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 Medicine :30多萬人研究顯示,只喝酒不吃菜死亡風險更高!

2021-01-19 39健康網

核心提示:飲酒已是導致中青年男性死亡的頭號殺手。據Lancet發表數據顯示,全球32.5%的人為當前飲酒者(定義為在過去12月內飲酒),而中國每年有70.9萬死於飲酒,位居世界首位。

眾所周知,喝酒已成為全世界男性死亡的頭號兇手!飲酒引發的悲劇不斷上演,酒精中毒、自殺自殘、醉駕導致車禍的案例也不在少數。據Lancet發表數據顯示,全球32.5%的人為當前飲酒者(定義為在過去12月內飲酒),而中國每年有70.9萬死於飲酒,位居世界首位。過度飲酒不但導致多種疾病,甚至會丟掉性命。

近日,發表在BMC Medicine雜誌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收集了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資料庫中2006年-2010年間22個不同評估中心的309123名參與者,年齡為38至73歲,並統計了參與者飲酒數據,包括飲酒頻率,酒的類型和飲酒方式等,以探究和分析不同飲酒模式與健康風險之間的關係。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酒分為5大類,紅酒,啤酒/蘋果酒,烈酒,白葡萄酒/加氣酒/香檳和混合酒。飲酒頻率分為三類:每天,每周3-4次和每周1-2次。同時,將飲酒量定義為每周不超過14單位(112克)。研究結果顯示, 47.8%的參與者平均每周飲酒量為1-14個單位。43.3%的參與者每周飲酒量超標(女性為15–35單位;男性為15–50單位),健康風險增加。然而,8.9%的參與者每周飲酒量過多,女性>35單位,男性>50單位,健康風險較高。


在酒的類型與健康風險評估中,與喝紅酒相比,喝烈酒和喝啤酒/蘋果酒與死亡率,發生重大心血管事件,肝硬化和事故/自殘風險顯著增加。與喝紅酒相比,喝烈酒死亡率增加25%,重大心血管事件顯著增加31%,肝硬化發病風險增加48%,事故/自殘風險增加10%。同樣,喝啤酒/蘋果酒的風險分別增加18%,16%,36%和11%。

另外,在進食與健康風險評估中,在不攝入食物的情況下飲酒,死亡率,發生重大心血管事件,肝硬化和事故/自殘風險更高。在每周飲酒量的整個範圍內,無食物飲酒的受試者7年預測的死亡和經歷主要心血管事件事件的概率更高。而在飲酒頻率與健康風險評估中國,與每周飲酒3-4次參與者相比,幾乎每天飲酒與更高的死亡率風險有關,肝硬化風險更高,而每周飲酒1-2次死亡風險增加14%。

