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7nm晶片商用之際,中芯國際7nm製程"取得突破"

2020-11-24 澎湃新聞

在中興通訊宣布5G基站7nm晶片實現商用的同一天,中芯國際第二代FinFET工藝也湊巧曝出新進展。

10月11日,珠海市委機關報《珠海特區報》發布報導,IP和定製晶片企業芯動科技已完成全球首個基於中芯國際FinFET N+1先進工藝的晶片流片和測試,所有IP全自主國產,功能一次測試通過。

受此消息刺激,陰跌已久的中芯國際,今天A股和港股均大幅上漲,帶動A股半導體概念紛紛飄紅。

截至發稿,中芯國際A股和港股漲幅均一度接近14%,半導體設備供應商中微公司、北方華創、安集科技等漲幅也超過5%。

中芯國際港股(左)和A股股價信息

關於N+1工藝,中芯國際聯合CEO梁孟松去年曾透露,該工藝在功率和穩定性方面7nm工藝非常相似,且不需要EUV光刻機,但在性能方面提升還不夠,所以N+1工藝是面向低功耗應用領域的。

所謂成功流片,中科院半導體所相關人士向觀察者網介紹,就是在實驗室得到性能達到指標的器件的意思。而要實現真正量產,器件的可靠性、退化機制等一些特性還需大量的數據支持和反覆檢驗。

《珠海特區報》報導截圖

「國產版7nm晶片製造取得突破」

在一篇題為《「國產芯」突圍刻不容緩》的報導中,《珠海特區報》寫道:「芯動科技首個基於中芯國際先進工藝的晶片流片和測試成功,不僅意味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產芯』再次打破國外壟斷,同時也說明『國產版』的7nm晶片製造技術已經得到突破。」

事實上,流片是晶片量產前的一個必要步驟。為了測試集成電路設計是否成功,需要對晶片進行試生產,以檢驗電路是否具備所需的性能和功能。如果流片成功,就可以大規模地量產晶片;反之,就需要找出其中的原因,並進行相應的優化設計。

中科院半導體所相關人士告訴觀察者網:「在技術交付之前,會經歷一個用戶試用的階段,分不同的情況,也許流片之後幾個月或者幾年才能真正實現量產。」

中芯國際官網截圖

就在1個月前(9月18日),中芯國際在「上證e互動」回答投資者提問時披露:「FinFET N+1已進入客戶導入階段,可望於2020年底小批量試產。」

雖然中芯國際從未證實,但外界一直猜測「N+1」就是該公司的7nm工藝。

今年2月,中芯國際聯合CEO梁孟松在財報會議上首次披露,在功率和穩定性方面,N+1和7nm工藝非常相似,唯一區別在於性能方面,N+1工藝提升較小。

談到具體數據,他透露,中芯國際N+1工藝和14nm相比,性能提升20%,功耗降低57%,而7nm市場基準性能提升應該是35%,所以該公司的N+1工藝是面向低功耗應用領域的。

在此之前,中芯國際曾向荷蘭阿斯麥(ASML)訂購一臺EUV光刻機,用於下一代工藝製造,價值高達1.5億美元,原計劃在2019年初交付。但在美國政府阻擾之下,這項交易至今仍未完成。

對於外界「沒有EUV光刻機就無法實現下一代工藝開發」的質疑,梁孟松提到,在當下的計劃中,N+1和N+2工藝都不會使用EUV設備,等到設備就緒以後,N+2才會轉而使用EUV設備。

福布斯中文網也在今年3月的報導中指出,中芯國際的7nm工藝發展跟臺積電路線差不多,7nm節點一共發展三種工藝,分別是低功耗的N7、高性能的N7P、使用EUV工藝的N7+。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世界上可以量產7nm晶片的晶圓代工廠商僅臺積電和三星兩家,IDM廠商英特爾10nm產品剛上市不久,7nm晶片可能推遲至2023年。這意味著,中芯有望在製程上趕超英特爾。

今年二季度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份額:臺積電51.5%,三星18.8%;GlobalFoundries(格芯)7.4%,聯電7.3%,中芯國際4.8%。數據來源:TrendForce

