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教學深度和廣度是無限的,好的課堂有三個層次:規範課堂,高效課堂和智慧課堂,三種課堂都是好課,但層次有差異。
一、規範課堂
最基本規範的課堂,有自己的基本要求,如目標要適當。教學目標是聚焦在學生的行為上,教師要讓學生做什麼?完成什麼?學習什麼?做好什麼?
規範的課堂,首先內容要恰當,教學內容要正確,科學,要體現學科要求。其次,方法要得當,要自然得體。
具體來講:
1.目標要適當
教學目標用什麼表示?應聚焦學生的行為,即用可以觀察到的學生學習行為來表述、證明。還可以進一步具體化,列出完成行為的條件,將學生完成行為所需的條件具體化,即讓學生藉助完成什麼?目標越具體,課堂教學越有效。
2.內容要恰當
恰當的內容,需要內容要科學、正確、有益。內容的恰當與否,還要考慮是否基於學生,老師教給學生的內容要根據學生的情況來確定。
3.方法要得體
臺灣黃炳煌說:「打高爾夫球,只要自己打的好即可;打網球,還要留意對方,有來有往;打籃球,還要兼顧團隊成員的合作。」教師教學方法要像打籃球和打網球的一樣,既要自己做的得體,關鍵要注意學生反反應;還要注意學生團隊合作。
二、高效課堂
何為高效課堂?準確的理解,課堂教學應該做到低投入,高產出。高效課堂至少有三條標準:目標精確,既要有水平要求,水平要求就是對時間、數量、質量有具體要求;內容精當,即目中有人,高效課堂的教學是目中有人的教學,是基於學生的教學,是服務與學生的教學,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是根據學生實際設計的教學;方法精準即心中有數,就是有差異,要針對學生的差異進行有效的教學,即用不同的方式教不同的學生。
1.目標精準,是對教學做出的水平要求。
目標精準的課堂,需要有明晰的時間概念、數量概念和質量要求。
2.內容精當,課堂上正定做到目中有人。
課堂需要內容是針對學生的教學,基於學生的教學,做到目中有人是高效課堂的第二個要求。
3.方法精準,做到過程、效果心中有數
針對學生的差異必須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分層教學就是針對學生的差異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針對學生的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課堂教學三元素,即教師、學生和教材,因此存在三種組合方式:教師帶著教材走向學生,教師帶著學生走向教材,學生帶著教材走向教師。
教師帶著教材走向學生,這種課堂以教師為中心,根據教師的教學設計一步步展開,按照既定的軌道往前推進,如果學生偏離了,老師牽引回來。
教師帶著學生走向教材,針對傳統課堂教師為主的問題,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是課堂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成為導遊,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像蜜蜂一樣在教材中財迷,在課堂中師生互動,教師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深處,教材深處。
學生帶著教材走向教師,學生是學習的主動者,自己學習,自己設問,自己思考。自己解決問題,當思考無法深入之時,遇到無法逾越的障礙之時,向老師請教,這是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
教師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所應該起到的主要作用在於:於無向處指向,於無法處教法,於無疑處生疑,於無力處給力。
評價課堂,過去我們看教師的講解精彩程度,老師講解的精彩就是好課,今天我們應該看學生的參與度,學生深度參與的課才是好課;過去我們總是強調教學環節的完備性,環節完備就是好課,今天我們更應該考慮教學結構的合理性,結構合理才是好課;過去我們總是看課堂教學的活躍度,一位活躍的課堂就是好課,今天我們更應該看每個學生是否真正進入學習狀態,進入狀態才是好課。
三、智慧課堂
杜威說:「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的唯一的直接的途徑,就是把學生置於必須思考、促進思考和考驗思考的情境之中。」,課堂教學最重要的要創設思維情境,促使學生走進課堂積極思考。杜威還說:「困惑是思考的不可或缺的刺激。」學生所思考的問題是有價值的問題,也是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沒有難度的問題,就不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當我們評判一個課堂,是否飽含智慧時,可以用以下幾個標準來衡量:思維層次是否更高?開放程度是否更廣?文化意味是否更濃?
1.思維層次
思維能被奇妙的誘因誘發出無限的想像力和邏輯性,也可能被刻板的條框和引導限制得絲毫沒有生氣。大凡技能性的東西可以速成,但批判性的思維需要日積月累,從小抓起。課堂的本質是老師與學生當下的及時性的對話交流,通過對話交流碰撞產生的觀點,這是課堂成功的標誌。學生有自己的思想,就有自己的個性。
2.開放的程度
課堂也有格局,格局要大,層次才高,格局狹小,層次侷促。要促使課堂根本改變,還需要打開課堂,不要沒完沒了盯住小打小鬧的細枝末節,二是開放課堂,讓學生視野、心胸為之開闊。
什麼是智慧課堂?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又帶著新的問題離開課堂,這就是智慧的課堂。做到這個關鍵就是老師的開放,心態的開放,思維開放,課堂才會開放。
3.文化意味
智慧課堂要反映教師的價值思想,折射出人的觀念,體現出濃厚的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