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分析:如何停止取悅別人?

2020-11-24 前瞻網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IDG君 來源|DG資本(ID:idg_capital)

IDG君寫在前面:

有意無意地試圖討好身邊每一個人,想要讓別人對自己滿意;覺得沒有選擇,只能不斷地迎合別人的期望。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是一種「很有問題」的心理狀態。

「討好者」會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藏在內心深處,不能勇敢而有力地表達自己的訴求;這樣的人,表面像是一個完美的「好人」,但內心卻堆積了不滿,憤怒,甚至怨恨——不斷進行痛苦的自我攻擊。

尤其是在職場中,對於許多人來說,即使意識到「討好型人格」這個問題,我們可能也很難改變自己的行為。

而這種心態的來源是什麼呢?如果你已經意識了自己是一名「討好者」,那麼你還能從這種心態中走出來嗎?答案是可以的。

心理學上,將「總是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努力地讓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高興」的個體稱之為討好者/取悅者(people-pleaser)。

討好者總是在不自覺地取悅著其他人,主要有以下表現特徵:害怕拒絕別人;害怕被別人拒絕;幫助別人時比做自己的事情還要謹慎;不敢要求別人;擔心冷場而主動找話題,但又擔心引起別人的反感;不敢表露出負面情緒,害怕影響別人;遇到什麼事都一忍而過;心理敏感,怕得罪別人。

心理學家Jay Earley認為,討好是一種人格模式,這意味著,一個討好者可能會在生活的很多方面討好他人,但也有可能只在某些情況下才會去討好。就像身體裡有一個「討好模式」的開關,會被某些人和事觸發。

比如,他們可能會為了完成同事拜託的事情而晚睡幾個小時,即便這完全不是他份內的事;但在愛情中,他可能不會遷就另一半的各種要求。

取悅別人的人通常覺得他們別無選擇,只能迎合別人對他們的期望。然而,他們將秘密全都藏在心裡,有時還有危險的保留意見和怨恨。他們表現得像完美的同事/朋友/愛人,但他們的真實感受卻沒那麼熾烈。他們對自己排斥的安排表示贊同,他們沒能在適當的時候勇敢地、有力地表達出來,從而讓周圍的人無法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

雖然看起來,喜歡幫助別人、性格溫和,被當做好人似乎不像什麼壞事。但實際上,過度討好在很多方面都會對一個人造成不良的影響——對於取悅他人者和他們的取悅對象都是如此。

▌ 取悅他人的不良影響:

a. 自我消耗增加,限制自我成長。討好者的生活幾乎都被他人佔據。他們不得不壓縮自己的個人時間,或者無法按時完成自己手頭的事情、不得不為他人的事情奔忙,身心俱疲。比如說在工作中,他會承擔過多的工作職責,這不僅會增加工作負荷,而且還會使他產生怨氣、倦怠,影響工作效率,從而適得其反。

同時,討好者的行為是基於對別人感受的揣測做出的,而不是根據自己的需求,所以不能體會到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b. 人際關係更加脆弱,社會存在感薄弱。討好者的人際關係是靠著一味的遷就和取悅建立起來,一旦面臨衝突或是取悅的戛然而止,人際關係就會不堪一擊。此外,由於從不抱怨或爭論,很少表達自己的意見與看法,個體往往受到他人的無意識地忽略與無視。

因此,長此以往會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可能還會令他們失去職場的競爭優勢。

既然這樣,我們勢必要找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並加以修正。任何事事出必有因,其實取悅他人的人,他們違背自己的意願是有深層次原因的。他們不是為了佔優勢,而是因為他們害怕別人會不高興。

▌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況:

想要理解或者是同情取悅他人者,我們需要看看他們的過去。心理學家在研究這個群體過往的經歷後得出的答案就是——恐懼。這種恐懼源於人小的時候。基本上涉及到與人相處的早期經歷,大多是與父母相處的時候。

如果遇到了脾氣暴躁,或者內心脆弱的父母,孩子必須要不斷地迎合,才能讓自己生存下去。小孩子從思維方式上,就放棄了「我想要」,而選擇了「我如何迎合」——這種思維方式會延續到人長大以後,不敢跟人發生矛盾,不敢被人討厭。一旦察覺到人際關係的危機,就會被生理性的恐懼淹沒。

為了生存下去,對於別人希望他們做什麼說什麼,他們需要做出敏銳的反應。「我真正想要什麼」這個問題已經變得次要,取而代之的是在一個比這重要的多的優先事項,他們絞盡腦汁地去猜在那個時候他們賴以生存的那些人的想法。

但有時候,他們並非只是處於恐懼而撒謊,也常常是出於對深愛他們、但在某些方面很脆弱的人的愛。他們撒謊是為了不讓自己的父母再次發生爭吵,希望讓抑鬱的父母保持好心情,避免給已經非常艱難的生活增加更多負擔。他們不能給他們所關心的、本就脆弱的人添亂。

知道了成因,那麼,該怎麼做呢?

