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於君主專制下的西方為何產生了近代自由主義

2020-12-02 猻芬克斯沒有謎

著名學者佩裡安德森認為封建主義是經濟與政體的有機統一體,但在整個社會結構中表現為四分五裂的權利,農奴製作為榨取剩餘價值的機制,在村社這個最小的分子中將經濟剝削與政治法律強制融為一體。在面臨經濟上巨變的時候,絕對主義作為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出現,出現了政治和經濟上向上轉移,在軍事上繼續延續了封建社會的戰爭傳統成為一個重新武裝,部署新封建主義。

黃豔紅在他的論文裡,為我們展現了絕對主義的概念史,其中比較關鍵的是在18世紀後半期絕對主義王權兩相為難的狀態:一方面仍然堅持它有「絕對」權威,直到1788年底,路易十六在巴黎高等法院強迫後者登記自己的法令時還說:「這是合法的,因為這是我的意思」。但另一方面,國王及其大臣又在努力避免受到「專制主義」的指控,竭力證明其行為符合君主制的目標和原則,換言之,符合讓·尤文納爾、讓·博丹和波舒埃設定的絕對君主制的規範。

這種矛盾的狀態是建立在兩個階段絕對主義(詞語的匱乏在這裡可以表現,我想表述的是絕對主義一開始就是一個不斷變化,混沌的存在,是無法用詞去約束的,而「兩個」只是為了清晰點表述的工具)的觀點上的,博丹之類絕對主義早期的主權學者,認為國家是個消極的實體,它主要是為了維持良好的社會秩序,作為最高立法者的絕對君主的能動性雖然存在,但它相對有限。貝克甚至認為,從絕對主義論者的理念而言,政府基本是司法性質的:在眾多的團體、等級和階層中賦予每個人應得的東西,無論是他的權利、責任還是特權,都是在事物的傳統秩序之內。

這裡絕對主義是一個消極的,司法性的,被動的狀態,很明顯,想像(這個詞也讓我感到了詞語的匱乏,我想強調的是一種積極的,介入式,具有能動性的想像)這個狀態的自然是那些保守,傳統的長袍貴族。看到這裡,你會發現這些觀點和某些二十世紀的多元主義者不謀而合:消極自由,主權的調和作用,保持現狀,擁護多元主義,歐洲思想中的保守與自由的張力起源就是在絕對主義埋下的。

然而,還有另一個絕對主義(存在於這個絕對主義之內或者說,之外),路易十四的擴張戰爭需要建立一套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這樣一來,以督辦(intendants)為代表的集中化的官僚體制逐步取代傳統的地方參與合作機制,這在稅收體制中表現得較為明顯。戰爭的成敗取決於行政機構締造繁榮的能力。為了動員社會資源,政府就必須將這種資源最大化。於是督辦體制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它不再僅僅像博丹理解的那樣,只是為了維護現有秩序,它還要增進社會的繁榮。由此產生了一種新的「行政倫理」,即將政府工作從消極的司法職能擴展到普遍的公共利益領域。這就是託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描繪的「行政風尚」,也是所謂從司法國家(Etat de justice)向財政國家(Etat desfinances)或行政君主制(monarchie administrative)的轉變。貝克認為,這種行政風尚與啟蒙哲學的普遍幸福論相當契合:君主可在需要時重組傳統社會,甚至可以改造一個根據等級、特權和個別主義(particularisme)原則組織起來的王國,將全體公民整合進一個共同體。於是,絕對主義不再僅僅是從內部維護社會秩序,它還要從外部對社會採取行動。

無論對外的戰爭,經濟掠奪,還是對內的統治,擴大社會資源,使得絕對主義不得不一直在走一條「例外狀態」的路線。此時原本的消極變成了積極,司法調和變成了行政,維持現狀變成了採取行動,虛假的多元則消融於了虛假的共同體之內。事實上,這也是我們二十一世紀所看到的那樣,在國內倡導自治的保守主義者(自由主義者)同時也是鼓吹統一,對外輸出戰爭,戰爭狀態的硝煙始終驅之不散,整個國家處於統一與分裂的矛盾上,而這恰恰是絕對主義所開闢的時代特徵。

回到在本書裡,佩裡安德森重新評估絕對主義,認為這才是資本主義真正的開端,他一方面為我們描繪了一個頗有詩性的藍圖:古典時代的私有之火,中世紀的多重依附,中世紀教會的保管,最終在絕對主義時期產生了西方獨特的財產權,並在依循洛克的老路,產生了自由。同時他也明確地指出絕對主義的是全面武裝,部署的軍事機器,並對內壓榨盤剝,對外輸出武力。事實上到今天,我們還沒從矛盾中走出來,依然生活在一個後絕對主義時代。

那麼絕對主義什麼時候會終結呢?

