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恐將爆發新的病毒,保護土地和動物勢在必行

2020-11-02 國家地理中文網


2019年,巴西馬託格羅索州的一個養牛場上空瀰漫著濃煙。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稱,失去亞馬孫森林將導致類似COVID-19的新病毒爆發。攝影:VICTOR MORIYAMA,THE NEW YORK TIMES/REDUX


撰文:SARAH GIBBENS

  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近日警告說,如果沒有重大的政策變化,或保護土地和野生動物的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全球或將面臨另一場類似COVID-19的疫情大爆發。

  據上述小組的新報告稱,保護生物多樣性可以保護人類。該報告就棲息地和野生動物減少如何使人類暴露於新發疾病的最新研究進行了全面回顧。

 

  「關於這一點,科學界沒有任何爭議。森林砍伐是流行病的主要驅動因素,」保護國際組織專門研究森林減少影響的氣候科學家Lee Hannah說。7月下旬,在一個虛擬研討會上,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的科學家們(來自學術界、政府部門和非盈利組織)編輯了這份報告,Hannah對其進行了同行評審。

  該報告稱,「如果不採取防範措施,流行病就會更頻繁,傳播得更快,造成更多人死亡,並對全球經濟造成比以往更嚴重的破壞性影響。」

棲息地破壞和疾病之間有什麼聯繫?

  報告建議採取預防性方法來阻止通常起源於動物疾病的傳播。

  人畜共患病通常源於野生動物體內的微生物,並且可以感染人類,其中包括COVID-19、愛滋病毒、流感、伊波拉病毒、寨卡病毒和尼帕病毒。蝙蝠、鳥類、靈長類動物和齧齒動物是常見的傳播源。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被追溯至武漢的一個菜市場,該市場可能是COVID-19最初導致疫情爆發的源頭。

 

  科學家們估計,哺乳動物和鳥類中潛伏著170萬種未被發現的病毒,其中一半可能具有感染人類的能力。新報告的作者稱,在人類活動給環境帶來更大壓力,人類與野生動物的接觸越來越密切的同時,流行病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這並非巧合。

  2019年11月,科學家們就已發出警告,稱對森林不間斷地砍伐正在為疾病爆發創造更有利的條件。雖然棲息地喪失是顯而易見的威脅,但Hannah呼籲對森林給予特別關注,因為森林擁有高密度的生物多樣性,為疾病媒介物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他特別指出了巴西亞馬孫雨林砍伐的例子,那裡的森林經常被砍伐,以方便牛群放牧。牛還能成為感染的野生動物和與牲畜密切接觸的人之間的媒介。

  報告稱,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也將迫使動物進入新的環境,導致包括蝙蝠和鳥類在內的更多動物被迫在城市環境中尋找家園。

解決方案成本高昂

  「我認為,真正重要的是了解到,我們需要為解決問題上升到一定的規模。這不是提升一個檔次的問題,而是要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Hannah說。

  報告建議成立一個國際顧問機構,監督流行病的預防,採用財政手段鼓勵生物多樣性保護,並對研究和教育進行投資。他們希望,這些制度變革將限制棕櫚油生產、伐木和牧場等行業的發展。

  這些變革還將有助於發現新出現的疫情熱點地區,並為暴露風險最大的人群提供更健全的醫療保健服務。

  報告的作者們估計,全面推行降低未來爆發流行病風險的戰略,每年將花費400-580億美元。不過,他們補充說,這將抵消流行病造成的多達數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本月早些時候發表的一份研究稱,到目前為止,僅美國就為防治COVID-19耗費了16萬億美元。

  共有30個國家承諾支持「Campaign for Nature」,該運動旨在到2030年保護全球30%的陸地和海洋。不過,該運動的負責人Brian O' Donnell說,還需要採取幾項措施才能將這些承諾變現實。(Campaign for Nature受到國家地理學會的資助。)

  明年5月,全球各國將參加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屆時他們將有機會制定戰略,為實現這一全球保護目標做出努力。

  「我們需要所有國家的同意,」 談到支持雄心勃勃的保護目標時,國家地理探險家Enric Sala說。「尤其是那些擁有地球上現存最大荒野的國家,它們不僅是最大的生物多樣性儲存地,還是幫助緩解氣候變化的最佳自然解決方案。」

  O' Donnell對COVID-19造成的工作延遲表示擔憂,稱即使延遲一年也有風險。

  「儘管各國政府在刺激經濟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我們還沒有看到對自然保護做出新的切實的財務承諾,」 他在電子郵件中補充道。

