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速度不夠,如何給太空飛行器進行加速?引力彈弓效應的加速原理

2020-12-03 科學信仰

在宇宙探索的過程中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速度。

人類對宇宙的探索腳步能夠邁到多遠,完全取決於人類所能夠達到的速度。比如,人類想要將人造衛星送入地球軌道,讓其圍繞地球平穩運行,就必須要達到第一宇宙速度,也就是每秒7.9千米;如果人類想要發射一顆火星探測器,那就需要徹底擺脫地球引力,也就必須要達到每秒11.2千米的第二宇宙速度;如果人類想要把航天探測器發射到太陽系之外,去見證太陽系以外的世界,那就需要擺脫太陽引力場的束縛,也就必須要達到第三宇宙速度,每秒16.7千米。

總而言之,要擺脫一個引力場的束縛,就需要達到一定的初始速度,越強的引力場,想要擺脫,所需要的初始速度就越大。

在現實之中,太空飛行器發射的時候是很難達到這麼高的初始速度的。

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受限於人類現有的科學發展水平,另一個則是要考慮燃料的節約問題。想要提高太空飛行器的發射速度就勢必要消耗更多的燃料,而攜帶更多的燃料又會增加運載火箭的負擔,所以在實際的航天工程中,往往發射的初始速度並不高,達不到擺脫相應引力場的要求,但是這些太空飛行器會在進入宇宙空間之後進行加速,而為這些太空飛行器加速的就是宇宙中各種各樣的天體,而這些天體之所以能夠成為加速器,就是源於引力彈弓效應。

以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為例,它就是利用了地球的引力彈弓效應進行加速,因為搭載嫦娥四號的長徵三號乙型運載火箭的初始速度不足以將它送入月球軌道,所以在發射升空之後,利用了地球的引力彈弓效應實現了加速,最終成功進入了月球軌道。

那麼引力彈弓效應到底是怎麼回事,它的加速原理是怎樣的呢?

首先,我們引出一個概念,那就是彈性碰撞。假設有一面牆,我們向牆上投擲一枚石子,石子撞擊牆壁後反彈,在不考慮空氣阻力以及引力影響的情況下,這枚石子在撞擊前和撞擊後的相對速度應該是相等的,也就是說這枚石子投擲出去的時候是每秒2米,那麼撞擊牆壁後反彈回來的速度也應該是每秒2米。

當然,牆壁是不會動的,我們現在把牆壁換成一輛正在向我們駛來的汽車,它的速度為每秒10米,我們向它投擲石子,因為石子與汽車的運動方向是相對的,所以它們的相對速度就是10+2=12m/s。當石子撞擊汽車反彈之後,它與汽車的相對速度依然是不變的,但此時石子與汽車的運動方向是相同的,所以石子的速度就是10+12=22m/s,石子的運動速度是22m/s,而汽車與石子同向運動,汽車的速度為10m/s,所以二者的相對速度仍然是12m/s。這就是彈性碰撞原理。

由彈性碰撞原理可知,石子投擲出去時的速度為2m/s,碰撞之後,由於彈性碰撞原理,碰撞後的石子的速度變為了22m/s,速度大幅提高了。

為什麼要講彈性碰撞原理呢?這是因為引力彈弓效應與彈性碰撞原理極為相似。只不過引力彈弓效應並沒有發生真實的碰撞,而是利用了天體的引力效應。以地球為例,地球的運動速度約為30km/s,假設一個運動速度為5km/s的太空飛行器以與地球運動方向相對的方向進入地球引力範圍,那麼此時它與地球的相對速度為35km/s,當它繞行地球之後,以與地球運動方向相同的方向離開地球時,它和地球之間的相對速度是不變的,仍然是35km/s,但此時地球與太空飛行器在向同一個方向運動,所以要保證兩者的相對速度仍為35km/s,此時太空飛行器的速度就等於兩倍的地球速度加上太空飛行器的速度,也就是30+30+5=65km/s。這就是引力彈弓效應的加速原理。

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由於每個天體的質量和速度都不相同,太空飛行器進入天體引力範圍的角度也不一樣,所以所獲得的加速效果自然也就不盡相同了。

曾經在1977年的時候,通過觀測和計算發現,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運行到了太陽的同一側,如果此時發射太空飛行器就能夠依次利用這幾個大質量的氣態行星進行加速,是人類衝出太陽系的好機會,於是旅行者一號和二號依次發射升空了。當時旅行者二號航行到木星附近的時候,速度只有大約10km/s,而在利用了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加速之後,在離開木星的時候已經具備了35km/s的速度,遠超第三宇宙速度,現在它已經運行到了距地球200多億公裡的地方。引力彈弓效應其實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被發現了,最先提出這一概念的是前蘇聯的科學家尤裡,不過當時還無法對引力彈弓效應進行驗證和計算,直到1961年,科學家米諾維奇才利用計算機對引力彈弓效應進行了精確的計算。

