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隊列研究:紅肉有死亡風險,替代品有哪些?

2021-01-17 澎湃新聞

原創 Milly MedSci梅斯

導語:今天,你吃的什麼肉?

Pixabay

肉食在人類飲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無論是居家過日子還是逢年過節,只要一頓飽腹的肉味就能帶來極大的幸福感。然而,已有大量的證據表明,大量的食用哺乳動物源性食物可增加患癌風險以及心血管風險。

近日,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BMJ)雜誌上的一項超4萬人的30年隨訪數據顯示,過量食用紅肉與冠心病發病風險呈正相關,而減少紅肉的攝入,用植物蛋白、全麥穀物或奶製品帶代替,則可降低冠心病發病風險。

Laila Al-Shaar,Ambika Satija,Dong D Wang.et al.Red meat intake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mong US men: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2020.http://dx.doi.org/10.1136/bmj.m4141

在這項研究中,來自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研究人員研究了紅肉總量,加工紅肉和未加工紅肉與冠心病風險之間的關係,並估計了用其他蛋白質來源替代紅肉對冠心病發病風險的影響。紅肉總量包括加工和未加工的紅肉。「未加工過的紅肉」是指來自於哺乳動物的所有類型的肌肉,包括豬肉,牛肉,羊肉,馬肉等等,魚肉與雞肉並不屬於「紅肉」的範疇。「加工類肉製品」是指在售賣前經過一系列加工處理,包括但不限於醃製,發酵,燻制或其他過程,包括火腿,香腸,培根等等。其他蛋白質來源包括家禽、魚類、蛋類、高脂乳製品、低脂乳製品、堅果、豆類、大豆和全穀物以及植物性蛋白質(堅果、豆類和大豆食品)。

該研究收納了1986年-2016年間43272名美國男性,平均年齡為53歲。這些參與者均沒有心血管、中風以及癌症等相關疾病。在30年的隨訪期間,研究人員對參與者飲食的多次分析,要求參與者於1986年及此後每4年填寫一份半定量的食物頻率調查表,包括病史、生活方式和特殊的飲食習慣等詳細信息,以控制新的潛在風險因素和新疾病的發生,尤其是能量的來源。

研究結果顯示,在對飲食和非飲食風險因素進行多變量調整後,紅肉總攝入量、未加工紅肉和加工紅肉的攝入量均與較高的冠心病風險相關。每天增加1份紅肉(85g)的風險比分別為1.12,1.11和1.15。然而,每天攝入1份植物蛋白(堅果、豆類和大豆)、全穀物、雞蛋或牛奶等食物,均可降低冠心病發病風險。

具體而言,每天攝入1份植物蛋白可將冠心病發病風險降低14%。在65歲以上的男性中,與紅肉相比,堅果和植物蛋白質的攝入量與降低冠心病發病風險有更強的相關性,這一風險會降低18%,攝入紅肉則會增加17%的發病風險。

用其他食物替代總紅肉、未加工紅肉和加工過紅肉後,與冠心病相關的危險比

此外,用全穀物或乳製品代替紅肉,同樣可顯著降低冠心病發病風險。其中,牛奶(脫脂和全脂)、酸奶和奶酪的可將冠心病發病風險降低10%到22%。另外,雞蛋的攝入量與降低冠心病發病風險有更強的相關性,尤其在年輕男性中,可降低20%的冠心病發病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用魚肉(黑魚,金槍魚罐頭和其他魚)替代紅肉與冠心病發病風險無關,這可能是因為不同類型的魚肉以及不同的加工方式所導致的。研究發現,黑魚的攝入量可降低冠心病發病風險,而其他魚類的攝入量與較高的冠心病發病風險有關。

當然,紅肉除了增加冠心病發病風險之外,增加癌症的發病風險也引發了高度關注。2015年10月26日,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發布報告,將培根、火腿、香腸等加工肉製品列為1類致癌物,將牛肉、羊肉、豬肉等紅肉列為2A類致癌物。這一結論是基於「有限的證據」證明食用紅肉在人類中會引起癌症,並有「強有力的」機理證據支持其致癌作用。對這一關聯性的觀察主要涉及結/直腸癌,但與胰腺癌和前列腺癌也存在關聯。

據IARC發布報告顯示,食用加工肉製品與癌症風險的小幅提升相關,隨著食肉量的增加患癌風險也在上升。2019年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BMJ)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收納了1986年~2010年超過8萬名受試者健康問卷,其中包含53553名女性和27916男性,旨在評估8年來紅肉攝入與之後8年死亡風險的關係。

Yan Zheng,1,Yanping Li,Ambika Satija.et al.Association of changes in red meat consumption with total and cause specific mortality among US women and men:two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BMJ 2019.http://dx.doi.org/10.1136/bmj.l2110

