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動碰靜的彈性碰撞:
說明:當m1<<m2時,v1』=-v1、v2』=0。桌球碰地球就屬於這一情景,地球幾乎不動,桌球以原來的速率返回。
(2)動碰動的彈性碰撞:
兩個方程移項:
作比可得:
即:
如果以2為參考系:其中(v10-v20)可以看作是1相對的初速度,(v1-v2)是1相對的末速度。就像下圖中站在被碰球上的小孩,他會感覺自己是靜止的,而桌球向自己飛來的速度是(v10-v20),反彈後的速度是(v1-v2)。
從(3)式可以看出,在該小孩眼裡:他感覺桌球還是以原來的速率返回。
引力彈弓效應
「引力彈弓效應」是指在太空運動的探測器,藉助行星的引力來改變自己的速度。探測器接近行星時,和行星雖然沒有發生直接的碰撞,但是分別因萬有引力作用改變了速度,相當於完成了一次「彈性碰撞」。
例題:如圖(1)(2)所示,以太陽為參考系,設行星運動的速度為u,探測器以初速度v0分別從行星運動的反方向或同方向接近行星,在圖示的兩種情況下,探測器在遠離行星後速度大小分別為v1和v2。
(1)
(2)
以行星為參考系(行星上的人看探測器):
情景(1)中,探測器靠近的速率為(v0-u),遠離的速率為(v2+u),根據彈性碰撞規律可知v0-u=v2+u,解得v2=v0-2u,小於v0;
情景(2)中,探測器靠近的相對速率為(v0+u),遠離的相對速率為(v1-u),根據彈性碰撞規律可知v0+u=v1-u,解得v1=v0+2u,大於v0 ,即出現了引力助推效應(引力彈弓效應)。
有同學可能會問:加速總是需要能量的啊?情景(2)中這個探測器被加速的能量是哪裡來的呢?其實它的能量就是來自於行星,在相互作用的「碰撞」過程中,行星的一部分能量轉移到了探測器上;由於行星的質量遠遠大於探測器,這一點能量的損失對行星的速度幾乎沒有影響,但是卻可以讓探測器獲得很大的速度增加。
《流浪地球》
在《流浪地球》中,地球是依靠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進行加速的。木星的質量是地球的318倍,地球向著木星運動時,地球利用木星的萬有引力作用、從木星「偷」一點兒能量,使自身獲得很大的速度增加,將它甩向下一個目標(但是木星幾乎沒什麼感覺)。
【圖片來自網絡】
引力助推效應的應用
引力助推(引力彈弓)既可以加到很快的速度又可以節省燃料,這已經不是只存在於科幻電影中,而是早已經被人類掌握了的空間技術。第一艘成功使用引力彈弓的探測器,是水手十號(1974年)利用金星來減速;最著名的利用引力彈弓的探測器:旅行者一號(1979年、1980年)利用木星與土星的引力加速。
當然,這項技術也存在局限性:主要局限是行星和其他大質量天體並不總是在助推的理想的位置上,另一局限是提供引力助推的行星的大氣,靠的太近就會反而被大氣的摩擦減緩速度。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搜索相關的資料,期待與你進一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