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間仿佛只剩我一個人,整個世界萬籟俱寂。
——阿列克謝·列昂諾夫
對蘇聯太空人列昂諾夫來說,半個世紀前那場歷時12分鐘的太空漫步儘管短暫,卻是人類進軍宇宙的一大步。這一壯舉也因此超越了政治藩籬,為後世傳頌。
1965年3月18日,蘇聯太空人阿列克謝·列昂諾夫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壯舉——成為「太空漫步第一人」。50年後的今天,回憶起那場12分鐘的短暫冒險,他依舊心潮澎湃。
宇宙中的一切過目難忘
今天,80高齡的列昂諾夫依然關注著航天事業
今年80歲的列昂諾夫精神矍鑠。時至今日,他依然清楚記得自己擁抱太空的感受。
「地球是圓的。」列昂諾夫告訴法新社,從黑暗的太空俯瞰地球,他驚訝地發現,祖國蘇聯清晰可見,「我立刻看到了黑海和克裡米亞半島,然後向『左』看到了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還有一小部分義大利。這副印在腦海中半個世紀的畫面,不是地圖,而是我親眼所見」。
「我還找到了波羅的海和我生長的加裡寧格勒灣。」透過護目鏡,列昂諾夫貪婪地觀察著浩瀚的宇宙,「星星圍在我身邊,陽光極其刺眼,光線好像成了身體的一部分。」
「天地間仿佛只剩我一個人,整個世界萬籟俱寂。」列昂諾夫在接受「今日俄羅斯」網站採訪時承認,進行太空行走過程中,絕對的死寂令他心生恐懼。「我可以十分清楚地聽到自己的心跳和呼吸,現在想起這種感覺,我依然感到難受。」
無論如何,這段珍貴的經歷永遠銘刻在了他心中。「每每想起在太空中見到的一切,我就會心跳加速、呼吸困難。」
美蘇航天競賽在此定格
身著太空衣的阿列克謝·列昂諾夫
列昂諾夫走入太空的一幕,是美蘇冷戰這部「連續劇」中的一個小高潮。彼時,兩國在各個領域展開了激烈角逐,自然而然地催生了一場以探索宇宙為目的「太空競賽」。相繼將各自的人造衛星送入太空後,載人航天便成為它們的下一個目標。
1961年4月12日,尤裡·加加林乘坐蘇聯「東方1號」飛船進入地球軌道,成為人類歷史上首位貨真價實的太空人;此後僅23天,美國人艾倫·謝潑德就乘坐「自由7號」重演了加加林的成功。以微小的差距輸給蘇聯,在太空競賽中落後的美國倍感焦躁。
此後不久,華盛頓就公布了「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宏大藍圖;幾乎同時,時任蘇共第一書記赫魯雪夫也發話,要求蘇聯在航天事業上取得更大成就。隨著美蘇航天競賽趨於白熱化,如何「讓人類像水手遨遊大海一樣徜徉太空」,被雙方決策者不約而同地納入視野。
如今看來,在這場競賽的前半段,蘇聯一度領先。美國人還在為太空行走做準備工作時,列昂諾夫和同事帕維爾·貝爾亞耶夫就已乘坐「上升2號」載人宇宙飛船飛向了蒼穹。
蘇聯「航天之父」謝爾蓋·科羅廖夫「欽點」了當時剛到而立之年的列昂諾夫,相信他有能力完成太空行走的神聖使命。「在幾次模擬飛行中,我的得分都很高,我還懂得繪畫,這種技能在航天領域並不多見。」列昂諾夫如此解釋自己脫穎而出的緣由。
美國《時代》周刊這樣描述列昂諾夫:來自西伯利亞煤礦區的他,也許從一出生就註定是個傳奇;列昂諾夫的媽媽有9個兒女,因此榮獲「光榮母親」勳章。長大後的列昂諾夫早早加入共青團,考上飛行學校,完成了115次跳傘,進而成為蘇聯最早的一批航天精英。
太空漫步背後險象環生
列昂諾夫在畫作中再現了自己遨遊太空的場景
儘管列昂諾夫足夠優秀,但進入太空的實際過程依然充斥著不確定性。「上升2號」發射前夕,經過18個月強化訓練的列昂諾夫正躊躇滿志,卻得悉飛船可能有點問題。此時,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繼續等待9個月,或者坐上有缺陷的飛船「拼一把」。
當時,美國的太空行走計劃已進入最終階段,蘇聯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浪費。「我們選擇了後者,這與勇氣無關,我只知道自己必須這麼做。」列昂諾夫告訴英國《衛報》。
