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內再發心梗,死亡風險增25倍!China PEACE研究又出新結果

2020-11-09 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有類似症狀的注意了!

心血管疾病依舊是我國的首要死亡原因。其中急性心梗的發生率與死亡率近年有增加趨勢。預計2030年我國將有2300萬急性心梗患者。

心梗復發問題長久以來一直受到業內人士普遍關注,國外的臨床研究顯示再發心梗後死亡率顯著升高。我國尚缺乏有關再發心梗的相關數據。近日阜外醫院China PEACE研究團隊發表在Heart雜誌上的1篇真實世界研究發現——再發心梗患者,死亡率竟然增加了25倍!

研究原文

本研究人群來自China PEACE研究(the China Patient-centred Evaluative Assessment of Cardiac Event- Prospective AMI Study),這是一項大型前瞻性隊列研究,從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在中國21個省份的53家醫院(35家三級醫院和18家二級醫院)招募患者。年齡≥18歲,並且在急性心梗(AMI)症狀出現24小時內住院,則符合入組條件。患者在AMI住院期間完成了基線調查,並在出院後第1個月、第6個月和第12個月完成隨訪。

為了評估AMI住院期間的基線風險,研究者計算了每位患者1年全因死亡的風險評分,並根據1年死亡率的基線風險分數分布,將患者分成3個風險組:低風險組(<第10個百分位數)、平均風險組(第10-90個百分位數)、高風險組(>第90個百分位數)。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美國心臟病學會(AHN/ACC)對心梗患者的療效評估,研究者分析了指南推薦的5種出院後藥物的處方率。這5種藥物包括阿司匹林、β受體阻滯劑、他汀類降脂藥、氯吡格雷和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

本研究納入3387名研究對象,平均年齡60.7歲(±11.9歲),其中783名(23.1%)為女性。與無再次心梗者相比,再發心梗患者具有以下特點:高齡,女性居多,高血壓、糖尿病、腎功能不全、既往心梗、心力衰竭和心絞痛發生率更高,入院時心率更快、ST段抬高型心梗的發生率更低、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比例更低、住院期間氯吡格雷和他汀類藥物的使用率更低以及出院後較低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他汀使用率(P<0.05)。

圖1:研究對象基線特徵

研究結果

1

心梗後1年,再發心梗率為2.5%

研究人群出院後再發心梗的中位天數為79天(四分位間距IQR 4-180天)。其中出院後未服用指南推薦藥物的心梗患者,再發心梗的中位時間為42天(IQR 3-177天)。

在心梗發生後的第1年,2.5% (95%CI 2.00-3.07)(84人)的患者再發心梗, 其中6%的患者(5人)再發多次心梗,1年心梗事件達90次。

而65歲及以上老人的再發心梗率為4.1%(95%CI 3.04-5.21)。研究人員根據出院後第1年再發心梗的時間,將這84人分為3組:

早期復發組:再發心梗距出院不超過30天,共30人(35.7%);

晚期復發組:再發心梗距出院31-180天,共33人(39.3%);

極晚期復發組:再發心梗距出院181-365天,21(25.0%)。

圖2:出院後首發再次心梗的時間分布

再發心梗後,死亡風險提高25倍!

本研究人群1年死亡率為2.8%(95%CI 2.28-3.41),即有95人死亡,其中27(28.4%)人死於再發心梗。即第1年發生心梗的84人中,27人(32.1%)在同年死亡。再發心梗到死亡的中位天數僅為1天(IQR 1-25)

在對基線死亡風險因素進行矯正後,研究發現再發心梗患者1年死亡率升高25.42倍(95%CI 15.27-42.34),而再發多次心梗者1年死亡率升高26.2倍(95%CI 15.69-43.77)其中早期心梗復發者佔53.3%(P<0.001)。在出院後1年內再發多次心梗的5人中,4人(80%)在1年內死亡。

圖3:AMI復發時間與出院1年全因死亡的Kaplan-Meier曲線

3

AMI再發的危險因素

研究人員在多變量模型中發現以下因素與AMI再發相關:高齡、住院期間未施PCI、入院心率>90次/分、腎功能不全以及出院後未服用任何指南推薦的相關藥物。

圖4:急性心梗復發相關因素

4

出院後指南推薦藥物使用情況與心梗再發相關

研究同時發現,無心梗復發者出院時指南推薦藥物的綜合處方率為88.9%,高於心梗復發患者的83.2%(P=0.002)。

圖5:指南推薦的5種藥物在出院時的處方率

總結

  • 研究人群AMI的1年復發率為2.5%,也就是每40個AMI患者中就有1個在出院後1年內復發。而≥65歲患者的AMI復發率更高,為4.1%;

  • AMI急性期存活的患者出院後仍有再發AMI的風險,超過1/3的再發AMI是在出院後30天內,且1年死亡風險提高了25倍;

