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19 CART治療後T細胞過度活化和增殖案例分析

2020-12-05 生物谷

 

 

嵌合抗原受體(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修飾的T細胞治療在治療血液腫瘤領域取得令人欣喜的治療效果,尤其是抗CD19 CART細胞在治療B細胞惡性腫瘤患者時顯著提高了其臨床結局。抗CD19和抗CD20 CART在治療復發難治性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B-AL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臨床試驗中已廣泛開展,並顯示出了一定的有效性。然而,CART治療過程中,患者也出現了一些不良反應,如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CRS,對於靶脫瘤毒性、神經毒性和腫瘤溶解症候群TLS,需要謹慎處理。隨著CART治療患者的增加,一些潛在的毒性也逐漸顯現。

在一個臨床研究(NCT01864889)中,發現1例復發難治CD19+瀰漫大B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接受CD19 CART治療後,體內T細胞過度活化和增殖。輸注後13天,外周血中淋巴細胞數達到77×109/L,CD8+活化T細胞佔淋巴細胞的比例達到93.06%。患者出現了發熱和缺氧,血清中細胞因子、乳酸脫氫酶、天門冬氨酸轉氨酶、丙氨酸轉氨酶、穀草轉氨酶等水平顯著升高。基於臨床數據和實驗室數據,排除了T細胞白血病,未發現過度T細胞增殖是CD19抗原依賴的。

通過對該患者T細胞受體TCR的高通量測序和全基因組測序發現,TCR具有多樣性,但並沒有與T細胞增殖有關的特異的基因突變。另外,該患者有JC病毒(John Cunningham polyomavirus,JCV)感染。因為病毒誘導的非特異型號可以調節細胞周期,不能排除JC病毒感染通過旁路途徑對免疫系統的激活,導致T細胞過度活化和增殖。在進行CART治療時應事先考慮細胞輸注後在體內不受控制地活化和增殖的風險,提前制定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對該患者的分析將有助於同類產品臨床試驗安全性風險的控制。

案例信息

這是一名29歲的亞洲男性,接受CART治療前7個月被診斷為CD19+DLBCL IIIB期,接受了6個周期的治療,包括2個周期的R-CHOP,2個周期的R-EPOCH,1個周期的R-GDP,以及1個周期的Hyper-CVAD,均未獲得完全緩解。納入CART臨床試驗前,進行了FDG-PET/CT掃描,顯示右腋下病灶的淋巴瘤進展。最大病灶約為4×5 cm,SUVmax是23,其他身體區域未發現病灶。白細胞計數正常,WBC 5.58×109/L,淋巴細胞20.1%,中性粒細胞72.4%,骨髓未受累。採集該患者的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進行CD19 CART的生產。CD19 CART的激活域是CD3ζ,共刺激域是CD137(41BB),採用慢病毒載體。在環磷醯胺(30 mg/kg,共3天)和氟達拉濱(25 mg/m2,共3天)預處理後,患者分3天接受了CD19CART(總劑量為2.53×106個/kg)。轉染效率是74.5%。

輸注後患者較為耐受,未立即出現毒性。但在輸注後第8天,外周血中CD19+B細胞顯著下降,伴隨著CAR拷貝數顯著升高。輸注後1周,B超檢測發現,病灶減小至1 cm。輸注後3周CT掃描與基線相比,病灶幾乎消失。

毒性

CART細胞輸注後7天出現不良事件,包括發熱(39.3℃)、寒戰、皮疹。血清中一些細胞因子和C反應蛋白CRP水平迅速升高,包括顆粒酶A、顆粒酶B、IL-6、IL-10、TNF-α、IL-12p70、IFN-γ、IFN-β。實驗室生化檢測結果顯示,輸注後第9天,乳酸脫氫酶LDH和AST水平顯著升高。ALT和γ-GT的峰值出現在第14天,考慮該患者發生了CRS,因此,給予了妥珠單抗(8 mg/kg,用藥1天)和甲強龍(2 mg/kg,用藥3天)。第11天,患者體溫恢復正常,患者的轉氨酶水平逐漸下降,CRS得到控制。第18天,患者體溫低2次達到峰值,IL-6、IFN-γ、CRP水平升高,再次給予妥珠單抗(8 mg/kg,用藥1天)。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第13天,淋巴細胞計數迅速升高到77×109/L。流式細胞儀結果顯示93.06%的淋巴細胞是CD3+和CD8+T細胞,CD8+CD28+T細胞佔淋巴細胞比例從18%升高到90%,CD4+T細胞比例下降到非常低的水平,NK細胞(CD16+CD56+)幾乎消失。分泌IFN-γ和顆粒酶的CD3+CD8+IFN-γ+和CD3+CD8+GrB+ 細胞高於基線水平。第17天,患者血氧過低,第18天,患者出現瀰漫性肺滲出。皮疹的病理結果顯示真皮層有T細胞,為避免白細胞淤積,第13和14天給予患者小劑量環磷醯胺(10 mg/kg)進行治療,隨後,白細胞計數逐漸下降。第34天,淋巴細胞計數又開始升高,因此又給予環磷醯胺(10 mg/kg,2天),環磷醯胺劑量較小,不會誘導粒細胞缺乏。輸注後第12天,患者的中性粒計數幾乎為0,意味著患者粒缺將近20天。由於淋巴細胞迅速增殖,對粒細胞增殖造成抑制。第38天,由於患者出現寒戰和高熱,進行了血培養檢測。培養3天後,發現了亞胺培南抵抗的不動桿菌屬的鮑曼不動桿菌,雖然使用了多種抗生素的聯合治療,患者最終由於敗血性休剋死亡。

