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借鑑「蜜蜂」複眼原理 研發防撞技術

2020-11-24 網通社

無人駕駛技術在目前看來還略顯前瞻,事實上時下多款車型上所應用的自適應巡航、車道偏離以及自動泊車等功能,均為無人駕駛系統提供技術保障。近日網通社了解到日產正在借鑑「蜜蜂」等昆蟲的複眼原理,研發防撞技術,同時其將成為未來日產研發自動駕駛系統的重要組成之一。

蜜蜂等昆蟲的複眼相對於單眼來說,是由多個小眼組成,並且均有角膜、視網膜細胞等構成,形成一個獨立的感光單位,從而相比單眼來說能提供更為廣闊的實現,並能有效計算出自身與所觀察物體的方位、距離。豐田最新研發的防撞技術,正是運用了這一原理,通過複眼多視角的變化,利用雷射檢測物體及障礙物位置。目前該項技術已在EPORO機器人上率先使用這一技術並進行測試,從而為未來搭載到自動駕駛車輛上提供經驗。

仿生學技術目前已在軍事、家具、建築等領域大量應用,但汽車領域還僅將該技術應用在外觀設計方面,不過此次日產新「複眼」技術的推出,則讓該品牌相比其它競爭對手而言擁有更多經驗,同時除該技術外,日產也利用魚群的行動方式,開發出了可使汽車主動避免相互接觸併集中行駛的技術。

隨著上述兩項技術的逐漸成熟,其已開始在日產旗下的聆風電動車上進行裝載實驗,從而進一步節約產品研發周期,並開發無人駕駛汽車,而作為全球首款量產的純電動車聆風也有望成為未來日產將要量產的首款無人駕駛車型。

除日產正在聆風車型上研發無人駕駛技術外,作為未來汽車主要研發的科技之一,目前還有9大廠商正在進行該領域的研發,其中包括了奔馳、寶馬、沃爾沃和雷克薩斯這樣的傳統汽車廠商,並且我國自主企業上汽也在進行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發,此外作為電子領域巨頭的谷歌,也在「插足」進行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

根據日產所公布的消息,對於雷達傳感器、攝像頭及雷射引導系統等關於無人駕駛系統的重點技術,已基本完成研發,同時日產汽車執行副總裁安迪·帕爾默(Andy Palmer)對於該系列車型的推出時間曾表示:「日產承諾,將於2020年推出多款價格適中、節能、能完全自動化行駛的汽車。」(網通社 2013年9月4日 北京報導)


相關文章閱讀:

《日產長軸天籟年底上市 採用英菲尼迪引擎》

http://auto.news18a.com/news/storys_33264.html

《日產C級車秋季上市 競爭奧迪A6L/寶馬5系》

http://auto.news18a.com/news/storys_31187.html

《日產新逍客加長推7座 9月12日亮相(圖)》

http://auto.news18a.com/news/storys_32131.html


 

