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傅向東團隊發表「植物生長與氮素代謝協同調控促進可持續農業發展」綜述文章

2021-02-15 BioArt植物

20世紀60年代,以半矮化育種為標誌的「綠色革命」使得水稻和小麥產量大幅度提升,但也伴隨著氮肥利用效率下降的缺點。化肥大量投入不僅增加了農業成本,也造成了土壤酸化和環境汙染等問題。因此,在減少氮肥投入的同時增加作物產量,已成為當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亟待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研究員團隊在期刊aBIOTECH發表了題為「Improving coordination of plant growth and nitrogen metabolism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的綜述文章,總結了參與植物氮素吸收、同化和利用過程相關基因的研究進展,梳理了模式植物擬南芥和水稻中氮信號轉導通路,並結合本團隊最新研究進展,創新性提出將植物作為統一有機體對植物生長發育和碳氮代謝進行協同調控是實現作物高產和氮肥高效利用協同改良的有效策略。

氮肥利用效率一般由兩部分組成:氮吸收效率(Nitrogen uptake efficiency, NUpE)和生理利用效率 (Nitrogen utilization efficiency, NUtE)。植物主要依靠硝酸鹽轉運蛋白(Nitrate transporter, NRT)和銨態氮轉運蛋白(Ammonium transporter, AMT)來完成硝態氮和銨態氮的吸收和轉運,硝態氮在硝酸還原酶 (Nitrate reductase, NR)和亞硝酸還原酶 (Nitrite reductase, NiR) 的作用下轉變成 NH4+;銨態氮在穀氨醯胺合成酶/穀氨酸合成酶 (GS/GOGAT) 的作用下進入穀氨酸循環。此外,氮還作為一種信號分子,被植物細胞受體感知並引發胞內的氮信號轉導通路。以往關於植物氮素利用的研究多集中於模式植物擬南芥中,目前水稻中克隆的相關基因相對較少,尤其是在高效高產育種中能夠應用的基因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如何挖掘新的優異等位基因並應用於育種,仍然是科學家和育種家所面臨的重要挑戰。

傅向東研究員團隊提出將水稻產量(生長發育)、光合作用和氮素代謝作為統一的整體共同調節氮肥利用效率,並相繼克隆了高產和氮高效基因DEP1、GRF4、NGR5等,為培育 「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的綠色高產高效作物新品種提供助力。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07/s42994-020-00027-w


