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水處理費怎麼收,需要算大帳
中鐵上海工程局安裝人員在福州洋裡汙水廠二期MBR池調試液位計。新華社發
編者按
一方面,我們要更乾淨的水;另一方面,汙水處理廠稱收不抵支,恐怕沒能力保證百分之百的汙水處理率——雙方的利益訴求似乎陷入了僵局。
日前,《關於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出臺。價格作為經濟社會中的調節工具,將如何發揮作用?居民和工商業用水單位的汙水處理費怎麼交?記者在南京、嘉興兩地調研,採訪汙水處理產業鏈上的各方參與者,探究其中的得與失。
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期間,成百上千件信訪問題線索集中處置。正是較真的時候,各地卻傳來「敷衍整改」「虛假應付」的聲音,其中水汙染問題尤為突出。有老百姓跑到環保局追問:「明明交了汙水處理費,為什麼身邊河流還那麼臭?汙水處理廠的出水有沒有達標?」
各種聲音之餘,《「十三五」全國城鎮汙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到2020年年底,實現城鎮汙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城市汙水處理率達到95%。汙水治理之路註定不輕鬆,卻是必由之路。路該怎麼走,不妨聽聽各方的所想、所盼。
算清汙水處理費——總體尚不能完全覆蓋成本
過去的一年裡,南京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殊平總是戰戰兢兢的,一直擔心水質不達標。集團公司設有7座汙水處理廠,最高時包攬全市70%的汙水處理任務,汙水日處理能力164萬立方米,目前出廠水已全部達到國家一級A排放標準。
治汙非一日之功。2000年以前,該集團只有1座汙水處理廠,汙水日處理能力26萬立方米,出水執行一級B標準。更大範圍的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作,始於2007年太湖藍藻事件的爆發。南京位於太湖流域的上遊,「還太湖一片淨水」已成為從上到下的共識。當年緊急出臺了《太湖地區城鎮汙水處理廠及重點工業行業主要水汙染物排放限值》,其中提到:將太湖流域的汙水處理廠出水排放標準由一級B提升為一級A。要達到這一標準,就需要改善汙水處理設施,提高汙水處理能力。
從全局來看,光靠汙水處理廠並不能完全解決汙染問題,還需要地方的重視和財力支持。「在提標改造過程中,汙水處理費發揮了很大作用。」張殊平說。資金問題比較複雜,大部分地區居民的汙水處理費並不是直接交給汙水處理廠,而是隨自來水費一併繳納,並由自來水公司上繳地方財政。財政再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向汙水處理廠支付服務費。事實上,此次記者調研的幾家汙水處理廠在實際運營中,財政支付的這筆費用年年都不算寬裕,未來可能有更大缺口。
張殊平說:「隨著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的實施,我們的運行成本必然提升,主要包括勞動力、藥劑、汙泥量、設施維修的增加。各廠因處理工藝不盡相同,總體成本增加了30%到50%。」
既然企業成本增加了,汙水處理費標準有沒有相應地提升?記者在南京市物價局官網檢索「汙水處理費」,發現最近一次調整是在2015年5月:「全市非居民生活用水和特種用水汙水處理費徵收標準,每立方米上調0.30元」,居民生活用水汙水處理費未增長。
「我們在汙水處理這塊是虧損的。」張殊平坦言。是收費機制與汙水處理標準的不協調導致了汙水處理廠的虧損嗎?對這個問題,張殊平表示肯定:「財政核撥的服務費尚不能完全覆蓋成本,服務費標準又多年不變,虧損逐年累計。」年復一年,如果再次提標,企業恐怕難以為繼。
同樣收不抵支的,還有嘉興市聯合汙水處理有限責任公司。作為當地僅有的大型汙水處理廠,目前已達到了滿負荷運營,尖峰時段甚至超負荷。供需形勢的變化使得汙水處理廠亟須擴容,汙水處理規模將從目前的60萬噸/日擴容到90萬噸/日。然而,公司總經理張榮斌心裡著急:「廠處理汙水的成本是每噸2.2元,收到的服務費是每噸1.4元,中間虧損了8毛錢。」顯然這樣的擴容,企業難以承受。
那麼究竟是企業成本控制不佳,還是服務費不合理?張榮斌進一步解釋:為了實現一級A標準排放,必須用先進的設備和工藝,降成本的空間不大。同時,現行服務費難以彌補成本,既受到汙水處理費提價沒到位的影響,也與財政補貼措施執行不到位有關,這就導致了虧損。
縱觀各地的汙水處理廠,資金吃緊的並非少數。在餘姚市發改局官網上,記者看到了一筆帳。根據近年來餘姚市汙水處理量增長情況,在不考慮汙水廠擴建或提標改造等原因所涉及的費用增加條件下,預計2019年汙水處理費支出合計約12065萬元,在完全足額繳納汙水處理費的條件下,還將出現約237萬元的資金缺口。