研究結果表明,紅肉總消費量每天每增加至少半份紅肉(42.5g),隨後8年全因死亡風險增加了10%,而特定癌症死因風險卻增加了24%,另外,如果食用加工紅肉(如培根、香腸等),死亡風險還會增加3%。如果每天至少增加半份的加工以及未加工紅肉,死亡風險可分別增加13%和9%。

8年內,每天增加1份紅肉所導致的全因死亡率的風險比

研究進一步發現,在隨後的8年隨訪中,如果減少紅肉總攝入量,增加堅果、乳製品、雞蛋、全穀物或蔬菜的攝入量增加,死亡率風險降低。研究人員建議,改變蛋白來源或食用健康的植物性食物可延長壽命。

同樣,今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雜誌的一項研究描述了食用動物性蛋白質與植物性蛋白質對長壽的影響。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超過41萬人進行了16年隨訪研究。

Huang, J., Liao, L. M., Weinstein, S. J., Sinha, R., Graubard, B. I., & Albanes, D. (2020). Association Between Plant and Animal Protein Intake and Overal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JAMA Internal Medicine.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20.2790

結果發現,無論男女,攝入植物性蛋白質越多,壽命就越長。將飲食中3%的動物性蛋白質換成植物性蛋白質的人,死亡風險降低了10%,男性心血管死亡減少11%,女性減少12%。

那麼,是不是就不能再吃肉了,只能吃素?一項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BMJ)一項持續18年的調查研究顯示,雖然食素者的缺血性心臟病風險比食肉者風險低不少,但與食肉者相比,食素者更容易增加卒中風險。同樣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BMJ)一項研究顯示,吃素雖然有益健康,但是長期素食會使大腦缺失膽鹼,從而損害大腦。膽鹼是一種可穿過血腦屏障、 有益大腦的物質。

可見,疾病的發生不在於某個食物本身,而是在於食物結構的均衡性,過量攝入任何食物都可能產生危害。因此,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是預防疾病的關鍵。

近年來,地中海飲食作為全球公認的健康膳食結構之一,備受關注。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堅持地中海飲食可以降低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風險。2020年3月,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發布了年度全球最佳飲食榜單,作為一項已經有十年歷史的榜單,地中海飲食繼續蟬聯第一的寶座,被評為有益於健康的切實有效的飲食方案。

地中海飲食塔.https://oldwayspt.org/traditional-diets/mediterranean-diet

地中海飲食具有食物多樣化,膳食結構均衡和清淡簡單的特點,以蔬菜水果,魚類,五穀雜糧,豆類和橄欖油為主。值得注意的是,地中海飲食不僅僅強調食物多樣化,更強調「適量」的攝取食物。地中海飲食這麼好,適用中國人嗎?

我國地域遼闊,飲食結構差異較大,如果嚴格遵循地中海飲食方式並不可行,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科學的優化飲食方案,讓地中海飲食更好的在中國落地。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上文提到柳葉刀各種食物推薦量以及地中海飲食特點對我國居民的飲食結構優化,可參考以下方案:

1,減少鹽的攝入:我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每日攝入鹽少於6g,而上文柳葉刀要求更為嚴格最佳標準大約在3g。然而,在很多地中海菜餚中都使用各式香料,包括百裡香、紫蘇、鼠尾草、胡椒薄荷、荷蘭薄荷,這些香料可以幫助消化,對食物來說還具有防腐作用。不防在生活中多多選擇各式香料來減少鹽的攝入。

2,減少精白米麵,增加粗雜糧:我國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應遵循穀類為主,粗細搭配的原則,成年人一般每天攝入250~400g為宜,而上文柳葉刀要求每天125g雜糧即可,所以先努力吃到125g。

3,增加水果蔬菜攝入量:地中海飲食中包含大量的新鮮蔬菜及水果,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成年人蔬菜攝入量每天應達300~500g,而上文柳葉刀要求也差不多每天250g左右,在食用蔬菜時應注意品種選擇與搭配,深色蔬菜應約佔一半。

4,合理選擇食用油:地中海地區飲食中以橄欖油為主,其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豐富,而適量的單不飽和脂肪酸攝入對血脂、血糖等均有改善作用。在生活中可以挑選一些單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橄欖油等,或者攝入一些堅果。

5,尊重食材本身的味道:以當季食物為主,減少烹飪過程,進而降低營養成分的丟失,以及高危致癌物的產生;

綜上,食物從來都不是簡單地被食用,在飲食的過程中,平衡膳食很重要。隨著全球慢性發病率不斷攀升,越來越多人通過調整飲食結構來提前預防疾病的發生。雖然飲食結構對機體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但也不必盲目照搬,可根據自身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優化飲食方案。

