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新冠疫苗靜候一鳴驚人時 專家表示供應缺口長達兩年以上

2020-12-04 金融界

來源:證券日報網

本報記者 閆立良 見習記者 郭冀川

近期新冠疫苗研發與應用的消息頻出,尤其是拜恩泰科和輝瑞聯合研發的mRNA疫苗公布有效性達到90%,阿斯利康與牛津大學聯合開發的新冠疫苗有效性達到70%,引發了海外資本市場異動。那麼早已進入III期臨床試驗的國產新冠疫苗,為何遲遲沒有數據公布?

中國企業新冠疫苗研發進展更為嚴謹

前上海市疾控中心疫苗專家陶黎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中國自主研發的新冠疫苗並未公布臨床實驗數據,但也公布了一些緊急使用方面的情況,如國藥集團董事長表示,已經在近百萬人上進行使用,沒有接到一例嚴重不良反應的報告,只有個別的一些輕微症狀。

陶黎納說:「由於疫苗臨床是一個十分嚴謹的科學實驗,中國的新冠疫苗可能會通過論文等形式公布,因此需要更多的時間。國外新冠疫苗的有效性信息是研發企業對媒體公布的,並未以論文形式呈現,因此從科學性角度還不夠嚴謹。中國的新冠疫苗研發進展公布晚,也說明我們對此持較為謹慎的態度,尤其是中國的新冠疫苗III期臨床試驗均在國外,不可控因素較多。」

前不久,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發布了一篇關於中國疫苗的同行評議論文,認為中國科興生物研發的新冠疫苗能在4周時間內快速誘導免疫反應,適合在大流行期間使用。文章稱,要確定中國新冠疫苗引發的免疫反應是否能保護人們不受感染,大規模的後期階段試驗,即III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顯得尤為重要,未來還須研究抗體反應的持續時間。

據記者了解,當前中國有四款新冠疫苗正在全球十多個國家進行III期臨床試驗,包括國藥集團的兩款滅活疫苗,科興的一款滅活疫苗,康希諾與陳薇院士合作研發的一款腺病毒載體疫苗。其中一些疫苗已完成批量生產,土耳其等國家開始洽談預訂。國內如四川省已經開始了國產新冠疫苗的採購工作,引入的科興新冠疫苗價格為200元/支。

陶黎納認為,中國自主研發的新冠疫苗受試者中並未收到嚴重不良反應的報告,在一定程度上證明國產新冠疫苗的有效性,接下來就是等待一鳴驚人的時刻。

新冠疫苗望破冰中國疫苗全球格局

據市場調研機構EvaluatePharma發布的數據,2019年全球疫苗市場規模約325億美元,在所有治療領域中位列第四位,市場份額約3.6%。全球疫苗市場已經形成了寡頭壟斷的競爭格局,2019年葛蘭素史克(GSK)、默沙東、輝瑞和賽諾菲四大疫苗巨頭的疫苗業務分別實現收入84.81億美元、79.67億美元、67.16億美元、65.04億美元,合計佔有全球疫苗市場超90%的市場份額。

不同於全球疫苗市場的高集中度,由於我國疫苗產業進入市場化的時間不過二十多年,因此疫苗市場格局相對分散。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當前有超過300個國產疫苗批件,疫苗企業超過50家,國藥集團旗下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疫苗龍頭企業,下設北京、上海、武漢、成都、長春、蘭州等生物製品研究所,掌握半數以上疫苗批件。

近年來中國自主研發的疫苗產品陸續上市,研發投入逐年上漲。2020年,廈門萬泰滄海雙價人乳頭瘤病毒疫苗、沃森生物13價肺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長春百克鼻噴流感疫苗先後獲批上市,向國際疫苗企業的壟斷地位發起衝擊。《證券日報》記者統計,東方財富生物疫苗板塊的55家上市公司中,46家公司2019年的研發費用同比上升,38家公司2020年半年報的研發費用同比上升。