讓我們回到德尼·裡歇那句名言吧,「絕對主義越是自我鞏固就越是自我削弱。」

相關焦點

  • 吳易風:西方經濟學中的新自由主義
    斯密的說法存在理論缺陷,但在當時有其歷史進步意義,代表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要求封建制國家或君主不要幹預經濟,以保證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取得不受限制和幹涉的統治。 第二階段是19世紀30—60年代的經濟自由主義。19世紀30年代英法資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後,孕育於18世紀末期的庸俗經濟學取代古典經濟學,成為為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制度辯護的主流經濟理論。
  • 高考歷史高頻考點複習|專題一: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的演進
    這是中國古代史中經常會涉及到的一個重要考點,從歷年的考試試題中,我們可以看到貫穿的一條主線就是君主專制在不斷的加強。但,君主專制演進中,不同的時期,所採取的措施是不相同的,所以高考試題相對來說,考的比較靈活。首先跟學生講清君主專制的概念。指出宰相制度的調整隻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 談近代中文報紙的誕生:第一批竟然是外國人辦的
    為何外國人要跑到中國來傳教,而且還是用報刊的形式呢?這裡,不得不談到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19世紀初,英國正處於全盛時期,是世界上最早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生產力大發展下的英國完成了自給自足,國內市場已經不能滿足它的發展了——英國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尋求更大的市場以推銷自己的商品。
  • 西方人不解,中國有幾千年的王朝歷史,為何卻沒有保留王室?
    1640年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迅速建立起來,由於改革的不徹底性,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最終結果建立起來的是與眾不同的君主立憲制,在這樣的制度下國王作為虛君仍然存在於英國社會之下。除了英國之外資本主義世界同樣也有很多國家在資產階級革命下建立起君主立憲制。
  • 明朝君主專制的強化及國家機構的進一步集權化
    封建君主專制下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進一步的強化,宰相制的廢除,以及在政權運行機制等方面的集權於皇帝等構成了這一歷史階段機構設置的基本特徵。明代的封建集權政治體制及其機構設置,以皇權的高度集中為準則,以廢丞相、立內閣為先導,組成了一整套皇權至上、層層疊疊、互不領屬的封建政權機構。考察明代國家機構的設置與特點,對了解在中國歷史上,延續千餘年的封建專制集權國家政治體制的變革規律與歷史經驗具有特殊意義。
  • 以西方近代思想,解讀「老莊道家哲學」,嚴復發現了什麼?
    他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亞當·斯密的《原富》(即《國富論》)、孟德斯鳩的《法意》(即《論法的精神》)等西學名著,將西方的先進思想介紹到中國,為近代中國開啟民智的一代宗師。而嚴復註解《老子》、《莊子》最大的特點,就是以西方近代思想學說,來與老莊哲學相觀照、相印證。
  • 《智慧宮》:展現近代西方對人類知識體系的塑造
    2013-5  讀《智慧宮》,你會深切認識到近代以來西方的帝國主義強權如何形塑了我們對人類知識體系及其發展歷史的想像。在好鬥的格裡高利七世及其繼任者烏爾班二世統治下,中央集權的羅馬教皇權力在11世紀日漸增強,其代價則是世俗君主和貴族們的統治日趨分解。在這種情況下,煽動針對穆斯林異教徒的仇恨,發動聖戰把西歐的政治動蕩和社會騷亂引向東方,無疑是教會鞏固其統治的最佳選擇。正如萊昂斯所說,神學生出了歷史。宗教意識形態動員起數以萬計的人前往遙遠的國度參與聖戰。
  • 英國自由主義之外,還有經驗主義,此領域這個人無法避開
    對於他的自由觀,咱們就來一起詳細了解和探討下。霍布斯認為我們每個人天生就具有自由、生命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我們的這些基本權利都是不可剝奪的。但如果缺少相對應的法律與制度的保障,自由就會很輕易的被剝奪。所以如何維護人們天賦的自由的權利是近代政治思想家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
  • 科普| 西方近代地圖發展(下)
