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優化晶片取得進展!向「晶片實驗室」邁進

2020-10-30 澳門大學

澳門大學微電子研究院的團隊研發出一種於微晶片上加樣的新型技術,不但優化了晶片上配液的操作,還極大的提高了配液效率,將有望用於可攜式生化實驗分析設備的開發,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助力大灣區科技創新建設。此項研究成果已獲國際知名期刊《lab on a chip》刊登,並被選為當期內封面文章。

高壓交流電場的驅動下定向噴射出的「衛星液滴」

微流控技術因其微型化、集成化、消耗小等優勢,一直被認為在生物醫學研究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前景,被稱為「晶片實驗室」。然而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微流控技術並沒有如預期般在日常科學研究中廣泛運用。微流控平臺普遍不為傳統實驗人員所採用的一個原因就是,相比傳統生化實驗中用移液器配液的方法,微流控技術中的非常規的樣品操作複雜且固化。在微流控晶片上,一般通過在特定結構中混合不同流體或者控制兩個液滴的融合以實現樣品配液,這使得配液濃度控制複雜而困難。澳大此項研究通過在玻璃微晶片上設計特殊的電極結構,使樣品液滴在高壓交流電場的驅動下定向噴射出「衛星液滴」並被拾取至其他樣品液滴中,以此實現樣品在晶片上的轉移和分配。通過外部電信號控制,可以便捷地在5pL~20nL範圍內對樣品遞送體積進行靈活精確控制,極大程度地接近傳統移液器的配液方式,避免了複雜繁瑣的操作程序。

沈韌(左)˴賈豔偉(中)˴李浩然(右)

研究團隊表示,這一技術為科研人員提供了簡便靈活的片上配液方法,搭建了傳統實驗平臺和微流控技術之間的橋梁,有助於真正實現「晶片實驗室」。同時為高通量可攜式平臺的搭建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工具,結合團隊在核酸檢測、藥物篩選等領域積累的經驗和成果,此項技術將有望用於可攜式生化實驗分析設備的開發,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助力大灣區科技創新建設。

澳大微電子研究院助理教授賈豔偉為文章的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李浩然為第一作者,博士生沈韌、澳大教授馬許願和麥沛然也為該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該項研究由澳門特別行政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資助(檔案編號:0053/2019/A1, 110/2016/A3 及 SKL-AMSV(UM)-2020-2022)和澳門大學資助(檔案編號:MYRG2017-00022-AMSV 及MYRG2018-00114-AMSV)。相關研究「打開/關閉衛星液滴噴射以在數字微流系統上靈活地傳送樣品」可瀏覽: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lc/d0lc00701c#!divAbstract

