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凡事不願意麻煩別人、不好意思拒絕人,是種非理性行為

2021-01-10 學習委猿

老張的工作能力極強,經常能高效完成老闆安排的工作,提前上交任務給老闆,請示新的工作,老闆通常會讓他先協助同事的工作,或是安排些新的任務下來,他都一一積極配合,這讓他屢屢在會議上受到領導的表揚,私下也常收到同事的感謝,老張很開心,他覺得自己在辦公室裡備受認可。

好景不長,老張開始感受到壓力,領導每次都安排比別人更多的工作給他,同事經常一遇到事情就找他幫忙,老張已經有好幾次未能及時完成領導的任務。他深知不能再這樣下去,一定要跟領導好好談談,要拒絕同事的求助,可是領導和同事一開口,拒絕的話就說不出來。

想找個同事幫忙下吧,結果一看大家都有事情做,他又不好意思開口麻煩別人。這個月的績效考核,他終於排到墊底的名次,再這樣,離末位淘汰就不遠了。

職場上如老張這般情況的人不少,常因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而困擾,因為不願意麻煩別人而搞得自己焦頭爛額,《九型人格》一書中將這種性格特徵的人歸類於「給予型人格」,健康狀態下的給予型人格重視人際關係、樂於助人、討人歡心,不健康狀態下的給予型人格則過於關注他人的需求而忽視自己的需求,為迎合他人而失去自我,正如疲於應付老闆和同事的老張。

所謂「凡事有度,過猶不及」,每個人格都有其優劣點,如給予型人格能站在他人立場看問題,有愛心和奉獻精神,十分重感情,容易贏取他人的認可,這些都是優點。

當我們陷入不健康狀態時,要做的不是全盤否定自己,而是學會自我調控, 把「缺陷」調整到合理的範圍內,不因拒絕別人而猶豫,不因麻煩別人獨自苦幹,可從三個角度下手。

【一】不放大拒絕的影響

由於成長環境的影響,給予型人格內心往往比較敏感,缺乏安全感,使得他們很重視人際關係,過度解讀來自他人的認可,為此不惜犧牲自己的需求。職場上亦是如此,因此他們不敢拒絕別人,也不敢麻煩別人,生怕因此引起他人的不愉快,破壞了和諧的人際關係。

實際上適當的拒絕不但不會引起他人的不悅,凡事說清楚才能促進彼此尊重,否則就會刷新自己的交往底線,被他人輕視。

【二】關注「事」,而不是關注人

給予型人格太過於關注他人的情緒和認可,而忽略了「事」才是職場的核心,只有把工作做好,展現自己的價值,我們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可,別人主動接近我們,而是淪為我們低聲下氣討好他人。

做職場上,給予型人格要學會適當忽視他人給自己帶來的影響,更關注於工作上。

【三】認識自己真正的價值

給予型人格常常為了滿足別人各種各樣的需求,而扮演各種角色,迷失自我。在職場上,我們要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價值,搞清楚兩個問題,「自己更擅長什麼工作」「哪些工作能發揮我的價值」,他人求助時,自己擅長的且能發揮價值的工作,可多幫忙,反之適當拒絕。

對自己不擅長但又不得不做的工作,要懂得去麻煩別人,如此才能提高我們的效率,產出更好的價值。

每日更新、只說職場:

相關焦點

  • 有心理學家指出:不好意思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特質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在我們周圍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非常獨立,從來不去麻煩別人:上學的時候,自己有些題目不會做,明明同桌就是個學霸,但是還是不好意思問人家,總以為自己會耽誤了同桌學習;上樓的時候有很多東西要搬,旁邊就有個現成的「大力士」,而你就是不好意開口去讓人家幫你
  • 俗話說:「求人不如求己」,如果經常麻煩別人,會討人喜歡嗎?
    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人都開不了求別人幫忙的口,甚至找別人幫忙這個想法,只存在腦海一秒,下一秒就自己去解決了。 其實,這種人就存在於我們身邊,無論大事小事,這種人都覺得,自己能做好的事情,根本沒必要去麻煩別人,而且麻煩別人還會欠下人情。 為什麼會不願意去尋找別人幫忙?
  • 心理學:不願意麻煩別人屬於一種人格缺陷,請遠離他們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生活中有這樣一些人,即使你與他們相識已久,甚至是很好的朋友,但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仍然不會願意來麻煩你。在許多人看來,這些小小的請求只是舉手之勞,而他們總是怕麻煩別人。當對別人提出請求時,心中總會十分糾結與難堪、害怕麻煩他人,導致他人厭煩。
  • 「不好意思,我拒絕……」
    可他的課表滿滿當當,騰不出一絲空閒。他想拒絕,話掛在嘴邊,又不好意思說出口。他怕人恥笑,更怕人藉機站在道德高地對他口誅筆伐……一個勁地說「好」,小王很是痛苦,可現實卻讓小王無可奈何。童言無忌,終究是奢望。
  • 人在什麼時候會產生非理性行為
    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其實都蘊含著經濟學、心理學甚至社會行為學道理。今天我們要講的內容是 「行為經濟學」,它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分支,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人的經濟行為。傳統的經濟學假定人們都是理性的,而行為經濟學卻恰恰指出了人「非理性」的一面。我們先來看看:人在什麼時候會產生非理性行為?
  • 認知行為治療法在處理服務對象非理性思維的介入探索與案例分析
    認知行為治療由美國精神病學家、臨床心理學家A.T.Beck在20世紀60年代發展出的一種有結構、短程、認知取向的心理治療方法,主要針對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認知導致的心理問題。 它的主要著眼點,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認知問題上,通過改變患者對已、對人或對事的看法與態度來改變心理問題。
  • 不好意思拒絕別人,是一種病,你別不信,很多人都有這種病!
    工作中有些人,只要是同事要求他幫忙的,他一律不會拒絕,在旁人看來,他人很好,叫他幫忙都會來者不拒,久而久之,同事一有什麼事,都喜歡叫他去幫忙,起初他還挺樂意,時間一長,很是反感,可是卻又不好拒絕,怕傷了感情,其實這種不好意思拒絕別人,是一種病,時間長了,還不好治,一治準受傷。
  • 《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本書引用了日常生活中的大量案例,指出人都是非理性的,會因為環境壓力、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的錯位等原因,做出非理性行為,從而付出金錢、時間等代價。實際上,非理性是可以預測的。理解非理性的原理,可以幫你更好地了解自己,做出正確選擇。這本書的核心內容:用行為經濟學思維,詳細分析非理性行為的發生現象、產生原因,並提出避免對策。
  • 人為什麼有時會做出非理性行為
    人有時會做出很多非理性的行為,小到罵人打架和造謠自殺,大到貪汙詐騙與殺人越貨,甚至還有更加殘忍禽獸不如的行為。大多數人事後都會追悔不及,可是世上沒有後悔藥,開弓沒有回頭箭。小錯誤可以懺悔改正,但違法犯罪的事情可就要接受法律的制裁,甚至有的必須要用生命來贖罪了。
  • 非理性的積極力量:理解非理性之後,做出理性的決策
    一個多世紀以前,心理學家羅伯特·亞爾克斯和約翰·多德森對上述基本課題做了不同形式的實驗,以求得出關於實驗白鼠行為的兩個答案:第一,它們的學習能有多快;第二,更重要的是,電擊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勵它們加快學習的速度。我們很容易就能推斷,隨著電擊強度的提高,實驗白鼠受到的學習激勵也相應提高。當電擊程度非常輕微時,白鼠不過是慢慢走開,偶爾一次小小的電擊不會造成痛感,也不會產生激勵作用。
  • 情商越高的人,越懂得「麻煩」別人
    不僅在見面時主動和他打招呼,還表示願意為他提供幫助,兩人也因此成為了好朋友。 富蘭克林把這段經歷歸結為: 「相比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會更願意再幫你一次。」
  • 害怕拒絕,擔心得罪人,只說明你不懂拒絕的方法