這個問題已經引起國家發改委的高度重視。《關於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提出,加快構建覆蓋汙水處理和汙泥處置成本併合理盈利的價格機制。具體保什麼本?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表示,成本應該包括汙水處理廠的直接運營費,設備大修理、折舊費,汙泥處置費等。定價之前,各個城市是否算清楚了成本帳?王洪臣有些疑慮,直言:「對一些環保要求高、汙水處理成本高的地方而言,現行汙水處理費標準,可能剛剛夠汙水處理廠的直接運行和設備大修理。」考慮到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要求,各地汙水處理排放標準紛紛提高,收費機制應與之相協調,《意見》對此也作出了明確要求。
會戰工業汙染源——差別化收費精準施策
不光是汙水處理廠,提高水質的壓力也傳導給了上遊排汙企業。
頂著烈日,嘉興任享保溫科技有限公司環保專員程平照常在廠區巡查。身材瘦小的他,肩上擔子可不輕,對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盯得死死的。
政府的環保措施很嚴。嘉興對汙水處理廠接收工業企業排放的汙水有很多限制,並採取差別化收費機制。先是自2003年開始,按COD(化學需氧量)濃度進行分檔收費;又於2012年實行按汙水有害汙染物濃度多因子(主要為PH值、懸浮物、總磷和氨氮四種汙染物)分檔收費。這就意味著,同樣是一噸汙水,如果主要汙染物的含量不同,收費標準也會有差異,實現了「多汙染多付費」。
企業的心態隨之改變,考慮到把高汙染汙水直接送到汙水處理廠將適用更高的汙水處理費標準,寧願早花錢,降低主要汙染物含量。任享保溫科技有限公司在新建廠時專門投資約750萬元建設汙水預處理設施,每年節約超標費用25萬餘元。
綠色發展之路上,也有犧牲掉的企業。嘉興三江化工有限公司的新廠區裡,很多生產裝置都與環保有關。與之一牆之隔的,是該集團廢棄的嘉化農藥廠。記者看到,一些裸露在外的鋼筋鏽跡斑斑,幾個大水坑在太陽下暴曬,周圍雜草叢生。該廠過去生產有機磷農藥,由於建廠早,預處理設施落後,總磷濃度嚴重超標。因達不到新的環保要求,徹底停止了農藥產品加工,調整投資後,目前已經實現達標排汙。隨著環保標準的不斷提高,下一步嘉興還將增加汙水處理汙染物因子,用價格槓桿推動企業減排。
據了解,目前對工商業的汙水處理費實行多因子分檔收費政策的城市並不多。此次出臺的《意見》進一步鼓勵各地建立企業汙水排放差別化收費機制,以促進企業汙水預處理和汙染物減排。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谷樹忠認為:「在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大背景下,對排汙企業實行差別化收費、超量排汙多收費是必然要求。如果企業不能承受它必須承受的環境成本,退出生產經營也是一種較為明智的選擇。」
理順價格機制——給老百姓一本明白帳
汙水處理廠收不抵支已成現實的情況下,居民生活汙水處理費會不會上漲?
記者了解到,去年廣州要漲汙水處理費,費了很大勁。聽證會上,市發改委在介紹調價必要性時指出,隨著2008年以來的大規模治水工程建設,汙水處理成本不斷增加。收費標準8年未調整,已不及處理成本。現場有過半代表贊成漲幅較小的方案。最終,居民生活汙水處理費每噸至少漲5分錢。近日,記者聯繫了一位廣州市民,問及汙水處理費,她表示:「漲了一點,對生活影響不大。」
「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很重要。」王洪臣強調,我國大部分城市幾年調整一次,有的常年不調整。在這方面,《意見》也提出,建立汙水處理費動態調整機制,以及與汙水處理標準相協調的收費政策。水源地保護區、水汙染嚴重地區要實行更嚴格的汙水處理排放標準,並相應提高汙水處理費標準。總的來說,就是要讓汙水處理收費的調整跟得上環保形勢的要求,保證汙水處理行業良性發展,提供更好的環保服務。
谷樹忠在地方調研時曾深有體會:「關鍵要考慮老百姓心理承受能力。其實真正意識到嚴重缺水的人並不多,大家已經長期習慣於低水價了。社會普遍對水價調整比較敏感。這是一個認識問題,也是一個心理問題。要切實讓廣大老百姓認識到嚴峻的水情,認識到調整水價是保證供水質量的必然要求,要切實加強水價調整聽證。」
有專家建議,相關部門每年應向社會公開汙水處理費徵收、使用情況以及汙水處理企業的汙水處理量、主要汙染物削減量、出水主要指標和企業運營情況等信息,增強透明度。還要加快健全城鎮汙水處理服務費市場化形成機制,通過競爭理順上下遊成本機制,讓汙水處理費早日成為明白費。
(本報記者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