總體來講,經常飲用烈性酒,不進食就飲酒,每天飲酒的人群的死亡率、心血管事件發生率、肝硬化和意外事故的風險更高。總之,酒這個東西,能不喝就不要喝,少喝也傷身。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BMC Medicine|8月內容更新
    ,攝入酒精的規律性影響了其與心血管生物標誌物正常運轉的關聯性,但目前尚不清楚它們與實際冠心病(CHD)發病率的關係是否也相關。Dara O』Neill等人使用多個縱向隊列研究,根據來自六個大型隊列和長達10年隨訪期的研究數據,評估了長期飲酒與冠心病之間的關聯。他們發現,飲酒行為的長期不穩定性與患冠心病風險關聯巨大。
  • 研究顯示:素食者骨折風險更高
    據英國《泰晤士報》11月23日報導,一項研究顯示,相比吃肉和魚的人,放棄所有源於動物的食物的純素食主義者更容易骨折。牛津大學研究人員的發現引發了對近來素食主義日益受歡迎將導致健康問題的擔憂,除非素食主義者們安排好自己的飲食。
  • 親愛的作者… 您的吐槽我來解決 | BMC Medicine
    請不要忽視來自中、低收入國家(LMIC)或更小、知名度更低的機構的投稿。好的科學往往發生在哈佛和牛津之外。 在科學出版領域,有一個具有普遍性的歷史遺留問題:由於資源和能力的分配不均,來自LMIC的本地主導研究和其成員的言論代表性(話語權)不足。
  • 多喝牛奶會讓人早死?跟蹤研究顯示:每天360mL奶,死亡風險最低
    數據來源於美國的三項前瞻性隊列研究(總死亡風險率、心血管病死亡風險率、癌症死亡風險率)。研究覆蓋21.7萬人(包括168153名女性和49602名男性),科研人員跟蹤了參與者的飲食習慣長達32年。隨訪期間,這21.7萬餘人中,共有5.1萬人不幸死亡,其中1.2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1.5萬人死於癌症。
  • BMC Series 5 月精彩回顧
    但這一警戒線水平差異比較大,即使同一家公司發布的不同型號的智慧型手機警戒線水平也不一樣。 在BMC Public Health最近發表的文章中,Gibbeum Kim和Woojae Han將6款智慧型手機作為測試對象,使用四種韓國流行音樂類型來確定每種設備定義的最低風險音量。
  • 素食主義者骨折風險更高|一周科技
    本月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研究發現,這些小可愛們可以識別特定同伴的獨特 「歌聲」,並從鳥群中快速地找到它,實驗中用到的小可愛們平均可以識別出42隻不同同類的特殊叫聲。此外,它們還可以記住彼此獨特的聲音長達幾個月甚至更久,這種較強的記憶能力與性別無關。
  • BMC Medicine 專輯 | 全球疫情和響應
    2020年,為紀念全球疫情警報和反應網絡(Global Outbreak Alert and Response Network, GOARN)建立20周年,BMC Medicine 尋求了關於疫情準備、應對以及恢復等各個方面的原始研究與前沿文章的投稿
  • 只要吃菜就健康?研究提醒:有些吃法越吃越不健康
    只要吃菜就健康?之前幾項流行病學研究探究高植物性食物和低動物性食物是否與MetS發生有關,但研究結果各不相同。一些研究發現,限制動物性食物(肉類、家禽、魚類)攝入的人具有良好的代謝特徵(較低的體重指數[BMI]、較低的血壓、較低的空腹血糖),但也有研究報告稱兩者之間沒有關聯性或者呈負相關。
  • 30年隊列研究:紅肉有死亡風險,替代品有哪些?
    然而,已有大量的證據表明,大量的食用哺乳動物源性食物可增加患癌風險以及心血管風險。近日,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BMJ)雜誌上的一項超4萬人的30年隨訪數據顯示,過量食用紅肉與冠心病發病風險呈正相關,而減少紅肉的攝入,用植物蛋白、全麥穀物或奶製品帶代替,則可降低冠心病發病風險。
  • 劍橋科學家研究近10萬人發現,在相同的能量消耗下,高強度更能降低死亡風險丨臨床大發現
    在獲得以上數據之後,研究人員首先只考慮身體活動能量支出(PAEE)與全因死亡之間的關係。這也是第一個證明運動強度超越總運動量,與全因死亡率之間存在相關性的研究。如果身體活動能量支出(PAEE)為30 kJ/kg/天,且中度至高強度體力活動(MVPA)佔比30%的話,與對照組相比,全因死亡風險下降72%。
  • 臉紅不宜喝酒、中國人群甲狀腺疾病風險高 全自主中國人群基因研究...
    4月30日,中國代謝解析計劃(ChinaMAP)聯盟攜全國29家研究機構和醫院,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的《細胞探索》雜誌發表研究結果,首次報導ChinaMAP一期研究對覆蓋全國27個省份和直轄市,8個民族,超過1萬人的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和表型的系統性分析。
  • 新加坡研究顯示矮個子的人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更高
    據外媒BGR報導,一項新研究發現,由於飛沫的下行軌跡,矮個子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更高。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同行評審的《流體物理學》雜誌上。新加坡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的物理學模擬證明了這一點,並顯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矮個子比高個子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 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或面臨更高死亡風險
    事實上,根據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員今日發表於Nature Medicine的一項最新研究,賀建奎所編輯的CCR5基因突變與其他原因(包括流感)導致的過早死亡風險增加有關。換言之,基因編輯實驗的貿然開展可能在無意中縮短了該雙胞胎嬰兒的預期壽命。
  • BMC系列9月摘要
    遭受家庭暴力和虐待(domestic violence and abuse,DVA)的婦女發生意外懷孕和墮胎的風險較高,被男性伴侶強迫生育的婦女則面臨更高的風險。 BMC Plant Biology:AgriSeqDB:供農業相關植物物種功能學研究使用的在線RNA序列資料庫 論文連結:https://bmcplantbio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70-018-1406-2
  • 一喝酒就臉紅的人,不但酒量差,患癌風險還高!
    數據顯示,我國有龐大的乙醛脫氫酶基因變異攜帶者,約佔總人口的18%-40%左右。 所以,天生「喝酒上臉」的你我,一點都不孤單! 喝酒臉紅,更容易惹上癌症、痴呆、高血壓 喝酒臉紅雖然不是「千杯不倒」的象徵,但卻是身體健康的一種「警告色」。
  • BMC Biology | 近期研究精選
    sap-outbound-id=0000009444:1:21303 微信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sm7ZaOOkYJvp6AVBSorFqg 從金色死亡細菌的發現到海星研究,本月BMC Biology 的內容涵蓋十分廣泛。
  • 逾300萬病例分析顯示:新冠肺炎男性患者重症風險更高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一項涵蓋逾300萬例新冠肺炎病例的全球分析顯示,新冠肺炎男性患者需要接受重症監護的可能性幾乎是女性患者的3倍。這項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上的流行病學研究還發現:男性患者因新冠肺炎死亡的風險更高。此前有一些證據顯示,新冠肺炎男性患者的疾病嚴重度偏高,但是這一點未經大規模全局數據分析的證實。
  • 逾300萬病例分析顯示新冠肺炎男性患者重症風險更高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一項涵蓋逾300萬例新冠肺炎病例的全球分析顯示,新冠肺炎男性患者需要接受重症監護的可能性幾乎是女性患者的3倍。這項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上的流行病學研究還發現:男性患者因新冠肺炎死亡的風險更高。
  • 新研究顯示聽力損失會增加痴呆症發病風險
    聽力損失是痴呆症的危險因素之一,而這一風險離年輕人並不遙遠。 日常通勤、工作、跑步鍛鍊、旅行途中……整天耳機不離身,「年紀輕輕就耳背」不只是一句玩笑話。 根據世衛組織(WHO)今年初公布的數據,12-35歲的年輕人中,約50%正在面臨聽力損失的風險。 此前有研究顯示,對於中國人群而言,聽力損失是中青年時期的痴呆症防控重點。
  • 喝酒到底有啥危害?《柳葉刀》論文來了
    《柳葉刀》發了一篇涉及多國結果的研究——這篇納入樣本量近60萬人的研究,被很多自媒體報導為「喝酒減少壽命」。3全因死亡率圖中,每周攝入酒精超過350 g,全因死亡風險直接一飛沖天……喝得少也不代表沒事……上圖這是這次研究發布的「喝酒減壽」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