來源:梅斯醫學綜合報導

授權轉載、投稿及爆料請聯絡梅斯醫學管理員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中國最大規模隊列研究揭示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地域分布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已經成為世界上主要的死亡原因。尤其是在中國,從1990年到2017年,中國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率(未標化年齡)上升了155.4%,年齡標華死亡率上升了20.6%。
  • 與紅肉相比,「人造肉」改善了心血管風險因素,還有減肥意外效果
    但許多新的肉類替代品,比如Beyond Meat,含有相對較高的飽和脂肪和添加的鈉,被認為是高度加工食品,這意味著它們是由食物分離物和提取物製成的,而不是全豆類或切碎的蘑菇。斯坦福預防研究中心的醫學教授克里斯多福·加德納博士說,所有這些因素都被證明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加德納說:「人們對這些新的肉類替代品產生了強烈的反對。」
  • 新研究發現紅肉可能會增加患癌風險
    據外媒報導,我們知道紅肉不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科學家已經告訴我們幾十年了,但牛排的味道很好,它們不可能全都是壞的。然而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紅肉中含有一些可能會增加癌症風險的物質。資料圖過去人們對紅肉的警告主要是由於高膽固醇等因素,但紅肉會致癌這一觀點相對來說還是個新問題,至少就本次研究討論的內容而言是如此。
  • 回顧性隊列研究
    發生的情況,比較各組之間結局發生率的差異,從而判定這些因素與該結局之間有無因果關聯及關聯程度的一種觀察性研究方法。以上是傳統意義上的有關隊列研究的定義,主要是基於隊列研究用於推斷病因的這種類型。事實上,隊列研究還可用於評估治療措施的療效、評估疾病的預後因素。比如我們納入一定數量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其中一部分患者具有EGFR基因突變,另外一部分患者無該基因的突變,我們根據是否有EGFR基因突變將這些肺癌患者劃分為兩個隊列,也可以理解為暴露組和非暴露組,觀察兩組患者的預後是否有差異。
  • 「蜂蜜、紅肉、牛奶」……乳腺癌患者要不要忌口?
    蜂蜜沒問題,問題在於攝入過多的糖引起肥胖,從而導致乳腺癌發展或各種疾病風險增高。所以,不要天天喝哈。Q: 「他們講,牛奶不能喝。所以我換成了優酸ru...」A:適量喝,優低脂大家之所以認為牛奶不能喝,大概是因為覺得牛奶中可能有汙染物(比如殺蟲劑)、激素,高乳製品攝入增加飽和脂肪的攝入,吃多了可能會喚起癌細胞。
  • 經常吃紅肉,容易致癌?有科學支撐嗎?一份研究結果告訴你答案
    近日,國外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紅肉中的Neu5Gc分子在進入我們的身體後就會導致我們患有癌症的機率上升,這種物質在進入我們的身體後就會被我們的身體吸收,從而通過血液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其他部位,所以說常吃紅肉致癌是有科學依據的。紅肉究竟是那些肉?是紅色的肉?
  • 跟蹤研究顯示:每天360mL奶,死亡風險最低
    數據來源於美國的三項前瞻性隊列研究(總死亡風險率、心血管病死亡風險率、癌症死亡風險率)。研究覆蓋21.7萬人(包括168153名女性和49602名男性),科研人員跟蹤了參與者的飲食習慣長達32年。隨訪期間,這21.7萬餘人中,共有5.1萬人不幸死亡,其中1.2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1.5萬人死於癌症。
  • 21萬人32年的研究:促炎飲食是心血管疾病的推手;核桃等抗炎飲食在...
    據最新一版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顯示,我國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持續上升,患者人數已超過3.3億,並且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每5例死亡中有2例死於心血管疾病。 過去的研究發現,地中海飲食等健康飲食方式可以降低許多炎症標誌物。然而,卻很少有研究關注哪些食物實際上會提高這些標誌物的水平,並最終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長達32年超過21萬名參與護士健康研究I和II以及健康專業人員研究的參與者(166234名女性和43911名男性)。
  • 2020年心血管領域研究進展深度盤點
    隨後,利用社區動脈硬化風險(ARIC)研究一項納入8703名成年人、隨訪25年的隊列進行研究後發現,新版指南確診的IDH患者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心衰或慢性腎臟病的風險並不高於血壓正常者。為此,主要研究者John W. McEvoy認為,如果一個人收縮壓正常(<130 mmHg),那麼舒張壓高低與CVD風險沒有明顯相關。
  • 吃紅肉蜜柚有哪些好處和功效
    紅肉蜜柚又被叫做紅心柚子,紅心柚,紅心蜜柚,紅肉柚,血柚,是1998年在福建省發現的柚子優良變異品種,後來被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慢慢培育出來,紅肉蜜柚的外觀與白肉蜜柚沒有什麼區別,主要分別就是剝開柚子後,柚子肉的顏色不同。
  • 10年後,你患上心血管病的風險有多大?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所有人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約佔所有死亡事件的三分之一。根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中國CVD患病率處於持續上升階段。(China-PAR)整合了4項最我國人群最新的前瞻性隊列隨訪數據,總樣本量達12.7萬人,最長隨訪時間超過23年。
