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物質波,不撞不相識

2021-01-21 有本呈奏

搞事情!小學至大學的教科書可能要改革了。

我們經常用的「千克」要改基本單位了!別說我沒有告訴你,等你將來輔導小孩功課時,要是不知道就尷尬了。


最近有一則新聞,《國際計量大會:「千克」等4個基本單位被重新定義》,正文這樣說: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今天發布消息,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昨天經包括中國在內的各成員國表決,通過關於「修訂國際單位制(SI)」的1號決議。


根據決議,千克、安培、開爾文和摩爾4個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將被重新定義,於2019年5月20日起正式生效。

千克將用普朗克常數(h)定義;

安培將用電子電荷(e)定義;

開爾文將用玻爾茲曼常數(k)定義;

摩爾將用阿伏伽德羅常數(NA)定義。

這是國際測量體系第一次全部建立在不變的常數上,保證了國際單位制(SI)的長期穩定性。


別小看這則新聞,因為它有可能即將影響你未來孩子的學習成績。


理科生應該比較清楚,質量中的基本單位是千克、電學中的基本單位是安培、熱學中的基本單位是開爾文和摩爾。工作多年的讀者們,你們還記得不?


基本上所有關於此事的新聞字少,內容短,我猜是記者也覺得很費解,所以乾脆就不(敢)多說了吧。


估計一些讀者看得雲裡霧裡的。客觀說,講明白這個事情確實很不容易,至少涉及這樣三個問題:


1、為什麼要用普朗克常數定義千克?


官方給出的原因是:國際計量值不太穩定,重新定義是為了讓國際基本單位的量值具有長期穩定性。千克這個基本單位我們平時用的多,but普朗克常數是什麼鬼?難道以後我去超市,需要這樣說:漂亮小姐姐,我想買1普朗克大米?或者考試的時候,一不小心寫成了1千克大米,還得扣我5分,就這樣與清華大學失之交臂了?

 

2、普朗克常數到千克之間的理論關係是什麼樣的?


這裡我們需要清楚地了解E=hv和E=mc2這兩個公式,這兩個公式把h和m之間的關係連接了起來。

 

3、怎麼用普朗克常數標定(測量)出千克?


說清楚這個問題更複雜,因為能量在運動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出現損耗,這可不好解決呀。有這麼一個設備——瓦特天平(咯,就是下圖,密集恐懼症有木有),最後搞定了。該設備一來迴避了計量原子數這樣一個複雜而不精確的過程,二來同時又用「虛能量」這樣一個原理迴避了能量的損耗問題,從而構建了用普朗克常數測量千克的標準實驗過程。

 

 由於我們這個號並不是一個科學普及的號,所以不在科學理論方面涉及太深,我們還是聊點有意思的。


 

說到千克這個詞,你可能覺得模糊。科學家們早早地都把「千克」給你做出來了。這是告訴大家,全世界的物體不知道質量的,和它進行對比就行了,省得大家爭。

目前國際標準的千克樣品

 

這個「原器」是1889年就做成的,大家稱其叫「大K」(Le Grand K),是一個鉑-銥合金圓柱體。它被保存在位於法國巴黎的國際度量衡局(International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BIPM)的地下室裡,受到重重保護,待遇堪比儲備黃金,全世界的質量度量標準都以它為參照,許多國家也按照這樣的方法保存著各自的千克原器。


要是放了幾百年長灰塵了,怎麼辦?別擔心,每隔30年左右,各國的計量專家都會小心翼翼地從地下室取出大K進行清潔,然後與同樣保存在地下室的其他六個官方副本(被稱為temoins,意為「證人」)進行比較,以確定全球質量標準。

 

然而非常尷尬的是,最近兩次的比較,大K和官方副本的質量居然都不一樣。由於大K實在太寶貴了,沒有人有辦法在不影響它的質量的情況下進行測試,因為連百萬分之一的損失也不能接受(傲嬌大K捶你小胸口)。好吧,於是霸氣的國際度量衡大會決定建立新的質量標準。

 

 

