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帝雉」嗎?這個名字是日本天皇給取的,其實它們的真實學名是「黑長尾雉」。它們的一生很傳奇,輾轉幾個國家,不過最終還是回到了自己的本土國家。
90多年前,一位英國採集鳥類標本的高手來到臺灣山區,巧遇一群山胞,發現他們頭飾上有兩根大約長50釐米的黑色羽毛,泛著不規則斑點。這位英國人雖然走遍千山萬水,但卻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特殊的羽毛。後來,他花了點錢,才從山胞頭飾上「摘」下羽毛,並很送回英國。經有關科研人員競相研究,研究報告表明這羽毛的「主人」是一種新鳥種,於是引發了許多鳥類家對這種神秘鳥種的莫大興趣。過不多久,這位英國人又到臺灣繼續尋找,誰知卻被日本人拔得頭籌。第一隻活的帝雉終於在臺灣阿里山塔山附近被捕獲,日本人立即將這一珍稀品獻給天皇,取名「帝雉」,而它的學名應該是黑長尾雉。
那為什麼帝雉能被稱之為「帝」呢?鳥類中的雉在外表上與家雞十分相似。可是,家雞有冠,而雉沒有冠,且雉的尾巴較硬較長。帝雉有一張紅紅的臉,渾身是漂亮華貴的深藍黑色羽毛,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極富層次變化,加上一條黑白相間的長尾巴,看來氣派十足。黑白色的長尾是這種鳥最大的特點。既然是「帝」,當然不能隨隨便便拋頭露面,必須花九牛二虎之力登高尋找它,上了山以後,還得看它肯不肯賞臉。通常,帝雉在臺灣省投縣望鄉通往八通關的大林道發現較多。這裡是落葉松和高山箭竹混雜的斜坡,陡坡險峻,竹林屏障,人們是很難踏進它的王國裡的。為什麼帝雉喜歡「躲」起來呢?據臺灣師範大學生物學家呂光洋教授的解釋,大自然中同類的生物為了避免覓食競爭,大多會自行佔據地盤。臺灣共有3種雉,而帝雉因為安靜、少聲的性格就被「逼」到了高海拔的山上去了。
雖然它不喜歡鳴叫,但也不是啞巴。在交配繁殖的季節裡,雄帝雉就會「咯咯、咯咯」地唱起情歌傾訴衷曲,以求吸引異性的青睞。3~7月是帝雉的繁殖時期,通常一隻雌帝雉每年產蛋3次,一次可以孵出15~20隻小帝雉。初生的帝雉到了5個月大便可以自己去尋找食物,兩歲以後就算「長大成人」,可以找對象交配了。帝雉習慣在黎明或薄暮時分到森林或草原上覓食,食物包括草莓、蕨類、竹筍等植物和昆蟲。可憐它們不知道「美麗也是一種錯誤」。自從人們看上它的外表以後,便利用它們離開灌木叢覓食的時機,在它們經常出沒之地設下陷阱。在日本人佔據臺灣的歲月裡,他們喜歡養帝雉供觀賞之用,所以大量捕捉,使之成為階下囚。又因為帝雉是佐餐的高級野味,蛋白質的補充品,當地人也大肆捕殺。為此,野生帝雉數量銳減,已經十分稀少。
非洲肯亞的一個博物館裡,陳列著全世界瀕危、絕種的野生動物圖片,我國的帝雉也在其中。在這張圖片下面有這樣一段解說:「這是一種產在臺灣的特有珍禽,英國人曾在英國繁殖成功,並將其送回原產地,可惜由於當地政府的漠視和人們的無知,它們在臺灣的命運岌岌可危。」日本NHK電視臺曾經派人專程來臺灣拍攝帝雉在野外的鏡頭,他們煞費苦心,絞盡腦汁,到頭來也是無功而退。一般人要觀賞帝雉的尊容,只能跑到動物園和私人鳥園裡。目前,野生帝雉的數量雖然沒有確切的統計數字,但是在1966年世界鳥類保護協會印行的《紅皮書》中,就將臺灣特有的帝雉列入瀕危物種,我國也已將此鳥列為一級保護動物,希望當地民眾認真加以保護。
結語
後來,日本的帝雉繁殖專家將多年前從臺灣「移民」過去的帝雉,經過6代人工繁殖培育出來的「超級寶寶」又送給了臺灣,這些帝雉被飼養在臺灣圓山動物園。目前,人工飼養數約有2000隻。希望這些中國特有的珍禽能通過放養重返家園,在原來的野生環境中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