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究:患者具備這兩個特徵,艾塞那肽降糖效果更佳|用藥知識
2020-03-24 來源:醫脈通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由於存在廣泛的異質性,不同2型糖尿病(T2DM)患者接受同一種降糖藥物時的效果差異很大,部分人群降糖療效很好,而另外一部分人群可能效果欠佳。本項中國人群研究發現,當接受艾塞那肽降糖治療時,具備這兩個特徵的T2DM患者可能會收穫得更好的效果。
艾塞那肽是首款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目前被廣泛應用於T2DM的治療,此類藥物在發揮降糖的同時還能夠促進體重減輕。但是,T2DM患者中存在廣泛異質性,不同的T2DM患者對於艾塞那肽的治療反應存在明顯的差異,特定的遺傳變異、患者特徵、環境因素和藥物相互作用都有可能是影響因素。
目前尚不清楚哪些變量可以預測艾塞那肽的療效。考慮到明確影響艾塞那肽療效的因素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如有利於指導糖尿病治療的個體化、促進藥物的合理使用),來自我國的科研人員展開了本項研究,旨在確定可預測艾塞那肽治療反應的變量,並評估這些變量的最佳閾值。
研究是如何進行的?
這是一項回顧性隊列研究,研究對象為T2DM患者,這些參與者在至少12個月內,每天接受兩次艾塞那肽治療作為糖尿病護理的一部分。研究人員根據用藥6個月時降糖效果,將參與者分為了兩組(應答組和無應答組),並進行對比分析。
在英國國家衛生與醫療保健研究院(NICE)關於使用GLP-1RA治療T2DM相關指南中,降糖應答被定義為使用GLP-1RA6個月後HbA1c水平下降≥1.0%,體重應答被定義為體重下降≥3%。因此,在本研究中,應答者被定義為在艾塞那肽治療6個月後HbA1c下降≥1.0%或HbA1c<7.0%,而無應答者指的是未能達到這一指標的患者。本項研究主要的目的是,根據接受艾塞那肽治療6個月後HbA1c的變化,確定影響艾塞那肽血糖反應的基線預測因子。
研究數據來自於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內分泌科電子病歷系統中提取的臨床和實驗室數據,時間跨度為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參數包括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吸菸史、飲酒史、糖尿病家族史、體重指數(BMI)、糖化血紅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後血糖(PPG)、空腹血清胰島素(FINS)、餐後血清胰島素(PINS),基線以及啟動艾塞那肽治療3個月、6個月、12個月時的同時服用的其他糖尿病藥物信息。
納入標準:本項研究納入了年齡超過18歲經且確診的T2DM患者,並且在數據收集前至少12個月內接受每天兩次艾塞那肽作為糖尿病治療的一部分。
排除標準:被診斷為其他糖尿病類型的患者(如1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使用其他GLP-1類似物以及在上述時間點缺少數據的患者被排除在本項研究之外。
圖1 入排流程
患者基線特徵:科研人員共回顧了343例經艾塞那肽治療的T2DM患者,其中符合納入標準的共計148名,其中的92名在用藥6個月時,HbA1c較基線降低≥1.0%或實現HbA1c<7.0%被納入到應答組;其餘56名參與者被納入到無應答組。兩組在性別、年齡、體重、BMI、吸菸史、飲酒史和同時服用其他藥物方面無顯著差異性。但應答組病程明顯短於無應答組(P<0.001),無應答組伴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人數高於應答組(P<0.05)。
表1 基線特徵
基線HbA1c水平和糖尿病病程可預測降糖療效
為了確定能夠預測艾塞那肽降糖應答的變量,科研人員採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對艾塞那肽血糖應答的主要預測因子進行了檢驗。在校正了年齡、性別、BMI、吸菸史、飲酒史、同時服用糖尿病藥物、血糖、血漿胰島素和血脂後,確定基線HbA1c、糖尿病病程為艾塞那肽降糖反應的預測因子。
其中,基線HbA1c水平較高(OR 2.605,95%CI 1.373-4.942,P=0.003)和糖尿病病程較短(OR=0.729,95%CI 0.634-0.838,P˂0.001)的患者在6個月內更有可能實現對艾塞那肽的血糖應答。此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更有可能被歸類為無應答者(OR=3.549,95%CI 1.205-10.454,P=0.022),但由於置信區間範圍廣泛,這一趨勢尚不確定。
表2 藥物應答預測因子
「HbA1c≥7.4%」和「病程≤15年」的患者降糖效果更佳
進一步的線性回歸分析發現,基線HbA1c水平≥7.4%和糖尿病病程≤15.0年的患者,相比基線HbA1c水平<7.4%和病程≥15.0年的患者在使用艾塞那肽時得到的降糖效果更加。
圖2 基線HbA1c、糖尿病病程與起始艾塞那肽治療6個月後HbA1c變化的線性關係
研究的局限性
首先,納入患者的樣本量相對較小,未來需要更大樣本研究以更好地確定艾塞那肽降糖應答的預測因子;第二,沒有跟蹤隨訪期間參與者生活方式的變化,因此不能排除生活方式的改變對於體重和血糖控制的影響;第三,納入的大多數參與者是在內分泌專科診所接受的治療,這可能會對結果產生偏差,因為這些患者可能比在初級保健機構接受治療的患者伴有更多的合併疾病;最後,雖然研究記錄了與艾塞那肽同時使用的藥物並進行了評估,但單用艾塞那肽治療新診斷的T2DM患者可以更好的避免藥物對HbA1c或體重變化的混雜影響。
本文小結
在本項涉及中國T2DM人群的研究中,科研人員調查了T2DM患者對艾塞那肽的血糖反應的潛在預測因素。數據顯示,基線HbA1c水平和糖尿病病程是治療效果的主要預測因素,基線HbA1c水平較高(≥7.4%)和糖尿病病程較短的患者(≤15.0年)在使用艾塞那肽時能夠獲得更好的降糖效果(用藥6個月HbA1c降低≥1%,或實現HbA1c<7%)。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參數可以作為艾塞那肽降糖療效的預測指標,有助於臨床醫生判斷哪些患者將從艾塞那肽治療中得到更佳獲益,也為進一步的有關T2DM精確治療的前瞻性研究奠定了基礎。
醫脈通編譯整理自:Wang T, Zhang F, Wang X, et al.Predictiv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glycaemic response to exenatide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J Clin Pharm Ther. 2020.DOI: 10.1111/jcpt.13134.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