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5%受訪者感覺自己愛討好別人 不會拒絕他人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不會拒絕他人、過度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無論有無過失都主動承擔責任……有這類性格特點的人被視為有「討好型心理」的人。一些有「討好型心理」的人很苦惱,覺得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影響。有「討好型心理」的人普遍嗎?有這種心理的人需要作出改變嗎?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15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47.5%的受訪者感覺自己愛討好別人,70.8%的受訪者覺得「討好型心理」會給人帶來困擾。要避免孩子形成「討好型心理」,64.6%的受訪者認為家長應該多鼓勵孩子,避免對孩子求全責備。

  70.8%受訪者覺得「討好型心理」會給人帶來困擾

  來自浙江的90後男孩徐揚(化名)覺得自己有「討好型心理」:「我常常刻意迎合別人的看法,或者希望自己的言談舉止符合他人預期、討人喜歡。」

  來自北京的李健(化名)在生活中也非常在意他人感受:「我會隱瞞自己的情緒甚至委屈自己,受到不公平對待時,也總會先想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對。」

  調查顯示,47.5%的受訪者感覺自己愛討好別人,38.3%的受訪者覺得自己不是這樣的人,14.2%的受訪者表示說不好。

  關於「討好型心理」的具體表現,54.7%的受訪者覺得有「討好型心理」的人總過度關注別人的需求而忽視自己內心需求,49.5%的受訪者覺得有「討好型心理」的人往往不會拒絕他人,處處退讓和犧牲,46.2%的受訪者覺得有「討好型心理」的人會躲避別人的不滿,迴避爭吵和競爭。受訪者認為「討好型心理」的其他表現還有:無論自己有無過失都傾向於承擔責任(35.9%),盲目付出(22.1%),唯他人命令是從(19.4%)等。

  在北京某諮詢公司工作的姚雲(化名)最近剛通過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的考試,對於「討好型心理」的話題,她非常關注。姚雲認為,有「討好型心理」的人自我評價比較低,很在意外界的評價,容易認同別人的想法,按照別人的期待去做,掩飾自己真實的想法,有時會表現得比較自卑。

  調查顯示,70.8%的受訪者覺得「討好型心理」會給人帶來困擾。具體而言,60.5%的受訪者認為有「討好型心理」的人會活得很累、很委屈,43.3%的受訪者認為有「討好型心理」的人總壓抑自己的情緒和真正需求,40.0%的受訪者認為「討好型心理」會讓人抬高別人,貶低自己。受訪者認為「討好型心理」帶來的其他影響還包括:在交往中容易喪失界限(39.0%),唯唯諾諾,以弱者身份自居(35.6%),沒有自己的主見,見風使舵(24.9%)。

  「我總認為他人也會像自己一樣換位思考,當得不到同樣對待時就會受到打擊,增加不必要的人際交往煩惱。」李健說。

  楊靖認為,有「討好型心理」的人過於擔心別人的看法,總忽略自己的感受,長此以往自信心會受打擊,難以和他人形成較為健康平等的交往關係。

  61.9%受訪者認為要尊重和表達自己的內心需求

  調查顯示,69.9%的受訪者認為有「討好型心理」的人需要作出改變,14.4%的受訪者認為不需要,15.7%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姚雲認為,有的人能夠接受自己的「討好型心理」,有的人不能接受,想要作出改變的有「討好型心理」的人,要增強自信心,相信自己是有潛能、有優點的人。

  改變「討好型心理」應該怎麼做?調查中,61.9%的受訪者建議這樣的人學會尊重和表達自己的內心需求,49.4%的受訪者建議有「討好型心理」的人大膽拒絕他人的無理要求,49.3%的受訪者認為要有膽量和勇氣為自己負責,受訪者的其他建議還有: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不要太在乎別人的評價(39.5%),意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禁錮和塑造(35.3%),要勇敢表達自己的需求(29.0%),學會劃定界限(26.0%),要敢於擺脫道德綁架(23.5%)以及必要時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11.0%)等。

  姚雲向記者介紹,「討好型心理」的形成與一個人小時候的經歷有一定關係,「比如小時候他的撫養者對他不夠關注,沒有及時反饋他的要求,他長大後可能就容易沒有安全感,總想得到關注,為此刻意討好別人」。

  要避免孩子形成「討好型心理」,調查中,64.6%的受訪者認為家長應該多鼓勵孩子,避免對孩子求全責備,55.2%的受訪者建議家長教育孩子學會說「不」,46.5%的受訪者認為家長應告訴孩子幫助他人要有底線。受訪者的其他建議還有:教會孩子坦然面對他人的拒絕(35.4%),不要隨意評價、評判孩子(34.8%),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34.0%),尊重孩子的選擇、鍛鍊他們的自主能力(32.9%),幫助孩子確認自我的價值和需求(21.2%)。