▌ 三種心理暗示告別「取悅」:

在理解取悅者的行為起源的基礎上,處於條件反射性更強的成年階段的取悅者們,可以通過三種方式來改變這種狀態。

第一種是依靠自我提醒。明確告訴自己:我們的同事和朋友肯定與我們自己童年時期所接觸到的人大已不相同。大多數人可以不失體面地處理一些分歧、負面信息或偶爾的拒絕,而對方也不會生氣。

同時也需要從中理解,當你與周圍的人打交道時,這些個體並不能代表人類整體。

其次,你要知道你的「不敢」或許會造成更大的不便或損失。在工作中,如果選擇保留自己的疑惑或建設性的意見,這對工作的推進無益;如果你承擔過多的工作職責,沒有時間把所有精力放在本職工作上,會讓自己在專業能力提升和職場競爭力打造上滯後於他人。

而在愛情中,僅僅是因為對方離開你就活不下去而保持這段關係,這並沒有什麼善意可言,反而,你會因為我們的多愁善感而浪費他們很多時間。

必須意識到一點:你的行為會在無意中給人造成傷害。你的初衷或許是好的,但沒能更坦率地講出來,這可能會傷害到每一個人。

最後,你必須學會學會認可你自己。相信自己可以獲得自信,並巧妙地傳達你的想法與感受。幼年到青少年時期的我們,或許不知道如何表達我們想要表達的內容,不知道如何將自己的痛苦和需求轉化為語言。現在我們可以堅定自己的觀點,不過也要友善和平地表達。

你可以在說「不」的同時表達你的親切。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之下,指出對方的錯誤。即便是在你決定離開某個人的時候,也能讓對方意識到這段關係對雙方的重要性。換句話說,我們不用取悅他們,也可以惹人愛。

以下有一些技巧來幫助你克服困難,來學習說「不」的技能,打破下意識說「行「的習慣。

比方說你可以拖延時間,不要立刻答覆。這確是一個在改變初期避免我們下意識地脫口而出「好」的有效方法。你需要為自己準備幾句拖延時間的措辭,比如:「我現在不能確定我行不行,晚點再給你答覆好嗎?」

這樣一個簡單的行為能幫助打破無法拒絕的惡性循環,也能為你爭取思考和作出正確選擇的時間。

接下來,為自己爭取了思考時間的你,可以試著將給對方訴求的回應分成三種:答應,拒絕和折中方案。你需要在心裡想清楚,最好是詳細列出如果你答應或者拒絕了的話這件事會有怎樣的走向,又會對你個人造成怎樣的影響。緊接著,你可以利用「折中方案」練習說「不」。

比方說,同事有別的工作,想讓你幫他照顧完成一個著急的項目,那麼你的折中方案可以是:「我可以幫你做,但我只能做我熟悉、能掌控的那一部分」。

當你覺得無法接下任務時,最好以事實來說話,要拿具體的證據來說明自己的困難。

你要明白的是,中止取悅的循環不是要讓你達到另一個極端——對所有要求都說「不」。而是讓你能夠在面對他人的請求時更加謹慎地思考,將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真實想法也放入考慮範圍內,從而作出更理智的選擇。

最後,願每一個不忍讓他人失望的的「老好人」都能嘗試著去思考,去探索,在去除了「好人」這個身份之後,真實的你是什麼樣子的——如果不是「好人」,那你是什麼人?

