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等:3D多孔石墨烯製備具有「自校準」能力的溫度傳感器

2020-08-27 材料分析與應用

本文要點:

通過在LCP基板上沉積多孔Gr製成了對機械變形具有良好耐受性的柔性熱敏電阻

成果簡介

對於新興的可穿戴應用,開發高度靈敏,準確和易於校準的柔性溫度傳感器非常重要。本文,中山大學Jin Wu與西北工業大學, 機電學院陶凱副教授、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馮雙龍副研究員(同為通訊作者)等研究人員在《ADV ELECTRON MATER 》期刊發表名為「Ultrahigh Sensitivity of Flexible Thermistors Based on 3D Porous Graphene Characterized by Imbedded Microheaters」的論文, 研究使用通過微波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法合成的3D多孔石墨烯(Gr)作為通道傳輸材料,並使用液晶聚合物作為柔性基板,開發了超靈敏,柔性的溫度傳感器。

由於多孔結構,巨大的缺陷和Gr中包含的氧化基團,熱敏電阻的熱指數高達3193 K,高於大多數現有的Gr基熱敏電阻,與陶瓷基剛性熱敏電阻相當。利用嵌入在同一裝置中的微型加熱器來表徵和校準熱敏電阻,並就地減少含氧的Gr,繞開了傳統的外部大型加熱板的要求。熱指數通常穩定,與熱退火無關,但隨著Gr還原時間的延長而略有降低。歸因於多孔結構的有效散熱,獲得了9.3 s的短恢復時間。熱敏電阻的高靈敏度和高解析度(0.1°C)可以實現各種實際應用,例如非接觸式感覺,人體皮膚和風溫監測等。

圖文導讀

圖1、a)設備結構示意圖。

b)用於合成3D Gr的MPCVD裝置示意圖。

c)自上而下的SEM圖像顯示了Gr的3D花狀形態。

d,e)分別是Gr薄膜的拉曼光譜和FTIR光譜。

f,g)SEM圖像顯示,Gr薄膜橋接了柔性多孔LCP基板上的Au IE的指狀物。(g)中的箭頭表示LCP上和Gr膜下面的孔。

h)在Gr薄膜上出現了顯示出巨大缺陷的AFM形貌圖。


圖2、微型加熱器的特性

圖3、a)Gr熱敏電阻在26至91.4°C的溫度範圍內的I–V曲線。通過編程微型加熱器的電壓來控制溫度。

b)電阻對溫度的依賴性顯示出在不同的時間內Gr減少的非線性關係。

c)ln(R)對1000 / T的依賴性呈線性關係。

d)熱指數B與還原時間的關係。

e)Gr相對電阻隨溫度的變化。

f)在35–36°C範圍內,以0.1°C的間隔,2 h降低的Gr隨溫度變化的電阻。


圖4、a)Gr熱敏電阻對溫度的時間依賴性響應為31.9至37.3°C,步進為0.6°C。

b)響應隨溫度變化。

c)溫度和響應與微型加熱器上施加電壓的關係圖。

d)分析從動態響應曲線到33.1°C的響應/恢復時間。

e)對溫度從26升高到26.6°C的動態響應


圖5、a)重複10個循環,Gr熱敏電阻對33.1°C的時間依賴性響應。

b)從a)中提取的響應值與實驗周期的關係。

c)對30.1、32.3、39和50°C的時間依賴性響應,每個溫度有五個循環。通過分別在微型加熱器上施加6.2、8.3、12.5和18.8 V的電壓來達到這些溫度。