  楊靖認為家長應該多鼓勵孩子,讓孩子建立自信。同時,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因為興趣愛好可以使孩子感到愉悅、更重視自身感受。她還建議家長鼓勵孩子認識更多的朋友,學會正確地與他人交往。

  參與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中,00後佔1.5%,90後佔29.9%,80後佔49.8%,70後佔13.5%,60後佔4.8%。

王品芝 陸安娜

相關焦點

  • 討好型人格怎麼學會拒絕別人?從用這個句式開始,親測有效
    不太懂得拒絕別人,幫別人做很多事,所以經常沒有自己的時間,偶爾感到憤怒卻又無能為力; 不願意、不敢,或者不會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最終忍氣吞聲逆來順受,還美名其曰退一步海闊天空; 總是害怕會給別人添麻煩,不到萬不得已,什麼事情都是自己做,就算請別人幫忙,也會想盡辦法去補償、感謝對方;
  • 討好別人是傻子的工作取悅自己才是生活的重心
    以前,我一直想得到別人的認可,想盡辦法討好別人,想盡辦法像別人一樣生活。最後你會發現與其去討好別人,不如珍惜自己,討好自己。遵從內心的指引,遵從內心去遇見真實的自己。正如一位智者所說:「真正的幸福來自內心的滿足。」與其討好別人,不如討好自己。人的一生,就是為自己而活。
  • 陷入「討好模式」,該如何給予自己安全感
    格外敏感,非常擅長觀察他人的感受 b. 很少向他人主動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c. 喜歡主動道歉以化解衝突 d. 很難拒絕別人,沒有原則和底線地迎合他人 今年熱播的高分日劇《凪的新生活》裡的女主大島便是如此。
  • 鐘形曲線告訴我們:只想討好別人,不過是吃力不討好
    你即使從不敢說不,你即使討好一切人,你即使徹底放棄自己,根據鐘形曲線原理得出結論,也有人不滿意,極值還是存在的。 與其吃力不討好,何不正常做自己? 當你想討好所有人時,不是你負責和謹慎的體現,而是你不想負責,懦弱到沒有行動力的體現。
  • 孩子挨批後的兩種表現,多是討好型人格,根源出在教育方式
    這類孩子內心缺乏愛和安全感,或許是冷漠或者嚴厲管教的家庭環境長大,他們從小處在一個弱勢的地位,害怕自己被拋棄,只能選擇妥協、放低姿態,表現得「懂事」才能夠被愛。 2、不懂得拒絕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基本都不擅長拒絕他人的請求,即使內心並不情願,可是他們依舊會答應並去盡力完成,也就大家口中的「老好人」。順從是他們的第一生存法則,因為一旦拒絕別人後,他們內心會產生深深的負罪感,會覺得是自己的錯,並且還會因拒絕跟對方道歉。
  • 你自己的感覺最清楚
    舉報   參考消息網11月21日報導 英媒稱,人們常說,你感覺自己年紀多大
  • 不虧欠別人,不委屈自己(好文)
    但漸漸發現,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不虧欠別人,不委屈自己。夜深人靜的時候,回憶過往的曾經,會有無數的遺憾,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一是虧欠了一直以來對我們好的人,另一個就是委屈了一直陪伴我們的自己。以前總覺得來日方長,殊不知有些人已經走遠,甚至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你要明白,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會平白無故的對一個人好,也沒有誰,會一直理由應當的付出。
  • 心理學家:凡事不願意麻煩別人、不好意思拒絕人,是種非理性行為
    職場上如老張這般情況的人不少,常因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而困擾,因為不願意麻煩別人而搞得自己焦頭爛額,《九型人格》一書中將這種性格特徵的人歸類於「給予型人格」,健康狀態下的給予型人格重視人際關係、樂於助人、討人歡心,不健康狀態下的給予型人格則過於關注他人的需求而忽視自己的需求,為迎合他人而失去自我,正如疲於應付老闆和同事的老張。
  • 天蠍座,一個最不會被他人操控的星座
    對很多人來說,自己擁有支配別人的想法和願望,只是欠缺讓別人真正服從自己的手段與能力。在十二星座中,天蠍座就屬於最難被支配和操控的星座之一,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天蠍座的自律和不屈不撓吧!出眾的能力,捍衛了天蠍座的話語權。
  • 心理學分析:如何停止取悅別人?
    討好者總是在不自覺地取悅著其他人,主要有以下表現特徵:害怕拒絕別人;害怕被別人拒絕;幫助別人時比做自己的事情還要謹慎;不敢要求別人;擔心冷場而主動找話題,但又擔心引起別人的反感;不敢表露出負面情緒,害怕影響別人;遇到什麼事都一忍而過;心理敏感,怕得罪別人。
  • 乘風破浪的伊能靜:討厭自己就無法愛別人
    當別人指出他們的某些「缺點」時,他們就會感覺對方討厭自己,進而認為自己是一個糟糕的人。童年沒有獲得足夠的愛;對自己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太在意別人的評價都會引起自我厭惡。朋友很難過,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明明很在乎對方,對方卻感覺不到。這是「自我厭惡」的人通常都有的特點——敏感,因為害怕他人會攻擊自己的弱點,所以才變得愛虛張聲勢。希臘神話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叫做「阿喀琉斯之踵」:阿喀琉斯生下來時,為了讓他全身上下都刀槍不入,母親把他倒提著浸入到冥河之中。