1965年3月18日10點整,「上升2號」順利點火升空,不久便進入既定軌道,開始自由飛行。時不我待,全身披掛的列昂諾夫小心翼翼地打開氣閘艙的艙蓋,由一條15.35米長的特製安全帶拴著,踏出了人類邁向太空的第一步。
輝煌壯麗的宇宙讓列昂諾夫有些迷失,而當他冷靜下來,一連串麻煩已接踵而至。他發現,出艙後的氣壓差令太空衣急驟膨脹,「8分鐘後,我明顯感到太空衣的變化……我的指尖感受不到手套的存在,我的腳在靴子裡晃蕩,我甚至無法按到相機的快門。」
飛船一點點接近日落軌道,太空人必須在暗夜降臨前返回。然而,肥大的太空衣將他卡在了艙外。知道時間緊迫,列昂諾夫飛快地計算一番,果斷調低了太空衣內部的壓力。
「所有可能的後果我都知道,可當時的我別無選擇。」列昂諾夫告訴「Collectspace」網站,按規定,他該向莫斯科地面控制中心報告自己的任何舉動,但為避免引發恐慌並沒這麼做,「那種情況下,沒人能幫我。」
好不容易擠進艙門,另一個問題又來了。由於事出倉促,列昂諾夫讓自己的頭,而不是腳先進入艙內,他需要把自己「掉過來」。這個在地球上再簡單不過的動作,到了太空裡卻成為嚴苛的考驗——膨脹的太空衣幾乎將船艙塞滿,最後,列昂諾夫只得再次冒險調低太空衣內的壓力,用盡全身力氣,才將艙門復位。
不難想像,短短12分鐘裡,列昂諾夫承受了多大的心理和生理壓力。他告訴英國廣播公司:「我平時很少出汗,但那天我的體重減了5.4公斤,每隻靴子裡灌進了3升汗水。」
即便險象環生,他還是很快忘記了疲憊。因為,飛船裡的同伴正興奮地向地球報告:人類已走進太空!
溢美之詞同樣來自對手
紀念列昂諾夫完成「太空行走」的郵票
邁向太空的一小步有驚無險地完成,接下來該回地球了。列昂諾夫曾著書描述動人心魄的著陸過程——失重令飛船瘋狂旋轉,定位系統也罷工了,不得不由人工操縱著陸。
最終,他們安全降落在哈薩克斯坦附近的原始森林裡。「我們在森林中等了3天才被救出來。蘇聯電臺的報導則稱,我們回到地球後就直接去度假了。」列昂諾夫說。
無論過程如何曲折,列昂諾夫的凱旋意味著,蘇聯人先於美國10個禮拜完成了史上首次太空漫步。回到莫斯科,列昂諾夫成為英雄,收穫了震耳的歡呼和無限的榮耀。
對手也毫不吝惜地將溢美之詞贈予這位遨遊九霄的勇士。美國媒體在1965年的報導中寫道,「列昂諾夫在太空行走了12分鐘,卻為軌道飛行器賦予了終身的壽命」。
在美蘇「太空競賽」的後半程,列昂諾夫沒有再度上天,蘇聯的領先地位似乎也隨之不復存在。美國人後來居上,尼爾·阿姆斯特朗於1969年7月21日將足跡留在了月球。
1970年,曾和列昂諾夫並肩奮戰的貝爾亞耶夫英年早逝,但列昂諾夫依然希望為航天事業貢獻力量。又過了5年,他在美國「阿波羅」號和蘇聯「聯盟」號飛船的聯合飛行中出任指揮官,這是航天領域的首次國際合作,實現了從不同地點發射的太空飛行器在太空中的對接。
這一歷史性時刻,標誌著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的美蘇「太空競賽」告一段落。此後,為表彰列昂諾夫的貢獻,國際航天組織用他的名字,為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
從去年起,因烏克蘭問題而愈發緊張的國際關係,令「美俄將重回冷戰」的說法甚囂塵上。然而,當法新社記者問及列昂諾夫如何看待烏克蘭問題時,老人只是平靜地回答:「在太空人眼中,『邊界』是不存在的,這個詞只存在於政治家腦中,我們看到的只有整個地球。」
本文選自《青年參考》2015年3月25日,微信:qnck_1984
作者:溫莎
本文已取得授權
國曆文創產品:「朕實在不知怎麼疼你」系列禮品膠帶;皇帝、皇后手機殼,適用於iPhone6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更多國曆原創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