  • 出院後未繼續接受指南推薦藥物的患者,再發AMI的比例更高。這提示我們,對AMI急性期存活的患者,應給予適應的處方藥物,並進行密切的臨床隨訪,特別是出院後第1個月,或可降低AMI復發風險。

本文首發: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本文作者:麗娜

責任編輯:董小雯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歡迎轉發朋友圈

- End -

相關焦點

  • 降溫1℃,心梗風險增2%!心梗發作「魔鬼月」,這6個「時間」最危險……
    降溫1℃,心梗風險增加2% 氣溫驟降,對於很多人來說最大的感受就是,冷。但是,對於這樣一個人群來說,冷可能成為催命符。 倫敦衛生和熱帶醫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氣溫每下降1攝氏度,心梗風險就增加2%。75~84歲的冠心病老人更易受影響。
  • 進展丨EXCEL 爭議未散,NOBLE 研究5年最新結果又來
    EXCEL研究涉嫌隱瞞數據的爭議尚未消散,近日NOBLE研究的最新5年結果在線發表在《柳葉刀》(Lancet)雜誌上,其更長期的隨訪證實了2016年報告的初步結果。 該最新結果表明,對於無保護的左主幹病變患者,PCI 組發生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明顯高於CABG組,即冠脈介入治療改善預後的效果明顯劣於外科手術。在這一場心臟內外科的「戰爭」中,外科再下一城。
  • 年僅25歲女演員猝死!為什麼很多人年紀輕輕就心梗?
    1月2日,電視劇《巴啦啦小魔仙》凌美琪扮演者孫僑潞的母親發微博透露,年僅25歲的孫僑潞在1月1日因心梗猝死去世。 1月2日,電視劇《巴啦啦小魔仙》凌美琪扮演者孫僑潞的母親發微博透露,年僅25歲的孫僑潞在1月1日因心梗猝死去世。
  • 最新研究稱,ACE2濃度是死亡、心衰、心梗、卒中的危險因素
    ,是死亡、心梗、心衰、卒中、糖尿病的危險因素。該研究全文發表於《柳葉刀》雜誌。重要結果研究者利用城市農村流行病學前瞻性研究(PURE)的子集數據,對來自亞洲、非洲、歐洲、北美和南美的14個國家的10753例受試者進行了病例隊列分析。檢測受試者血漿ACE2濃度,評估ACE2水平的潛在決定因素以及ACE2與心血管事件的關聯。
  • 46歲女子,深夜心梗離世,女性心梗隱匿,有3種異常,早就醫
    但實際上早有「跡象」,只是被二人給忽視了,最終才導致了無法挽回的結果。 女性心梗發病沒有男性「顯著」,容易被忽視,錯過最佳救治時機。 心梗也是「重女輕男」,相對於男性,心梗對女性的威脅更大! 女性心梗後短期內,死亡率高於男性。
  • 2020年心血管領域研究進展深度盤點
    研究的主要終點為心血管死亡、心梗、心臟驟停復甦、以及因不穩定性心絞痛或心衰住院的複合事件終點。主要次要終點為心血管死亡或心梗發生。在3.2年的隨訪期間,幹預組與保守組分別發生318例與352例主要結果事件。在6個月時,幹預組的累積事件率為5.3%,保守組為3.4%;在5年時,累積事件率分別為16.4%和18.2%。組間次要結果相似。
  • 又一明星突然去世,年僅25歲!心梗為什麼會纏上年輕人?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2021年第一天,《巴啦啦小魔仙》凌美琪扮演者孫僑潞突然去世了,年僅25歲。 死因是:心梗。
  • 中文解讀 | 失眠可增加卒中患者死亡風險:一項對首次卒中發作患者的6年隨訪研究
    失眠在卒中後人群中的發生率大約為12%~57%1,2,對卒中後的預後有著重要影響。有不少研究只關注了睡眠時間與卒中後死亡風險的關係,目前尚缺少睡眠質量與卒中後死亡風險的關係研究。本文納入了中國大陸56家醫院收治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卒中)患者,收集了患者的人口學資料、病史及臨床特徵資料,以卒中後1年內患者有無失眠及卒中後6年的死亡為主要觀察指標,對有無失眠的卒中患者進行了長期隨訪,其中4次隨訪在卒中後的第一年期間進行,最後一次隨訪在6年後進行。本研究結果顯示失眠症基線發生率為38.4%(489/1273)。
  • 25歲女演員疑因心梗去世,身體出現這些症狀要注意
    1月2日,《巴啦啦小魔仙》凌美琪扮演者孫僑潞媽媽發文證實女兒去世消息,年僅25歲,死因疑似是心梗猝死。我國每年新發心梗60萬例,死亡比例在三成以上。到2030年,我國預計將會有2300萬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為什麼這麼致命?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急診科主任楊潤華介紹說,其中一個原因是一些不典型的前期症狀沒有得到患者重視,等到突然發病的時候一旦救治時間耽誤,就容易造成致命危險!如果出現下面9個信號,可能提示心肌梗死。