與長電科技陷合同糾紛

在官網發布的新聞中,芯動科技提到,自2019年始,該公司在中芯N+1工藝尚待成熟的情況下,投入數千萬元設計優化,率先完成NTO流片。基於N+1製程的首款晶片經過數月多輪測試迭代,助力中芯國際突破N+1工藝良率瓶頸。

觀察者網梳理發現,芯動科技官網還有多條與中芯國際相關的新聞。例如,榮膺中芯連續四年(2013年-2016年)最佳合作夥伴、基於中芯國際14nm工藝的多款高速接口IP研發及量產成功等。

啟信寶信息顯示,芯動科技全稱為「武漢芯動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06年7月,註冊資本1000萬元;控股股東為敖繼康,持股94.8%。

最初,芯動科技業務是做光通信晶片,後來轉型做比特幣挖礦機晶片,曾推出多款礦機晶片,一度與比特大陸、嘉楠科技、億邦國際等礦機廠商展開競爭。在比特幣礦機市場遇冷之後,該公司才開始轉向其他IP和定製晶片開發。

啟信寶信息截圖

官網介紹:「芯動科技是中國晶片IP和晶片定製的一站式領軍企業,提供全球主流代工廠(臺積電/三星/格芯/中芯國際/聯華電子/英特爾/上海華力/武漢新芯等),從180nm到5nm工藝全套高速混合電路IP核和ASIC定製解決方案,尤其22nm以下FinFET工藝全覆蓋,是迄今為止國內唯一具備兩家代工廠(臺積電、三星)5nm工藝庫和設計流片能力的技術提供商。」

「所有IP和產品全自主可控,支持了華為海思、中興通訊、瑞芯微、君正、AMD、Microsoft、Amazon、Microchip、Cypress、Micron、Synaptics、Google、OnSemi等國內外知名企業數十億顆晶片量產,連續10年中國市場份額遙遙領先。」芯動科技在自我介紹時稱。

值得注意的是,在與眾多晶片公司開展合作的同時,芯動科技也曾捲入不少商業糾紛。

今年4月,芯動科技因合同履行爭議,在無錫起訴封測廠商長電科技並發起索賠2500萬美元。

該公司稱,芯動與長電科技在2018年3月籤訂《委託晶片封裝設計及加工合同》,後者向其提供晶片封裝服務,由於封裝質量不合格,造成晶片不能正常工作,給其造成來料成本損失達1415.1萬美元,被長電科技暫扣的晶片及庫存晶圓損失達1286.4萬美元,損失共計2500萬美元。

長電科技在公告中披露,註冊於薩摩亞的芯動技術公司(芯動科技的海外公司)自2017年8月起委託長電科技控股子公司星科金朋為其比特幣礦機晶片提供晶片封裝服務,至2018年3月底,芯動應付星科金朋封裝測試服務費約800萬美元,至2018年6月,應付服務費增加至1325萬美元。

但隨後,芯動以星科金朋封裝測試的晶片質量不合格為由,拒絕支付全部服務費1325萬美元。

對此,長電科技及控股子公司星科金朋暫扣了芯動公司交由星科金朋封裝測試的晶片及庫存晶圓。

湊巧的是,在《珠海特區報》發布中芯國際N+1工藝流片成功消息的當天,中興通訊副總裁李暉透露,在5G無線基站、交換機等設備的主控晶片上,。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年中,招商證券在點評中興通訊時表示:「基站晶片自給率幾乎為零,是中興通訊在禁運事件中最為棘手的問題。」

