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達特茅斯學院,聖安塞爾姆學院和聖塔克拉拉大學的理論研究,量子疊加現象會影響到高精度時鐘的計時結果。
描述這種效應的研究表明,疊加(一個原子同時存在於多個狀態中的能力)導致不同的原子鐘出現偏差,亦即「量子時間膨脹」。
這項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研究考慮了相對論之外的量子效應,從而為時間本質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每當開發出更好的計時器時,我們都會學到些新東西,」聖安瑟姆學院物理學助理教授,達特茅斯學院兼職助理教授亞歷山大·史密斯說, 「量子時間膨脹是量子力學和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結果,因此提供了基礎物理規律在交叉領域的嶄新可能性。」
1900年代初期,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發現時鐘的計時和參考系相關,展示了時空的革命性畫面——相對速度快的參考系裡,時鐘指針的運行速度變慢。這與艾薩克·牛頓爵士絕對的時間觀念完全不同。
量子力學則允許時鐘指針以兩種不同的速度運行:速度的量子「疊加」。新論文考慮了這種可能性,並提供了一種計時概率理論,從而導致了對量子時間膨脹的預言。
就像碳定年技術依靠衰變原子來確定有機物的年齡一樣,原子壽命本身也是一種時鐘。如果原子以不同速度衰變,則其壽命將取決於相對參考系的移動速度和原子的疊加性質。
根據估算,量子時間膨脹效應尚無法產生對人類有意義的測量結果。但是,正如量子力學在現代醫學成像,計算和顯微技術中發揮的作用,誰又能知道未來的走向呢。
https://phys.org/news/2020-10-timekeeping-theory-combines-quantum-clock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