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文西密碼》、《天使與魔鬼》的作者丹·布朗推出新作《地獄》時,出版商為了保證各國譯本同時出版,把11名譯者鎖在義大利最大的出版商蒙達多利米蘭總部的地下室,協同翻譯成7國語言。
而這一做法,又是效仿了J.K.羅琳,她的《臨時空缺》在上市銷售前就把譯者集中在一處密室,集體翻譯。
這是本部電影的創作靈感。
已成功發行兩卷的世界暢銷書《代達羅斯》即將發行第三卷,為了保證全球同步發行,出版商邀請9名不同語種的翻譯者到他的地堡進行封閉式翻譯。為了防止譯稿外洩,保密工作可是做到了家,保安站崗,沒收電子設備,原稿當天發當天回收,工作的東西都留在工作間。
即便如此,毫無例外的開始推進故事:稿件洩露!
敲詐者的要求就是給錢,不給錢就在網上洩露部分原稿。
內鬼就在翻譯者中間,誰是洩密者?他(她)又是如何洩密的?
模式類似《終極面試》,大家都等著看這群翻譯家如何撕X,如何曝出隱私秘密,再在這些交集中揭露人性本質。但是,導演並沒有將重心放在這裡。
通過雙線敘述,在影片三分之一處就知道這個內鬼已被找出來了,並且還是倒敘手法。
還沒有來得及細想原稿是如何在封閉密室中洩露出去的,電影就自己招了。
原來,內鬼—英語譯者小個子男並非在地堡中取得原稿,在召集他們來之前,他就策反了4位譯者作為幫手,對,這是團夥作案。在地鐵上將裝有原稿的公文箱調包,複印完畢後,又物歸原主。
而發送簡訊和接收勒索金都是由一臺電腦編好了程序自動完成,主謀,可以有不在場證據。
前兩次勒索出版商沒有就範,但眼看著第三次勒索—不打錢全卷就要洩露了,被逼迫得沒有辦法的出版商只好變賣股票付錢。
但是,依然無法挽回,因為小個子男的目的卻並非錢財,他是為了耍他,並執意要求見作者。
此時還真有些同情出版商,那小個子男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前期畫面中,內鬼已找出,出版商是審問姿態,三分之二處,鏡頭一轉,原來收監的是出版商,來探望的人卻是小個子男。
解密就在二人的對話裡。
出版商是從《代達羅斯》的作者,一位老作家(他曾經的老師,後來開了家書店)那裡取得了授權,而小個子男說他才是此書的作者,他從小就和老作家認識,是忘年之交。
至於換箱子複印原稿,他說根本就沒必要這麼做,因為他自己就是作者啊。
而他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老作家不想和出版商合作,出版商將老作家殺害並焚燒書店偽造現場。
小個子男用障眼法誘使出版商驚詫之際不由自主透露真相!
電影一開始,編劇也給這些翻譯者設計了一些小動作,似乎每個人都有嫌疑,並也設計了互相指責的戲碼,劇本卻並非按內訌這個路數來走。
每個人物個性也不鮮明,只是一個身份,故事無法更多展開,包括小個子男主,總是一副無精打採的樣子。這麼多人更像背景板,出版商的形象反而更立體。
作為懸疑片,確實也做到了帶著懸疑向前推進,只是最終的結果和營造的氛圍不是一個方向,也許,這也是一種懸疑?
最後的反轉倒使整個故事有了驚喜之處,將前面的各種疑問給圓了回來,拉升了懸疑的質量。
顯然的是,導演並沒有將對等的信息告訴觀眾,與其說是小個子男騙了出版商,更像是導演藏著掖著騙了觀眾。
其實影片還是有很多細節相互呼應和提示的,如開頭失火的書店,箱子不同的密碼,箱子裡的鋼筆,但對於主情節沒有更大的意義或過於隱晦,這些鑰匙顯得可有可無。
對比起小個子男到底是不是作者,我更關心的是他有沒有換箱子,這個調包行動是實際存在的,就是說確實是團夥組織。
但既然他是作者或他手握原稿這樣做目的何在?
尋求同盟?尋求掩護?事情早就安排好了,他並不需要這些。
為了能在手機簡訊上把事先設計好的臺詞抖出來?這樣做只會有兩種效果,一是告訴大家內鬼在譯者中間,二是增加譯者間的猜疑,對情節並沒有推動效果。
也許,就像是小個子男耍出版商一樣,是導演來給觀眾放煙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