了迷茫和糾結。配音的活兒少了,困境中,一些演員離開了錄音棚,下海經商或者出國留學。他自己也嘗試了其他行業,拍廣告,做外貿,還開了飯館,東北飯館生意不錯,比在廠裡掙得多得多。劉欽和張欣給一些網路遊戲配音,甚至被當成了他們的代表作。


外患伴隨著內憂,創業之初的一批藝術家也陸續到了退休的年紀,劉欽還記得,《虎口脫險》《冷酷的心》等影片的配音演員尚華,顫顫巍巍口齒不靈,最後是哭著離開了話筒,「傾注了一輩子心血,幹不了當然是一種打擊」。


工作中的劉欽


10年前,借著動畫電影的勢頭,譯製片迎來了一次春天,演員們不論是「公主王子」專業戶,還是影帝影后的御用代言人,都參與了動畫片配音。然而這次春天很快過去。影視明星紛紛進場成為配音電影主角,國產片迅速崛起,引進的國外大片越來越多,這些重視聽效果的影片,原聲電影的吸引力遠超過配音版本。


參與配音的影視明星


而另一方面,因為技術革新和工業化生產的需求,配音演員們開始獨立錄製成軌,少了磨合對戲等流程,比起巔峰時期,譯製片本身的質量不可避免地下滑。「這個其實不符合藝術創作的規律。我聽他們說,軌道多了層次感就可以出來。如果不這樣能不能也做到層次感呢?我不懂,我不能亂說」,喬榛還心心念念著過去一群人擠在一起配音的氛圍。


出山


2005年,劉風的東北飯館正辦得紅火,上海電影譯製廠有了人事變動,他是副廠長的人選之一。那時譯製片已經是「過時」的東西,逐漸退到了院線邊緣,更多時候,它作為時代的記憶被提起。


上譯廠舊址


行業的興替不只發生在譯製片領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故事,在時代流轉中不停上演,有多少正當紅的事物在引領風潮,就有多少正在期待東山再起,而經歷過甚至親手締造了黃金時代的人們,帶著驕傲,不甘和遺憾,在困境和迷茫中嘗試掙扎,結果還無從而知。


一番思考後,劉風關掉了餐廳。


錄音中的劉風


2018年末,一個網際網路音頻平臺向劉風伸出了橄欖枝,希望他錄製《紅樓夢》的有聲書。在這個平臺上,播放量最高的有聲書,點播量接近40億次。


一部《紅樓夢》幾百個角色,找誰配音?劉風首先想到了上譯廠的群星。


上譯廠演員配音


當劉風一一找到當年的巨星時,他們欣然獻聲,敬業地準備臺本,討論書中生僻詞彙的發音。喬榛被邀請為賈政配音,張欣和劉欽同樣是這部有聲書的配音者,導演和製作人。《茜茜公主》中蘇菲皇太后的配音者曹雷已經80歲,還多次輾轉來到位於城市北邊的錄音棚。


他們要一起把握住這次網際網路的機會。


《紅樓夢》錄製中


退休後,劉廣寧去了香港教普通話,晚年回到上海定居。不久前,有個華裔詩人請她為自己的詩錄製音頻,詩人告訴她,很多人留言,說再次聽到劉廣寧的聲音,喚醒了他們的記憶。過去他們聽著配音演員的聲音想像外面的世界,現在他們已經在世界各地生活。


劉廣寧


時至今日提到譯製片,劉欽還能想起他小時候聽《追捕》的錄音剪輯。東京街頭人潮湧動,馬群奔跑,一句句臺詞吸引他繼續往下聽,聽入迷了,他在家門口呆站了二十分鐘。沒有畫面,只有收音機裡傳出的普通話對白,「對我來說它很神聖,所以我要捍衛它」,他說。