原標題:《中興7nm晶片商用之際,中芯國際7nm製程"取得突破"》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中興7nm晶片商用之際,中芯國際7nm製程「取得突破」
    觀察者網·大橘財經訊(文/呂棟 編輯/尹哲)在中興通訊宣布5G基站7nm晶片實現商用的同一天,中芯國際第二代FinFET工藝也湊巧曝出新進展。」 在一篇題為《「國產芯」突圍刻不容緩》的報導中,《珠海特區報》寫道:「芯動科技首個基於中芯國際先進工藝的晶片流片和測試成功,不僅意味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產芯』再次打破國外壟斷,同時也說明『國產版』的7nm晶片製造技術已經得到突破。」
  • 國產7nm晶片取得重大突破!中芯國際喜訊不斷,14nm良品率突破大關
    9月15日,當美國對華的晶片禁令正式生效之後,「中國芯」便成為中國科技領域的一個絕對的心臟病問題,直到這個時候,我們的國人似乎才意識到,中國的晶片產業真的是落後著世界一大截,不過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之下,近日根據中芯國際給出的消息,國產的7nm晶片已經取得了巨大突破!14nm晶片良品率突破大關。
  • 中興7nm晶片是什麼晶片?中興通訊7納米晶片量產
    據 Gizmochina 報導,今天早些時候中興通訊(43.910, 1.53, 3.61%)表示其已實現晶片設計和開發能力。目前已經量產了 7nm 處理器,並已在全球 5G 基礎設施中使用,同時也開始投入 5nm 製程技術。
  • 晶片製程之戰:從7nm到5nm,同場競技哪家強?
    2020年伊始,全球半導體先進位程之戰已然火花四射。從華為和蘋果打響7nm旗艦手機晶片第一槍開始,7nm晶片產品已是百花齊放之勢,5nm晶片也將在下半年正式首秀。這些逐漸縮小的晶片製程數字,正是全球電子產品整體性能不斷進化的核心驅動力。
  • 中芯國際迎來好消息!不止7nm晶片突破,14nm良品率突破到95%
    中國在晶片半導體方面的技術發展時間並不是很長,對比美國、英國與日本這些發達國家來說可能資歷還是尚淺,但是依舊無法阻止中國的晶片半導體行業的崛起,這不,中芯國家迎來好消息!不止7nm晶片突破,14nm良品率突破到95%。
  • 國產7納米晶片大邁進!中芯國際喜訊不斷,14納米良品率突破大關
    可以看出,我國晶片行業均需要進口組裝,若能打破壟斷完全實現自產自造控制開發,國產晶片才會有本土產業鏈,不受制於人。近日,我國晶片巨頭中芯國際傳來消息,中國7nm晶片正在和世界縮小差距,14nm的晶片工藝更是實現大步邁進式發展。
  • 中芯太牛了!2個好消息:7nm晶片再突破,14nm晶片大跨步
    而且國家也明確的制定了2025年國內晶片自給率要達到70%的目標。國內半導體企業也都牟足了勁,全力以赴!作為國內半導體行業中的種子選手的中芯國際,最近也傳來了兩個好消息,中芯國際太牛了!,可以製造7nm工藝替代產品的企業只有兩家,一家就是臺積電,一家就是三星。
  • 中芯未來會不會有3nm,1nm晶片?我們會不會打破1nm工藝製程禁錮
    【未來會不會有3nm,1nm晶片?我們會不會打破1nm工藝製程的禁錮】中芯國際目前並沒有拿到花費2.2億美元訂購的7nm EUV光刻機。但是,我們也知道中芯的N+1技術,已經非常接近7nm工藝。這對於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我們知道,已經實現量產FinFET 14nm工藝晶片,並且在最近還為華為麒麟710A處理器進行了代工。當我們也知道,中芯已經在打造N+1,N+2方案,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孟松透露,N+1工藝和14nm相比性能提升20%,功耗降低57%,邏輯面積縮小63%,SoC面積減少55%。
  • 中芯國際 FinFET N+1 先進工藝關鍵突破:國產版「7nm 製程」,不...
    IT之家10月12日消息 中國一站式 IP 和定製晶片企業芯動科技(INNOSILICON)昨天發布:已完成全球首個基於中芯國際 FinFET  N+1 先進工藝的晶片流片和測試,所有 IP 全自主國產,功能一次測試通過。
  • 中芯國際喜訊不斷:7納米獲得突破,14納米良品率突破大關