相信你並不只是希望自己是一個「好人」,你希望的是你是你自己。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DG資本(ID:idg_capital)

本文來源IDG資本,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討好別人是傻子的工作取悅自己才是生活的重心
    你不必取悅所有人。我年輕的時候總是害怕被孤立和疏遠,擔心自己的形象會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總是想討好別人,委屈自己。後來經歷了很多事情,逐漸意識到世界有多大。如果有我喜歡的人,必然會有討厭你的人。你不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你,也不能讓所有人都對你滿意。生活中,有被稱為好老師的人。
  • 心理學:改變自己是「神」,想要改變別人,那是「神經病」
    改變發生於一個人成為自己的時候,而不是當他試圖成為一個他還不是的自己的時候 其實這一切的需求是:從心理學來說,人類最深層次的需求是祈求改變和掌控!
  • 我從未試圖在任何場合取悅別人,《我的世界觀》天才愛因斯坦的世界...
    原標題:我從未試圖在任何場合取悅別人,《我的世界觀》天才愛因斯坦的世界觀|好書優選 10月28日10時08分, 愛因斯坦說:「我從未試圖在任何場合取悅別人。」天才的頭腦如何看世界、構築世界觀?這一本《我的世界觀》讀懂真實的愛因斯坦。
  • |心理學:愛情中的墨菲定律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就是戀愛中的墨菲定律。1、墨菲定律墨菲定律是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一,由愛德華墨菲在1949年提出。意思是:如果你擔心某件事情會發生,那無論有多小的概率,這件事必然會發生。在愛情中就是,當你越在乎一個人的時候,你就越害怕失去。因為害怕失去,你會取悅對方,給對方送禮物、討對方開心。
  •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波紋效應:如何做別人就不和對著幹了?
    心理學是一門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讓人變得更聰明的學問,也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問。不過,要想利用好心理學,必須有一個前提:你得了解心理學。正如我們常說的,要「行」,必須先要「知」。「行」和「知」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但是只有先「知」,才能後「行」。從這一點上來說,要想把心理學當成一種工具,拿起來就用。
  • 「清華段子手」畢嘯天:「有趣」是取悅自己,「有用」是討好別人
    男生在上廁所時如何防止液體濺落腳上?秋衣秋褲怎麼穿才更加保暖?如此接地氣的話題,他卻總能用科研精神和科學知識進行闡述與研討,在為大眾答疑解惑的同時,也在用科學為你我講述著科學故事。新穎的方式,有趣的風格,讓畢嘯天這位一直想成為段子手的清華輔導員,真正的成為了一名「科學段子手」。「無用」,有時比「有用」更值得。隨著畢嘯天在網絡上面的走紅,鮮花與巴掌同時向他湧來。
  • 《如何停止不開心》:從管理自我批評開始,告別不開心
    在《如何停止不開心:負面情緒整理手冊》一書中,作者安德烈婭·歐文指出,我們之所以不開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經常批評自己。也就是來自內心的自我批評,讓我們覺得不開心。《如何停止不開心》回想我們的經歷,是不是在事情發生後,我們的內心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聲音?其中有一個非常強烈的聲音,它通常會說類似「你怎麼這麼笨」「你為什麼這麼粗心」「都是因為你不好,所以別人才這麼對你」這樣的話。
  • 如何走進別人的心裡?能夠讓人對你產生好感的3個心理學效應
    很多人學習心理學的動機非常單純,就是想要利用一些心理學知識讓別人喜歡自己。是的,有許多有關人際吸引的心理學研究,能夠讓我們在人際關係中,不動聲色地掌握到社交的主動權。「催眠」被很多人認為是一門遠離生活的玄學,可實際上,「催眠」現象在生活裡是無處不在的,因為潛意識的變化往往是一個人無法清晰的意識到的。
  • 不為人所知的14種心理學現象。2021年有沒有你需要的?
    聽到「心理學」可能會給人一種生硬的印象,但實際上它隱藏著很多解決身邊問題的提示,如如何變得幸福,成功的秘訣,交流的技巧等。也有很多讓人不禁佩服的有趣的東西。本文將介紹美國心理學家研究出的,14種不太為人所知的心理學現象,新的一年,有沒有你用得到的呢?
