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部隊提供訓練「假想敵」,開展近似實戰的對抗性訓練,是提高部隊作戰能力的有效方法。海上「藍軍」建設,應當緊貼海上作戰實際,遵循作戰訓練規律,滿足部隊急需,走出一條具有鮮明海軍特色的「藍軍」建設發展路子。
海上「藍軍」應當體現海戰場特點。從冷兵器時代的劍戟刀叉到熱兵器時代的堅船利炮,從機械化條件下的艦隊對陣到信息化條件下的兩軍交戰,海戰形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海上作戰不再是艦與艦的對峙、炮與炮的對射,而是融海陸空天、軟硬武器於一體的體系攻防,戰爭樣式向非對稱、非接觸、非線性、非正規方向發展,敵對雙方在海上擺出堂堂之陣、建制部隊互相捉對廝殺已成「過去時」。海戰的主體也由單一兵種發展為航天、航空、水面、水下、兩棲、無人等多元力量合成的聯合編隊,不會再將整建制部隊投入戰鬥。如果還按照固化編組、固定編成的辦法去設計、建設「藍軍」,無異於緣木求魚,充其量是一廂情願的「時空穿越」,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海上「藍軍」應當打破形而上思維。不少人談起「藍軍」,津津樂道的是外在的「像不像」,而把內在的「真不真」放在一邊。有的部隊扮演「藍軍」時,把心思放在諸如懸掛敵軍的旗幟、身穿仿敵的服裝、使用敵方的口吻等有形元素的模仿上,為之挖空心思、絞盡腦汁;有的對敵軍作戰原則和作戰流程知之不深、研之不透,只想使用歪招絕活秒殺「紅軍」,而對如何當好稱職的「紅軍」「磨刀石」興趣不大。海上「藍軍」建設必須摒棄「形似」觀念,特別是按1∶1要求克隆敵軍部隊的天真想法,把精準模擬敵軍作戰理念、原則、方法和手段作為重點,把為「紅軍」提供戰鬥力生長的臺階作為己任,「紅軍」怕什麼、缺什麼,「藍軍」就模仿什麼、提供什麼,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堅決克服形上學思想,杜絕對抗中的形式主義。
海上「藍軍」應當滿足多樣化需求。海上方向作戰的多樣性決定了「藍軍」建設的多樣化需求,近岸防禦作戰需要攻擊之敵、遠海機動作戰需要反擊之敵、渡海登陸作戰需要守備之敵、反潛作戰需要水下之敵,海上聯合戰役、海上合同戰鬥、單兵種作戰行動等不同層次的海上行動,毫無疑問也對「藍軍」提出了千差萬別的需求,不可能指望一、兩支建制「藍軍」部隊,就能夠滿足如此多樣化的海上作戰訓練需求。因此,海上「藍軍」建設應當跳出單一模仿某支敵軍部隊的思維窠臼,走建強扮真「藍軍大腦」和靈活配置「藍軍軀體」相結合的道路。實踐證明,「大腦」和「軀體」的有機結合,是行之有效、管用頂用的海上「藍軍」建設路子。
海上「藍軍」應當突出實戰化導向。習主席向全軍發出訓令,強調加強針對性對抗性訓練,提高軍事訓練實戰化水平。因此,「藍軍」模擬得像與不像、真與不真都是手段而非目的,建設「藍軍」的真正價值在於磨礪提高「紅軍」戰鬥力,最終打敗對手。設計、建設海上「藍軍」,要始終把能打仗、打勝仗作為終極追求。研究「藍軍」時,要深刻領會作戰意圖,善於發現外軍優長,勇於把先進理念引入作戰方案;模擬「藍軍」時,要大膽借鑑創新,最大限度給「紅軍」製造麻煩困難、設置難題險局,迫使「紅軍」在險境中出招,在困境中求勝;裁決評估時,要跳出勝負輸贏怪圈,不爭你高我低,用數據分析作戰規律、用得失研究制勝機理。總之,海上「藍軍」要甘當配角、善當陪練,真正成為「紅軍」戰鬥力提高的「磨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