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強度大於2GPa!創紀錄的低碳低成本納米鋼

2020-10-04 材料material

導讀:本研究通過熱軋使異質結構與可控的溶質擴散和偏析相結合,提供了一種以前尚未探索的策略,生產出具有創紀錄的17.8nm的層狀間距的塊狀納米鋼,具有2.05GPa的屈服強度和2.15GPa的極限強度。且工藝具有很好的工業化潛力。


鋼是進入工業時代以來應用最廣泛的結構材料。超強性能與低成本是大規模工業應用的兩大挑戰。已經開發出多種方法來增強鋼材的性能,其中增加碳含量是最有效和最經濟的方法。然而增加碳含量可能會導致一些負面作用,例如降低焊接性及加工性能。因此工程師和科學家們探索了替代方法。最近,大塑性變形(SPD)技術已被開發,以產生超強的納米結構材料。SPD技術通常應用非常大的應變,促使金屬的晶粒尺寸下降到超細晶(100-1000nm)甚至納米晶(<100nm)。但是,SPD技術生產超高強度材料成本較高,嚴重阻礙SPD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

南京理工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在最新研究中,利用微觀結構的異質性和間隙原子來追求低碳鋼的極端結構細化。通過在300℃進行簡單的熱軋,生產了具有創紀錄的納米層狀間距約17.8nm的塊狀超強(強度> 2GPa)低碳鋼,使SPD在鋼廠現有設備的情況下具有應用的可能。相關論文於以題為「Ultrastrong low-carbon nanosteel produced by heterostructure and interstitial mediated warm rolling」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


論文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39/eaba8169


本研究使用的低碳鋼成分為:Fe-0.19C-1.01Mn-1.46Si。雙相鋼的加工可分為三個連續步驟:首先是950℃×60min後水淬使鋼中形成高密度的板條馬氏體;然後進行820℃×10min的臨界退火,淬火後得到超細纖維狀鐵素體-馬氏體雙相纖維的超微結構;最後通過一定溫度下軋制進一步改善材料的顯微組織,試驗時選取溫度從室溫-350℃不等進行對比分析,在設定溫度下預熱20min,軋制前厚度為8mm,單次軋制厚度減少0.5mm。

研究發現室溫冷軋條件下,厚度減少30%、60%和90%時,屈服強度分別為1.01、1.25和1.58GPa,在300℃進行熱軋減少相同厚度時屈服強度更高,分別為1.49、1.73和2.05GPa。這是由於在300℃的熱軋溫度下馬氏體片的機械相容性增強和可塑性提高所致。熱軋後馬氏體和鐵素體的共晶形成得到增強,降低了馬氏體和鐵素體片層之間的機械不相容性。

圖1 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和典型鋼材樣品的力學性能


圖2 顯微組織的TEM表徵(冷軋-CR;熱軋-WR)

圖3 冷軋和熱軋樣品的APT分析

間隙碳原子也可以動態地阻礙位錯運動和釘扎位錯,碳原子向鐵素體的擴散實質上有助於極度的晶粒細化和鐵素體相中位錯含量的增加。超高強度的關鍵因素包括層狀間距對軟鐵素體進行霍爾-佩奇強化,提高晶內位錯密度產生位錯強化以及額外的從馬氏體區擴散的碳溶質產生固溶強化。

