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董瑞強 空氣中聞不到刺鼻氣味,江邊視野開闊。
這是位於汕頭市潮陽區境內的練江入海口——海門灣橋閘國考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距汕頭市區有28公裡。
曾凡棠是長期研究練江水質問題的專家,他的身份是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水環境研究中心主任。12月3日上午,當記者在人群中詢問練江的水質時,他指著手機上顯示的海門灣水站最新一周水質曲線圖說:「目前主要汙染物數值(氨氮0.5毫克/升、總磷0.1毫克/升、化學需氧量30毫克/升),均已達到國家Ⅴ類水標準。這才是練江應有的模樣。」
練江幹流全長71公裡,流域面積1353平方公裡。其中,汕頭段就有15條重要一級支流。上世紀90年代,練江兩岸掀起了服裝加工製造業的熱潮,紡織、印染等上千家企業迅速崛起,但環境問題卻變的日益嚴峻。由於布局無序,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大量印染企業長期非法排汙,練江水質急劇惡化。
一位練江邊上的當地居民說,「練江治理前,我們能迴避多遠就迴避多遠,誰也不想靠近江水,太黑太臭了,到處都是垃圾。」
汕頭市政府有關負責人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練江汙染問題曾觸目驚心,令舉國震驚,而現在練江連同800多條支流硬是被整治的不黑不臭了,這放在一年半以前簡直是不敢想像。」
這位負責人是此番練江治汙攻堅戰的親歷者,作為汕頭市市長,他深知練江治理成敗意味著什麼。
他說:「此前不敢提出一個具體明確的治理目標期限,只能說是水質逐年改善,不敢明確哪一年能完成目標。」
解決練江治理黑臭水體的根子不在江裡,而在岸上,根本之策是源頭截汙、雨汙分流。重新鋪設管網工程量浩大,資金從哪裡來?這讓經濟特區汕頭頗感為難。
經濟觀察報記者獲悉,汕頭市決心很難下。儘管兩次督察狠批,但整改始終嚴重滯後。2018年6月首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回頭看」之後,當地政府才全力加大人財物投入。
練江整治需要儘快進行切割「手術」——切斷非法排汙口,全面鋪開源頭截汙工程。與之配套的一系列工程,諸如汙水處理廠、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也須加快推進。
短短18個月之後,這條被視為廣東省乃至全國汙染最重的河流,終於被當地政府和各方協力搶救了過來,在未來半年內即將完成一次異常艱難的大考。這500多天裡,練江整治背後究竟經歷了什麼?
重壓之下
2015年,廣東制定練江汙染整治實施方案,但此後中央環保督察進駐和兩年整改,都沒能讓地方真正重視練江問題,整治計劃基本落空。2018年前五個月,練江綜合汙染指數同比再上升8.8%。
曾凡棠介紹,練江流域人口密度是廣東省平均水平的6倍,但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卻嚴重滯後。2014年之前,練江流域生活汙水處理率僅16%,遠低於廣東省83.5%的平均水平。
而管網費用投資更是少得可憐。在督察現場,當中央環保督察組副組長翟青提出質疑時,地方財政部門官員啞口無言。翟青說,「修建汙水管網最重要的錢你們都不拿,你們錢都用在哪去了?」
督察組提出的問題一針見血。
不過,重壓之下敲醒了當地政府和群眾。汕頭市市長鄭劍戈對經濟觀察報說,中央環保督察的制度設計,給其帶來了思想上根本轉變,使練江整治從根本上扭轉了被動局面。「過去一年不敢想、不敢做、做不了的事情,卻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內,取得了突破。」
督察組指明了練江治理的思路:一是市政主要領導到汙染最嚴重的練江邊駐點辦公,親身體驗群眾長期居住在臭水邊上的感受;二是請人大、政協代表到基層巡查調研,監督落實整改;三是設置曝光臺。在鄭劍戈看來,形不成這樣的制度,群眾發動不起來,政府再有錢也幹不成。
12月3日,監測人員在谷饒溪現場監測水質溶解氧數值為7.34毫克/升,在海門灣橋閘國考斷面監測該數值為9.78毫克/升,而此前上述兩地監測數據分別為是0.05毫克/升、0.37毫克/升(2014年歷史最低值)。