輸注後1天,對外周血和單核細胞的形態學分析結果初步顯示,大量的未成熟淋巴細胞,90%是有核細胞。流式細胞儀分析結果顯示,T細胞受體並非單一克隆,而是多樣的。為確認TCR的多樣性,進行了深度測序,結果顯示樣本中含有11030個不同克隆,另外,13個克隆比例佔到1%以上,然而,無優勢克隆或T細胞克隆,核型分析也未發現T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因此,T-ALL引起的T細胞過度增殖可以被排除。

為進一步分析T細胞過度增殖的原因,進行了二代深度測序,結果也未發現T細胞增殖相關的突變。通過實時定量PCR檢測,發現有病毒DNA,且是JC病毒陽性。該病毒在免疫功能不全的人體內會再激活,引起嚴重致命的反應。

討論

T細胞存活受到T細胞受體TCR、共刺激分子(包括CD28)、黏附分子、細胞因子(如IL-2、IL-13、IL-15)、其他凋亡因子、抗凋亡因子的影響。在CAR+T細胞中,細胞的激活和增殖是特異抗原依賴的。在本文案例中,細胞輸注後4天,CD19+B細胞水平仍然較低。由於淋巴結病灶消失,無法進行活檢,也無從獲知淋巴結是否表達CD19,不能排除病灶中CD19抗原誘導的T細胞增殖,然而,這種可能性很小。

載體DNA整合到宿主細胞引起插入突變的風險較低,但是一旦發生十分危險。有文獻報導,在兩名年輕患者基因治療後3年,LMO2位點的插入突變引起T細胞不受控制的增殖,CD3+T細胞達到100×109/L。然而,本案例的一系列流式細胞儀結果、測序結果和核型分析結果排除了這一可能。

有報導稱,在病毒感染存在時,非特異和抗原特異刺激均能引起CD8+T細胞增殖。本案例中,檢測到JC病毒的存在。通過測序結果顯示,患者中CD8+T細胞不是JC病毒特異的。排除了病毒相關抗原引起的T細胞增殖。但病毒感染引起的旁路激活途徑不能忽視,T細胞可以被旁路激活途徑刺激增殖,例如病毒感染產生大量細胞因子產生和釋放,引起炎性微環境。體外實驗證明許多細胞因子可以刺激CD8+T細胞增殖,如TNF-α、IL-2、IFN-α/β、IL-12、IL-15、IL-18。該患者發生CRS時,許多細胞因子急劇升高,然而目前還沒有發生CRS的患者引起T細胞增殖的報導。

由於CART治療血液腫瘤療效顯著,多家醫院正在開展或將要開展該療法。除大家熟知的CRS、神經毒性等CART治療相關不良事件外,T細胞過度活化和增殖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很大威脅。在使用該療法時應充分評估其安全性,做好相應的風險控制方案。(生物谷Bioon.com)