圖4 在300℃下顯微組織穩定性的原位TEM觀察

圖5 各加工方法機械性能對比

總的來說,本文證實了可以通過標準工業工藝有效地探索含間隙的異質結構,以加工穩定的納米層狀結構。本文為大規模工業製造中生產強度高而成本低的鋼提供了一種以前未探索過,可行且經濟的方法。(文:破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Science》子刊:創紀錄!打破低碳鋼晶粒細化和強度極限
    本文報導了一種通過異質結構和間隙介導熱軋加工而成的超強(2.15 GPa)低碳納米雙相鋼,獲得了晶粒尺寸達到〜17.8 nm的超級納米化結構組織,該結果創造了塊狀低碳低合金鋼納米結構化和強度的記錄。這種以前未報導的方法適用於大多數低碳、低合金鋼,用於工業化規模生產超高強度材料。
  • 《Nature》3D列印強度為1.3GPa的大馬士革鋼
    (論文解讀→ 馬普所最新《Nature》:增材製造1.3GPa強度,10%延伸率的新型鋼材!)「通過工藝把控,得到層層相疊的納米結構而非均質合金,前者機械性能更好」,Rabbe稱,「這種納米結構發現於大馬士革鋼,大馬士革鋼在過去常用來製造古阿拉伯和日本劍,這種鋼的傳統製造過程繁瑣,在鍛造時需要將兩種不同的鋼不斷摺疊。」相對而言,在3D列印過程中,單個製造步驟即可獲得層層堆積、軟硬交替的納米結構。
  • ACTA開發出低成本、高強度、高延伸率含碳奧氏體-馬氏體時效鋼
    以下文章來源於材料學網 ,作者材料學網,江蘇雷射聯盟轉載江蘇雷射聯盟導讀:本文提出一種基於碳化物析出的新型馬氏體時效鋼。並設計了兩種合金,即Fe-10Mn-0.25C-2Cr-1Mo wt%(2CrMo)和Fe-10Mn-0.25C-1Cr-2Mo wt%(Cr2Mo)以實現超高強度和高延伸率。合金是通過一般熔煉,鑄造和熱加工工藝製造的。
  • 東北大學易紅亮教授團隊:2GPa級板簧用鋼取得突破!
    由東北大學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易紅亮教授團隊開發的2000MPa級高應力板簧用鋼,與國內板簧用鋼頂尖企業方大特鋼合作,成功試製了全新的2000MPa板簧用鋼,在重慶紅巖方大汽車懸架有限公司試製的高應力板簧,性能指標達到了國外先進板簧水平,於2020年10月底,成功完成了某國內客車品牌的車型道路實驗
  • 港大成功提高「超級鋼」韌性 高屈服強度 + 更低成本
    香港大學的「超級鋼」研發項目近日再有進展,確認「超級鋼」的韌性成功突破極限,比起航天鋼材還要高。現在,正在計劃把「超級鋼」投入生產,製造更輕更慳油的汽車和高強橋梁纜索等等。內容指出經過團隊合作,成功突破超高強鋼的屈服強度—韌性組合極限,研發出同時具備極高屈服強度、極佳韌性、良好延展性兼更低成本的「超級鋼」。「超級鋼」在高端鋼材要求的高強度、延展性和韌性三個重要指標,均達到史無前例的高水平,目前沒有任何鋼材物料能及。團隊正在申請多國專利,並期望與業界合作,把研發成果工業化和商品化。
  • 低碳鎂碳耐火材料的研究
    但傳統鎂碳磚在製備及應用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1) 消耗大量石墨資源;2) 高的熱導率導致熱損耗增加,難以滿足二次精煉工藝要求;3) 高的碳含量容易引起鋼水增碳而汙染鋼水,不利於純淨鋼和超低碳鋼等的冶煉。基於此,低碳鎂碳耐火材料逐漸成為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熱點。
  • 3D列印出1.4GPa超高強度鋼!緻密度達99.25%!
    利用本文模型優化出列印馬氏體鋼AF9628的最優工藝參數,最終獲得緻密度大於99.25%的實驗樣件,強度大於1.4GPa。增材製造構件性能對於工藝參數極為敏感。來自美國Texas A&MUniversity的研究表明,通過建立工藝參數優化模型,並對模型中的各個相關係數進行修正,優化出了高強馬氏體鋼最優列印參數。
  • 周報:鋼鐵材料再次突破,Science發表創紀錄的超強鋼!
    鋼鐵領域也再次「鐵樹開花」發《Science》,港大黃明欣等開發出創強韌性組合世界紀錄的超級鋼。胡良兵等人則巧妙地克服了雙金屬合金不混溶性;Manthiram教授最新成果助力商業化高能量密度鋰硫電池;最新Nature Materials論文中提出了超乎想像的新發現,為高強合金設計提供全新思路;武漢大學巧妙地在實驗室獲得17.32%超高器件效率!
  • 鋼結構螺栓強度等級計算
    鋼結構螺栓在使用時,會根據強度在不同的地方使用,那麼如何判斷強度等級呢?鋼結構螺栓強度等級鋼結構連接用鋼結構螺栓強度等級分為3.6級、4.6級、4.8級、5.6級、6.8級、8.8級、9.8級、10.9級和12.9級以上。
  • 香港理工Acta Materialia:納米析出強化鋼的晶界不連續析出機制及...
    最近,香港理工大學焦增寶團隊以NiAl納米析出強化鋼為模型,探索了高強鋼的晶界不連續析出機制及調控機理,發現調控Cu元素的晶內配分和晶界偏析,可以消除晶界處尺寸粗大的不連續析出相,促進NiAl納米相的均勻析出,顯著提高材料的強韌性。
  • 短短2周,南京大學最新研究成果再次登上Nature正刊!