但華夏幸福研究院醫療研究員王瑞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雖然中國生物醫藥企業的疫苗臨床試驗近年大幅增加,但正如原研藥與仿製藥的關係,國內很多疫苗的研發是仿製西方產品做法,只有HPV(人乳頭瘤病毒)等少數疫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疫苗產業發展制約大,一方面是疫苗產品的研發周期長,投入成本大,創新疫苗從概念到上市整個過程一般需要8至12年;另一方面大規模產業化存在一定難度,疫苗產業質控要求高,要求控制生產全過程,這對於處於發展期的中國生物醫藥企業,具有技術與規模難度。

新冠疫苗的研發則打破了這層壁壘,各省市今年積極啟動疫苗研發基地項目。如今年5月瑞科生物與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泰州醫藥園區三方合作,在省內首家啟動了重組新冠疫苗研發項目。7月艾美榮安病毒疫苗產業化基地在寧波保稅區奠基,這也是浙江省首個新冠疫苗生產基地項目。

根據WHO統計,截至10月15日全球有超過190種候選新冠疫苗正在研發,其中我國有22個,位居第二,僅次於美國的36個,我國的多種疫苗研發已經處於國際第一方陣。

新冠疫苗供應缺口達兩年以上

不僅中國疫苗產業走上世界舞臺,資本市場也給生物醫藥企業更高的估值與資本扶助。深圳中金華創基金董事長龔濤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候表示,生物疫苗板塊是當下資本市場的熱門,而且隨著新冠疫苗研發日益明確,投資者也從預期未來市場前景,向看人才優勢、看研發團隊的經驗水平、看股東實力轉變。

龔濤說:「比如康希諾的研發團隊來自於賽諾菲巴斯德、阿斯利康、輝瑞等世界級巨頭,而且該公司目前在13個疾病領域有16個創新疫苗產品研發中,主要技術合作對象是中國軍事科學院,所以無論從研發團隊還是行業經驗來看都是業內拔尖的。其新冠疫苗研發已進入III期臨床,這次新冠疫苗的研發或成為公司成功與否的試金石。」

龔濤認為,從新冠疫苗研發進程看,我國疫苗研發能力已達世界領先水平,但從企業規模來看,我國疫苗企業的全球競爭力仍然較弱。面對全球四大疫苗寡頭的圍剿,我國疫苗企業殺出重圍一要靠技術與質量贏得口碑,二需要政策和資本的扶持。此次中國新冠疫苗研發速度不弱於國外,就是多方因素的共同發力。

隨著新冠疫苗研發進入尾聲,其市場需求也日益明確。近期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表示,如果不採取強力介入措施,新冠疫情還將繼續蔓延成「常駐病毒」,全民接種新冠疫苗若不足六成,將難以阻止病毒蔓延。

廣發基金指數投資部負責人羅國慶日前公開表示,所有在年內可能上市的疫苗,其總劑量也不超過10億劑,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因此至少在未來兩三年內,新冠疫苗市場仍有較大的供應缺口,這對國內相應的疫苗研究企業和供應商的業績,將起到較好的支撐作用。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對《證券日報》記者說:「疫苗概念股的投資價值,短期看來自於未來新冠疫苗市場潛在的需求。長期看,新冠疫苗讓中國的生物醫藥企業走向世界,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會在品牌與市場影響力下,獲得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編輯 喬川川)

