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年隊列研究:紅肉有死亡風險,替代品有哪些?
然而,已有大量的證據表明,大量的食用哺乳動物源性食物可增加患癌風險以及心血管風險。近日,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BMJ)雜誌上的一項超4萬人的30年隨訪數據顯示,過量食用紅肉與冠心病發病風險呈正相關,而減少紅肉的攝入,用植物蛋白、全麥穀物或奶製品帶代替,則可降低冠心病發病風險。
-
研究證實了!吃過量紅肉和奶類會致癌
由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喬治·懷斯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和癌症研究學院細胞研究和免疫學系研究小組已經確定了肉類和奶類飲食與血液中的抗體之間產生直接的分子聯繫。這種聯繫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意思就是食用大量奶製品和紅肉的人群中癌症的高發病率高於常人。這樣的解釋類似於高膽固醇和心臟病風險之間的聯繫。
-
經常吃紅肉,容易致癌?有科學支撐嗎?一份研究結果告訴你答案
近日,國外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紅肉中的Neu5Gc分子在進入我們的身體後就會導致我們患有癌症的機率上升,這種物質在進入我們的身體後就會被我們的身體吸收,從而通過血液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其他部位,所以說常吃紅肉致癌是有科學依據的。紅肉究竟是那些肉?是紅色的肉?
-
這種激素提高了生育力,卻也增加了患癌風險
這種激素提高了生育力,卻也增加了患癌風險 2020-07-15 15: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WHO將紅肉列為二級致癌物,科學家揪出了罪魁禍首
眾所周知,多吃紅肉的人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較高,但這種現象沒有在其他食肉動物中發現。2014年,這一現象引起了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的好奇。研究人員通過小鼠實驗,發現一種叫做Neu5Gc的糖分子在起關鍵作用,研究結果刊載在PNAS雜誌上。
-
研究顯示:腰圍超過1個數的人,患癌風險也增加
只要看到食物黴變,就立刻扔掉,原以為自己已經將防癌措施做得很到位了,卻不知道腰圍太粗的人,患癌的風險也會有所增加。現在人肥胖的情況還是很常見的,畢竟現在的條件好了,一些美食是想吃就吃,控制不住吃多了,就會導致肥胖。在老一輩人看來,胖是福氣的象徵,但在健康角度來看,肥胖意味著存在很多健康隱患。肥胖之人體內的脂肪含量是很高的,內臟脂肪堆積太多,就可能會誘發很多疾病。
-
「Science子刊」新發現:巴西人獨有的基因變異,會增加其患癌風險
聖猶達兒童研究醫院(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的科學家們與全球合作夥伴正在共同研究巴西後裔中發現的一種常見的TP53-R337H變體。研究人員發現,當腫瘤抑制基因XAF1的一個變體與遺傳TP53-R337H突變結合會增加患癌的風險。
-
研究發現,工作場所的性騷擾可能會增加自殺風險
在「我也」運動中,一項新研究發現,在工作中受到性騷擾的人自殺未遂和自殺的風險可能會增加。斯德哥爾摩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琳達·馬格努森·漢森(Linda Magnusson Hanson)及其同事說,瑞典的調查結果表明,工作場所的性騷擾可能「代表自殺行為的重要危險因素」。
-
紅肉到底致不致癌?能不能吃?科學家給出答案
紅肉的脂肪含量高,所以長期大量攝入紅肉易導致高血脂、高血壓、肥胖、便秘等。,由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紅肉和乳製品中存在的一種糖Neu5Gc,它與血液中抗體發展之間存在著直接的分子聯繫,而該抗體會增加患癌的風險!