    南京大學朱嘉、周林、祝世寧研究團隊與北京大學馬仁敏、喬治亞理工蔡文衫等研究組合作,在鈉金屬薄膜和等離激元光子器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納米科技"重點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南京大學、北京大學、喬治亞理工、浙江工商大學等單位研究人員參與合作。成果簡介表面等離激元,是光與金屬中自由電子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新型元激發,因其對光場具有亞波長尺度的約束能力和突破衍射極限的傳輸特性,在微納光子器件和光子集成、超分辨成像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香港理工Acta Materialia:納米析出強化鋼的晶界不連續析出機制及調控機理
    最近,香港理工大學焦增寶團隊以NiAl納米析出強化鋼為模型,探索了高強鋼的晶界不連續析出機制及調控機理,發現調控Cu元素的晶內配分和晶界偏析,可以消除晶界處尺寸粗大的不連續析出相,促進NiAl納米相的均勻析出,顯著提高材料的強韌性。
  • 河鋼實現超高強熱成形鋼強度級別全覆蓋
    河鋼實現超高強熱成形鋼強度級別全覆蓋 2021-01-11 13:43:00   隨著汽車製造的發展,符合輕量化、安全化、低碳環保發展趨勢的高強鋼受到歡迎
  • 新材料 | 拉伸強度超過80GPa的超強碳納米纖維問世
    碳納米管被認為是目前發現的強度最高的材料之一,其拉伸強度高達100GPa以上(比強度高達62.5GPa/(g/cm3)),是T1000碳纖維的10倍以上。主要原因是形成纖維的碳納米管均長度較短,單元體之間以範德華力相互搭接,在拉力作用下極易發生相互滑移,無法充分利用碳納米管的本徵高強度。此外,碳納米管內的結構缺陷和雜亂取向等都會導致纖維強度下降。 鑑於此,清華大學化工系魏飛教授團隊與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李喜德教授團隊合作,研發了接近單根碳納米管理論強度的超長碳納米管管束,其拉伸強度超越了目前發現的所有其它纖維材料。
  • 加點石墨烯,強度提高2.25倍,低成本碳纖維值得期待!
    本文發現少量的石墨烯能夠降低孔隙率並增強碳纖維的機械性能,含0.075wt%石墨烯的碳纖維的拉伸強度為1916 MPa,楊氏模量為233 GPa,與不添加石墨烯的相比,強度提高了225%,模量增加了184%。相關結果為低成本碳纖維的開發設計提供了新策略。
  • 納米孿晶純銅的強度和導電性研究
    將製得的銅薄膜樣品(厚約16-25μm)在室溫下進行單向拉伸試驗,其屈服強度高達900 MPa,斷裂強度達到1 068 MPa,此強度值比粗晶銅(晶粒尺寸>100μm)的強度高一個數量級,也高於已報導的納米晶體純銅樣品的強度值78。該樣品的彈性應變(10-2)與單晶銅相當9,遠高於粗晶銅的彈性應變(10-4)。
  • 新型超高強鋼突破2000兆帕強度極限
    原標題:新型超高強鋼突破2000兆帕強度極限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4月12日電 (記者操秀英)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呂昭平教授團隊創新合金設計理念,研發出一種高密度納米強化的超高強馬氏體時效鋼。
  • Nature:強度媲美鋼的超級木頭!
    2月8日,Nature在線發表了美國馬裡蘭大學胡良兵教授和李騰教授研究團隊關於超級木頭的最新發現。該研究團隊發明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可以把原生木材直接處理成為一種超強超韌的高性能結構材料。通過簡單的兩步處理方式獲得的超級木頭的各項機械性能,包括拉壓彎強度、韌性、剛度、硬度、抗衝擊性能等, 都超出原生木材10倍以上。其拉伸強度達到587 MPa,可以和鋼材媲美;而比拉伸強度高達451 MPa cm^3/g,超過幾乎所有的金屬和合金材料,甚至包括鈦合金(244MPa cm^3/g)。
  • 45.5特斯拉 超導磁鐵磁場強度創紀錄
    45.5特斯拉 超導磁鐵磁場強度創紀錄 2019-06-14 科技日報 劉霞 【字體:圖片來源:《自然》官網  據英國《自然》雜誌12日報導,美國科學家製造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超導磁鐵,能夠產生創紀錄的45.5特斯拉的磁場強度,超過了傳統超導磁鐵和最先進阻抗式磁鐵的強度,而只有一次僅能維持幾分之一秒的脈衝磁鐵才能達到比這更高的磁場強度。
  • 新型超高強馬氏體時效鋼強度突破2000兆帕
    【每日科技網】 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呂昭平教授團隊創新合金設計理念,研發出一種高密度納米強化的超高強馬氏體時效鋼。《自然》雜誌4月10日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