相關焦點

  • 上譯廠公開《簡愛》等翻譯手稿,不只有「哦,親愛的老夥計」
    我不捨得花車錢,就走過去,這星期看上部,下星期看下部,再下一周再去看上部。」她說。年少時的觀影讓曹雷走上配音演員、譯製導演的道路,而上譯廠也是在譯意風的基礎上發展而來。過去的譯製片配音工作場景。上譯廠供圖走進上譯廠,兩邊牆上鑲著醒目的大字「劇本翻譯要『有味』,演員配音要『有神』」。
  • 《信條》也有國配版,原來譯製片可以這樣打開
    見證了譯製片的黃金時代和發展傳承。打破刻板印象譯製片如何突圍?一邊是配音演員的敬業與堅守,另一邊國配譯製片市場不斷縮水也是不爭的事實。 以《信條》為例,北京僅有13家影院放映國語配音版本,大多地處郊區或並非熱門商圈影院。這也是國配譯製片的普遍境遇。
  • 曾經風光無兩的譯製片,如今很難看到,它會消失嗎?
    文/工一譯製片,作為一個電影類型,一直是世界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廣義的譯製片是指將影片對白或解說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後,以該種語言配音混錄或疊加字幕後的影片。狹義的譯製片單純指的是配音混錄後的影片。
  • 譯製片的未來,藏在時間裡的答案…
    作為中國影壇的傳奇存在,上譯廠締造了風靡幾代影迷的配音經典。在這幾天的時間裡,那些躲在幕後的聲音、栩栩如生的精彩人物走到了鏡頭之前…文章下的留言中,也都是滿滿的回憶與情懷…   今天,《儂講》系列將推出最後一期——譯製片的未來,藏在時間裡的答案。
  • 譯製片的時代使命:從「讓中國了解世界」到「讓世界了解中國」
    央廣網上海6月23日消息(記者梁爽)他是《功夫熊貓》裡的阿寶,《加菲貓》裡的加菲,《哈利波特》裡的斯內普教授,《碟中諜2》裡的湯姆·克魯斯……他就是上海電影譯製廠副廠長、配音演員劉風,很多觀眾耳熟能詳的電影中國版配音都有他的聲音。  「我是1989年進的譯製廠,正好趕上譯製片輝煌的尾巴。」劉風口中的輝煌時代是一代人的電影記憶。
  • 搜狐文化獨家梳理中國電影譯製片66年
    值得一提的是,1962年6月17日下午周恩來總理和鄧穎超同志來長影視察,觀看了譯製片蘇聯影片《盲人音樂家》的臺詞錄音。總理對譯製片演員的工作給予很高的評價,稱讚他們的工作是「幕後英雄」。並說可以把配音演員的照片印上譯製職員表。這是對譯製片創作的莫大鼓舞。
  • 《簡愛》《佐羅》《虎口脫險》……這批手稿見證譯製片黃金時代
    走進廣播大廈,穿過一面寫有「演員配音要『有神』」的白牆,記者前兩天(2日)來到上海電影譯製廠的混錄棚。棚裡長桌上,攤平放著一眼忘不到盡頭的檔案袋,另一頭是堆疊起來的電影膠片盒。檔案袋旁的紙張多數已經泛黃,仔細一看,原是上譯廠所藏《簡愛》《佐羅》《虎口脫險》等16部經典譯製片的電影翻譯手稿。
  • 上海電影譯製廠公開翻譯手稿 見證中國譯製片的黃金時代
    近日,80歲的老配音演員曹雷重回上海電影譯製廠,聊起了過去的配音花絮。著名配音演員曹雷(右2)講述配音劇本背後的故事。 張亨偉 攝「譯製片不是簡單的翻譯臺詞和配音,而是反覆的琢磨、校對。」曹雷回憶,這項工作中有一個特殊的角色——口型員(一般由演員兼職),需要數出影片中外國演員講的每句話口型能裝多少中國字,翻譯人員據此調整每句話字數。
  • 上海電影譯製廠近萬件譯製片檔案將申報檔案文獻遺產
    展示譯製片珍貴歷史記憶  ■本報記者 張熠  走進廣播大廈,穿過一面寫著「演員配音要『有神』」的白牆,記者日前來到上海電影譯製廠的混錄棚。檔案袋旁的紙張多數已泛黃,仔細一看,是上譯廠所藏《簡·愛》《佐羅》《虎口脫險》等16部經典譯製片的翻譯手稿。  這批譯製片檔案,部分珍藏在上譯廠黨總支書記陳錦培辦公室的一面大柜子裡,此番首度向社會公開展示。記者獲悉,上譯廠共保存近萬件1949年以來的譯製片檔案,這批檔案近期將參加由上海市檔案局組織開展的第三批市級檔案文獻遺產的申報評選。
  • 哦我的老夥計,瞧這濃濃的翻譯腔,可真叫人「聲臨其境」| 語言學午餐