  O' Donnell說,除了COVID-19,障礙還包括缺乏資金和來自發生大規模森林砍伐國家的支持,比如巴西。

  他說希望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將成為一個「重要的警鐘」。

  「一些人聽到了警報」,他說。不過,他補充說,「太多的人還在夢遊。」

  如果不是為了欣賞自然世界和瀕危的野生動物,Hannah希望新報告將幫助利益相關者認識到,為了人類自身健康而保護自然是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

  Hannah說:「這樣做有一個自私的原因,那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譯者:流浪狗)

相關焦點

  • 當人類主宰了荒野,攜帶病毒的動物也將接踵而來
    當人類主宰了荒野,攜帶病毒的動物也將接踵而來!人類對土地的利用在不斷增加,宿主和很有可能攜帶致病菌的生物也在不斷增加。最新研究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了相同的普遍問題,發現越來越廣泛和豐富的哺乳動物所攜帶的動物共患病病毒比正在減少,而受到威脅或瀕臨絕種則更多。
  • 當野味帶來病毒:如何保護野生動物,以及人類自己?
    本周的『思想界』,我們關注野生動物消費與遊戲《瘟疫公司》。 當野味帶來病毒:如何保護野生動物,以及人類自己?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爆發,野生動物消費問題再次成為輿論焦點。17年前,SARS自中國華南地區蔓延至全球27個國家,造成8000餘人感染,死亡率高達10%。
  • 研究:保護野生動物和森林以預防疫情,成本為新冠損失的2%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實習生 楊佳吟一項新的研究估計,在未來十年內投入約26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2萬億元)用以保護野生動物和森林,可以降低再次爆發全球性疫情的風險,而預防的成本僅相當於新冠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的11.5萬億美元損失的2%。
  • 【又一種大流行恐爆發?中國發現一新型豬流感病毒】據BBC周二報導...
    【又一種大流行恐爆發?中國發現一新型豬流感病毒】據BBC周二報導,中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有可能成為大流行的新型流感。他們說,這種病毒是最近才出現的,由豬攜帶,但也能感染人類。研究人員擔心,這種病毒可能會進一步變異,從而很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並引發全球爆發。
  • 《科學》:在動物身上已發現1100種病毒,大量病毒距離在人類群體中爆發只差一兩步
    在一篇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的觀點類型文章中,由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San Diego Zoo Global)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家團隊呼籲科學家和野生動物專家在出售新鮮肉類、魚類和農產品的露天市場(溼市場)、野生動物養殖場和其他潛在的疾病熱點地區對動物進行常規病毒檢測。
  • 《科學》:已發現1100種病毒,未來或會有更多的病毒從動物跳到人類...
    這些病毒的基因序列將被添加到一個共同的資料庫中,供科學家們監測和學習。一個想法是要從簡單地對疾病爆發做出反應,轉變為對其進行預測,並從集中監測工作轉變為全球範圍內的局部監測。 論文通訊作者、聖地牙哥動物園保護遺傳學家Mrinalini Watsa說,「人類與野生動物的互動對公眾健康至關重要。
  • Science:在未來會有更多的病毒從動物跳躍到人類身上
    這些病毒的基因序列將被添加到一個共同的資料庫中,供科學家們監測和學習。一個想法是要從簡單地對疾病爆發做出反應,轉變為對其進行預測,並從集中監測工作轉變為全球範圍內的局部監測。 論文通訊作者、聖地牙哥動物園保護遺傳學家Mrinalini Watsa說,「人類與野生動物的互動對公眾健康至關重要。
  • 大自然遭破壞將加速致命病毒的傳播
    近年來,人類越來越受到來自野生動物疾病的侵害,例如HIV、茲卡、Sars和立百病毒等,特別是隨著世界人口和消費量持續增加的情況下。自從新冠病毒大流行開始以來,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發出了一系列警告表示,全球人類必須解決一切疾病的爆發根源 : 生態系統的破壞,而不僅僅是專注於健康和經濟狀況。
  • 遠離病毒、保護野生動物,康定市森林公安局在「行動」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漢爆發,來勢兇猛,傳播速度快。而17年前爆發的SARS病毒疫情被專家解讀為病毒源於果子狸等野生動物。 殘酷的現實早已忠告人類:一些野生動物已經滅絕,許多珍稀野生動物也瀕臨消失,人類與動物生存於同一個生物圈,野生動物的保護已迫在眉睫。