d)熱敏電阻對人體皮膚溫度的動態響應三個周期。

e)對60°C的進樣口具有1和0.5 cm的間隙的時間依賴性響應。

f)吹風機可實時響應60、70和82°C的熱風。


圖6、a)當在熱敏電阻上施加0.1、1、2和5 V的偏置電壓時,Gr熱敏電阻對55°C的動態響應。

b)從a)中提取響應值與偏置電壓的關係。

c)定期測量的響應與兩個月內的時間的關係。

d)比較撓性熱敏電阻在55°C與無窮大彎曲半徑分別為1.5和1 cm時隨時間變化的響應。

e)照片顯示在LCP基板上製作的柔性熱敏電阻,彎曲半徑為1 cm。

f)照片顯示的是熱敏電阻陣列的微小尺寸,與50美分的新加坡硬幣相比。


小結

綜上所述,通過MPCVD合成了3D花狀多孔Gr,以製造具有「自校準」能力的超靈敏溫度傳感器。柔性熱敏電阻是通過將Gr沉積在LCP基板上而製成的,該電阻對劇烈的機械彎曲和長期運行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柔性熱敏電阻的引人入勝的性能使其能夠實現有希望的可穿戴應用,例如健康監測,非接觸式感應等。


文獻:

相關焦點

  • 常溫發泡法連續製備石墨烯氣凝膠及其AI應用
    石墨烯氣凝膠(又名石墨烯泡沫、石墨烯海綿等等)是由二維石墨烯片組裝得到的一種超輕多孔材料,在智能傳感、能量儲存、吸附及隔熱隔聲等各領域展示了巨大的應用潛力。目前,無論是模板法或者「溶膠-凝膠」法等,所得到的石墨烯氣凝膠都是從石墨烯前驅體稀溶液而來,組裝結構機械穩定性差,難以經受複雜變形;同時,複雜的冷凍乾燥工藝限制了其大規模連續化與高精度微型化製備,不利於其規模化應用。
  • 石墨烯氣體傳感器的作用機理
    第三,石墨烯的電荷載流子有靜止質量為零靠近其狄拉克點和石墨烯在室溫下表現出顯著的高載流子遷移率,使得石墨烯比銀導電並具有在室溫下的物質中是最低的電阻率。 氣態吸附物具有不同的組成和結構與石墨烯在不同的模式進行交互。惰性閉孔吸附像水不誘導石墨烯檢測局部畸變狀態,它們影響石墨烯的電導通過搖勻石墨烯片內或片石墨烯及其基板之間的電子。另一方面,開放細胞吸附物例如NO 2,鹼金屬和滷素有化學活性的;他們可以充當這有助於電子或空穴對石墨和改變其電子濃度為臨時摻雜劑。這些分子結合石墨烯的離子,但與石墨烯條帶雜交弱。
  • 北京化工大學:基於3D石墨烯氣凝膠快速響應的壓阻傳感器
    3D互連的分層微觀結構的納米纖維增強石墨烯氣凝膠。石墨烯氣凝膠通常通過氧化石墨烯的還原與冷凍乾燥製備的但是,氧化石墨烯在製備過程中容易發生團聚,使得氣凝膠孔隙結構不穩定,在較大形變使用時容易發生坍塌,限制其在壓阻傳感器領域的應用。目前,通過控制石墨烯氣凝膠的孔隙結構、對石墨烯進行化學改性、引入納米材料等多種方法來提高石墨烯氣凝膠的傳感性能。此外,研究表明,不同納米材料的引入可協同提高石墨烯氣凝膠的感應性能和力學性能。因此,製備具有良好力學性能和傳感性能的石墨烯氣凝膠傳感器仍然是一個挑戰。
  • Interfaces 青島科大張建明教授團隊在規模化製備石墨烯氣凝膠取得重要進展
    石墨烯氣凝膠是由二維石墨烯納米片組裝搭接而成的三維多孔宏觀體材料,其具有極低的密度
  • 復旦等製備出新型碳納米管/石墨烯氣凝膠!
    導讀:本文通過一種簡便的原位水熱法和冷凍乾燥方法,開發製備出一種新型的碳納米管/還原型氧化石墨烯氣凝膠吸波材料。該氣凝膠具有極低的密度,並在18–26.5 GHz頻率範圍內實現了極強的介電損耗能力。與新材料(如石墨烯,鈣鈦礦或MXenes)相比,採用多組分協同調控策略解決電磁波汙染問題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法,它不僅擴展了吸收體的種類,而且更容易獲得更強的電磁波吸收能力。
  • 3D列印新工藝 石墨烯氣凝膠更精細