    近日,我國晶片巨頭中芯國際傳來消息,中國7nm晶片正在和世界先進位程技術縮小差距,14nm晶片製程工藝更是實現大步邁進式發展。據管理部門透露,目前中芯國際14nm製程工藝的良品率已經達到了行業標準,這也就意味著中芯國際所生產的晶片良品率已經達到了95%以上。
  • 蘋果A13晶片或與A12同樣採用7nm製程
    日前,剛剛報導過蘋果A12晶片已在路上,並採用由臺積電代工的7nm製程,現在關於A13的消息已經傳出。,手機晶片的工藝製程越小,那麼核心面積也會相應減小,進而使得其性能增加,同時減少功耗,所以不管廠商還是手機發燒友都非常重視新品的製程大小。
  • 中芯國際只論性能,把14納米晶片做大,性能是否能到7納米水平?
    中芯國際去美化後的設備可以為華為生產晶片的,荷蘭阿斯麥公司表示了DUV光刻機不含美國技術,可以向中國出口。製程越小並不一定最好。就像攝像頭的像素一樣,像素越大不代表畫質越好。晶片有一個重要的指標是密度,拋開密度談製程都是耍流氓。製程越小,固體擴散現象越嚴重,壽命越短。
  • 中芯國際取得技術新突破!學習華為將大量囤貨套路:掌控核心技術
    【10月15日訊】眾所周知,隨著華為、中興事件爆發以後,我國便在晶片領域投入更多的資源,希望可以掌握更多的晶片技術,才能夠避免美國隨意更改晶片使用規則,解決國內企業無法「獲得晶片」產品的尷尬局面,而目前國內實力最強的晶片代工巨頭—中芯國際,在近日也傳來了好消息,那就是中芯國際的FinFET N+1先進工藝正式傳來了好消息,已經成功實現了晶片流片以及通過了所有功能測試
  • 中興通訊:正在技術導入5nm晶片!這就是晶片極限了嗎?
    近日,中興通訊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已具備晶片設計和開發能力,7nm晶片已經規模量產,並在全球5G規模部署中實現商用,5nm晶片則正在技術導入。 目前晶片的工藝越來越先進,從14納米到7納米,再到5納米,似乎並沒有一個極限,記錄在不斷被專業技術人員打破,證明了科技的力量是無窮大的。
  • 華為蘋果追逐的7nm5nm晶片有什麼差異,為什麼都要抱臺積電大腿?
    關於晶片製程問題,目前我們已知最先進的手機晶片無非就是7nm製程和5nm製程,市面上已經實現量產的7nm製程晶片有很多,比如蘋果A13、高通驍龍865、華為海思麒麟990、聯發科天璣1000等等。
  • 7nm「亮劍」實現商用,5nm在實驗中
    早在2018年,華企就已競相意識到促進晶片自力更生的必要性。而近期一段時間,伴隨著英國進一步縮緊對全世界晶片領域的操縱,完成晶片國產化也越來越愈來愈急切。最近,晶片國產化又邁入重大突破。
  • 國產版7nm出動!中芯國際取得巨大進展,打破晶片壟斷指日可待
    ,雖說比上不足,但是比下有餘,然而就在最近,國產版7nm正式出動!中芯國際取得巨大進展,打破晶片壟斷指日可待。 在礙於光刻機的製造技術時候,中國在光刻機方面遲遲得不到突破之時,就另尋突破口,在最近中芯國際取得了巨大的進展
  • 一天內傳來3個好消息,中芯國際正式表態發聲了
    都知道,晶片製造是晶片研發設計到商用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最難的一個環節,因為其重資產企業,投資高、收益慢,技術門檻更高。在全球範圍內,能夠生產製造晶片的企業,可以說是屈指可數的,而中芯國際就是其中一家,而且技術也很先進,是少數掌握了7nm工藝製程的廠商之一。
  • 中芯國際缺少EUV光刻機,拿什麼生產7nm工藝?此人是關鍵
    中芯國際作為我國最大的晶圓代工廠,自去年年底已經量產14納米工藝,該工藝帶來了1%的營收,760萬美元的收入,可謂是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據了解,中芯國際的12nm的改進版和已經量產的14nm工藝技術,兩者都是該公司是第一代Fin FET工藝。
  • 中芯國際進步,12nm工藝已經啟動試生產,華為不再完全依靠臺積電
    5月18日傳出消息,華為緊急向臺積電增加7億美元訂單,該訂單包括生產5nm和7nm工藝製程5G晶片及基帶。隨後有日本媒體稱臺積電拒絕華為新增訂單,這一下讓很多關心華為的網友擔心起來,不過峰迴路轉,臺積電闢謠這一消息,意味著華為緊急增加的訂單將會如期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