 E=hv是量子理論的基本方程,E是能量。h是普朗克常數,v是頻率。雖然這是一個非常簡潔的方程式,但是這個可不得了啊。很多人都知道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質能方程E=mc2,這個方程打開了潘多拉盒子,釋放出核能這個威力巨大的魔鬼。對於E=hv這個方程,名氣雖沒有比不上愛因斯坦質能方程,但是E=hv這個魔鬼的威力其實要大得多,給整個物理學界帶來了狂風暴雨,動搖了整個經典物理學的根基。普朗克研究了六年的量子理論得出的基本方程。E=mc2還是在E=hv的基礎上推導出來的。

 

愛因斯坦用E=hv解釋了光電效應,獲得了諾貝爾獎;波爾利用這個方程解釋了原子模型理論,獲得了諾貝爾獎;德布羅意利用E=mc2和E=hv兩個方程發現電子也是一個波,提出了波粒二象性的理論,也獲得了諾貝爾獎。當量子理論不斷被大量的實驗驗證正確性,不斷發揮巨大威力時,大魔王普朗克先生完全沒想到,自己都被嚇一跳,OMG,有這麼大的威力。

 

 

可以這麼說,沒有量子理論,就沒有現代的科學技術。這是傳說中的,你儘管努力,未來的收穫會給你安排得明明白白滴。(此處應有掌聲)

 

 

在關於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啟發下,德布羅意突發奇想,提出一個假說,指出波粒二象性不只是光子才有,一切微觀粒子,包括電子和質子、中子,都有波粒二象性。


不過運動粒子的波長怎麼計算?這個問題難倒了許多人,可難不倒我們的德布羅意。聰明的德布羅意舉一反三,他把光子的動量與波長的關係式p=h/λ推廣到一切微觀粒子上,指出:具有質量m 和速度v 的運動粒子也具有波動性,這種波的波長等於普朗克恆量h 跟粒子動量mv 的比,即λ= h/(mv)。這個關係式後來就叫做德布羅意公式。

 

 

波指振動的傳播,比如電磁波。

 

從德布羅意公式很容易算出運動粒子的波長。例如,電子的電荷是1.6×10-19庫,質量是0.91×10-30千克,經過200 伏電勢差加速的電子獲得的能量E=Ue=200×1.6×10-19焦=3.2×10-17焦。這個能量就是電子的動能,即0.5mv2=3.2×10-17焦,因此v=8.39*106米/秒。於是,按照德布羅意公式這運動電子的波長是λ=h/(mv)=6.63*10-34/(9.1*10-31*8.39*106)=8.7×10-11米,即0.87 埃。

 

仍然按照德布羅意方程式我們假想把人體當作一個統一的粒子來模擬計算一下人體的波長(這種假設當然並不科學,只是一個科學遊戲,目的是為了幫我們計算下面那個好玩的概率——人有多大的概率能穿牆而過)。

 

假設一個人體重70公斤,按照5米/秒的速度朝一個方向跑去,那麼其動量是70kg*5m/s=350kg·m/s。於是,按照德布羅意公式這個人作為假想的基本粒子的波長是λ=h/(mv)=6.63*10-34/350=1.89×10-36米,這一尺寸已經小於普朗克長度1.62×10-35米了。到今天為止,這樣的物體的德布羅意波長實驗沒有辦法測得,也是很無奈。(實驗有風險,切勿嘗試)

 

別擔心,科學家們又給我們鋪好了路。從1999年至2013年,科學家用一種近場塔爾博特-勞厄幹涉儀(Talbot Lau interferometer)分別在富勒烯等大尺寸物體上測得了幹涉現象,粒子的康普頓波長與質量成反比。大致而言,康普頓波長是量子效應開始變得重要時的系統長度尺寸,質量大於普朗克質量2.18×10-8kg的物體的德布羅意波長從現代科學技術實驗的角度而言,還無法達到。

 

 

穿越不是神話,是真實存在的。世界上的事物都以波的形式存在,包括你和我。

 

想像一個場景,你要是不小心撞到一個女生,女生生氣地說:「喂,你撞到我啦」,於是你淡淡地回復一句:「不是我撞到了你,是我的波撞到你。」

 

哎呀,我去,這錦鯉都能穿牆,那麼我們人體穿牆而過的概率是多少?