小編推薦會議   2018 (第四屆)下一代CAR & TCR-T研討會

http://meeting.bioon.com/2018CAR-T?__token=liaodefeng

相關焦點

  • B細胞活化和T細胞活化
    這個過程需要SIg鄰近分子Ig-α和Ig-β的幫助才能傳遞抗原信號,就象CD3協助TCR一樣。抗原刺激構成了B細胞活化的第一信號,可使B細胞初步活化,開始表達粘附分子、MHCⅡ類分子和細胞因子受體等,以便向TH遞呈抗原和接受TH細胞的幫助。首先TD抗原與BCR-Iga/Igb複合體結合形成第一信號,這一個信號不足以激活B細胞,所以需要第二信號,第二信號需要協同刺激分子。
  • CD19-CART技術在B細胞淋巴瘤及白血病中的應用進展
    CD19在不同分化階段的B淋巴細胞表面均有特異性表達,95%以上的B細胞淋巴瘤和B淋巴細胞白血病均表達CD19抗原。建立識別CD19嵌合抗原受體的CART細胞,可以實現對B淋巴細胞腫瘤的治療目的。本文將主要論述CD19-CART細胞抗淋巴細胞腫瘤的機制、CD19-CART細胞在B淋巴系統疾病中的臨床應用以及CD19-CART細胞治療的不良反應和風險。
  • 醫學資料筆記-2 T細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是T細胞增殖和分化的基礎。活化T細胞誘導性表達一系列細胞因子和細胞因子受體,而活化的APC也產生多種細胞因子,這些均為T細胞增殖和分化奠定基礎。如缺乏共刺激信號,第一信號非但不能有效激活特異性T細胞,反而導致T細胞失能。
  • 『專題整理』非特異性刺激活化T細胞
    每周取鼻相關淋巴組織和頸部淋巴結測其活化T淋巴細胞及記憶性T淋巴細胞的表達量,從而評價該疫苗的細胞免疫效力。還是促進細胞增殖?因為你用疫苗刺激之後,T細胞活化變成記憶T,之後不刺激,細胞會轉入靜止,各類輔助T代表性的細胞因子會表達水平很低,你無法檢測出是什麼細胞。HA就是流感病毒表面的抗原,再次刺激原來產生的記憶性T淋巴細胞,會使記憶T快速活化,表達應該表達的因子或標記,然後用蛋白阻滯劑使表達的因子保留在細胞內,就可以檢測出這些細胞比例了。
  • 專家觀點:潘靜主任談TP53突變患者在CD19 CAR-T細胞治療後的臨床...
    同時我們也發現,治療前的突變和治療後的完全不一樣,有些突變在治療前是有的,但在復發之後是沒有的,有些患者在復發之後出現新突變。這些都是需要思考和解決的,我們再回到CAR-T這個問題上,我們知道CD19 CAR-T治療取得了高緩解率,多種鞏固治療包括序貫CD22 CAR-T治療,橋接移植或是雞尾酒CD19-22 CAR-T治療提高了難治復發患者長期無病生存率,但復發仍然存在。而且每個病人復發的形式都不一樣,有CD19陰性的復發,有CD22的部分表達,那麼問題出在哪裡?
  • 關於CART治療後復發的一些思考
    CAR-T是生物技術進步給腫瘤患者帶來的福音之一,在短時間內,CAR-T療法幾乎可以徹底清除腫瘤細胞,這是驚人的也是喜人的,但是很多患者在接受CAR-T治療幾個月或更長時間後,復發的情況很常見,早在2015年ASH上諾華公布CTL019在59例ALL上的治療結果,僅有18例患者在12個月後持續完全緩解,這也說明絕大多數都會復發
  • 科學家發現人體製造健康t細胞的分子關鍵
    科學家在《實驗醫學雜誌》上發表報告,指出一種基因和蛋白質家族對免疫系統中成熟和功能完備的t細胞的形成至關重要,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為多發性硬化症和ibd等免疫疾病帶來新的療法。生物學與計算機的融合這項研究涉及不同團隊的多學科合作,包括自體免疫基因組學和病因學中心以及生物醫學信息學和遺傳學部門的科學家。結合不同的生物學和計算分析方法,研究小組能夠分析cd4-t細胞活化早期染色質對分子重塑的可及性。
  • 細胞治療歷史時刻│FDA批准CD19-CART細胞藥物上市
    這樣的治療藥物獲批,讓癌症和其他嚴重和危及生命的疾病有了新的合法的治療選擇。,並在我們治療和治癒許多難治性疾病的能力方面創造了一個新拐點。治療三個月內的總體緩解率為83%。用Kymriah治療有潛在的嚴重副作用。可能會產生例如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CRS)的風險警告,因為CRS的存在,會引起高熱和流感樣症狀,因為CAR T細胞的快速增殖,也產生神經系統損傷的重度損傷反應。 CRS和神經系統事件都可能危及生命。
  • Car-T細胞治療市場分析及未來發展趨勢
    Car-T細胞治療血液惡性腫瘤的效果令人矚目,各大製藥公司與創新型公司也紛紛搶佔Car-T細胞治療市場。Novartis與Gilead走在該領域的最前列,已有產品被美國FDA批准上市,Celgene與Merck等公司已有多種產品進入臨床試驗。
  • 肝星狀細胞的活化機制——探尋肝纖維化新的診斷指標和治療靶點
    1.3  VEGF與HSC活化VEGF由肝竇內皮細胞和HSC釋放,誘導HSC增殖和血管新生。研究顯示,給模型小鼠(C57BL/6小鼠膽管結紮後進行膽囊空腸吻合術,重建膽道流,產生纖維化逆轉模型)注射VEGF中和抗體和對照抗體,發現VEGF中和抗體阻斷纖維化的進展,但同時也妨礙了肝組織修復和纖維化逆轉。
