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爾·布迪厄:就政治與符號革命論社會轉型

2021-01-18 澎湃新聞

皮埃爾·布迪厄:就政治與符號革命論社會轉型

編者按

本文來自Theory and Society,Theory and Society是一本社會學同行評價的學術雙月刊,內容涵蓋對社會現象的理論分析。根據Journal Citation Reports(2018)報告,該期刊近五年的影響因子為2.564。

原文來源

Pierre Bourdieu on social transformation,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political and symbolic revolutions

Theory and Society, Volume 49, Issue3, 439-463

作者

Bridget Fowler, University of Glasgow

摘要

本文挑戰了社會學界對布爾迪厄(1930-2002)思想的既有評判,即認為布爾迪厄雖然在社會再生產理論方面富有創見,卻未能同時提出一種必要的社會變革理論。本文注意到,一直以來布爾迪厄都想提出一種社會轉型理論並對權力的延續作出解釋,事實上他也確實提供了兩條實在的進路來理解歷史轉型:其一,他認為「先知」既在宗教意義上創立「異端邪說」,也在世俗層面發起破除正統的「符號革命」;其二,他藉由「普遍性的聯合」這一概念,說明知識分子和追求社會正義與普世理念的專職人員應當發揮的作用。此外,布爾迪厄運用唯物主義的方法,分析了「符號革命」的社會性前提,這其中就包括對社會危機的別樣解讀。對他而言,戰爭、饑荒、經濟衰退,尤其是有識階層岌岌可危的生活,諸如此類的危機在各自分殊的場域內外皆影響深遠。由於「滯後效應」或「習性失調」,不同場域間同步產生的鬥爭愈發得以在更為寬泛的權力場域內部獲得強烈共振。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面對顯現的危機和新近預言的「異端邪說」,從屬階級開始質疑原本理所當然的事物秩序,並且密謀反抗。本文依據布爾迪厄身前身後的出版著述,試圖重新闡明其為人熟知的理論體系對歷史變革研究的助益,並思考社會科學本身在激勵進步社會運動方面如何可能。

2001年,我受邀參加了一場在法國瑟裡西拉薩勒(Cerisy-la-Salle)舉辦的布爾迪厄專題研討會,布爾迪厄本人也位列出席。除塔薩蒂特·雅辛尼之外,與會人士皆為布爾迪厄的「外國研究者」。布爾迪厄在法國國內備受攻訐的處境由此可見一斑,這在韋德斯-勒魯、海尼希和拉圖爾的粗暴批評中也能略知一二。從讓-路易斯·法比亞尼引經據典卻極度祛魅的《皮埃爾·布爾迪厄:英勇的結構主義》,以及喬利在《論布爾迪厄》中的雄辯可知,時至今日「巴黎人」和布爾迪厄之間尖刻的「文化戰」仍在繼續。

眾所周知,布爾迪厄將源自馬克思的經濟資本這一概念拓展為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符號資本,由此洞悉了資本主義晚期統治者們可獲得的資源。更特別之處在於,布爾迪厄發展了韋伯的理論,從而揭示了教育之於現代性的作用——它是佔有正當文化資本的統治階級對從屬階級的符號威懾。正如斯沃茨指出,這種教育認證體系合乎「地位群體」的行動邏輯:「布爾迪厄在普遍意義上說明了身份地位對階級利益的掩飾。」