相關焦點

  • 晶圓級封裝向大尺寸晶片發展
    晶圓級封裝(WLP)技術正在穩步向小晶片應用繁衍。對大尺寸晶片應用如DRAM和flash存儲器而言,批量生產前景還不明朗,但理想的WLP可靠性高,且能高頻運行,有望改變這種大尺寸晶片無法應用的現狀。
  • 從毛細管電泳到微流控晶片實驗室
    他一直認為,當代化學需要關注兩大對象,一是生命科學,二是材料科學,分析化學更多的是前者,這是20世紀後期科學發展進程決定的,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他抓住毛細管電泳在基因診斷中可能產生的作用,創造實驗條件,促成與北京協和醫科大學合作,根據基因診斷中所涉及的問題,對毛細管電泳柱、篩分介質及理論等諸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成功地在苯丙酮尿症等疾病的診斷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與此同時,又和德國吐賓根大學合作,在毛細管電泳手性藥物拆分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進展。
  • 小晶片上的大文章:生物晶片
    答案就是對細胞、蛋白質、DNA以及其他生物組分的準確、快速、大信息量的檢測。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生物晶片。生物晶片的主要特點是高通量、微型化和自動化。晶片上集成的成千上萬的密集排列的分子微陣列,能夠在短時間內分析大量的生物分子,使人們快速準確地獲取樣品中的生物信息,效率是傳統檢測手段的成千上萬倍。
  • 李萬萬研究員團隊在液相生物晶片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萬萬研究員團隊在液相生物晶片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Precisely Encoded Barcodes Using Tetrapod CdSe/CdS Quantum Dots with a Large Stokes Shift for Multiplexed
  • 中國晶片產業大步邁進,華為晶片自主生產希望大增!
    相信大家知道,自從華為遭受了美國的無端制裁之後,讓跟多的國人意識到了晶片自主研發和自主生產能力是多麼的重要。在關鍵的半導體領域之內,美國依舊保持了強大的自主優勢,究其原因就是美國很早認識到半導體將會對美國自身發展產生不可限量的積極影響。
  • 一種化學傳感晶片取得了新進展,手持設備就能探測痕量化學物質
    打開APP 一種化學傳感晶片取得了新進展,手持設備就能探測痕量化學物質 MEMS 發表於 2021-01-15 14:17:08
  • 市場潛力大!澳大專利激增10倍
    其中運用澳大晶片專利技術研發的數字型微流控檢測晶片快速檢測套裝,又稱「病毒獵手 (VirusHunter)」 ,整個流程可於30分鐘完成病毒檢測,該研究由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博士畢業生組成的團隊負責開發。
  • 蘇州納米所高通量微生物培養晶片研究取得進展
    這使得整個篩選過程勞動強度大,效率較低。  最近,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國際實驗室的甘明哲博士設計開發了一種用於細菌平行懸浮培養的多通道微流控晶片(圖1),可以一次進行多個細菌培養實驗。該晶片在7.5×5 cm2面積上集成32個獨立平行的細菌培養單元,每個單元的培養液需求量極少,僅為50nL。
  • 在肝臟晶片上進行肝細胞三維培養取得重大進展
    肝臟晶片(liver-on-a-chip)細胞培養裝置是藥物發現、毒理研究和組織工程研究中的有吸引力的仿生模型。為了在實驗室晶片上維持特定的肝細胞功能,必須具備充足的細胞類型和培養條件,包括三維細胞定位和持續的營養物和氧氣供應。
  • 本源量子與合作者在半導體量子晶片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近日,本源量子與中科大郭光燦團隊合作,在利用微波諧振腔耦合與擴展半導體量子比特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現兩個半導體量子比特與微波諧振腔強耦合,並初步探索了利用片上微波光子耦合多量子比特的半導體量子晶片架構。
  • 原子晶片上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在我國誕生
    11月26日,由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王育竹院士領導的「973」冷原子系綜量子信息存儲技術-原子晶片研究小組實現了我國第一個原子晶片上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BEC)。實現晶片BEC是「973」項目的主要指標,也是冷原子研究和量子信息存儲技術研究的重大標誌性進展。國際上已有多個國家擁有了晶片BEC,但在亞洲,我國是第二個實現晶片BEC的國家。
  • 中芯國際取得巨大進展,打破晶片壟斷指日可待
    中芯國際取得巨大進展,打破晶片壟斷指日可待。 在礙於光刻機的製造技術時候,中國在光刻機方面遲遲得不到突破之時,就另尋突破口,在最近中芯國際取得了巨大的進展
  • 晶片上的實驗室,讓早期診斷和精準醫療成為可能
    圳先進院醫工所傳感中心執行主任楊慧 深圳先進院供圖 「看病難、排隊久」是各大三甲醫院普遍存在的現象,面臨大醫院資源不足的問題,「分級診療」甚至「自助診療」等解決方案急需提上議程。然而,基層醫療機構診療水平不足、家用診療設備匱乏是上述措施落地的一大門檻。
  • 器官晶片腎模擬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新聞—科學網
    腎單位的生理結構和血液淨化生理學的過程圖示     腎晶片結構和實物示意圖及細胞照片   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張平媛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化工與環境生命學部製藥科學與技術學院林炳承(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羅勇研究團隊在器官晶片腎模擬研究方面取得創新研究進展
  • 杭州梓銘:晶片上的分子實驗室——核酸檢測實現POCT化
    歷時五年的產學研之旅微流控晶片(亦稱晶片實驗室)技術,是指在方寸大小的微晶片上加工微通道網絡,通過對通道內微流體的操縱和控制,實現化學和生物實驗室的功能。自上世紀90年代興起以來,微流控晶片技術研究取得了快速發展,被列為21世紀最為重要的前沿技術之一,被認為有可能為生命科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帶來顛覆性改變。
  • 我國實現晶片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
    由王育竹院士領導完成,國際上只有美法德日等擁有該能力  [科學時報 黃辛報導]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王育竹領導的「973」冷原子系綜量子信息存儲技術——原子晶片研究小組,近日實現了我國第一個原子晶片上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
  • 基因晶片技術進展及應用
    >組計劃( Human Genome Project)即全部核苷酸測序的即將完成,人類基因組研究的重心逐漸進入後基因組時代( Postgenome Era)向基因的功能及基因的多樣性傾斜。對於檢測細胞內mRNA表達水平的晶片,一般需要從細胞和組織中提取RNA,進行逆轉錄,並加入偶聯有標記物的dNTP,從而完成對靶基因的標記過程,對於陣列密度較小的晶片可以用同位素,所需儀器均為實驗室常規使用設備,易於開展相關工作,但是在信號檢測時,一些雜交信號強的點陣容易產生光暈,幹擾周圍信號的分析。
  • 生物晶片入門(一):生物晶片及應用簡介(生物晶片,基因,藥物,晶片技術)
    生物晶片技術被單列作為一個專門項目進行規劃。總之,生物晶片技術在醫學、生命科學、藥業、農業、環境科學等凡與生命活動有關的領域中均具有重大的應用前景。生物晶片技術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實施的人類基因組計劃(genome project)(Human genome project,HGP)取得了人們當初意料不到的巨大進展。
  • 聽國內外最新科技進展:腦機接口、光子晶片、太陽系
    8月18日,上海科協大講壇聚焦國內外最新科技進展我國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大恆星級黑洞、人體生理年齡首次成功逆轉、愛滋病治療奇蹟再現 「倫敦病人」或被治癒……每年年初,中國及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都會如期公布,至今已持續26年。為了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或是解決某些世界性難題,來自全球的無數科研工作者都在年復一年地努力著。
  • 中興7nm晶片商用之際,中芯國際7nm製程"取得突破"
    在中興通訊宣布5G基站7nm晶片實現商用的同一天,中芯國際第二代FinFET工藝也湊巧曝出新進展。所謂成功流片,中科院半導體所相關人士向觀察者網介紹,就是在實驗室得到性能達到指標的器件的意思。而要實現真正量產,器件的可靠性、退化機制等一些特性還需大量的數據支持和反覆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