相關焦點

  • 木星引力很大,是優質的加速器,引力彈弓效應是如何進行加速的?
    木星是一顆大質量行星,擁有很大的引力,所以是一顆非常優質的加速器。迄今為止,人類為了探索更為遙遠的宇宙空間,已經向太陽系外發射過很多太空飛行器,其中最著名的有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先驅者號等等,而這些太空探測器無一例外都利用了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進行加速。
  • 引力彈弓只是加速運動?它能做的還有很多
    我們還可以從身邊找到許多類似的彈性碰撞的例子,比如我們打球的時候,球與球拍之間就是彈性碰撞,球拍將動能傳遞給球,使它變向並加速。重力輔助的實際應用說起引力彈弓,可能是聯想到孩子們彈弓的緣故,有些人喜歡用下面的圖來表示。這張圖看起來沒問題,實際上它是違背了力學原理的。
  • 地球如何「逃離」木星?帶你了解引力彈弓效應
    原標題:地球如何「逃離」木星?帶你了解引力彈弓效應 春節期間上映的電影《流浪地球》以「硬科幻」的特點收穫大量好評。「地球想逃出太陽系,為什麼偏要走到離木星那麼近的地方去?」在看完《流浪地球》後,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電影和原著小說中都籠統地解釋了一下其中的原理——引力彈弓效應。
  • 飛行器利用星體的引力彈弓效應完成加速,能量守恆嗎?
    基本上所有的深空探測任務都需要藉助於引力彈弓效應,包括旅行者一號、二號,先驅者十號、十一號。利用引力彈弓效應可以極大的提升飛行器的速度,節省燃料,減少飛行時間。那麼引力彈弓效應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一個以公轉速度為u的行星在繞日公轉,一個速度為v的太空飛行器向它駛來,此時,飛行器相對於該行星的速度就是u+v,當飛行器飛到該行星附近,引力效應增加,使其飛行器的軌道發生偏轉時,飛行器將繞著行星軌道飛約半圈,離開環繞行星的軌道,這個時候飛行器相對於該行星的速度仍然是u+v,但是相對於太陽或者是觀測者來說,飛行器的速度為2u+
  • 雙黑洞作引力彈弓加速!這是瘋了嗎?但接近光速的加速很誘惑!
    什麼叫引力彈弓,它是如何加速的?探測器如何被加速?探測器進入行星軌道的角度與方向決定了它是來加速還是減速的,這一點必須要了解,因為引力彈弓除了加速還能減速和改變軌道方向。上圖是引力彈弓加速與計算過程示意圖,其實原理很容易理解,我們可以簡單的解釋為當探測器切入行星軌道時,讓行星的引力拉這探測器在行星的軌道上飛奔一會,等加速到足夠速度時再行脫離進入行星軌道時由於行星引力作用
  • 雙黑洞來做引力彈弓加速!這是瘋了嗎?但接近光速的加速很誘惑!
    《火星救援》中的引力彈弓加速大家看得雲裡霧裡,《流浪地球》則是地球利用木星的引力彈弓加速來給予地球逃離太陽系的最後助力,但可能很多朋友搞不明白一個道理,行星好端端的在那裡,探測器去繞了一圈就加速了?那麼衛星天天繞著地球轉,也沒見得它們跑走嘛,為什麼探測器去繞木星就能加速呢?什麼叫引力彈弓,它是如何加速的?
  • 看流浪地球漲知識:如何利用木星加速逃逸太陽系——圖解引力彈弓
    選擇飛臨木星,是為了借用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加速地球!使得地球獲得逃逸太陽引力束縛的逃逸速度!為什麼不直接依靠行星發動機將地球加速到逃逸太陽系呢?原因3:僅逃逸速度還不夠,最終將加速到光速的千分之五到百分之一,地球逃逸太陽系時速度將遠超逃逸速度才行,單純靠行星發動機加速,就好比僅靠人力爬山,費時費力;借用木星引力彈弓就好比在山腳用蹦床或者彈弓直接彈射到山頂,省時省力。2.
  • 太空飛行器可以利用太陽、地球和月球來做「引力彈弓」嗎?
    重力輔助太空飛行器當然不能依靠與星球碰撞來實現加速,這意味著墜毀。因此科學家們利用了萬有引力的原理。只要太空飛行器進入行星引力場的角度合適,它就能從行星那裡獲得額外的動量,就像小明的皮球從卡車獲得動量一樣,太空飛行器會在逃離時加速。這就是我們說的引力彈弓。
  • 《流浪地球》中的引力彈弓效應是怎麼回事?
    引力彈弓效應就是利用大型天體的引力場,來給較小物體進行加速的一種方法。在最近上映的《流浪地球》中,地球利用木星引力進行加速,讓很多人知道了「引力彈弓」一詞;試想我們在打桌球時,一個慢速球過來,我們一拍子回過去,就能把桌球加速到很高的速度。
  • 《流浪地球》中,「引力彈弓」借木星加速,現實中為何不能實現?
    而在《流浪地球》當中,比較富有爭議的一個情節,那就是地球在加速脫離原有軌道的時候,會先途徑木星,同時利用「引力彈弓」的效應,藉助木星來為地球進行加速,更容易幫助地球逃脫太陽的引力束縛。那麼引力彈弓又是什麼樣的原理?為什麼許多專業人士,都說藉助木星的「引力彈弓」現實中是不可能實現的?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個問題。