一般而言,文化資本中的符號利益常常被轉化為經濟資本,這在年薪百萬的企業僱主身上尤為明顯。二戰前夕,文化資本已然成為進入高教、政府和企業單位的叩門磚,許多行業也會要求員工具有額外的社會資本(如重要的客戶資源)。布爾迪厄及其同僚將這一現象稱為統治階級內部「新形式的再生產」,以此說明經濟資本不再被直接繼承,而是以文化資本為中介得以沿襲。總之,只有統治階級才在教育上獲得了優先地位,也由此養成了從次等階級那裡明目張胆獲利的「慣習」。然而,當與身居高位者進行比較時,考慮到教育制度的初衷是為「保持中立」,從屬階級常常誤以為是個人能力的不足才導致了他們的失敗。基於這種「實踐邏輯」,教育制度便成為一種新的且合法的「社會正義」,如同韋伯在討論印度教因果報應和基督徒期許救贖時所描述的「神義論」那般,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布爾迪厄對實踐邏輯的分析已或多或少引起了理論爭鳴。比如,法比亞尼和麥可·布洛維聲稱(儘管在我看來是錯誤地),布爾迪厄獨創的「慣習」概念只不過是玩弄修辭的「黑匣子」,既不可知也不可證,是對工農所謂「宿命」出身的掩飾。布爾迪厄另一飽受批評之處在於,既然家庭和階級的「歷史無意識」已先在地保證了行為路徑的一致,布爾迪厄卻恰恰未能精確說明「慣習」如何造就了行動者的不同性情。此外,亞歷克斯·卡裡尼克斯和克雷格·卡爾霍恩都指出,布爾迪厄的社會學體系對制度性矛盾的討論較為薄弱。斯科特和華康德也同時認為,布爾迪厄未能就受壓迫的工農階級的反抗提出相應的理論概念。即使是偏向布爾迪厄的大衛·斯沃茨,也在他本人極具眼界的處女作結尾表達了對布爾迪厄的惋惜,認為後者無法提煉一種有關社會變革的一般性理論:「布爾迪厄對發達社會中生活方式的理解,是對結構內部各要素的排列,卻沒有涉及結構本身的轉型;他點明的是市場競爭,而非集體組織;他討論的是再生產,而非革命。」

不同於上述討論,我贊成斯沃茨新近對布爾迪厄的評價,即認為布爾迪厄確實提出了一種與變革相關的理論。自其對阿爾及利亞社會的研究以來,布爾迪厄始終對兩種「轉型」問題抱有關切:一是受經濟發展主導,封閉農業社會向資本主義現代性過渡;二是社會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催生了一支穩定的、面向未來而集體行動的工人階級隊伍。我們當然要承認,布爾迪厄的理論貢獻部分在於他對法國統治階級進行了無與倫比的精當分析,指出這一階級如何通過對各種資本形式的靈活「改寫」,以使其優勢地位代代相繼。在這個意義上,他敏銳地感知到了特定社會場域內部的世代衝突。弔詭的是,正是這種衝突使普遍的等級秩序和物質上的不平等得以維繫。

儘管如此,我依然認為布爾迪厄的社會學體系對解放性行動有所考量。這既體現在他將行動者的衝撞稱為「異端話語」,也體現在他對行動者境遇裡的諸般可能作了詳細說明。布爾迪厄的社會學體系向來具有豐富的言外之意,這為分析行動者的評論文章、他們對異端信仰的依憑和對社會變革的廣泛參與提供了理論資源。古爾斯基曾形象地指出:「布爾迪厄對歷史變革的關注,如同一條時粗時細的紅線,貫穿了他畢生的寫作。」在這篇文章裡,我則依據布爾迪厄近來出版的著作——《法蘭西學院講稿:馬奈,一場符號革命》(2013)、《論國家》(2014)和《一般社會學》(卷一,2015;卷二,2016),嘗試說明這一旨趣。

晚年的布爾迪厄將轉型與「反身性」相聯繫,因而他可被視為那些倡導省思的哲學家中的一員,希望以此為行動提供指導。只不過於他以及古爾德納而言,此種反身性需要建立在經驗性的社會科學之上。僅僅認識到這一點,便既能發展出一種方法論以揭示歷史起源,同時展現結構對實踐的決定作用(也就是「對象化」),也能探究主體視角、觀點亦或是不同場域內行動者的位置所產生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布爾迪厄的社會學路徑闡明了各場域(如無處不在的階級權力「元場域」)的內在矛盾。比如,早在1980年代初期,布爾迪厄就注意到各場域已在內部一分為二,一面是相對而言更具優勢的統治者,另一面則是對統治者符號權力的反抗。這是對卡裡尼克斯和卡爾霍恩批評論調的有力反駁。