相關焦點

  • 國產新冠疫苗靜候臨床數據出爐 專家表示供應缺口將達兩年以上
    近期新冠疫苗研發與應用的消息頻出,尤其是拜恩泰科和輝瑞聯合研發的mRNA疫苗公布有效性達到90%,阿斯利康與牛津大學聯合開發的新冠疫苗有效性達到70%,引發了海外資本市場異動。那麼早已進入III期臨床試驗的國產新冠疫苗,為何遲遲沒有數據公布?
  • 國產新冠疫苗在阿聯正式上市,與美國疫苗比,哪個更安全有效?
    自新冠疫情以來,大家都一直在翹首企盼疫苗的上市。當地時間12月11日,美國 FDA 通過了輝瑞 / BioNTech / 復星醫藥合作的新冠疫苗的緊急授權使用。此前在 12 月 3 日,英國衛生部門已經通過了進口新冠疫苗的緊急授權使用。  在12月9日,阿聯衛生和預防部宣布對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研發的我國產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進行註冊。此前,我國疫苗因為國內受實驗的患者人數少,收到國外質疑,但阿聯華人志願者積極支持配合試驗,最終推動了國藥疫苗在該國的順利上市。
  • 中國新冠疫苗一期臨床試驗結果令人鼓舞——歐美專家熱議中國新冠...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傳染病系主任羅伯特·斯庫利對新華社記者說,接種3種不同劑量候選疫苗的志願者都產生了針對新冠病毒的中和抗體和T細胞免疫應答,同時顯示了很好的耐受性;接種後28天內,大多數人體內中和抗體增加了4倍以上,這一結果「令人鼓舞」。
  • 新冠疫苗研發到哪一步了?專家說...
    秋冬季節,國內新冠散發病例近期有所增多,新冠疫苗研發進展備受關注。,目前我國新冠疫苗已進入國際Ⅲ期臨床試驗,在緊急接種人群中並未出現重大不良反應。隨著新冠疫苗在全球各個國家不斷推進臨床試驗較今年二三月份時國內外科學家對於新冠疫苗越來越樂觀
  • FDA推進新冠疫苗批准,本周開始接種
    FDA的科學家還發現,這款疫苗在第一針接種後對於降低重症風險有效,這是一個重要的發現,因為一些衛生專家此前擔心新冠疫苗只能預防輕到中度的新冠病症。 不過分析發現,副作用比較普遍,特別是在較年輕的人群中。最常見的是疲勞,其次是肌肉疼痛和關節疼痛。
  • 全球新冠疫苗企業提產能 國產疫苗被多個國家訂購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新冠疫苗接種阻斷疫情蔓延的前提是有充足的疫苗供應。就目前公布的我國新冠疫苗有效率來看,需要接種多少人才能形成免疫屏障?在新冠疫苗接種需求大幅增長的背後,企業當前的產能如何?對此,《證券日報》記者進行了多方採訪。分批進行新冠疫苗接種何時能接種新冠疫苗,正成為當下社會關注的焦點。
  • 那個研發國產新冠疫苗的趙振東,走了
    新冠疫苗誕生的腳步越來越近了,因為國內疫情控制得真的很好,很多人甚至對疫情還沒結束都沒概念。也因為這。前兩天有個英雄離世的消息並沒有被太多人知道,不過他真的就是跟新冠有關。他研究的項目可是能夠拯救無數人的新冠疫苗。
  • 「全球首個」新冠疫苗來了,下周開始銷售!國產疫苗12月底開打?
    據環球時報,英國政府宣布,「政府今天接受了獨立藥品和醫療產品監管局(MHRA)的建議,批准了輝瑞公司的新冠疫苗。 從下周開始,該疫苗將在全英國銷售。A股、H股生物疫苗概念股紛紛下挫中國的5款新冠疫苗仍然在三期試驗中,輝瑞和莫德納的新冠疫苗已經準備上市了。這引發了國內的投資者擔憂。A股方面,生物疫苗指數開盤大舉下探近1%之後,跌幅收窄。其中,以腺病毒載體為研究路線的康希諾領跌。以重組亞單位為研究路演的智飛生物跌逾1%。
  • 年內6億支疫苗獲批上市 國產新冠疫苗面世讀秒
    「關於疫苗,未來一至兩周將有大消息公布。」12月4日,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專家組副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軍志在第八次世界中西醫結合大會做《新冠肺炎疫苗和藥物研發進展》發言時表示,「年內將有6億支滅活疫苗獲批上市」。
  • 打不上新冠疫苗是因為雞來不及孵蛋?疫苗專家怒懟方舟子:純屬低級...
    對此,疫苗專家陶黎納表示,中國目前披露的滅活 COVID 疫苗全部用 Vero 細胞培養病毒,收穫病毒後滅活再加入佐劑製成的,哪裡需要雞胚去培養病毒?陶黎納解釋說,用雞胚培養的主要是流感疫苗,需要將流感病毒接種到雞胚的尿囊液裡進行培養增殖。一個雞胚只能製造一支流感疫苗,成本比較高,產能也確實受到雞胚供應能力的限制。