    西方近代地圖發展(下)地理大發現為地圖製圖學家提供的資料和數據,被迅速吸收和反映在地圖集和地球儀上。(圖片來自於中國地圖出版集團中國地圖文化館)《中國新圖志》是一部完整的中國地理著作,衛匡國將自己在旅行中的所見所聞,與他在當時西方文獻中讀到的有關中國的內容融合在一起,史料豐富、多樣,出版後取得巨大成功。
  • 新自由主義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潛在危害
    如果說其他社會政治思潮還能在一定領域中同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相容存在的話,那麼新自由主義與我國的指導思想、共同理想、核心價值則是徹頭徹尾的直接對立。新自由主義表面上倡導「意識形態多元化」,實際上是要實現新自由主義一元指導下的多元化局面,這涉及爭奪意識形態領導權的問題。 新自由主義最具蠱惑性和煽動性的核心理念是個人自由,其致力於讓人們認同的是只有堅持新自由主義才能夠真正實現個人自由。
  • 法律社會學下的中國法傳統
    以此為標準,他認定歐洲的自由主義社會與古代中國社會是法律秩序的兩個極端,西方有法治,中國無法治。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存在著許多的中間狀態,其中包括印度、伊斯蘭、猶太社會和古希臘羅馬。在古代中國法律問題上,他同樣將秦統一作為分界線,此前屬習慣法,此後是屬具有公共性和實在性的官僚法。
  • 2007年7月自學考試西方法律思想史真題
    全國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西方法律思想史真題  課程代碼:00265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
  • 數學界的李約瑟難題:宋元數學高度發達,為何未能產生近代數學?
    我國古代數學成就在宋元時期達到頂峰,著名的「宋元四大數學家」:秦九韶、李冶、楊輝、朱世傑,代表了我國古代數學的最高成就,更領先於同時期西方水平,但為何近代數學未能在中國產生?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從16世紀開始,伴隨「文藝復興」的高潮,歐洲數學開始突飛猛進,在短短兩百年間完成對我國數學的全面超越,並產生了近現代數學體系。 到19世紀以後,我國興起「西學東漸」熱潮,已經要向西方學習數學知識。曾站在世界之巔的中國數學,為何沒能發展為近代數學?又為何會在近代落後?這其中,既有先天不足,也有後天缺陷。
  • 為什麼說科學是近代才產生的,與古希臘無關?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產生科學?除了西方,為什麼其他文明都沒有產生科學?為什麼科學只在歐洲產生?其實,看了本文你就知道:科學是近代產物,古代任何文明都沒有科學,包括古希臘羅馬。古希臘的科學和民主發展到近代,就促成了西方的近代化。這一點幾乎得到了所有學者的認同。但這個觀點其實是錯的,不符合歷史事實。事實是,西方先有了近代化,然後在經濟發展的刺激下才產生了近代科學。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 掌上地圖館 | 西方近代地圖發展(上)
    西方近代地圖發展(上)地理大發現為地圖製圖學家提供的資料和數據,被迅速吸收和反映在地圖集和地球儀上。但不知為何這件傑作未能流傳於世,幸運的是在毛羅去世之後,有人繪製了一件複製品。這幅繪製在羊皮紙上的世界航海圖是圓形的,也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一幅中世紀航海圖,現藏在義大利威尼斯的馬爾恰那圖書館。
  • 劉熙瑞:新自由主義擺脫不了的弊病
    當前世界諸多熱點事件背後,只要深入分析,總能在各種最大動靜裡找到自由主義運行的脈絡,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新的自由主義思潮又逐漸抬頭,重新強調「經濟自由以及隨之而來的報酬的不平等才是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自由主義是西方最近四個世紀以來非常顯赫的思想流派,甚至在200多年來一直居於主導地位。它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而逐漸發展,隨著資本統治地位的確立而逐步完善。
  • 人類文明的進步與自由主義無關?——法國經濟學家觀點錯在哪
    2019年7月5日,法國《費加羅報》官網刊登了一篇關於是否應該終結自由主義的專題文章。該文作者,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朗格萊在文中表示,人類文明的進步與自由主義無關。(理由是)中國並沒有接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卻在改革開放後的數十年內衝上了世界第二經濟體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