從韋伯式的研究入手,布爾迪厄描述了遍布社會並引爆歷史轉型的各種危機,尤其是那些強化了「先知」與「牧師」間業已存在的矛盾的危機。此類分析最早見於布爾迪厄對阿爾及利亞戰爭的民族志研究。在這項研究中,布爾迪厄著重討論了由1871-1873殖民法所規定的土地徵收——它使原本機械化的勞動分工陡然向「有機化」轉變,以及與此同時強加給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法國資本主義和歐洲主流的等級制度。然而,對傳統阿爾及利亞農民而言的「世界末日」,卻在同時帶來了一系列由世俗「先知」引領的阿爾及利亞反抗運動。這些「先知」便是卡比利亞的口語詩人和作家,尤以穆魯德·菲拉奧恩、馬來克·瓦裡和穆魯德·馬梅利最為著名。

更關鍵的是,當布爾迪厄在《學術人》(1988)中討論1968年法國的「五月風暴」時,他其實對革命——儘管這是一場被強力壓制的革命,作出了一般性的分析。布爾迪厄向我們說明,由於新進職員不同的「慣習」和較低的資質、文憑的貶值以及社會科學的發展,在日益擴張但依然保持相對自主性的大學場域內部,最初的衝突最具爆炸性。隨後,革命行動的起源地便拓展至諸如Sud-Aviation Bouguenais、Renault-Billancourt之類的工業生產場所和其他領域。隨著不同的場域紛紛陷入衝突,日常生活不再被視為理所當然,對未來的期待也被懸置,取而代之的則是一種關乎「公共時間」的奇特經驗:一種含混且幾乎空洞的時間,為不同場域所共有。對索邦大學及其他機構的失望之情引發了怨恨,伴隨著工業和媒介部門根深蒂固的衝突,這些怨恨開始積聚。

在1968年的學院危機中,授課、教學與傳統十年制博士培養制度引起了顯著爭論。同時,日常生活中展示自我的方式發生了更大的轉變。比如,學生不再用「您」而是「你」來稱呼教授。布爾迪厄出人意料地借用了奧古斯丁·古諾的理論模型,用以表達不同場域在結構上的同源性和同時性。如薩皮羅所言,布爾迪厄向我們說明了二戰後全新的人口結構與更為市場導向的生產模式已影響到了許多場域,這引起了教育等特定場域的發展乃至革命。因應這些危機,各場域開始成為一個整體。簡言之,危機期間不同場域在時間性上的同步一致造就了相關的歷史「事件」或轉折點,如1894-1906的德雷福斯事件、1940年的民族革命和1968年的「五月風暴」。

這一論點在布爾迪厄對德雷福斯事件的分析中尤為清晰。在德雷福斯事件中,對間諜活動的錯誤審判,以及以「國家理性」之名對一名猶太軍官的不正當監禁,這兩者共同挑起了危機,並使危機在軍事、法律、文學(如左拉發表在報紙上的《我控訴》)等其他場域內部引發連鎖效應。當種種分裂匯聚一堂時,與叛國指控相應和的政治危機便出現了。

從1968年「五月風暴」中學生與工人間的脫節可以看到,此類危機最終也許會壓制更為寬泛的社會轉型。不過,持久的場域變革仍有可能發生。華康德就1968年的事件指出,權力場域隨後變得更為保守,並對專業院校產生影響,使自第三共和國以來便久負盛名的巴黎高等師範學院變成了無法自主的國家行政學院,淪為在位者的權力據點。在布爾迪厄的《藝術法則》後記、他對新自由主義和銀行家的評論、對出版業的研究以及《經濟的社會結構》中,1968年之後捲土重來的保守化轉型得到了進一步說明。

值得注意的是,布爾迪厄在他最後的巨作《帕斯卡爾沉思錄》中斷然拋棄了「命運之愛」(對個體命運的絕對接受)的概念。布爾迪厄原先一直拒斥阿爾都塞式的觀點,即認為在意識形態的作用下,教育性的國家機器僅僅傳承了社會結構,創造了一個消極苟安的從屬階級。但在早些時候,布爾迪厄對「和解」與「共謀」有所強調。他也屢次反駁了機械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後者假定對行動者而言,佔有具體的階級位置是理解自身在生產和政治上的利益的必要充分條件。更甚者,他在闡述階級形成的同時,也曾無數次提及國家政治「神話」的誘惑。在馬克思、涂爾幹、韋伯、伊萊亞斯和卡斯雷爾的經驗之上,布爾迪厄試圖找到一種含括了符號權力和符號暴力分析的「廣義唯物主義」,來消弭這些理論隔閡。