相關焦點

  • 遺傳發育所謝旗研究組發表「泛素化修飾調控植物低磷脅迫響應」的...
    磷是植物生長發育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土壤中低磷脅迫會影響植物的生長並影響作物的產量。我國是世界上磷肥使用量最大的國家,施用磷肥在提高作物產量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環境汙染問題。因此,解析植物對低磷脅迫的響應機制並培育磷高效利用的作物是作物育種上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 中科院植物所發表植物春化開花機制綜述文章—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種康率領的團隊受邀在日前在線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植物》上發表了綜述文章「記憶冬天的春化機制」,囊括了最新的春化作用調控和感知機制
  • 朱健康院士2020年度發表6篇綜述文章,涉及植物非生物脅迫的響應、基因編輯技術、表觀遺傳調控及植物激素ABA的研究進展等
    2020年度,來自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的朱健康院士以通訊作者或共同通訊作者,共發表了 6 篇綜述文章,涉及植物非生物脅迫的響應、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表觀遺傳調控、植物激素ABA的研究進展等內容。
  • 中科院Nature Genetics發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日前,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中國水稻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異三聚體G蛋白(Heterotrimeric G proteins)調控了水稻的氮利用率。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表在4月28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誌上。論文資深作者是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的傅向東(Xiangdong Fu)研究員,其主要研究方向為植物激素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分子機理。氮是促進植物生長和發育的必需的大量營養元素之一,佔植物乾重的1.5-2%以及植物總蛋白的16%,是胺基酸、蛋白質、核酸、葉綠素、激素等的組成成分。
  • 高彩霞發表農業與植物生物技術中CRISPR-Cas應用綜述文章
    現代農業面臨著諸多困境與挑戰,現有的農作物栽培品種亟需改良與優化,以應對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以及不斷增長的世界人口。相比於傳統育種,來自於原核生物的CRISPR-Cas系統可以準確、高效、可編程地對農作物基因組進行編輯,為未來農業發展提供新機遇。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表植物DNA去甲基化的機理和功能綜述文章...
    這篇文章概述了最新的植物中DNA去甲基化的調控機理,以及其在模式植物和作物中的生物學功能。  DNA甲基化修飾主要指5-甲基胞嘧啶(5mC),它是一種可逆的表觀遺傳修飾。在植物中,基因組上的5mC 可以由ROS1 家族蛋白介導切掉,之後再由鹼基修復機制合成非甲基化胞嘧啶,從而造成基因組的DNA去甲基化。
  • 研究人員發表農業與植物生物技術中CRISPR-Cas應用綜述文章
    現代農業面臨著諸多困境與挑戰,現有的農作物栽培品種亟需改良與優化,以應對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以及不斷增長的世界人口。相比於傳統育種,來自於原核生物的CRISPR-Cas系統可以準確、高效、可編程地對農作物基因組進行編輯,為未來農業發展提供新機遇。
  • 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農業資源中心等在穀子株型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BR是重要的植物生長發育調節激素,圍繞BR信號調控葉片與莖的夾角已經開展了大量深入機理的研究,但關於葉片直立與下垂的遺傳基礎尚缺乏認識,制約了禾穀類作物株型改良的效率和水平。   近期,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聯合開展的穀子株型調控研究工作取得進展,闡釋了穀子的披垂葉基因(DROOPY LEAF1)作為油菜素內酯(BR)激素信號的「剎車」基因如何調控葉片直立與披垂。
  • ...in Plant Science上發表「根際科學與可持續農業發展」的觀點文章
    本網訊 植物主要通過根系從土壤中獲取水分和養分,以供植物生長發育所需。根際是植物根系―土壤發生互作最劇烈的區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著養分的活化和利用效率、土壤健康乃至可持續作物生產。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種子休眠與萌發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種子休眠與萌發是植物由生殖生長過渡到營養生長的重要發育轉變進程,涉及大量基因的激活或者沉默。組蛋白修飾介導的表觀遺傳基因轉錄調控可能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但其分子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劉永秀研究組利用遺傳和生理生化等手段,揭示了擬南芥SNL1和SNL2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制。2013年,研究人員發現SNL1能夠結合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19,調控組蛋白H3K9K18的乙醯化水平,影響基因轉錄。
  • 綜述:水稻的表觀遺傳調控和表觀基因組圖譜
    表觀遺傳調控是生物體調節基因表達及染色體行為的重要機制之一,對基因表達調控、轉座子沉默、基因組穩定性以及生物體生長發育有著重要的調控作用。在植物中,表觀遺傳調控廣泛存在,在植物響應外界環境、調控生長發育可塑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近年來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及其相關技術手段的發展,一幅表觀基因組學「畫卷」也漸漸展現在人們面前。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謝旗研究組揭示ABA信號調控新機制
    Plant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謝旗研究組揭示ABA信號調控新機制來源 | 遺傳發育所編輯 | 王一,BioArt植物脫落酸(Abscisic acid, ABA)作為主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參與植物的生長發育和各種生物和非生物脅迫應對過程。
  • 【綜述 】MEP和MVA途徑在植物生長發育和脅迫響應​中研究進展
    近年來,雖然有文獻綜述了MEP和MVA途徑參與了植物生長發育和脅迫響應,但更多的是描述這兩條途徑基因突變造成的表型,對它們調控植物生長發育和脅迫的分子機制、MEP和MVA途徑上遊調控因子以及植物中MVA途徑是如何進化等問題的關注相對缺乏。
  • 蓄勢待發,曹雪濤團隊發表最為詳細的表觀遺傳調控先天免疫的綜述
    TET2的突變和失調有助於多種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發展。最近的研究表明,TET2通過促進DNA去甲基化或不依賴其酶促活性,在先天性免疫穩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2020年10月21日,南開大學曹雪濤團隊在Protein Cell 在線發表題為「The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of TET2 in innate immunity and inflammation」的綜述論文,該綜述專注於
  • Plants | 中科院邱金龍研究員和高彩霞研究員發表植物基因組編輯進展和前景的綜述文章
    2017年7月31日,《Nature Plants》雜誌在線發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2017-11-28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次生壁是植物生長的物質基礎,影響生命活動的眾多生理過程。例如,水稻中次生壁合成水平與質量直接關係到株高、抗倒伏性等重要的農藝性狀,因而其合成受到嚴格調控。研究發現,大量NAC、MYB等類型的轉錄因子構成複雜的網絡,以應答植物體內外各種信號、精準調控次生壁生物合成。然而,迄今為止鑑定到的負調控因子極少。
  • 植物株型發育新機制 揭示如何調控基因表達
    光明網訊(記者 宋雅娟 張蕃) 7月13日,《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等6家單位合作研究的關於作物株型發育基因表達調控的最新研究成果。
  • 遺傳發育所茉莉酸信號通路轉錄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激素在植物生長發育和對環境適應性的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茉莉酸、生長素、赤黴素、水楊酸等植物激素的受體定位於細胞核內,與轉錄調控緊密偶聯。因此,解析激素信號介導的轉錄調控網絡對於理解植物激素信號的動態響應過程及作用機理具有重要意義。
  • 遺傳發育所茉莉酸信號通路轉錄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激素在植物生長發育和對環境適應性的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茉莉酸、生長素、赤黴素、水楊酸等植物激素的受體定位於細胞核內,與轉錄調控緊密偶聯。因此,解析激素信號介導的轉錄調控網絡對於理解植物激素信號的動態響應過程及作用機理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