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類似症狀的注意了!
心血管疾病依舊是我國的首要死亡原因。其中急性心梗的發生率與死亡率近年有增加趨勢。預計2030年我國將有2300萬急性心梗患者。
心梗復發問題長久以來一直受到業內人士普遍關注,國外的臨床研究顯示再發心梗後死亡率顯著升高。我國尚缺乏有關再發心梗的相關數據。近日阜外醫院China PEACE研究團隊發表在Heart雜誌上的1篇真實世界研究發現——再發心梗患者,死亡率竟然增加了25倍!
研究原文
本研究人群來自China PEACE研究(the China Patient-centred Evaluative Assessment of Cardiac Event- Prospective AMI Study),這是一項大型前瞻性隊列研究,從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在中國21個省份的53家醫院(35家三級醫院和18家二級醫院)招募患者。年齡≥18歲,並且在急性心梗(AMI)症狀出現24小時內住院,則符合入組條件。患者在AMI住院期間完成了基線調查,並在出院後第1個月、第6個月和第12個月完成隨訪。
為了評估AMI住院期間的基線風險,研究者計算了每位患者1年全因死亡的風險評分,並根據1年死亡率的基線風險分數分布,將患者分成3個風險組:低風險組(<第10個百分位數)、平均風險組(第10-90個百分位數)、高風險組(>第90個百分位數)。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美國心臟病學會(AHN/ACC)對心梗患者的療效評估,研究者分析了指南推薦的5種出院後藥物的處方率。這5種藥物包括阿司匹林、β受體阻滯劑、他汀類降脂藥、氯吡格雷和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
本研究納入3387名研究對象,平均年齡60.7歲(±11.9歲),其中783名(23.1%)為女性。與無再次心梗者相比,再發心梗患者具有以下特點:高齡,女性居多,高血壓、糖尿病、腎功能不全、既往心梗、心力衰竭和心絞痛發生率更高,入院時心率更快、ST段抬高型心梗的發生率更低、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比例更低、住院期間氯吡格雷和他汀類藥物的使用率更低以及出院後較低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他汀使用率(P<0.05)。
圖1:研究對象基線特徵
研究結果
1
心梗後1年,再發心梗率為2.5%
研究人群出院後再發心梗的中位天數為79天(四分位間距IQR 4-180天)。其中出院後未服用指南推薦藥物的心梗患者,再發心梗的中位時間為42天(IQR 3-177天)。
在心梗發生後的第1年,2.5% (95%CI 2.00-3.07)(84人)的患者再發心梗, 其中6%的患者(5人)再發多次心梗,1年心梗事件達90次。
而65歲及以上老人的再發心梗率為4.1%(95%CI 3.04-5.21)。研究人員根據出院後第1年再發心梗的時間,將這84人分為3組:
早期復發組:再發心梗距出院不超過30天,共30人(35.7%);
晚期復發組:再發心梗距出院31-180天,共33人(39.3%);
極晚期復發組:再發心梗距出院181-365天,21(25.0%)。
圖2:出院後首發再次心梗的時間分布
再發心梗後,死亡風險提高25倍!
本研究人群1年死亡率為2.8%(95%CI 2.28-3.41),即有95人死亡,其中27(28.4%)人死於再發心梗。即第1年發生心梗的84人中,27人(32.1%)在同年死亡。再發心梗到死亡的中位天數僅為1天(IQR 1-25)。
在對基線死亡風險因素進行矯正後,研究發現再發心梗患者1年死亡率升高25.42倍(95%CI 15.27-42.34),而再發多次心梗者1年死亡率升高26.2倍(95%CI 15.69-43.77)。其中早期心梗復發者佔53.3%(P<0.001)。在出院後1年內再發多次心梗的5人中,4人(80%)在1年內死亡。
圖3:AMI復發時間與出院1年全因死亡的Kaplan-Meier曲線
3
AMI再發的危險因素
研究人員在多變量模型中發現以下因素與AMI再發相關:高齡、住院期間未施PCI、入院心率>90次/分、腎功能不全以及出院後未服用任何指南推薦的相關藥物。
圖4:急性心梗復發相關因素
4
出院後指南推薦藥物使用情況與心梗再發相關
研究同時發現,無心梗復發者出院時指南推薦藥物的綜合處方率為88.9%,高於心梗復發患者的83.2%(P=0.002)。
圖5:指南推薦的5種藥物在出院時的處方率
總結
研究人群AMI的1年復發率為2.5%,也就是每40個AMI患者中就有1個在出院後1年內復發。而≥65歲患者的AMI復發率更高,為4.1%;
AMI急性期存活的患者出院後仍有再發AMI的風險,超過1/3的再發AMI是在出院後30天內,且1年死亡風險提高了25倍;
出院後未繼續接受指南推薦藥物的患者,再發AMI的比例更高。這提示我們,對AMI急性期存活的患者,應給予適應的處方藥物,並進行密切的臨床隨訪,特別是出院後第1個月,或可降低AMI復發風險。
本文首發: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本文作者:麗娜
責任編輯:董小雯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歡迎轉發朋友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