事實上,隨著戰後凱恩斯主義自1990年代以來的回落,布爾迪厄在他的實證研究中傳達了一種有關社會失範與社會苦難的普遍觀點。不僅僅是失業、有限的機會與文憑貶值,更是行動者在社會正義上的失落,激勵了布爾迪厄的書寫。行動者意識不到符號,與此同時,他們卻為既有社會關係的存續託底,使精英本身的再生產在結構中發揮效力。有一種錯誤的觀點認為,布爾迪厄揭露的是「機械力」的殘酷鐵律,而非基於歷史關系所衍生的可能性;布爾迪厄則用他對同樣持存的「自由邊緣」的思考作了澄清。在特定的脈絡下,在彼此區隔的場域內外,此種邊緣位置包容了創新、集體反抗以及轉型的過程。既然布爾迪厄明確指出社會學應當與歷史相結合,那麼他便將對結構化的解釋與對創新和變革的說明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較於其他思想家,布爾迪厄常常在特權家庭如何完成再生產這一問題上態度微妙。的確,從「庇護學校」到社交關係,這些機制通常對特權階層有利,對此的祛魅則推動形成了一種去神聖化的「懷疑倫理」。然而,以為布爾迪厄作品裡呈現的社會現實僅僅受制於一種決定論的邏輯,這一認識也未免過於局限。儘管我們應當承認,布爾迪厄需要進一步闡明使危機顯現其間、且成功喚起符號革命或社會革命的具體形勢,但他確也在同時提供了一種一以貫之的結構變革理論。正如布爾迪厄為自己辯白時所言,不論是農業社會秩序,還是傳統的父權體系,還是戰後的「光輝三十年」,亦或是繪畫藝術從學院派轉向現代主義,危機總歸會使這些經久不衰的再生產形式危如累卵,並趨於終結。

布爾迪厄思想體系中有關社會變革理論的部分常常為人忽視,我將在下文中對他的這一理論做進一步闡釋。我將從布爾迪厄對國家轉型的觀察入手,接著討論他對於「先知」、「異端邪說」和符號革命的分析,最後以他對剝削、受苦和符號拒斥的周全思慮作結。