    臺詞上,對於外語文化背景下的常用詞、常用語等,早期影視作品幾乎是保留並直譯,如我們常常能聽到的,歐美電影中「哦,親愛的」「我的老夥計」「踢你的屁股」,TVB港劇中的「煮碗面」「元朗老婆餅」「講法制」「告你誹謗」等。下列三例中,後一種譯法顯然更符合我們的說話習慣,然後實際配音中,都選擇了前一種直譯。
  • 專訪|「配音女王」黃鶯:從《哈利波特》到《秦時明月》,看配音演員如何修煉成「怪物」
    其曾擔任英國著名影片《哈利波特與密室》中女主角赫敏的配音,該片獲得第九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譯製片獎;並參與過《麻雀變王妃》、《星際迷航》、《傲慢與偏見》、《愛情公寓》、《射鵰英雄傳》等國內外知名影視劇的配音工作,並贏得了「女王音」的稱號。
  • 滬上影迷集體重溫"簡愛" 紀念著名配音演員李梓
    東方網記者項穎知3月6日報導:「你以為我窮、不好看,就沒有感情嗎?我也會的。如果上帝賦予我財富和美貌,我一定要使你難以離開我,就像現在我難以離開你。上帝沒有這樣,我們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經過墳墓,將同樣地站在上帝面前。」  每當看到《簡愛》的這段經典臺詞,很多老影迷耳邊都會響起一個極富磁性又內斂的女性聲音。這聲音的主人就是李梓。
  • 《聲臨其境》林小娘演技注入配音,就像蠍子長了翅膀
    變量聲明:1.專業演員:常規影視劇演員;2.專業配音演員:早年間專門給譯製片、紀錄片等進行配音的人。以下為正文其實,之前對於專業演員介入影視配音節目《聲臨其境》這件事兒,小編不是特別喜歡。我總覺得,這應該是專業配音演員該幹的事兒。
  • 成也佐羅,不成也佐羅,配音大師童自榮不平凡的四十年
    在中國譯製片的歷史上,不敢說哪位配音演員的聲音最好聽,也不敢說誰的聲音最有魅力,單論聲音辨識度而言,童自榮可謂獨樹一幟。很多人形容他的聲音用的詞都很獨特,優雅、清澈、高貴、華麗甚至性感,他那一秒鐘顫音七次的聲帶給了他一個響亮的名號:配音王子!
  • 不僅是配音 "聲演"給角色生命 揭秘中美動畫電影配音幕後異同...
    除了國產原創動畫屢出現象級作品以及聲優季冠霖等打響名號,引發外界對配音的關注,近年來一度被邊緣化的進口片中文配音版回暖,從《哆啦A夢:伴我同行》、《功夫熊貓3》、《瘋狂動物城》,到張國立、徐帆回歸配音的《海底總動員2》、陳佩斯出山獻聲《愛寵大機密》等等,也讓觀眾直觀感受到國配升溫的熱度
  • 為什麼說配音行業「新秀」《配音圈》,將引領行業未來?
    前幾天,一個對配音行業充滿好奇的文案策劃,在微信上給我發來一段話:「感覺配音行業沒有其它行業受關注,有沒有關於配音行業的調查報告呢?」作為小眾行業之一,配音這份幕後工作,確實挺「鮮為人知」的。老實說,如果不是2018年《聲臨其境》的播出,我可能一輩子也不會知道,還有「配音演員」這門職業,不會發現當年趙雅芝和葉童飾演的《新白娘子傳奇》,裡面白素貞、許仙、小青等人的聲音不是原音,而是配音演員張主蕙、劉小芸、陳美貞等人配的聲音。
  • 5年成型10年成角兒 配音演員從幕後走向臺前的「逆襲」之路
    在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進程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迎來譯製片的黃金時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譯製片數量大幅增加,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批優秀的配音演員和作品。  《佐羅》讓無數人迷上了童自榮,畢克讓《追捕》中高倉健的冷峻形象深入人心,邱嶽峰則在《簡·愛》中塑造了獨一無二的羅切斯特……老一輩配音藝術家的聲音也隨作品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