相關焦點

  • 生物奇觀:神奇的昆蟲複眼!
    龐大的昆蟲家族蘊藏著無窮的奧秘,它們的「複眼」就是科學家們感興趣的研究課題之一。昆蟲的眼與人類的不同,它分為單眼與複眼兩類:單眼位於頭部中央,通常有三個,部分種類完全退化或缺少12個。它的功能只能辨別光線的明暗與物體的遠近,是複眼的輔助器官。
  • 超大視角與景深 複眼照相機研發成功
    節肢動物的複眼一直是科學家感興趣的研究對象。中國研究人員參與的一個國際科研團隊1日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開發出模擬複眼特性的人造同位複眼照相機,這種相機可實現視角和景深極大化,且不會產生軸外像差。
  • 研究人員模擬蜜蜂複眼 造3D腦外科手術儀器
    早期技術使外科醫生能夠以2D標準畫面進行觀察,過去十年的發展已經研發出更高清的系統。最近,3D技術已經應用於某些類型的手術,用於大腦外科手術卻是相當困難。神經外科手術使用的管鏡直徑必須非常細小,這樣它們才能夠穿過鼻腔等狹窄的通道。但是大多數3D管鏡依靠兩個光通道,每個都有一個收集圖像的傳感器,並且模擬人眼的成像方式。
  • 中國科學家研發人造複眼可助力自動駕駛
    中國的科學家受到昆蟲眼睛的啟發,成功研發出低成本人造複眼。日前,中國的科學家受到昆蟲眼睛的啟發,成功研發出低成本人造複眼,旨在提升自動駕駛汽車的視覺能力,並幫助推動機器人技術發展。眾所周知,自動駕駛汽車要想順利上路,離不開各種傳感器,尤其是視覺感知的高性能機器的輔助。如果能夠把人眼複製到汽車上,當然最完美不過。但是,要想複製人類視覺,目前還需要很長時間。科學家於是從昆蟲的複眼開始進行探索。
  • 擁有複眼的動物有哪些?複眼對它們有何意義?
    關於擁有複眼的動物有哪些?複眼對他們有何意義的問題。蜂部落認為這個問題問養蜂人最好,因為蜜蜂的眼睛就是單複眼結構。
  • ...電力與日產合作深化 研發低成本電動車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技術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英國錫裡斯電力公司(Ceres Power)宣布已與日產(Nissan)進一步建立了新的合作夥伴關係,以開發用於電動汽車(EV)的燃料電池技術。
  • 基礎設施匱乏難跨越 日產研發乙醇燃料電池新技術
    蓋世汽車訊 據《歐洲汽車新聞》報導,日產汽車公司已經研發出了一種新型汽車燃料電池動力系統,以車載乙醇箱取代加壓氫氣,成本更低、更為安全。日產該項新技術被稱為生物燃料電池,開發目的在於解決傳統氫燃料電池汽車存在的氫燃料基礎設施匱乏問題。這一技術利用的原料為生物乙醇,從玉米及甘蔗等可再生作物中提取出來,且補給基礎設施已經廣泛存在。生物燃料電池較傳統氫氣系統所耗成本較低,因其無需價格高昂的碳釺維加壓氫氣儲存罐或以鉑金等珍貴金屬作為發電催化劑。
  • 動物複眼可追溯至4.29億年前
    本報訊 科學家通過對4.29億年前的一小塊化石進行研究,發現古三葉蟲眼睛的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蜜蜂一樣。
  • 讓「昆蟲複眼」成導航新寵
    大連理工大學技術新發明獲國家獎昆蟲複眼具有導航和定位能力的奧秘在哪裡?
  • 「昆蟲複眼」成導航新寵-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大連1月17日電(記者吳琳 通訊員呂東光)昆蟲複眼具有導航和定位能力的奧秘在哪裡?大連理工大學微系統研究中心褚金奎團隊於2004年開展了仿昆蟲複眼偏振敏感結構、不依賴衛星導航的微納傳感器研究之後,在全球定位技術的研究中又取得創新性成果。
  • 波形護欄廠家:波形護欄的大致分類及防撞原理
    波形護欄廠家:波形護欄的大致分類及防撞原理 波形護欄的分類: 公路波形護欄板按防撞等級可分為A級和S級。
  • 本周車訊Top10 | 中國科學家研發人造複眼可助力自動駕駛
    中國科學家研發人造複眼可助力自動駕駛中國的科學家受到昆蟲眼睛的啟發,成功研發出低成本人造複眼,旨在提升自動駕駛汽車的視覺能力,並幫助推動機器人技術發展。科學家於是從昆蟲的複眼開始進行探索。昆蟲複眼的優勢包括對光敏感以及可以探測移動的物體等等,這得益於昆蟲的眼睛由成千上萬的單眼組成,而且每一個單眼都可感受到光線。因此,技術人員基於昆蟲的生物學特徵研發出了人造複眼。
  • 手機想要替代單反也只有這三種方案試試看了,複眼攝像技術
    在陽光下光線充足的時候拍照比黑夜拍照要鮮豔動人也是這個原理。鏡頭把光源信息聚焦成所需要的成像後,配套要有高解析度的感光模塊,才能充分接受到這些信息(感光模塊相當於視網膜),原理不贅述可以查專業文獻。但有一點需要說明,感光模塊能夠全畫幅接收信息是最好的,不然就得採用合成技術,銜接處稜角清晰度就會降低(肉眼察覺不到)。
  • 億級像素複眼攝像機讓你看的更寬、更遠、更清
    受蜜蜂和蒼蠅複眼結構的啟發,諸多公司利用複眼成像技術研發出了複眼攝像機,複眼成像技術相比於傳統的單眼成像技術有著無法比擬的優勢,比如複眼相機能夠實現超高解析度的成像,幾千萬到幾億甚至幾十億像素的解析度都可以達到!在超低照度,超寬視場角等大場景(機場、港口、邊境、要地)有著良好的應用前景。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推薦幾款複眼攝像機。
  • 複眼——起初就是這樣
    所有陸生脊椎動物(如貓、狗等)都有簡單的眼睛,而有視力的昆蟲以及其他一些生物的眼睛卻擁有特殊複雜的結構,稱為「複眼
  • LFMCW雷達運用於汽車防撞的研究
    摘要:隨著現代社會汽車數量的日益增多,汽車防撞技術的研究已成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提高運輸業的關鍵。課題旨在研究一種汽車防撞系統,保證在該系統正常運作的情況下既不發生碰撞事故又不降低道路的通行能力。該系統利用LFMCW的線性調頻特性及都卜勒效應的原理既可測量兩車間距又可實現相對運動的判斷,結合兩者的測量值,實現有效防撞的功能。
  • 三年級優秀《昆蟲備忘錄》賞析:蜜蜂、蝴蝶、螳螂、蜻蜓……
    小作者對蜜蜂的描寫特別詳細認真,不僅描寫了蜜蜂的外形、尺寸、部位、顏色,還描寫蜜蜂的種類以及蜜蜂分布的地方。從小作者的昆蟲備忘錄中,小蜜蜂的形象活靈活性地展現在了我們的眼前。這位小作者選擇描寫的昆蟲是螳螂,作者在寫備忘錄之前寫了一個講解提綱,記錄了自己借鑑的語句,說明作者查閱了很多相關的資料,足以說明這位小作者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的積極性是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小作者的文中介紹了螳螂的別名,種類,食物,還生動描寫了螳螂的外形及身體各部位的特徵。
  • 三葉蟲能看到不一樣的世界,科學家揭開複眼之謎,複眼猶如計算機
    來自德國的科學家通過數字顯微技術對古老生物三葉蟲的眼睛進行透析檢測,結果發現它的眼睛結構與如今的複眼一模一樣,這樣的發現能說明複眼是從三葉蟲身上開始起源的嗎?三葉蟲是一種什麼樣的古生物?在了解該研究之前,我們需要對三葉蟲這種古生物有所了解。
  • Mobileye攜手交通部推動商用車防撞技術
    2016年5月16日 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和自動駕駛技術的全球領導者Mobileye N.V.今天在與中國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共同舉辦的研討會上,發布2015年公路科學研究院運用Mobileye先進防撞技術進行測試後的關鍵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