    好消息是,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已經展示了他們新開發的一種 3D 列印石墨烯氣凝膠方案,且其解析度遠高於此前的水準。通常情況下,石墨烯只需要以「單層厚度的碳原子片」的形式出現。儘管其在某些情況下得到了應用,但距離實際投入還很遙遠。
  • 走進石墨烯小世界之石墨烯氣凝膠
    石墨烯是一種新型二維蜂窩狀晶體結構的碳材料,具有特殊的柔性、二維、超薄的結構特性以及高電導率、高熱導率以及強機械性等物理化學化特性,是構建零維、一維和三維碳質材料的基本單元。石墨烯氣凝膠是由石墨烯納米片經過組裝、搭接形成的具有三維網絡交聯結構的多孔材料
  • 北京化工大學潘凱《AFM》:新型具有3D互連的分層微觀結構的納米纖維增強石墨烯氣凝膠
    3D互連的分層微觀結構的納米纖維增強石墨烯氣凝膠。石墨烯氣凝膠通常通過氧化石墨烯的還原與冷凍乾燥製備的。但是,氧化石墨烯在製備過程中容易發生團聚,使得氣凝膠孔隙結構不穩定,在較大形變使用時容易發生坍塌,限制其在壓阻傳感器領域的應用。目前,通過控制石墨烯氣凝膠的孔隙結構、對石墨烯進行化學改性、引入納米材料等多種方法來提高石墨烯氣凝膠的傳感性能。
  • 合肥研究院成功製備納米零價鐵/石墨烯複合材料
    納米零價鐵具有粒徑小、反應活性高、還原能力強等優點。納米零價鐵對廢水中難降解汙染物如氯代有機物、重金屬離子和放射性元素等的處理具有顯著效果。在生態環境保護和汙染控制中的作用與貢獻越來越大。同時,作為在汙染土壤和水體修復與治理方面可以提供具有成本-效益解決方案的一項新技術,將納米零價鐵應用於環境汙染的治理和修復成為備受關注的新型汙染控制技術。
  • 北化工:3D石墨烯氣凝膠,用於壓阻傳感器的1D / 2D納米材料
    本文要點:一種新型的納米纖維增強石墨烯氣凝膠成果簡介 基於石墨烯的氣凝膠作為壓阻傳感器具有高的孔隙率然而,同時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和優異的感測性能的石墨烯氣凝膠傳感器的製造仍然是一個挑戰。本文,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潘凱研究員團隊在《Adv. Funct.
  • 石墨烯氣凝膠獲得*輕材料金氏世界紀錄
    該材料是由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工業與製造系統工程助理教授林東、布法羅大學工業與系統工程助理教授ChiZhou和蘭州大學副教授張強強共同製備的。     石墨烯氣凝膠輕如鴻毛     金氏世界紀錄將石墨烯氣凝膠命名為「密度最小的的3D列印結構材料」。3D列印石墨烯氣凝膠密度只有0.5毫克每立方釐米。研究人員於2016年2月製備了材料,並得到了金氏世界紀錄的正式認可。
  • 天津大學封偉:溫度/溶劑/真空/應變響應的液金石墨烯水凝膠海綿
    【科研摘要】基於水凝膠的傳感器因其在人工智慧中的應用前景而備受關注。但是,開發具有可定製功能和出色傳感器性能的堅固水凝膠導體具有挑戰性。最近,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提出了一種新型的海綿狀多孔水凝膠導體,它具有自愈能力,多種感覺和優異的機械性能。
  • 超輕型雙網的組裝石墨烯氣凝膠及其在選擇性吸油中的應用
    因此,以一種可行的方法來裁剪原始石墨烯氣凝膠的內部結構,以獲得高性能,對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l-抗壞血酸石墨烯氣凝膠(CLGA)。與傳統水熱還原法製備的石墨烯氣凝膠相比,半胱胺的加入不僅提高了還原程度,而且有助於石墨烯納米片之間形成更多的垂直連接,從而形成更為豐富、尺寸更小的孔。CLGA具有4.2 mg/cm3的超低密度和397.9 m2/g的高比表面積。正如預期的那樣,這種雙網絡結構有效地提高了對各種油和有機溶劑的吸收能力,具有高達310 g/g的優異的吸油能力,CLGA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和油水選擇性。