 


先來考考大家。如圖所示,假設有這樣一個滑道,滑道上有一個小球,二者之間沒有任何摩擦力。如果小球從 A 點出發滑落,而且出發時速度為零,那麼這個小球會出現在 D 點嗎?

 

身為學霸的你可能會說,最多B點,不能再多了。根據能量守恆定律,小球的勢能會轉化成動能,然後動能再轉化成勢能,最後會到達 B 點,運動往復循環。翻過 C 點那一座大山都是不可能,因為小球根本沒有足夠的能量來翻越它。

 

先給學霸的你點個讚。對於經典粒子來說,是這樣的。但是,如果這條滑道縮小到原子尺度,而小球是一個電子的話,翻過去似乎不是那麼難的。怎麼回事呢?

 

量子力學中,由於微觀粒子存在波粒二象性,電子從 A 點出發有可能出現在 D 點的,就像是從隧道中穿越過去一樣。


總結一下,如果微觀粒子遇到一個能量勢壘,即使粒子的能量小於勢壘高度,它也有一定的概率穿越勢壘,這種現象就叫隧道效應。如果把它比作一個人的話,原本只能跳 4m 高,但是卻跳過了 30m 高的牆,不可思議吧。


因為任何勢壘都存在著一定的透射係數,透射係數對勢壘的寬度、物體的質量以及勢壘與物體的能量差相當敏感。簡單來說,隨著物體的質量和勢壘寬度的增加,透射係數將按照指數衰減。如果勢壘太高或太寬,隧穿的可能性就會很小。(透射係數專門表示透射波的振幅或強度)

 

作為一個微觀粒子穿牆術的體現,如果我們就質量為1.67×10-27的質子來說,假設質子的能量比勢壘低1eV,勢壘的寬度為2埃,D為透射係數,D0為常數,U(X)為勢壘能量,E為粒子的能量,a、b分別為積分區間的下限和上限,則b-a就是積分區間的寬度,根據勢壘貫穿公式:

 

計算得出,質子穿過能量比自身多1eV的勢壘的概率約為2.6×10-38,這已經是一個極低概率的事件了。看到這裡,是不是感嘆數學好難,那些數學家們真的是實力碾壓數學偽學霸。

 

我們還是假設人的體重70公斤,牆厚0.2m,帶入上述勢壘貫穿公式,得到的穿透概率小於10-150。怎麼理解這個概率的大小呢?舉個例子,宇宙年齡大概是138.2億年,這個概率大概就是其發生一次這樣的穿牆事件需要150個以上的宇宙年齡,換句話說,也就是沒有可能了…..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