曾凡棠解釋稱,溶解氧是反映水生態的一項基本指標,水質好,溶解氧的數值就高。溶解氧數值在2以下,水質危險;5以上安全,基本上各魚種都可以生存。現在溶解氧已接近飽和。
企業「轉身」
練江一改往日黑臭的模樣,讓很多人始料未及。在他們看來,這是當地印染企業的一次「轉身」。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當地印染服裝行業開始蓬勃興起,至今已創造了不少高端內衣品牌。企業發展了,經濟增長了,但肆意排汙、垃圾到處堆埋,給環境造成了很大破壞。
據曾凡棠介紹,練江流域總共有400多萬人口,成千上萬家印染小工廠,都是勞動密集型,用工量很大,生活汙水直排。僅非法排汙口就查處上萬個。
記者在潮南區紡織印染環保綜合處理中心了解到,目前入駐通用廠房的75家企業已全部開始安裝設備,自建廠房的52家企業也已全部入園建設。2020年底所有企業投產。預計該園區總產值將達到200多億元。
如何處理好治汙、發展和穩定的關係是當地政府考慮比較多的。當地政府負責人表示,企業入園是倒逼其轉型升級,讓它們發展的更好,而不是讓其死掉。
他給經濟觀察報記者算了一筆帳:這些企業的產能、工藝和技術大多是幾十年前的,生產1噸布,大概需要100噸-130噸水,但入園後,我們要求其更新工藝、設備和技術,1噸布只需30噸水,產能翻了至少3倍,產值也將大幅提升。不過,一些企業一開始不想搬進來,說到底是成本問題。以前它們主要是靠偷排,靠汙染環境、犧牲環境,來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到市場上進行惡性競爭。
為此,汕頭市出臺了一系列獎補政策。比如,實施政府、銀行和企業三方合作,銀行不抽貸斷貸;組織各類銀行,現場給企業對接,儘快解決貸款問題。潮南區拿出2億元作為風險基金。
企業也有一本帳。一家入園企業負責人說,我們運用了新技術設備,預計產能比以前將擴大10%-20%,效益將會較大提升。
此外,購買新設備,汕頭市財政補貼30%。也就是說,企業購進1億元設備,將補貼3000萬元,現在封頂最多補5000萬元。「這樣的補貼力度是很大的。企業升級設備後,將極大提高市場競爭力。」當地政府負責人說。
讓企業入園還有另一重考慮,便於集中管理。汕頭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周昭勇表示,「所有企業都集中在園區,誰還能再偷排?而且我們對企業排汙數據實時監控,汙水排進處理廠集中處理,也有相應補貼。這樣企業將從以前靠違法偷排降低成本的方式,轉換成靠提高技術、工藝來增強競爭力。企業的生命力會更加持久和高效。」
在周昭勇看來,在中央環保督察和地方嚴格監管雙重作用下,企業違法偷排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
一家入園企業的負責人說,「用原來老的工藝,生產1噸布至少需要100噸水,產生了大量汙水。我們在入園前就開始謀劃新的生產工藝了,往新型設備、技術上去考量。」另一家入園企業負責人稱,預計今後生產成本將會降低20%左右。
兩本大帳
資金始終是練江整治的焦點。
據汕頭市政府官方數據,截至目前,汕頭市練江整治在建的主要重點項目總投資239億元,其中,10個汙水處理廠二期及配套管網項目總投資127億元,2個紡織印染環保綜合處理中心基礎設施項目總投資72億元,15條重要支流清淤、堤岸加固、綠化美化工程總投資33.9億元,海門灣橋閘重建工程總投資5.98億元。
此外,廣東省政府對汕頭市10個汙水處理二期配套管網項目給予建設資金80%支持。2018年以來,汕頭市本級財政已撥付兩潮(潮南區、潮陽區)練江流域綜合整治資金27.6億元。截至今年11月底,練江綜合整治累計完成投資210億元,其中去年6月16日以來新增投入就達近123億元。
不過,曾凡棠預計,要徹底治好練江,至少需要上千億元投入。
在環境歷史欠帳面前,這本經濟帳該怎麼算?當地政府負責人介紹,治理練江僅依靠兩潮財力,是天方夜譚。往年我們也是處於一種沒錢投、不敢投的狀況,兩潮財政加起來才40多億元,涉及300多萬人口,當時大家持懷疑態度。
周昭勇告訴經濟觀察報,現在我們購買第三方服務實現了常態化管理,兩潮一年管理費在1000萬元左右。練江水浮蓮長的很快,如果不捨得花這1000萬元,以後就有可能一年要花3000萬元來清理都清不完。花小錢來實現常態化管理,這個錢花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