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40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5 分鐘
一節好課應該具有三個層級,即「讓全體學生展開學習」「讓全體學生發生學習」和「讓部分學生深度學習」。
三者互為關聯,層層遞進,既能保證全體學生學習,也能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層級學生的學習需求。
1
讓全體學生展開學習
讓全體學生展開學習,是課堂教學的基礎,是開展一切學習活動的重要保證。
全體,是指學習的主體是所有學生,一個都不能少。
同時也指教師在設計學習活動時,要設計顧及各個層次學生的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參與活動,展開學習。
全體,還指所有的學生積極參加到老師設計的各種活動中去,主動學習,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反饋,乃至主動質疑。
例如在寫作課中,一定要安排全班學生寫作文,人人都寫;在數學課中,一定要安排時間讓學生人人都做題,不會做也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做;英語課一定要安排學生張嘴大聲說英語……
這樣設計儘管不是創新之舉,但是能有效地落實「每個學生都展開學習」的目標。
讓全體學生展開學習,要求老師有正確的學生觀,即要把每一位學生視為教學目標落地的對象;
讓全體學生展開學習,要求教師要有正確的教學觀,即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教學,多設計集體學習的活動,如全班默讀,全班齊讀,全班練習,全班測試等,讓每個學生都有事情做,讓每個學生都在做事情。
這樣的話,所有學生就不可能開小差、破壞課堂紀律等。面向全體學生展開教學,班級教學質量的平均分值一定很高,班級學習風氣一定很好。
讓全體學生展開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前置經驗基礎上的學習,是構建在學生「舒適區」中的學習活動。
它的目標是,學生全員參與學習,至於學習達成的效度是第二級考查目標。
讓全體學生展開學習,主要採用表現性評價方式予以評價。雖然這個階段要求不高,但是它是學生「發生學習」的基礎,或者說土壤,沒有這樣的土壤,何談學生的成長?
因此,在一節課裡,如果連讓每個學生展開學習都不能保證,這樣課就一定不是好課,甚至還是非常低效的課。
2
讓全體學生發生學習
學習的發生,簡單地理解,就是學生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發生了認知勢差。
打一個比方,就像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沿著教師設計的活動方向,發生了正向位移,這才叫學習發生了。
就像物理學裡的做功一樣,物體沿著力的方向,發生了位移,才叫做功。一節課裡,學生如果沒有發生學習,這節課對學生來說是無效的,是在浪費時間。
在很多課堂上,學生是沒有發生學習的。例如,某些語文課,在學習完某個故事後,讓學生談感受。
但是,在這樣的活動裡,教師既沒有設計明確的表達目標,也沒有幫助學生提升表達的支架,只是讓學生的表達在原有認知基礎上滑行,不能形成認知勢差,在這樣的學習活動,是無法促使學生發生學習的。
再例如,很多語文課中的朗讀訓練,老師只是組織學生反覆地操練,朗讀活動中沒有蘊含任何學習元素,這樣的活動設計,怎麼可能促使學生的學習發生呢。
正確的朗讀訓練,應該是一次解決一個問題。
例如古詩教學,可以這樣安排,第一遍把字音讀準,讓每個學生都讀準字音;第二遍把節奏讀準,落實了再往下走;第三遍把句意讀通,落實了再往下走;第四遍把意象讀明,落實了再往下走……
總之,儘管學習活動基本一致,但讀的訓練內核是完全不一樣的。
只有這樣設計活動,才能保證學生在每一個環節裡,都能學到新知識,獲得新體驗,提升新能力,學習也才能真正發生。
要想讓學習發生,就必須有準確的學情研判,或者要有敏銳的課堂教學資源捕捉能力。也就是說,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能及時準確地了解到學生的問題在哪裡,因為問題是學生發生學習的起點。
當問題確定後,我們要提前預設支架,讓學生通過支架自主解決問題,以實現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很多老師使用的是範文支架幫助學生發生學習,固然很好,但有很大的弊端。
首先,這種範文支架只能幫助到一部分有寫作天賦的孩子發生學習,而對於大部分孩子的幫助不大;
其次,這種支架形式非常單一,常常使用會讓學生失去興趣,連展開學習都無法實現,更別然發生學習了。
因此,支架的設計,是幫助學生發生學習的重要保證。
還是以作文教學為例,有的老師會針對一些學生的問題在學生習作後面提問,讓學生通過回答這些問題,來解決自己文章的問題;
有的老師會設置一些情景支架,如圖片,劇情段落等,幫助學生完成寫作任務。這樣設計,學生的學習,才能真正發生。
總之,「學習發生」是構建在「學習區」裡的的活動,是學生有效學習的必要保證。
一節課,只有學生發生了學習,學習質效才能得到有效保證。
3
讓部分學生深度學習
讓全體學生深度學習,這是一件挺難的事情,因為「深度」不是一個泛概念,它一定與「淺度」或者「中度」學習相對,或者相區分的。
那什麼樣的學習是屬於「淺度學習」,什麼樣的學習是「中度學習」,什麼樣的學習才能算作「深度學習」呢?