  • 心理學測試:主動讓路或等別人給自己讓路,暴露一個人怎樣的性格
    心理學之問:你會給別人讓路嗎,讓路這個細節暴露了你的什麼心理大家好,我是實踐派心理學—平易。我的心理學信條是:只有真正能解決實際問題並經過實踐檢驗的,才是好的心理學!十五年前,那時我剛剛從事心理培訓工作不久,在一次培訓課某天晚上的分享總結會上,一位學員向大家提了一個問題:如果你正在走路,正巧迎面走過來一個人,你們會不會給對面的人讓路?
  • 心理學圖書的跟風現象及對策分析
    不過,一個題材火了,跟風之書很快不計其數,這幾乎成了國內出版界的慣例,心理學圖書尤甚。一度無數奶酪、一時皆談加西亞的「盛況」想必還歷歷在目。拋開勵志成功學是否屬於心理學這個偽命題不談,其造成的圖書內容重複粗糙、資源浪費等問題是不爭的事實,下面以微表情類圖書為例簡要分析。
  • 如何讓別人喜歡上你?心理學大招:善用「錯誤歸因」
    其實,讓別人喜歡上你,是有技巧的。學會了,愛情的緣分不靠天給,可以靠自己去創造。如果你有喜歡的人,與其苦苦暗戀、單戀,不如主動出擊,去讓對方喜歡上你。怎麼才能讓心儀的人喜歡上你?心理學家的大招:善用「錯誤歸因」。
  • 《如何停止不開心》:人生中的那些情緒失控,都來自內心的羞恥感
    《如何停止不開心:負面情緒整理手冊》(How To Stop Feeling Like Sh*t: 14 Habits that Are Holding You Back from Happiness) 一書的作者安德烈婭·歐文(Andrea Owen) 在書的前言中介紹了自己曾經經歷的人生低谷:在她懷孕的時候,同時經歷了失業、被拋棄、無家可歸,在這種最需要幫助的情況下,
  • 動漫分析帝怎樣煉成?看動漫用分析心理學MBTI解析水到渠成
    ヽ(ー_ー)ノ點擊上方關注,獲取更多精彩內容有些漫友可能曾經目睹過有研究僧使用分析心理學MBTI分析某部動漫,看完覺得特別高大上,心中對動漫分析帝佩服不已,恨不能將雙膝獻上。那麼,MBTI分析動漫的原理究竟是什麼呢?
  • 如何停止過度思考?
    如果停止思考,我們將沒有農場、書籍、文明等一切現在美好的事物。然而有時候,我們會過度思考,導致自己產生許多不必要的焦慮,所以今天我們就要來看看如何去除那些惱人的想法,並讓自己的大腦安靜一些。就像解決大多數問題的步驟那樣,第一步,我們要察覺問題的存在,你要知道當你感到焦慮時有可能是因為你的內在問題而非外部問題。
  • 胡歌:追求生命的「意義」,永遠在路上:先知先覺性格心理學之INFJ
    作者:本人周雲騫 十年的超心理學愛好者,也是一名心理諮詢師,熱衷公益的社會工作者,《超心理》——生命這齣戲是我立足於心理學普及的自媒體號,堅持每天寫原創文章,希望能和每一位心理學愛好者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 2019心理學考研:七大實驗分析
    ▲心理學七大實驗之期待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Effect),也有譯「期待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   暗示在本質上,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心理學?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心理學理論?
    人人需要心理學那麼,學習好了心理學有什麼作用呢?注意,是學習「好」,而不是囫圇吞棗的亂學,那樣不如不學,反而會誤導自己也誤導別人。學習心理學的作用還是很明顯的。心理學這個時候就有用了,它首先會給你緩解壓力。心理學讓你很快的作出分析,我哪裡出問題了,我的情緒為什麼這樣低迷,我該如何的對症下藥,我該如何的緩解壓力,我該如何的調整好我的心理狀態,我該如何判斷我的心理出問題了,要不要去看醫生?據統計,學習了心理學的人,一般收入更高,身體更健康,生活的更加輕鬆。
  • 假如人生有選擇,這本心理學書籍告訴我們,如何改善人際關係
    ……但是我們選擇不了環境,也不能控制別人。我們能夠改變的只有自己,這就足夠了。《選擇理論》一書用新奇的理論、大量心理諮詢案例和學校教育等實踐項目顛覆我們的固有印象,教我們如何靠自己走出心理困境,通過選擇理論實現人際關係的革命。《選擇理論》的案例和實踐項目全部來源於作者威廉·格拉瑟的親身實踐。
  • 請停止在意別人的想法-虎嗅網
    為了能夠待在部落裡,我們的祖父必須要融入「其他人」,並且最好還要取悅那些「在上位者」。所以,相對的,對他而言,最糟的情況就是:有人開始交頭接耳地說一些他的壞話:像是「他很煩人」、「他做事沒有效率」、或是「他很奇怪」——這些有可能會讓人們不喜歡他的閒言閒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