    它被心理學家定義為「有效拒絕的一秒」。為什麼只是停頓一秒,就能起到奇效呢?經過多年的跟蹤研究,社會學家傑斐遜從數量眾多的交談案例中發現,如果誰在交談時,停頓超過一秒,就會給人「被拒絕」的感覺。這種「被拒絕」,會被解讀為「不認可」「不想聊」和「不接受」。這種停頓用在請求時,尤為明顯。因為,請求者一般都是興匆匆地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所以,一旦對方表現出了猶豫或沉默,那麼請求的人就會產生心理落差,改變自己的思維路徑,朝完全相反的方向思考,覺得沉默代表了拒絕。
  • 心理學意義上的非理性行為
    生活中的我一直以為自己還算是理性的一個人,但是我真的是一個比較理性的人麼?今天就了解一些心理學上認為的非理性行為。心理學認為我們的非理性,一般都來自於我們的自戀和全能自戀。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今天我們具體說說這三種心理學上的非理性行為。
  • Z博士的腦洞|行為經濟學告訴你: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行為
    在實至名歸背後,是方興未艾一直不被「主流化」的行為經濟學。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一次給了個心理學家,行為經濟學的代表人物Daniel Kahneman,而且他沒受過正兒八經經濟學訓練。從此,行為經濟學不再是古典經濟學大師們和追隨者們嘲笑的對象,而是登堂入室。 行為經濟學是什麼呢?既然它是個「離經叛道」的玩意兒,那不妨先看看與之「對立」的權威傳統經濟學理論是什麼。
  • 42%美國人拒絕接種疫苗|耶魯大學心理學家:不確定性讓人變得自私
    接下來,我們將主要參考這份研究文獻,從心理學角度為讀者們分析為什麼有的人願意接種疫苗,有人卻十分抗拒。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接種疫苗產生的不確定性影響人們的接種意願Savulescu教授指出:當個人選擇不接種疫苗時,這個人會認為自身行為對集體和他人產生負面結果的可能性極低,自己的行為對最終結果的影響力微乎其微,因此不願冒個人風險而實現社會的集體利益[3]。也就是說,根據人們的直覺判斷,他們有十足的理由不接種疫苗,因為他們自認為自己不會給他人和社會造成負面影響。
  • 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 01-03《科學與人類行為》(上)
    斯金納始終是個很迷戀精確和可預估的心理學家,所有不能量化的依據在他眼中都是不可靠的,所以在行為科學的操作定義中是拒絕一切非物理可計數數據的。但我們作為人又都很清楚絕大多數情況下自己似乎並沒有對自己的行為很負責任的進行評估後才採取行動,這樣做要麼是沒有必要的要麼是來不及的。同時還有很多的情況我們十分享受那種模稜兩可的感覺,包括曖昧、猶豫、彷徨等等都是我們可以樂在其中的不可測量狀態。
  • MBA讀書 || 非理性陷阱——閒聊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
    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多次青睞行為經濟學,這是因為行為經濟學在研究經濟問題的過程中,特別關注「人」自身的因素,充分考慮了非理性的、有情感的、受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影響,甚至支配了「有血有肉」的人。而《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一書最大的特點在於摒棄了經濟學中大量數理模型和經濟學術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讀者在快樂的閱讀中感受到行為經濟學獨有的魅力。
  • 永遠不要和別人解釋你自己,凡事不強求,關係不將就
    針不扎在自己身上,體會不了那種徹骨的疼痛,那些沒有禮貌對別人品頭論足的人,他根本就不在意你。永遠不要和別人解釋你自己,凡事不強求,關係不將就!春種夏生長,秋收冬來藏。該到哪季來,必做哪些事,從不在人言,獨自勤為伴。06這世上,總有人愛你,也總有人恨你;總有人幫你,也總有人踩你;看淡、想開就好。人活著,做不到盡善盡美,就做個真實的我;無法面面俱到,就隨遇而安。你比別人優秀一點點,別人會嫉妒你;你比別人優秀許多,別人才會敬佩你。
  • 非理性行為的法和經濟學
    尼採曾說:「事物的非理性表現不是對其存在的否定,而恰恰是其存在的條件之一。」    自從亞當斯密對「看不見的手」進行闡述以來,經濟學的發展方向就一直被信奉理性選擇的經濟學家們所引導。這些理論家堅信,在一個自由社會中,對自利這一目標的追求是人類進行選擇以及走向繁榮的原因。
  •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凡事追求簡單
    簡單就是幸福,簡單就是安寧,想要提高生活質量,凡事便求素與簡。所以現在斷舍離才會那麼流行,不只是物品,自己的雜念也要清除。古人云:「大道至簡」,丟掉不必要的東西,才能得到精神上的自由。2、培養獨立思考能力那些愛面子的人,普遍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也懼於和別人不同。他們總是把別人的意見當作意見,把別人的看法當作絕對。若他人都說你不好看,你便覺得自己難看,每天背著許多包袱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