  • JAMA子刊:ACS後心源性猝死風險不容忽視
    對APPRAISE 2、PLATO、TRACER與TRILOGY ACS四項大型試驗的合併分析發現,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症候群(NSTEACS)發病後的心源性猝死(SCD)事件非常少見,每年的發生率約為1%,但是此類事件仍佔這一人群心血管死亡的1/3左右。
  • NAFLD的嚴重程度與缺血性卒中事件發生風險相關——中國8萬人隊列研究結果
    該研究發現,與一般人群相比,NAFLD患者出現中風、心梗的風險明顯增加,且脂肪肝越嚴重,風險越高。論文於12月4日在線發表於《卒中》(Stroke)雜誌。研究主要終點為首次出現缺血性卒中,次要終點包括心肌梗死和合併的血管事件。同時研究人員調整了多個潛在混淆因素,並使用Cox比例風險模型根據NAFLD有無和嚴重程度來估計IS事件的風險比。
  • 便潛血陽性,還要警惕心梗或中風!韓國627萬人研究
    12月29日,韓國一項全國性人群研究提示,便潛血陽性的人,可能是缺血性中風、心梗和死亡的高風險人群。 在校正年齡、性別、吸菸、飲酒、規律鍛鍊、糖尿病、高血壓、血脂代謝異常、體重指數等多個因素的模型中,研究者發現,與便潛血陰性的人相比,便潛血陽性者發生缺血性中風、心梗及死亡的風險分別增加9%、9%、15%。
  • 什麼是心梗 出現這5大症狀要小心
    心梗症狀2全身心梗症狀主要是發熱,伴有心動過速、白細胞增高和紅細胞沉降率增快等,由壞死物質吸收所引起。一般在疼痛發生後24~48h出現,程度與梗塞範圍常呈正相關,體溫一般在38℃上下,很少超過39℃,持續1周左右。
  • 速遞丨聚焦AHA 2020熱點研究,精彩內容搶先看
    AFFIRM-AHFAFFIRM-AHF研究被譽為第一個對鐵缺乏的急性心衰患者行鐵劑治療的主要結果試驗。主要探究羧基麥芽糖鐵用於治療因急性心衰入院的鐵缺乏患者。隨訪1年,主要終點是患者再次住院或心血管死亡。
  • JAMA研究 | 英國學者持不同意見,左甲狀腺素對心梗後左室功能...
    2020年11月26日凌晨,足壇巨星馬拉度納因心肌梗死(簡稱「心梗」)所致心臟驟停離世;2021年1月1日,新年伊始,《巴啦啦小魔仙》美琪扮演者孫僑潞因心梗離世......一則則令人痛心的新聞不斷提醒著世人,警惕心肌梗死帶來的不良結局。
  • 兩項大型研究表明VLDL-C等殘餘膽固醇或與ASCVD風險密切相關
    近日,JACC在線發表的兩項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可能不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主要驅動因素。研究結果提示,殘餘膽固醇(RC)和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LDL-C)參與了心血管疾病(CVD)和心梗的發展。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一周前胸悶胸痛沒當回事,一周後99歲老人心梗了!
    一周後,心梗了。日前,99歲的王爺爺在南京市第二醫院通過冠脈介入手術甩掉了「高危」的帽子。專家提醒,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症狀不典型,易漏診或誤診,一旦出現煩躁不安、面色蒼白、冷汗等,要警惕心梗可能。 一周前胸悶胸痛沒當回事,一周後99歲老人心梗了 日前,99歲的王爺爺由幾位家人攙扶著,顫顫巍巍地出現在了南京市第二醫院心內科專家門診。
  • 《柳葉刀》連發2項重磅研究
    然而,近年來不斷有研究發現,無心血管病的高齡老年人服用他汀也有顯著獲益,不僅可預防心血管病,還能降低殘疾和死亡風險。 11月10日,發表在《柳葉刀》雜誌上的兩項研究結果進一步為高齡老年人應用他汀進行心血管病一級預防提供了證據。
  • 臺灣研究:長期吸入臭氧和PM10 失智風險增2至4倍
    原標題:臺灣研究:長期吸入臭氧和PM10 失智風險增2至4倍 資料圖   中新網6月26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長期暴露於空氣懸浮微粒PM10和臭氧中,得失智症的風險恐較一般人增加約2至4倍。
  • 肌鈣蛋白升高=心梗?錯!還有7種可能你不可不知!
    三肌鈣蛋白↑=心梗?其他可引起肌鈣蛋白升高的疾病及意義?1.炎症心肌/心包炎:心肌炎是心肌局灶性或瀰漫性炎症改變,目前該病的診斷主要依靠患者的臨床症狀、心肌損傷標誌物和心電圖等無創檢查結果進行判定。心包炎和心包心肌炎患者中肌鈣蛋白的升高並不意味著較高的併發症發生率,也不意味著更差的臨床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