  • 1年內再發心梗,死亡風險增25倍!China PEACE研究又出新結果
    Event- Prospective AMI Study),這是一項大型前瞻性隊列研究,從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在中國21個省份的53家醫院(35家三級醫院和18家二級醫院)招募患者。為了評估AMI住院期間的基線風險,研究者計算了每位患者1年全因死亡的風險評分,並根據1年死亡率的基線風險分數分布,將患者分成3個風險組:低風險組(<第10個百分位數)、平均風險組(第10-90個百分位數)、高風險組(>第90個百分位數)。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美國心臟病學會(AHN/ACC)對心梗患者的療效評估,研究者分析了指南推薦的5種出院後藥物的處方率。
  • 心臟病研究有何進展?這些最新研究不容錯過!
    相關研究結果於2019年1月30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PKG1-modified TSC2 regulates mTORC1 activity to counter adverse cardiac stress」。
  • 銀行存款有哪些更好的替代品
    其實,每個產品都有自己的特性,關鍵在於如何運用。工行的理財專家就根據產品間的共性進行類比,讓我們來看看,對於銀行存款我們有哪些更好的替代品?在家庭財務配置中,需要一部分抵抗市場風險,作為中長期的「穩定劑」,而對於年長的投資者,這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項投資品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定期提前支取享受活期利息,本金保證;但是理財產品一般需要持有到期,如果提前支取,可能涉及違約金或者根本無法提前支取。
  • 飲食與癌症風險之間存在分子聯繫,類似於高膽醇和心臟病風險增加之間的關係
    這種聯繫可以解釋為什麼大量食用奶製品和紅肉的人患癌症的機率很高,類似於高膽固醇和心臟病風險增加之間的聯繫。NutriNet-Sante研究隊列中Neu5Gc日常攝入研究隊列中120名代表性參與者的一般特徵基於上述檢測數據及對法國各種食品中Neu5Gc糖的定量分析,研究人員創建了「Gcemic指數」。
  • 哈佛大學新研究:促炎飲食是心血管疾病的推手,抗炎飲食保護健康
    據最新一版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顯示,我國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持續上升,患者人數已超過3.3億,並且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每5例死亡中有2例死於心血管疾病。然而,卻很少有研究關注哪些食物實際上會提高這些標誌物的水平,並最終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長達32年超過21萬名參與護士健康研究I和II以及健康專業人員研究的參與者(166234名女性和43911名男性)。這三項隊列研究分別始於1984年、1991年1986年,每4年通過食物頻率問卷評估參與者的飲食情況。
  • 研究證實了!吃過量紅肉和奶類會致癌
    由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喬治·懷斯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和癌症研究學院細胞研究和免疫學系研究小組已經確定了肉類和奶類飲食與血液中的抗體之間產生直接的分子聯繫。這種聯繫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意思就是食用大量奶製品和紅肉的人群中癌症的高發病率高於常人。這樣的解釋類似於高膽固醇和心臟病風險之間的聯繫。
  • 看看研究怎麼說
    每天早上一個雞蛋,雷打不動的堅持了這麼多年,也沒見他有什麼身體不適。」電話那頭,華子的母親罵罵咧咧,自己好不容易從鄉下給孩子帶點土雞蛋,這小子還不領情。關於吃雞蛋,一直都存在著爭議,很多人覺得雞蛋營養又好吃,有的人擔心蛋黃中的膽固醇會升高血脂,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那麼吃雞蛋到底對健康有沒有好處呢?今天小妙就給大家說說。
  • 紅肉不健康論遭強大質疑;愛因斯坦的光子動量之謎被解開
    少吃紅肉和經過加工的肉類?大可不必 一段時間以來,總有一些醫學健康組織告訴我們,紅肉和經過加工的肉類對健康不利。然而,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和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在進行了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和系統研究後提出了他們的飲食建議:大部分成年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飲食習慣繼續吃紅肉和經過加工的肉類。
  • 補充維生素D3能顯著降低BMI正常的晚期腫瘤患者發生轉移和死亡的風險
    近日,JAMA Oncology發表了一項由哈佛大學醫學院布萊根婦女醫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以及流行病學教研室等聯合開展的關於「維生素D3和晚期惡性腫瘤患者預後」之間關係的大型隊列研究。結果發現,BMI正常的晚期腫瘤患者,服用維生素D3可顯著降低轉移和死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