歡迎關注,拾點貳拾

聽說關注的人,都更睿智了

相關焦點

  • 法國王子的物質波,解答了玻爾解決不了的問題,拯救了原子和我們
    想必很多小夥伴還不清楚,今天小編就說下這個法國貴胄和他的物質波是怎樣拯救原子,拯救我們的?令人驚嘆的家族背景,自帶主角光環路易·維克多·皮埃爾·雷德蒙·德布羅意親王,(這個名字真是難為小編了)他是法國著名貴族成員,由於祖上真是人才輩出,路易15世就允許他們所有的子孫世襲親王和公主。
  • 萬物都有波!通過德布羅意波長公式,我們可以計算出任何物質的波
    再者,德布羅意也沒有通過複雜的數學推導過程才得到這個結果,所以就連德布羅意的老師對於他離經叛道的想法都十分頭疼,於是將這個難題甩給了愛因斯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德布羅意的這個理論卻得到了物理學大咖愛因斯坦的盛讚,因為德布羅意的物質波理論一半是通過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推導出來的,愛因斯坦說德布羅意的物質波理論是天才的一筆,還揭開了偉大帷幕的一角,那麼德布羅意的物質波理論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尋找暗物質是不撞南牆不回頭,不到黃河不死心嗎
    尋找暗物質是不撞南牆不回頭,不到黃河不死心嗎?經過數十年的研究,暗物質和暗能量仍然難以捉摸。是時候承認宇宙學被神秘被的力量所誘捕了嗎?科學家調查。2006年,做了一個實驗。在那裡,我和天文學家薇魯賓進了長談。三十六年前,她是第一個認為宇宙的一個巨大的部分缺失的現代宇宙學家之一。
  • 「我們都是波!」——德布羅意的重大發現
    1929年 12月11 日,在物質波的發現者德布羅意的授獎儀式上,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主席奧西恩無限感慨地說:「如果詩人們把我們的人生是波進而改為我們是波 ,那就道出了對物質本性的最深刻的認識」。電磁波與機械波的根本區別我們最熟悉的波是機械波,是機械振動在彈性媒質中的傳播,例如水波、聲波等等。可見光和無線電波都是電磁波。在麥克斯韋電磁學理論建立之前, 人們以為光波也是一種由發光體引起的波,像聲波一樣也要依靠媒質(以太)來傳播。
  • 量子力學中的物質波與概率波
    玻恩對波函數給出了概率解釋。就是說,由此可計算粒子的分布概率和任何可能實驗的平均值(期望值)。當勢函數U不依賴於時間t時,粒子具有確定的能量,粒子的狀態稱為定態。所以從邏輯上說,德布羅意的物質波,和薛丁格波動方程處理的波(後來常被成為概率波)是一脈相承的,應當是一回事。   現在我們來看,有這個波函數所描述的系統(具體來說一個粒子),是否具有德布羅意方程所定義的波長?   對於光子,非常直截了當:
  • 他「歪打正著」地證明了物質波假說
    戴維遜證明物質波假設的經過並獲得諾貝爾獎便是這樣的一個例子。戴維遜當時是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裡的研究員,他和助手長期從事電子轟擊金屬的實驗,他們試圖通過實驗研究從高真空中鎳板上撞出電子流。一天,戴維遜和助手像往常一樣做實驗,他們兩人聚精會神地查看資料,突然耳邊傳來一聲巨響,他們嚇壞了,趕緊跑去看個究竟,只見一個用來裝液態空氣的瓶子掉到地上摔碎了。
  • 物質波的秘密-德布羅意波
    比如我們通過計算,可以得到200ev電子的波長是0.87埃,即0.087nm,遠遠小於一般晶體的晶格間距。所以,想要看清楚電子的衍射圖形,需要使用特殊的晶體做衍射光柵才行。而物質波的證明,也正是利用這種方式。
  • 誰在保護我們?三次「火星」撞地球 都殺不死人類 存在地下文明?
    那後果是相當可怕了首先咱們整理下這兩次隕石撞擊事件的共同點1,就是都在俄羅斯 通古斯也發生在那時候叫蘇俄 2.就是威力都在核彈以上 3.都沒有隕石坑 4,都沒有核輻射 聽說零星有一些 但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那種5,就是這兩個隕石都是在空中解體的這也是最讓人費解的一點。
  • 淺析撞珠浮漂、點波浮漂、自立浮漂在垂釣中的優勢及應用
    隨著大家整體釣魚水平的提高,各式各樣、花樣繁多的釣魚裝備也更多的出現在了釣魚人面前,就拿浮漂來說吧,我們平常應用較多的是七星漂和傳統立式浮漂。隨著釣魚技術和漁情的需求,現在市場上又出現了幾種比較新穎的浮漂,比如撞珠浮漂、點波浮漂和自立浮漂等。在日常垂釣過程中大家或許曾經看到過別人在用這三種浮漂並取得了不錯效果,那麼這三種浮漂相之於我們日常應用的浮漂有什麼優點呢?又如何使用呢?
  • 誤人子弟的物質波概念