-
大腸癌盯上青年白領 「三高一低」飲食增加患癌風險
大腸癌盯上青年白領 「三高一低」飲食增加患癌風險 原標題: 大腸癌盯上了年輕人,不良生活方式或成為致癌的罪魁禍首。 國家癌症中心2015年公布的結直腸癌發病數據顯示,結直腸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的第5位,我國每年新發病例37萬。天津市健康白皮書數據顯示,2013~2017年,大腸癌居天津市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三位,死亡率的第四位。 結直腸癌發病率上升趨勢明顯的背後,是人們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
-
CT掃描增加患癌機率
新華網芝加哥12月3日電 美國研究人員2日說,經過對美國一家大型醫院的病人進行調查後發現,多達7%的病人在一生接受的CT掃描中所受的輻射會令他們患癌機率略有升高。 波士頓布裡格姆婦科醫院的研究人員在芝加哥舉行的一次北美放射學會會議上說,他們正在研發新的方法,以幫助醫生評估病人有生以來接受CT掃描所造成的癌症風險。
-
Nejm:紅肉和雞蛋可能增加患心臟病風險
幾周之內,同一批研究者第二次報告:人們吃的食物和腸道內的細菌可能會提高心臟病風險。兩周前,他們說:基於肉毒鹼——紅肉中的一種物質——對腸道細菌的作用,它會讓人更可能患心臟疾病。這一次,他們又稱:蛋黃中大量存在的卵磷脂亦有同樣效果。
-
韓國發現增加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併發症風險
韓國與澳大利亞大學的研究發現:當紅肉在高溫下烤制(例如燒烤、烘烤或油炸)時,會產生稱為高級糖基化終產物或AGEs的化合物,這些高溫焦糖化可能對我們的健康有害,可能會增加患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
-
與紅肉相比,「人造肉」改善了心血管風險因素,還有減肥意外效果
根據斯坦福醫學院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用植物性肉類代替紅肉可以改善一些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一種飲食要求每天至少吃兩份肉——可供選擇的主要是紅肉——還有一種飲食要求每天至少吃兩份植物性肉類。特別是,研究人員測量了一種分子——三甲胺鉀氧化物(TMAO)在人體內的水平; TMAO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他們發現,當研究參與者食用植物性肉類時,TMAO水平較低。一篇描述這項研究結果的論文於8月11日發表在的《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加德納是該論文的資深作者。
-
肥胖使肝癌風險增加124%,美國癌症學會推薦飲食和運動防癌
此外,超重或肥胖與整體癌症風險增加有關。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CS)的研究,超重被認為是造成美國約8%的癌症以及約7%的癌症死亡的原因。01肥胖增加多種癌症風險丹麥一項為期40年(1977-2016年)的全國性研究顯示,超重和肥胖與幾種常見癌症的較高風險相關。
-
「基因魔剪」安全性再遇挫折:編輯成功或意味增加患癌風險
6月11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子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 同時發表了兩篇新成果,給持續受到追捧的「基因魔剪」 CRISPR技術潑了冷水。來自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所和劍橋諾華生物醫學研究院的兩個研究團隊分別將關注點投到了一處:CRISPR編輯成功或增加患癌風險。
-
高溫焦糖化會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儘管專家們可能在尋找那種額外的味道,但來自南澳大利亞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高溫焦糖化可能對我們的健康有害。 該研究是與慶尚國立大學合作進行的,研究發現食用紅肉和加工肉類增加了一種蛋白質化合物,可能增加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
-
「定期吃魚」可降低腸癌風險?來看看最新的研究怎麼說
《太陽報》報導:「定期吃魚可以降低腸癌的風險。」報紙報導了一項新研究,研究人員研究了包括英國在內的整個歐洲近50萬人的飲食。他們發現,在研究開始之初吃魚最多的人,與那些很少或不吃魚的人相比,平均15年後被診斷出腸癌的可能性要低12%。特別是,對於脂質魚類的攝入也發現了類似的聯繫。科學家認為,由於在鯡魚和鯖魚等油性魚中發現的魚油具有抗炎特性,魚可能降低腸癌的風險。研究結果表明,每周吃一次或兩次魚是健康均衡飲食的一部分。
-
一張表了解你的患癌風險
先天性的致病基因具有家族聚集性,有害突變基因遺傳給後代的概率為50%,且後代患癌風險極大提高。如果對正常組織進行基因檢測,能幫助發現生下來就攜帶的缺陷基因,預測患腫瘤機率。這類人群通過基因突變檢測,能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可進行家屬遺傳風險評估,後續進行相關的遺傳管理。應對措施攜帶基因突變者若在適當時機採取恰當的幹預手段,可大大降低患癌風險。比如攜帶APC突變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儘早進行腸鏡篩查,一經發現儘早手術,可明顯降低患癌風險。
-
真不是玩笑,這兩種血型患癌風險就是高!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 就有研究人員注意到 血型與癌症可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通過血型預測患癌風險 究竟是玄學還是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