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憑藉「江海21」中華絨螯蟹品種,上海大閘蟹產業結構從中華絨螯蟹蟹苗優勢產地一躍而成大規格大閘蟹產地,在全國大閘蟹市場連續多年揚眉吐氣。
「大規格蟹總比超過8成的!」近日,黃浦江大閘蟹開捕儀式在上海松江泖港鎮上海魚躍水產專業合作社大閘蟹養殖基地舉行,基地瀰漫著豐收的喜悅,科研人員和松江區大閘蟹行業人士圍繞著黃浦江大閘蟹不停地交流分享。
這份喜悅的源頭是「江海21」中華絨螯蟹。藉此品種,上海大閘蟹產業結構就此改變,從中華絨螯蟹蟹苗優勢產地一躍而成大規格大閘蟹產地,在全國大閘蟹市場連續多年揚眉吐氣,松江、崇明、寶山等依江傍海的涉農區紛紛創建大閘蟹區域公用品牌,上海大閘蟹市場份額由此被重新劃分。
上海魚躍水產專業合作社的「大泖牌」大閘蟹是黃浦江大閘蟹頗負盛名的產品品牌。合作社理事長郎月林告訴記者:「大泖牌黃浦江大閘蟹同規格價格保持了11年不變,松江超過80%的大閘蟹實現了統一標準統一價格,共創共榮四個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松江黃浦江大閘蟹產業的發展歷程。」
「『江海21』中華絨螯蟹優質品種和生態養殖模式是上海地產大閘蟹大規格、高品質的兩大法寶,『松江模式』功不可沒,不僅為黃浦江大閘蟹品牌注入了大規格、高品質價值,也為上海地產大閘蟹形成鮮明特點提供了智慧。」上海市中華絨螯蟹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上海海洋大學教授王成輝如此評價「松江模式」。
過去的十多年,王成輝和他的團隊埋頭於「江海21」中華絨螯蟹品種培育和生態養殖模式探索,經歷了上海各涉農區大閘蟹產業的萌芽、成長全過程。自2007年起,黃浦江大閘蟹不但率先實現「江海21」優質品種全覆蓋,而且從一開始就堅決實施生態養殖戰略,並成功探索出以稀放蟹種、池塘種草、底部增氧、顆粒飼料和鮮活餌料相結合、養殖全程不使用漁藥的河蟹生態養殖「松江模式」。
農業產業歷史表明,在同時展開從無到有探索的背景下,模式創新歸屬即榮譽往往很難界定。以稀放蟹種、池塘種草、底部增氧等內容為主要特徵的大閘蟹生態養成模式雖非松江獨創,然而,上海大閘蟹從業人員卻普遍認同「松江模式」。
為什麼是松江?
松江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張友良給出了答案:「松江模式」得到認可的關鍵在於嚴格精細化的執行管理。
據悉,「松江模式」是一套大規格、高品質大閘蟹生態養殖標準,需要貫徹到蟹苗培育、扣蟹養殖、育成成蟹的每一個環節,只有養殖戶嚴格執行了,才能體現出標準的價值。為了提醒、督促養殖戶執行養殖標準,松江水產技術推廣站每年開展現場培訓活動,按照不同的季節、蟹的不同生長階段展開,一年三到四次。
「養殖戶有的從養魚轉過來,更多的是看到大閘蟹行情好跟進,如果不在執行上下功夫,就無法落實標準,區域產業離開共創就不會有成熟的模式。」張友良說。
今年國內一些大閘蟹主產區受到水災、病害等影響,大閘蟹行情因產量減少導致價格普漲。黃浦江大閘蟹不但同規格價格11年不變,而且幾個大閘蟹產品品牌都按照統一時間點於10月15日開捕,「禮讓」了國慶和中秋雙節市場,沒有品牌自信是不可能如此從容的。黃浦江大閘蟹的品牌自信來自哪裡?
「從業人員從一開始就形成共創黃浦江大閘蟹品牌的共識,『帶頭大哥』始終堅持『子以母貴』為形成共識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幾大產品品牌統一行動闖市場,奠定了如今的品牌自信。」松江區農業農村委副主任楊文對黃浦江大閘蟹品牌的成長過程十分清楚。
同規格大閘蟹價格11年不變,三成大閘蟹被慕名而來的上海市民買走,這兩個數據足以反映出黃浦江大閘蟹品牌的自信,沒有抱團共創品牌,或者說抱團的力量不夠,顯然體現不出眼下的效果。可是,對於大閘蟹這類附加值高、門檻並不高的產品,沒有「帶頭大哥」或者「帶頭大哥」的姿勢不夠完美,抱團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記者發現,上海魚躍水產專業合作社和合作社的「大泖牌」是黃浦江大閘蟹當之無愧的「帶頭大哥」。上海魚躍水產專業合作社的養殖基地是上海地產大閘蟹最大的高標準基地,面積差不多佔了松江黃浦江大閘蟹基地的一半,合作社「大泖牌」大閘蟹又是最早創建的大閘蟹品牌,在市場上的影響力始終遙遙領先。
魚躍水產專業合作社從2007年開始帶頭探索「松江模式」,面對其他合作社的興起,魚躍水產合作社沒有採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策略,反而還無條件把探索的成果分享給跟進的合作社、養殖戶,並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團結最廣大的養殖戶聯合起來,統一開捕、統一價格,共生共榮。十多年來,理事長郎月林的邏輯始終沒有動搖過,那就是「子以母貴」大伙兒才能共生,共生之後求得效益,方能共榮。
郎月林的苦心沒有白費,超過80%的黃浦江大閘蟹和「大泖牌」統一上市統一價格,共生共榮的產業理想因此實現。
黃浦江大閘蟹是「撿」的,成熟一隻「撿」出一隻,市場上正宗的黃浦江大閘蟹都是24小時內出水;黃浦江大閘蟹上市前每一個養殖合作社都會籤訂一份誠信經營承諾書,絕不以次充好短斤缺兩等等,這些措施幫助黃浦江大閘蟹贏得了消費者忠誠度。但是,在技術水平水漲船高的產業環境下,在市場營銷創意無限的競爭態勢下,黃浦江大閘蟹品牌如果一味靠高規格、高品質,不一定能繼續「橫行」市場。
王成輝看到了風險,張友良看到了風險,郎月林和抱團發展的養殖戶也看到了風險。今年,上海市中華絨螯蟹產業技術體系開展「六月黃」產品攻關,上海魚躍水產專業合作社再一次承擔起開路先鋒的角色。
上海市場喜好「六月黃」,但是,上海沒有地產「六月黃」,這是其一。第二,聯合攻關的「六月黃」絕非傳統意義上的「六月黃」,要確保高產出,規格就不能小,要確保高品質,口味不能差,也就是說,上海地產「六月黃」新產品要建立在確保養殖戶和消費者利益的基礎上。這就需要探索如何在提高蟹苗投放密度的情況下保持黃浦江大閘蟹的生態養殖效果。
「需要調整放養模式,提升水草養護技術,加強水質調控,增加飼料營養。在確保規格更大、品質更高的成蟹的同時,養出帶給消費者驚喜的『六月黃』,為黃浦江大閘蟹品牌注入新的價值。」王成輝表示。
上海魚躍水產專業合作社總經理王友成告訴記者:合作社今年嘗試的「六月黃」新產品效果非常好,個頭均勻,重量均在110克以上,帶給消費者的是驚喜,沉澱下來的是黃浦江大閘蟹品牌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