  • 「遠古病毒」或將爆發,人類滅亡
    人類不得不集中到地勢高的地方,這樣一來,人類一定會佔據很多野生動物的地盤,很多動物除了一部分氣候變化而滅絕,還會有很多動物因為失去棲息地而滅絕。 二、「遠古病毒」或將爆發,人類滅亡。
  • 鳥類和哺乳動物攜帶85萬種尚未發現病毒可能感染人類
    在一份最新研究報告中,一支由22名專家組成的國際小組表示,如果不採取行動保護野生動物,人類將面臨更頻繁、更糟糕的流行病,同時,我們需要轉向預防動物傳染性疾病,而不應完全寄希望於公共衛生措施和新疫苗。
  • 疫情剛好轉,索馬利亞又爆發「X病毒」,危及70億生命的災難正在上演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蔓延全球,導致多個國家遭受災難,我國新冠疫情已經得到了明顯的好轉,但是目前其他國家正處於疫情的爆發期。 澳大利亞的山火從2019年燒到2020年,導致了超過5億的野生動物葬生火海,數以百萬的蝙蝠湧入城市。
  • 為了避免「流行病時代」,我們必須保護自然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委員會(United Nations' s biodiversity panel)周四表示,如果人類對待自然的方式不發生根本性轉變,未來的大流行將比新冠肺炎(COVID-19)發生得更頻繁,導致更多人死亡,對全球經濟造成的破壞將比新冠肺炎更嚴重。
  • 未來即將爆發的4大災難,令人細思極恐!
    未來即將爆發的4大災難,令人細思極恐!我們都知道,地球有46億歲的年齡,人類文明才不過建立短短5000年,與地球的真實年齡相比,簡直微不足道。人類是地球上具有意識和思維的生命體,它比較特殊,在這5000年期間,人類經過多次的演變,此外還發生無數的自然災害等,這些天災人禍都使人類的生命遭到威脅。
  • 地球有一半的無冰土地未被利用,保護好它,新冠就不會再出現?
    因此,科學家認為人們應該永久保護這些無冰土地,從而更好地保護我們自己。 研究人員認為,完整的土地同樣是一個小型生態系統,能夠淨化空氣和水源,如果保護得當,土壤肥力也將比人類管理下的土地更高,擁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 科學家警告:85萬種未知病毒可能感染人類。大流行病還將到來?
    比如大規模森林砍伐使人們(例如工人)與熱帶地區傳播疾病的動物密切接觸,熱帶地區是病毒多樣性區域,這些工人將潛在面臨更大的疾病風險,而這或將在未來成為定時炸彈。或者被當做人類維繫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物資源,於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人類,作為新的宿主。
  • 專家探索新冠病毒源頭 預測未來將出現更多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顯然有能力跨越物種界限,適應新的宿主,這讓我們更直接的預測未來會出現更多的冠狀病毒」。因此人類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幫助制定公共衛生政策,以應對類似病毒的出現。該文指出,政策和其它相關措施有助於防止其它冠狀病毒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這包括:1.監測多種哺乳類動物的冠狀病毒。
  • 動物身上攜帶的五種病毒和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災難
    哪怕患者在你邊上打噴嚏甚至和你握手,你都不會被傳染。愛滋病毒只能通過特定種類的體液——比如血液和精液進行傳播。所以無保護的性行為會傳播病毒,人輸了被病毒汙染的血也會被感染;準媽媽如果是愛滋病毒攜帶者,也可能把它傳染給未出生的孩子;一些海洛因成癮者和他人共用針頭,如果其他人是愛滋病患者,那麼病毒就很可能通過被汙染的針頭進入他的體內。
  • 科普:動物身上攜帶的五種病毒,和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災難
    哪怕患者在你邊上打噴嚏甚至和你握手,你都不會被傳染。愛滋病毒只能通過特定種類的體液——比如血液和精液進行傳播。所以無保護的性行為會傳播病毒,人輸了被病毒汙染的血也會被感染;準媽媽如果是愛滋病毒攜帶者,也可能把它傳染給未出生的孩子;一些海洛因成癮者和他人共用針頭,如果其他人是愛滋病患者,那麼病毒就很可能通過被汙染的針頭進入他的體內。
  • 病毒被嚴重低估!牛津大學公布最新研究結果,新災難即將降臨
    現代社會,很多人都喜歡養寵物,或者是食用動物,而這種生活方式也讓疫情爆發的風險越來越大,這意味著新的災難即將降臨。我們每一個人現在都必須要隨時做好準備應對各種各樣的突發情況,畢竟到現在為止,新冠疫情的發展都還存在著非常多的未知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