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類標準,不同的理論有不同的主張。
在這裡,我主要藉助《學業質量評價——SOLO分類理論》中思維發展結構層級予以區分和界定。
01
淺度學習
淺度學習,思維處於「前結構層次(Prestructural)」,即學生基本上無法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只提供了一些邏輯混亂、沒有論據支撐的答案。
學生可能只是簡單說一句「我不懂」,或把問題重複一遍,或回答了一個毫不相關的問題。(《學業質量評價——SOLO分類理論》)具體情況見下表:
在這個層次學習的學生,思維處於前思運階段,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具體表現為思路不清和概念混淆不清,不願意思考問題,回答問題也是簡單重複,或言不及義,有時連問題都弄不清楚。
在一些中學課堂上,由於老師的教學不到位,大部分學生就處於這種狀態,也就是說,中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思維的發展情況就是一個4—6歲孩子的水平,這樣的學習就是淺度學習。
02
中度學習
中度學習,有兩個層級。
第一層級,思維處於「單點結構層次(Unistructural)」狀態
學生找到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但卻就此收斂,單憑一點論據就跳到答案上去。
有點類似盲人摸象,說大象像根管子,像一堵牆,像一條蛇,每個人都說出了對他來說是正確的解答(《學業質量評價——SOLO分類理論》)。具體情況如下表:
這種情況在我們的課堂上是常態,學生的思維處於單點結構狀態,解決問題的能力一般,只能根據問題線索直接關聯某個因素,只能進行單一的直線思考,學生往往說一個詞兒,或者一個句子就結束。
思考問題沒有全局性,關注哪點說哪點,解決問題不綜觀,容易片面,結論的存偽性極強。
第二層級,思維處於「多點結構層次(Multistructural)」狀態
學生找到了多個解決問題的思路,但卻未能把這些思路有機地整合起來。
在這個水平上,可能會出現兩個人利用了相同的素材,卻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的現象(《學業質量評價——SOLO分類理論》)。具體情況如下表:
這種情況在一些課堂上可以見到,但不多見,而且出現這種表徵的課堂,可以算作比較優質的課堂教學了。
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可以根據老師的問題線索,發散開來,可以生發出很多不同的思考結論,只不過這些結論是相對獨立的,沒有任何聯繫,思維通道相對封閉。
老師可以啟發學生有多種解答,但學生的思維會過於散漫,導致學習質效不高。
學生往往十分活躍,而老師由於學情分析不到位,或者準備不足,無法滿足學生學習的更高需求。
03
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也有兩個層級。
第一層級,思維處於「關聯結構層次(Relational)」狀態
學生找到了多個解決問題的思路,並且能夠把這些思路結合起來思考(《學業質量評價——SOLO分類理論》)。具體表現如下表:
當學生學習進入這一層級,一定是深度學習了,往往能達成這一學習層級的學生不多,但在課堂上,我們也應該給予部分孩子深度學習的機會和環境。
有深度學習發生的課堂,教師善於創設情境,善於把學習元素蘊含於學習任務,並將蘊含有多個學習元素的任務組合成任務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能根據問題線索,結合相關素材,互相關聯思考,最後得出推論。
典型的例子如:
日本歷史試題:日本跟中國每100年就打一次仗,19世紀打了日清戰爭(即甲午戰爭),20世紀打了一場日中戰爭(即抗日戰爭),21世紀如果跟中國開火,你認為大概是什麼時候?可能的遠因和近因在哪裡?如果日本贏了,是贏在什麼地方?輸了又輸在什麼條件上?請給予分析。」
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學生能在設定的情景或已經歷的經驗範圍內進行分析和概括,思維運作達到一個非常高的層級。
這樣的學生往往在知識面及分析、歸納等能力上很強,甚至不亞於教師。
因此,在日常教學中,能讓學生進入深度學習,必須具備兩個因素:一是教師設計情景任務,或者主問題的能力要非常強,二是學生的認知基礎和思維層級要非常高。
如果二者不能達到要求,再提「深度學習」,那只能是妄想了。
第二層級,思維處於「抽象拓展層次(Extended abstract)」層級
學生能夠對問題進行抽象的概括,從理論的高度來分析問題,而且能夠深化問題,使問題本身的意義得到拓展(《學業質量評價——SOLO分類理論》)。具體情況如下表:
在這個層級,學生表現出來情況往往超越老師一般評估。
學生往往可以根據問題的基本線索,結合相關素材分析,以及分析相互關係,得出抽象假設。
這種深度學習的表徵,往往在數理學科的競賽類學習中出現,而在平常的教學中是幾乎不會發生的。但如果老師的問題設計得好,也許會有奇蹟發生。
例如,就語文教學而言,這樣的問題或許能達成深度學習第二層級的要求,如「《西遊記》寫唐僧師徒四人到西天取經,但有人認為作者其實就寫了唐僧一人,你支持這個觀點嗎?為什麼?」
這個問題討論下去,必然會得出抽象的泛哲學結論,同時,學生在思維方式上一定會是邊演繹邊歸納。
如果在課堂上開展這樣的活動,學生可能會構建形式邏輯,自覺地根據形而下地具體問題和素材,進行形而上地抽象邏輯思考,這是我們期待的,但也是很難達成的。
總而言之,一堂好課,從理論上,應該具備「讓全體學生展開學習」「讓全體學生發生學習」「讓部分學生深度學習」這三個層級。
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和綜合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