  • 國產新冠疫苗上市在即,14個疫苗研發進度一覽
    早在疫情爆發初期,我國就布局了5條技術路線開展新冠病毒疫苗研究。近日頻頻傳來國產新冠疫苗的好消息,澎湃新聞梳理發現,已有6個國產新冠疫苗進入三期臨床試驗研究。據武漢晚報報導,12月4日,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專家組副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軍志在第八次世界中西醫結合大會做《新冠肺炎疫苗和藥物研發進展》發言時表示,「關於疫苗,未來一至兩周將有大消息公布。
  • 新冠疫苗來了 抗體藥優勢何在?
    過去的一周,全球新冠疫苗研發進展不斷,周五,輝瑞公司成為首個正式向美國FDA遞交新冠疫苗緊急使用授權申請的公司。FDA官員表示,將於12月10日對該疫苗進行討論。 這極大地提振了全球抗疫的信心。周五收盤,輝瑞股價大漲1.4%,其疫苗合作夥伴拜恩泰科(BioNTech)股價大漲近10%。
  • 美國晶片企業庫存壓力爆增;新研究發現抗SARS病毒化合物或可治療新冠;新基建核心技術人才缺口長期存在
    美國用於新冠疫苗試驗的猴子不夠了目前,全球疫苗研發正進入白熱化階段,多款疫苗宣布即將迎來量產。然而,正值此關鍵時刻,美國疫苗研發卻遭遇瓶頸——試驗的猴子不夠用了。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2018年的一份報告,在新冠大流行之前,美國已面臨試驗猴子短缺難題。
  • 新冠病毒抗體會消失嗎?國際專家表示:無需擔心
    英國最近一項新研究顯示,英國攜帶新冠病毒抗體的人數在2020年夏季下降了約27%,引發民眾擔憂:抗體對病毒的免疫竟如此之短。但很多專家表示,這種擔憂實屬杞人憂天。在完全從感染中恢復後,抗體下降是十分正常的現象。但免疫細胞攜帶病毒記憶,會在必要時大量生產新抗體。
  • 國產新冠疫苗有效性如何?何時能打上?一文講清楚……
    11月18日晚間,輝瑞又宣布其和拜恩泰科合作的mRNA新冠候選疫苗(BNT162b2)在三期臨床試驗中的最終數據分析中有效率達到95%,已滿足申請緊急使用授權的要求,並計劃在幾天之內向FDA申請該授權。  不少網友提出疑問:國產新冠疫苗有效性如何?
  • 英國批准使用輝瑞與BioNTech新冠疫苗 下周開始供應
    中新網12月2日電 綜合外媒報導,當地時間12月2日,英國批准使用美國輝瑞和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BioNTech)的新冠疫苗。  英國藥品和醫療產品監管署表示,這種疫苗針對新冠病毒,保護效力可達95%。
  • 輝瑞宣布新冠疫苗研製成功,和國產疫苗相比有哪些優劣?
    好了,繼續回到疫苗問題。關於這次輝瑞的疫苗,其實不得不說德國BioNTech公司,今年初輝瑞拿出高達7.48億美元的大手筆與德國BioNTech公司合作開發新冠疫苗,後者承諾在疫苗商業化後,BioNTech將償還輝瑞公司在這些費用中所佔50%的份額。
  • 國產新冠疫苗打多久能產生抗體?
    更新時間:2020年9月8日  國產新冠疫苗打多久能產生抗體?  答:中國生物方面表示,其新冠滅活疫苗一共需要接種兩劑次,間隔2至4周,接種完第一劑以後,研究表明,7天開始普遍產生抗體,接種完第二劑28天以後,中和抗體陽轉率或者叫陽性率均達100%,也就是按照規範的免疫程序接種兩劑疫苗28天後,所有人都產生足以抵抗新冠病毒的高滴度抗體。
  • 新冠疫苗接種十問
    本報記者連線衛健部門專家進行權威解答。 記者:本次我省使用哪種新冠疫苗? 專家:本次福建省使用的是中生北京生產的新冠滅活疫苗。 滅活疫苗使受種者產生以體液免疫為主的免疫反應,它產生的抗體有中和、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產生的毒素作用,防止人體被病原微生物感染。
  • 兩款國產疫苗做好大規模生產準備,能夠保證安全充足供應
    11月25日,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表示。在給高風險人群緊急使用的同時,疫苗的大規模生產和上市也在緊鑼密鼓中。孫春蘭表示,確保疫苗安全有效、經得起各方面檢驗。要做好大規模生產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