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年的四川教師招聘考試的筆試之中,教育學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內容。而在教育學這個部分,課堂教學又是重中之重。大家在學習這一塊兒內容的時候需要拓展自身知識的廣度以及挖掘知識的深度,需要做到有自身的理解。那麼今天就幫助大家去梳理我們課堂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考點: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接下來就帶大家一起去學習一下這一塊兒的內容,希望對大家的備考能夠有所幫助。
教師的教學工作包括五大環節:備課、上課、課外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生學業成績的檢查和評定。
一、備課:
1.備課的地位:
(1)上課前的準備工作,是教好課的前提;
(2)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是教學工作的起始環節;
(3)備課是教師將課程標準的要求轉化為學生實際能力的關鍵步驟。
2.備課的實質:研究教學過程。
3.備課的內容:包括三方面的工作(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和制定教學進度計劃(學期計劃、單元計劃、課時計劃),簡稱「三備三計劃」。
(1)「三備」:
備教材:①鑽研三個方面:課程標準、教科書和閱讀有關的參考書。②掌握教材的深化過程:懂、透、化。
備學生:了解學生包括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與思想狀況、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等。以及學生可能產生的消極或積極態度、可能遇到的問題,確定如何針對學生和教學特點,啟發學生,在教學的哪一階段,由哪些學生進行答問活動等。
備教法:解決的是教師「如何教」的問題。它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確定課的類型,如何安排每一節課的活動,如何運用各種方法開展教學活動。此外,也要考慮學生的學法,包括預習、課堂學習活動與課外作業等。
最應吃透:教材和學生。吃透教材有利於確定重點,而吃透學生有利於確定難點。
(2)「三計劃」:從宏觀到微觀依次是學期計劃、單元計劃、課時計劃。
課時計劃(教案):①地位:最細緻入微、最具體、最具操作價值的計劃。②教案的核心內容:教學過程。
二、上課:
1.上課的地位:
(1)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
(2)是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2.課的結構:
(1)構成課的基本組成部分有:①組織教學;②檢查複習;③講授新教材;④鞏固新教材;⑤布置課外作業。
(2)課的結構的上述五個部分及其安排順序組成了一堂綜合課的全部結構,這種結構起源於赫爾巴特學派,由凱洛夫進一步發展。
3.課的類型:其中重點掌握的是單一課和綜合課。
(1)根據教學任務:新授課、鞏固課、技能課、檢查課。
(2)根據一節課所完成的任務的數量:單一課和綜合課。
(3)根據使用的主要教學方:講授課、演示課、練習課、實驗課、複習課。
4.課的類型和結構的關係:
(1)課的類型不同,課的結構不同;
(2)課的類型相同,課的結構也不一定相同。
三、課外作業的布置與批改:
1.地位:是課堂教學的延續。
2.目的:
(1)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
(2)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
3.作業的形式:
(1)「看」:閱讀教科書和參考書;
(2)「說」:各種口頭作業和口頭問答;
(3)「寫」:各種書面作業;
(4)「做」:各種實踐作業。
4.工作要求:
(1)作業布置的要求:第一,內容符合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第二,分量適宜,難易適度;第三,規定完成時間。
(2)作業批改的要求:需要進行及時批改。批改的形式可以是全班批改、重點批改、輪流批改、當面批改、學生互批、師生共同批改。
四、課外輔導:
1.地位:是上課的必要補充。
2.形式:個別輔導、小組輔導、集體輔導。
3.輔導對象:一般是缺課較多、學習有困難或有特長的學生,但對一般水平的學生也不應忽視。
4.輔導任務:
(1)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使他們能夠獨自計劃學習和自我監督學習,並養成良好的習慣;
(2)做好學習困難學生的幫助工作。
五、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
在我國,中小學比較常用的檢查學生學業成績的方式有兩種:即考查和考試。
1.考查:包括口頭提問、檢查書面作業和單元測驗等。
2.考試:考試一般在學期中、學期末、學年結束和學生畢業時進行。考試的方式很多,如口試、筆試、實踐操作考試等,筆試又有開卷與閉卷等形式,必要時可把各種形式結合起來使用。
六、來檢測:
1.【判斷題】備課就是撰寫教案。( )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備課的內容。備課內容包括三方面的工作(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和制定教學進度計劃(學期計劃、單元計劃、課時計劃)。其中,課時計劃就是教案,所以備課不僅限於撰寫教案。故題幹表述錯誤。
2.【單選題】教學的中心環節是( )。
A.備課 B.上課 C.作業的布置和批改 D.考試
【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教學工作的每個環節的地位,其中上課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應該選擇上課,故選B。
以上便是有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相關知識點的總結,希望能對各位考生能夠有所幫助!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