  • 強化化療序貫人源化抗CD19-CAR-T細胞治療復發/難治性B淋巴細胞...
    據悉,第二代抗CD19-CAR-T細胞表達的anti-CD19 scFv和4-1BB-CD3f共刺激激活域已被證明在活化和擴增CAR-T細胞以消除惡性B細胞方面是有效的。在一項開放性、單中心、單臂試點研究中,入組的23名R/R B-ALL患者接受強化化療(以減少腫瘤負荷)序貫人源化抗CD19-CAR-T治療,研究者評估了這種治療策略在R/R B-ALL患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
  • CD19 CAR-T細胞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後復發機制的研究進展
    成人ALL的發病率低但預後差,5年總體生存率不到40%,復發患者預後的平均存活時間只有6個月。以嵌合抗原受體(CAR)修飾的T細胞為代表的腫瘤靶向免疫治療在體外和臨床試驗中表現出良好的靶向性、殺傷性和持久性,展示了巨大的應用潛力和發展前景,其中以靶向CD19分子的CAR-T細胞(CD19 CAR-T)在治療復發難治性B-ALL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則是目前此領域的一座裡程碑。
  • 女大學生接受細胞免疫治療後去世引糾紛 專家:監管需重視
    11月16日,主治醫生安某向患者及家屬告知了CAR-T風險、費用,「以及不能保證100%成功率、亦有無效可能,長期療效無法保證,且治療期間可能出現全血少、感染甚至重症感染、抽搐、神經毒性、多臟器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情況」。11月19日,張帆籤訂了cd19-cart細胞治療知情及志願同意書。其中介紹了該臨床研究的詳細情況,及治療程序。
  • 細胞因子風暴和COVID-19致死——2020年細胞因子市場分析
    由於細胞因子的過度反應,導致人體免疫系統對外界病毒和感染的過度反應,表現為免疫系統不分敵我地殺傷,最終對機體造成損傷。事實上,「細胞因子風暴」是導致COVID-19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抑制炎症風暴的發生是降低新冠肺炎死亡率的關鍵。 針對「細胞因子風暴」,諾華希望通過藥物Ilaris抑制白介素-1β的過度表達。然而,可惜的是,這一治療路徑目前被證實無效。
  • 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後CART治療的最佳時間窗
    這些患者都未出現GVHD,1級急性GVHD和輕度慢性GVHD,除CART治療外,未接受任何其他抗腫瘤治療。最後1例接受CART治療的患者已經緩解超過4周,所接受的CD19-CART細胞數量為0.4×106/kg-7.8×106/kg。
  • IL-10可預防有害小膠質細胞過度活化
    IL-10可預防有害小膠質細胞過度活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3 16:56:27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Steffen Jung取得最新進展。
  • 中國科大揭示NLRP3炎症小體活化和髓系細胞控制腫瘤化療敏感性的...
    已有的研究表明腫瘤細胞中PTEN蛋白通過其脂質磷酸酶活性逆轉PI3K-AKT-mTOR 信號活化,抑制細胞增殖和腫瘤生長。在腫瘤治療過程中,腫瘤細胞中的 PTEN 蛋白缺失導致 PI3K-AKT 信號通路過度活化,引起腫瘤治療抵抗。
  • 中國CAR-T細胞治療研發趨勢
    自2017年底《細胞治療產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試行)》出臺後,國內CAR-T細胞治療產品面臨「重新洗牌」,各產品臨床試驗需要重新進行註冊申報。據Clinicaltrials.gov資料庫,截止報告日期(2020年3月5日),國內已正式開展148個臨床試驗;結合國內臨床試驗註冊數據,共涉及CAR-T細胞治療產品131個。
  • 《Nature》報導T細胞功能調控的關鍵轉錄因子
    相對於活化T細胞識別殺傷入侵病原體,T細胞對自身抗原的耐受是防止自身免疫疾病的重要機制。在T細胞激活過程中,活化性共刺激分子(B7.1,B7.1,和B7h)以及抑制性共刺激分子(CTLA-4,PD-1,B7H3,B7S1等)的多寡決定了T細胞活化或者耐受的命運。當抑制性共刺激分子主導時,T細胞分化成耐受T細胞。
  • 幹細胞治療肝臟疾病案例和機制
    治療方法包括治療原發病、控制肝星狀細胞(HSC)和調節細胞外基質(ECM)合成/降解平衡的藥物等。這些療法大都是通過修復肝損傷的疾病從而延緩肝纖維化的發展和肝硬化及其失代償期的發生,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延長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