  •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從學會「拒絕」開始
    提到「拒絕」這個詞,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1995年春晚上的一個小品《有事您說話》。郭冬臨扮演了一個「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角色,為了在朋友面前顯得自己很厲害,不惜貼錢、貼精力去滿足他人並不合適的要求。然而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越是滿足朋友的各種要求,朋友就越以為他有本事,反而越會提出更高的要求,直到最後的他追悔莫及。
  • 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關係:互相不必討好,各自都能愉悅
    可是有些人不會拒絕朋友提出的要求,害怕自己會讓朋友失望,失去這個夥伴;有些人在婚姻裡委曲求全,花盡心思去取悅另一半,怕失去這份感情;有的人在工作中謹言慎行,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處處忍讓,做個老好人,怕得不到別人的認可。
  • 92.4%受訪者認為提高「情緒管理能力」重要
    92.4%受訪者認為提高「情緒管理能力」重要  88.5%受訪者認為有必要培養情緒知覺意識  一個人的情緒表現影響著與他人溝通的氛圍,事情的發展和結果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14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7.2%的受訪者有過情緒失控的經歷,78.2%的受訪者坦言這給自己帶來較大負面影響。92.4%的受訪者認為提高「情緒管理能力」重要,88.5%的受訪者認為有必要培養自己的情緒知覺意識。61.3%的受訪者認為做好情緒管理的關鍵在於樹立自信,49.5%的受訪者建議有情緒時慢張口,克制衝動。
  • 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有4種錯誤的心理邏輯
    然而他卻說,自己「平常是個很不自信的人」。在訪談中,姜文訴說了他跟母親的小故事:他考上中戲,興衝衝地告訴母親,母親把通知書往旁邊一扔,說你看你衣服還沒洗呢。姜文就去洗衣服了……後來他出名後,給母親買了房,母親也不願意去住。姜文似乎不論怎麼討好母親,母親都不會認可他,不會為他開心。
  • 不完美的她:同樣受到父母心理暴力的你,有沒有變成討好型人格?
    是不是只有順從,媽媽就會給她多一些關懷和愛呢?蓮生看到白色連衣裙瑟縮在牆角二、很難拒絕別人,即使對方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也會硬著頭皮接受>討好型人格最大的特點就在於,過於重視他人感受而忽略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就好像這部劇中,當小姨給蓮生帶來一條好看的白紗裙時,即使蓮生想起之前受過的傷害內心十分害怕,但是仍然對小姨說喜歡這條裙子,看著縮在牆角的蓮生真是讓人心疼。
  • 心理學:不敢活出攻擊性的人,其實是不能為自己而活的人
    如果這些生命體驗都是被動參與的,或者都是別人意志的結果,那麼這個人就沒有在做自己;相反,如果這些生命體驗都是我們主動參與的,是自己選擇的結果,那麼無論生命體驗是快樂的還是憂傷的,我們都是在做自己。 這說明,成為自己或做自己,和我們的感覺、意志有直接關係。
  • 不討好別人,但人緣很好的3大星座
    他們能力強,有把控全局的能力,往往是別人求他們。獅子座人以其出色的能力,贏得了不少人的好感。其實我們當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傾向於與強者靠近,想像著在關鍵時刻,他們能幫助自己渡過難關。而獅子座人就是生活中的強者,一般來說他們擁有更多的資源,會吸引不少人。總之,獅子座人不喜歡討好人,但由於其出色的業務能力,往往擁有很好的人緣。
  • 獅子與水瓶,一輩子都不會低頭,每一天都活出自己的驕傲
    但是,也有一些人正好相反,他們自大自大,從不願討好別人,只會堅持自己的原則,從不會卑躬屈膝,對他們來說,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靠實力說話,不願拍馬屁,不願走後門,取得成功,這樣的成功他們寧願放棄。在這裡,我們將分享一些拒絕低三下四、無人能降的星座。
  • 「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好」:自我認同感低的人,如何提高自信?
    人可能會覺得,自己還在學習的初級階段,沒有能力去完成一個未知的任務,和優秀的人比,自個兒差得太遠了。害怕嘗試,害怕被鑽空看到自己的不足,就搶在別人的前頭先自我否定,減少他人否定帶來的傷害。自我否定會讓人覺得舒適,這種舒適就是慣性思維裡的穩定性釀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