  • 宇宙中能量傳遞的紐帶:引力彈弓,幫地球去流浪
    要讓它脫離太陽引力,只靠人造發動機還不夠,於是電影裡讓它藉助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 來源:科普中國 引力彈弓效應,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大質量天體的引力為太空飛行器加速。 來源:科普中國 根據能量守恆定律,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在轉化或轉移的過程中,能量的總量不變。
  • 引力彈弓:探索太空,有時得向行星借力
    而在整個飛行過程中,它將7次利用金星的引力彈弓作用,一次次靠近太陽,直至「觸摸」太陽。 雖然「帕克號」遙不可及,但引力彈弓對人們已不是個陌生詞彙。在電影《流浪地球》中,人類將地球送出太陽系的過程中便用到了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隨著電影的熱映,引力彈弓已然成為觀眾最為關注的「硬核」科技之一。
  • 木星的引力彈弓為流浪地球加速,木星的軌道會變嗎?
    引力彈弓是利用星球的引力給探測器加速的一種常用方法,人類發射的飛往地球軌道之外的探測器,很多就用到了引力彈弓進行加速。人類在70年代的時候能夠發射飛出太陽系的旅行者號飛船,就是因為當時的時機非常好,可以連續藉助多顆星球的引力進行加速。
  • 從彈性碰撞,說「引力彈弓效應「
    最後,地球通過推進器和引力彈弓效應,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那麼什麼是引力彈弓效應呢?要理解這個內容也不難,可以從我們現在學習的「彈性碰撞」知識說起。引力彈弓效應    「引力彈弓效應」是指在太空運動的探測器
  • 旅行者號已經遠去,40多年過去了,為何不進行新的星際探測了?
    要擺脫一個引力場的束縛,就必須要達到一定的初始速度,比如要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去探索其它行星,就必須要達到第二宇宙速度,也就是11.2km/s,而要擺脫太陽引力,讓太空飛行器飛往太陽系之外,就必須要達到第三宇宙速度,也就是16.7km/s,而人類顯然是辦不到的。
  • 旅行者號已經遠去,40多年過去了,為何不進行新的星際探測了?
    要擺脫一個引力場的束縛,就必須要達到一定的初始速度,比如要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去探索其它行星,就必須要達到第二宇宙速度,也就是11.2km/s,而要擺脫太陽引力,讓太空飛行器飛往太陽系之外,就必須要達到第三宇宙速度,也就是16.7km/s,而人類顯然是辦不到的。
  • 欣賞科幻電影必備知識:引力彈弓效應
    相信喜歡看科幻電影的朋友,一般應該聽過引力彈弓效應,中國最火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其實就是講述了引力彈弓的故事,關於電影裡的事兒,我們一會兒再說,我們先來看下面的一個問題。其實這是講解引力彈弓效應最常用的例子,只是很少有詳細的解算,今天就稍微硬核一下,先來講一下這個計算,高中物理就完全可以解釋,當然看不懂也完全沒有關係,不影響引力彈弓效應的理解。如下圖所示,小球m與大球M發生完全彈性碰撞。
  • 引力彈弓 真的很「給力」
    他一躍而起,蓬頭垢面,趕往美國國家航天局,在那裡有一票人正在為營救滯留火星的太空人馬克而焦頭爛額,珀內爾報告了他的設想——讓本應從火星返回地球的赫爾墨斯號飛船掠過地球,藉助引力彈弓效應,重回火星,營救馬克。  這是目前正在國內熱映的科幻片《火星救援》中的情節。珀內爾把赫爾墨斯號「打發」回火星,這一劍走偏鋒的救援方案,可謂救回馬克的關鍵一環。
  • 圍繞黑洞旋轉的物質會越來越快,為何不見彈弓效應彈出些物質?
    事實上,在經典科幻電影《星際穿越》中,主角一行人正式通過引力彈弓效應完成了飛船的加速,逃出了黑洞的視界範圍。(當然,進入到黑洞視界內理論上是無法逃出黑洞的,電影中這一點有所疏漏)什麼是引力彈弓效應行星的引力助推作用能夠改變飛行器相對於太陽的速度,但由於必須遵守能量守恆定律,所以它和行星間的相對速度並沒有改變。在飛行器第一次從遠距離接近行星時,產生的運動效果就像該飛行器被行星反彈開了。
  • 「引力彈弓」效應是個啥?在太空中上演逮蝦戶
    簡單來說引力彈弓就是利用行星的重力場來給太空探測船或其他單位加速,將它甩向下一個目標,也就是把行星當作「引力助推器」。下面就給大家做一個簡單模型分析。引力效應模型如上圖,這裡的V是指火箭進入引力場時的速度,U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