因篇幅限制,本文僅節選引言部分

編譯︱陸 盈

審核︱魏亦佳

美工︱劉青旭

-- Political Review --

原標題:《皮埃爾·布迪厄:就政治與符號革命論社會轉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No.171 原創|布迪厄議題的實踐轉向:背景、邏輯與概念
    一般意義上,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被認為是結構主義的鼻祖,他通過將語言視為符號,認為符號組合成的整體之意義遠超過單個符號的意義,[2]由此開創了一種「整體性」的思路。
  • 皮埃爾·布迪厄,區隔:品味判斷的社會評判
    和所有抨擊「好」品味是天生的觀點一致,布迪厄認為文化偏好是深深地紮根於一個由感知、判斷和行動組成的系統中,而這個系統產生於一定的社會條件,它產生於家庭、教育系統和成年生活的各個社會環境共同形成的社會條件。這些深深植根的社會環境或者習性構成了一個看不見的指揮家,編排出我們的文化實踐,促成了在共同環境下就集體來說的個體差異。習性不是固定的習慣。
  • 法國「黃馬甲」運動:社會問題重回政治中心
    ·布熱德[Pierre Poujade],第四共和時期的民粹政治運動家,維護商販與手工業者的權益)的一種形式。正如選民依據目前的政治供求做決定一樣——越來越少的人忠誠於某一個政黨——,今日,社會運動的爆發,依靠的是某一時局或某一具體的時事。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或許會察覺到,政黨與工會的時代,對應的只是歷史中一段有限的時期,即遠距離的聯繫依靠書面媒介實現的年代。
  • 國家建設:符號系統政治功能的轉向
    無論是歐洲民族國家的興起還是中國等古老帝國向現代國家的轉型,抑或是通過反殖民運動成立的獨立國家,都面臨著國家的建構與發展問題。從傳統社會到現代國家,工業化帶來的變化不僅有國家群體結構規模與經濟體量的增加,以及現代社會文化教育的普及與人們認知能力的提高而引發的國家治理的複雜性,而且還有對政治價值的詮釋方式,以及政權組織政治認同的手段。
  • 從漫畫人物到政治符號,「小丑」都經歷了什麼?
    不過,一個虛擬反派人物,獨具魅力、喜聞樂見也就罷了;但作為相當暴戾反常的殺人犯角色,小丑卻頻頻被「cosplay」,且將其符號用於現實中的政治訴求。 事實上,小丑的政治意味早從數十年前就已彰顯,只是隨著數十年來時代與政治風向的變遷,觀眾對其感知越發強烈。 從「紙片人」,到現實世界裡用於示威的形象,小丑都經歷了些什麼?
  • 社會轉型中的國家認同:烏克蘭的案例研究
    【內容提要】自獲得獨立以後,烏克蘭社會就面臨著從社會主義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轉型。烏克蘭的社會轉型在政治方面可以理解為構建現代國家的過程,不僅要進行民族-國家的重新構建,而且還要進行民主-國家的構建。
  • 符號資本/倒計時25天
    符號資本根據布爾迪厄的解釋,符號資本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受到社會認可的,能夠生產、再生產和長期積累的榮譽、聲名、精神、特殊性或神聖性等以符號化方式存在的稀缺性資源。布爾迪厄既把符號資本看作其他三大客觀資本(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的表現形式,又把它看作是相對獨立的,與其他三大資本並列為第四種資本。在他看來,「資本在社會的交換系統中是作為一種社會關係而運作的。符號資本的生產與場域離不開一整套認可與社會評價體系,它是通過對特權、聲譽的認可,在其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長期積累而成的。
  • 從《大話西遊》看網絡時代的符號消費,成為後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徵
    網絡空間(Cyberspace)造就了網絡社會,並成為後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徵。博德裡亞將消費定義為一種操縱符號的系統行為,「人們從來不消費物的本身(使用價值)——人們總是把物用來當作能夠突出你的符號,或讓你加入視為理想的團體,或參考一個地位更高的團體來擺脫本團體。」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文化(3)
    一個社會中有許許多多的人信仰一種共同的東西,並按共同的要求來行動,而這個行動如果一旦與社會公眾利益衝突,或者乾脆與國家作對時,那麼為國家所不容。當代世界各國取締邪教的做法就是例證。共同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是維護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的強大的精神力量。如果動搖了科學的信仰和崇高理想,民心就會渙散,社會就會動蕩,國家就會分裂,。  三是權威轉型的社會危機。政治權威的轉型往往會引發合法性危機。
  • 新加坡華人情迷峇迪布 無師自通成服裝設計師(圖)
    說來反差很大,這位整天在花花綠綠峇迪布、紐扣、針線、圍巾、包包中消磨時間的女人,從前是一位穿制服的女法官,是在法庭聆聽訴訟,宣讀判決的執法人員。趙庶說,父親起「庶」的名字,是希望自己做一個「平民」,而從法官到服裝設計師,從家鄉中國到新加坡,這一路走來的10年歲月,趙庶說,真希望自己就這麼安安靜靜,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就夠了。
  • 中國「規劃政治」的重大轉型: 壓力、博弈及其前途
    原標題:中國「規劃政治」的重大轉型: 壓力、博弈及其前途| 文化縱橫許曉龍、李裡峰/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導讀]」十三五「規劃從2016年開始,已進行到中間階段,並將於2020年完成,而眼下又到了謀篇」十四五「規劃的時候。
  • 記憶、歷史與社會整合
    一法國歷史學家對移民問題的集體漠視,與二戰以後法國獨特的政治、社會和智識環境密切相關。由於歐洲兩次成為世界大戰的主戰場,發生了殘酷的軍事衝突與種族屠殺,所以民族主義、種族主義和反猶主義成為戰後法國公共政治生活中的禁忌,鮮有人願意公開討論。
  • 今日時事政治:2020國際新聞熱點評論(1月18日)
    今日時事政治:2020國際新聞熱點評論(1月18日) 為幫助廣大考生備戰福建公務員考試,福建公務員考試網特別為考生們製作了2020年時事政治匯總,內含國內、國際時事政治、時政新聞、新聞熱點評論、時事要聞等,更多內容請點擊福建公務員時事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