  • 攻克柔性電子充電,實現石墨烯力學傳感器自充電
    因此,設計可穿戴的自供能電子器件有望實現這些設備自身的永久供能,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應用前景。為此,研究團隊考慮通過設計柔性可延展納米發電機將人體機械能傳化為電能,並將其存儲於柔性可延展微型超級電容器陣列,從而實現基於褶皺石墨烯的力學傳感器的自供能。
  • 中美科學家攻克柔性電子充電,實現石墨烯力學傳感器自充電
    因此,設計可穿戴的自供能電子器件有望實現這些設備自身的永久供能,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應用前景。為此,研究團隊考慮通過設計柔性可延展納米發電機將人體機械能傳化為電能,並將其存儲於柔性可延展微型超級電容器陣列,從而實現基於褶皺石墨烯的力學傳感器的自供能。
  • 微流控法製備分層多孔超導炭黑/石墨烯雜化纖維用於超級電容器
    本文要點:通過可控的微流體紡絲方法製造超導炭黑/石墨烯複合纖維。該複合纖維具有大的比表面積,高的電導率和出色的機械柔韌性。/石墨烯複合纖維(SCB/GFS)。連續微流體紡絲組裝過程和製備的纖維(a)通過微流體製備策略形成SCB / GF的示意圖。(b)光纖的彈簧處於自由狀態。(c)超導炭黑和石墨烯納米片之間形成的多孔結構的示意圖。(d–f)在棉織物中編織的纖維的照片,棉織物的彎曲和捲曲過程(g)用於驅動各種電子設備的CGSC的示意圖。
  • 面向生物電子學的非石墨烯二維材料:從基礎性質到器件應用
    在過去十餘年間,具有原子層級厚度、高比表面積、柔性的二維材料的出現推動了生物電子器件的快速發展。與零帶隙的石墨烯相比,非石墨烯二維材料如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TMDCs)、黑磷(BP)和MXene具有更為豐富物理化學性質和多樣化的能帶結構,因而成為生物電子學領域的研究熱點。
  • 湖南科技大學Hui Gu課題組--三維多孔Ti3C2Tx MXene-石墨烯雜化膜用於葡萄糖生物傳感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這裡通過簡便的混合-乾燥過程構建了3D多孔Ti3C2Tx MXene-石墨烯(MG)雜化膜。剛性薄片上具有親水基團的Ti3C2Tx MXene納米片(MNS)使MG雜化膜具有開放的多孔結構和高度親水的微環境。通過簡單地控制Ti3C2Tx MNS和石墨烯片的含量,內部孔的大小相應地可調。
  • 「石墨烯油墨」加「卷對卷印刷工藝」:低成本量產生物傳感器
    對於進行電氣測量的傳感器來說,成本主要來自昂貴的電極材料和複雜的生產工藝。另外,還有一項優勢就是:如果生物傳感器連接到一個評估單元,測量將會是持續且自動的。這種傳感器的製備過程將非常昂貴和複雜,儘管電極是由生物兼容和導電的材料(例如金或者鉑)製成。微電極的製備需要複雜的平板印刷工藝。
  • 電極材料新突破 藉助3D列印製備石墨泡沫獲成功
    電極材料機械性能展示聯合團隊利用數字光處理(DLP)和化學氣相沉積(CVD)兩種現代工業技術,研製出一種獨特的 3D 中空石墨泡沫(HGF),其具有周期性的多孔結構和良好的力學性能,成功實現了電極的高機械強度和超高活性材料負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