    實體就是實體,波就是波,它們的運動形式是完全不一樣的,實體的運動是線性的,即相對不變的實體連續在空間中移動;波的運動是非線性的,即通過連續的媒介周期振動來傳遞能量。這兩種運動能混淆嗎?可在物理學的發展過程中,人們竟然被德布羅意的物質波概念給迷倒了,把兩者牽強地統一起來,仿佛粒子的運動也是波動,波動也是粒子的運動。德布羅意的物質波概念是在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啟發下才產生的一種假說,按照這樣假說,波粒二象性不只是光子才有,一切微觀粒子,包括電子和質子、中子,都有波粒二象性。
  • 物質-能量-頻率-波-意識-粒子
    1,愛因斯坦的E=mc²,揭示萬物皆是能量,物質=能量。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不同振頻的能量組成,超出感官外的我們稱之為無形(例如意識,思想,情緒),在感官捕捉範圍之內我們稱之為有形,事實上能量無處不在,只是我們有限的感官主觀地定義了物質和非物質。
  • 我的物質基理(12)——波
    波是兩個以上物質主體才能產生的現象,獨立的物質主體並不會產生什麼波,至少要有一個感知的被動物質體才能感知或產生什麼波。對於一般的物理波凡是學習過中學物理的人都很熟悉,根據波源物質的運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對比,區分出了橫波與縱波,實際上每一種波都存在橫波與縱波份量上的比例不同,波的橫、縱是以觀測者的觀測方式為主來確定的。
  • 怎麼撞?用什麼撞?你搞清楚了嗎?
    說實在話,建與不建,絕非我等小民能左右,國家高層自然會從中國科學發展的戰略層面來考慮。但是,無論你是支持者還是反對者,撇開建造CEPC所需的巨額資金不談,你知道大型對撞機是什麼嗎?它是怎麼撞的?它撞的是什麼?它又能撞出什麼來?只有搞清楚了這些問題,再去支持或反對,說話才有底氣,我個人是這樣認為的。下面就來簡單說說。一、什麼是大型對撞機?
  • 科普知識:探索宇宙暗物質與電磁波理論
    賀俊傑/文暗物質暗能量在科學界已經論證了很長時間了。其實宇宙空間是沒有絕對真空的,它充滿了暗物質暗能量。如果是絕對真空,光和電磁波將無法傳輸,引力波也不復存在,因為失去了導體。暗物質其實也是一種微粒,根據理論計算,應該是基本粒子的五千萬億分子零點零零零一都不到。
  • 終於證明:存在雙密度波的物質狀態,實現高溫超導體或許不遠了!
    「高Tc」超導體微觀電子結構的細節,可以揭示不同的相(物質狀態)是如何與超導競爭或相互作用的,在這種狀態下,相同電荷的電子以某種方式克服了排斥力,配對並自由流動。 研究的最終目標是了解如何使這些材料在不需要過冷的情況下充當超導體。
  • 為什麼我們這個世界有物質而不是什麼都沒有?
    在我們現在生活的宇宙中,有無數的恆星,星系,星系群,就單說我們地球上的生命和物質形式也充滿了多樣性,還有你眼前現在能看到的所有東西!看到這些我們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這些物質都是從哪裡來的?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是什麼樣的?
  • 萬物都有波!通過一個公式可以計算出任何物質的波長,包括你的波長!
    再者,德布羅意也沒有通過複雜的數學推導過程才得到這個結果,所以就連德布羅意的老師對於他離經叛道的想法都十分頭疼,於是將這個難題甩給了愛因斯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德布羅意的這個理論卻得到了物理學大咖愛因斯坦的盛讚,因為德布羅意的物質波理論一半是通過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推導出來的,愛因斯坦說德布羅意的物質波理論是天才的一筆,還揭開了偉大帷幕的一角,那麼德布羅意的物質波理論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電磁波」說法不成立,為什麼?
    「電磁波」說法不成立,為什麼?電磁為能量,能量為無形。波為物質振動有形。電磁波=無形+有形=什麼鬼?手機信號是信號能量通過空間物質(空氣,真空)振動傳播。
  • 首次演示反物質波幹涉測量法
    物質波構成量子力學的關鍵特徵,其中粒子除了粒子特徵外還具有波動特性。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路易斯·德布羅伊(Louis de Broglie)提出了這種波粒二象性。物質的波動特性的存在已經在許多電子和中子實驗以及更複雜的物質(大分子)中得到了成功的證明。
  • 《英國病人》:如若相遇不相識
    之後又因可塑性極強的外形,以及超到位的演技,在《紅龍》、《公爵夫人》、《朗讀者》、哈利波特系列中都有十分出色的演技。今天我們來重點介紹一下有關國讎家恨兒女情長的《英國病人》。電影的開始,一位駕駛員架著英式飛機,帶著位女子在沙漠的上空翱翔,路遇德軍戰壕,被擊落後飛機失事墜毀。沙漠盡頭,遊牧民族在一片熊熊大火中將駕駛員救起。輾轉送到附近的戰地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