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化療序貫人源化抗CD19-CAR-T細胞治療復發/難治性B淋巴細胞...

2020-11-23 醫脈通

強化化療序貫人源化抗CD19-CAR-T細胞治療復發/難治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療效與安全性 | CAR-T專欄

2020-04-28 來源:醫脈通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難治性/復發性(R/R)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B-ALL)患者預後差,完全緩解率(CR)小於45%,即使同種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HSCT)也難以改善預後,因此,B-ALL患者迫切地需要新的有效治療策略。下面小編整理了一篇最新相關研究,與君共賞。


據悉,第二代抗CD19-CAR-T細胞表達的anti-CD19 scFv和4-1BB-CD3f共刺激激活域已被證明在活化和擴增CAR-T細胞以消除惡性B細胞方面是有效的。在一項開放性、單中心、單臂試點研究中,入組的23名R/R B-ALL患者接受強化化療(以減少腫瘤負荷)序貫人源化抗CD19-CAR-T治療,研究者評估了這種治療策略在R/R B-ALL患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患者入組:


在這項研究中,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間,23名R/R B-ALL患者在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血液科接受治療。所有B-All患者均符合WHO分類的診斷標準,流式細胞術(FCM)結果顯示惡性B細胞高表達CD19。沒有患者既往接受過blinatumomab治療。數據收集的截止日期是2020年1月31日。


圖1 研究流程概覽


➤預先強化化療及抗CD19-CAR-T細胞輸註:


所有參與本臨床試驗的患者在採集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s)後,首先接受強化化療(FA化療方案),即氟達拉濱(30mg/m2/天)+阿糖胞苷(1000 mg/m2/天),共5天。在開始FA方案治療前和第0天(即患者接受CAR-T細胞輸注)用FCM檢測白細胞。由於FA化療前骨髓(BM)中的白血病細胞比例低於20%,或在治療過程中很快出現嚴重的粒細胞增多的現象,有些患者僅給予FA化療3-4天。3例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CNSL)患者在輸注CAR-T細胞前接受FA淋巴耗竭性化療聯合鞘內化療。在第0天以1×106/kg的劑量輸注人源化抗CD19-CAR-T細胞。


➤抗CD19-CAR-T細胞輸注後不良反應觀察:


採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分別於第0、4、7、14、21、28天測定白細胞介素-6(IL6)、IL-2R、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IL-8的分泌水平。同時檢測CNSL患者腦脊液中以上細胞因子水平。


監測不良事件(AEs)。CAR-T細胞輸注後,根據採用的CRS評分系統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AE通用術語標準v4.03版對CRS進行評分。治療相關死亡率的計算從CAR-T細胞輸注之日起至該治療的AE消失之日止。


➤抗CD19-CAR-T細胞輸注後感染性疾病的支持性護理與監測:


當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低於0.5×109/L時,給予患者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5μg/kg/天。從輸注CAR-T細胞當天到輸注後28天,用定量化學發光法觀察降鈣素原的水平,評價細菌感染情況。A-β-D-葡聚糖分析用動態顯色法測定,採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GM)檢測真菌感染。用定量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EB病毒和巨細胞病毒,當有微生物診斷或出現感染臨床症狀時,記錄感染性疾病。


➤抗CD19-CAR-T細胞的擴增和持續性:


第0、4、7、14、21、28天使用FCM檢測外周血和腦脊液中抗CD19-CAR-T細胞的擴增。同時,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抗CD19-CAR基因的DNA水平。同樣對CNSL患者的CSF進行以上檢測。


➤臨床反應標準:


從抗CD19-CAR-T細胞輸注之日起,隨訪至研究截止日期或患者死亡。在輸注後第14天評估治療反應並分析微小殘留病(MRD)。疾病狀態定義為完全緩解(CR)、伴不完全血液學恢復的CR(CRi)或無緩解(NR)。無白血病生存期(LFS)的計算自CR之日起至復發之日止。


研究結果


➤患者基線特徵:


患者入組時的病史、腫瘤負荷及抗CD19-CAR-T細胞輸注的參數見下表。患者的中位年齡為42歲(10-67歲),其中包括3例CNSL患者。



➤抗CD19-CAR-T細胞輸注前BM狀況:


註:(A) 流式細胞術(FCM)檢測強化化療前和輸注當天骨髓中白血病細胞的比例。(B) 流式細胞儀檢測強化化療前及輸注當天外周血白細胞計數。

圖2 強化化療前後骨髓白血病細胞與外周血白細胞計數的比例變化


➤臨床反應:


註:(A) 23例B-ALL患者的反應、CD19-CAR-T細胞丟失時間及CD19在首次復發時的表達。(B,C)接受allo-HSCT和不接受allo-HSCT的患者的無白血病生存期(LFS)和總生存期(OS)。在沒有接受allo-HSCT的患者中,LFS的中位數是8個月(95%置信區間為1.9-14.1,p=0.301)(圖3B)。中位OS為10個月(95%置信區間為4.1-15.9,p=0.408)(圖3C)。

圖3 接受抗CD19-CAR-T治療的B-ALL患者的預後


➤抗CD19-CAR-T細胞的擴增:


(A)外周血抗CD19-CAR-T細胞的擴增。(B)外周血抗CD19-CAR基因的DNA水平。在輸注後第11天(範圍:7-14),抗CD19-CAR-T細胞的中位擴增峰值為11.6%(範圍,0.4-70.9)。抗CD19-CAR基因的DNA水平呈相同趨勢。抗CD19-CAR基因的拷貝中位數為12650copies/μg(範圍187-44509)。在輸注後21天,這兩個水平開始下降。

圖4 抗CD19-CAR-T細胞的細胞動力學


➤不良反應:


接受CAR-T細胞輸注的患者表現為發熱伴寒戰,伴有疲勞、噁心、食慾減退、低蛋白血症和心動過速。(如下表)。



18例(78.3%)患者出現1-2級細胞因子釋放綜合症(CRS),5例(21.7%)患者出現3級CRS。在17例(74.9%)患者中觀察到3-4級白細胞減少和中性粒細胞減少,在7例(30.4%)患者中觀察到貧血,在9例(39.1%)患者中發現血小板減少症。


3例CNSL患者被診斷為1級、3級和1級CAR-T細胞相關性腦病症候群(CRES)。除上述3例外,無其他患者發生與CAR-T細胞相關的神經毒性。抗CD19-CAR-T細胞輸注後,沒有患者死於CRS或CRES。


將23例患者分為1-2級CRS組和≥3級CRS組。在抗CD19-CAR-T細胞輸注的當天,1-2級CRS組的BM中白血病細胞的比例低於≥3級CRS組(圖5A)。但是,抗CD19-CAR-T細胞輸注當天的外周血白細胞計數與CRS等級無關(圖5B)。1–2級CRS組的IL-6、TNF-α和IL-8的峰值低於≥3級CRS組(圖5C–E)。但是,IL-2R水平的峰值與CRS等級無關(圖5F)。抗CD19-CAR-T細胞的峰值比例和抗CD19-CAR基因水平的峰值與CRS等級無關(圖5G,H)。這項發現是否暗示CAR-T細胞的峰值比例與腫瘤負荷無關?


圖 5 抗CD19-CAR-T細胞治療中細胞因子與CRS等級相關


➤抗CD19-CAR-T細胞輸注後感染的發生率及預後:


根據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檢驗,6例患者在輸注CAR-T細胞的28天內發生了感染性疾病,細菌感染5例,其中革蘭陰性3例,革蘭陽性2例。另1例患者被診斷為巨細胞病毒感染,並於抗CD19-CAR-T細胞治療24天後死於呼吸衰竭。


結論


在該研究中,研究者通過強化淋巴耗竭性化療降低了疾病負擔,隨後進行的CAR-T治療具有高應答率,且毒性可控。研究者將進行一項隨機對照研究,以確定強化化療是否最終可以使患者的生存獲益。


參考文獻:

J. Wang, N. Mou, Z. X. Yang,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humanized anti-CD19-CAR-T therapy following intensive lymphodepleting chemotherapy for refractory/relapsed B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 2020 Mar 31;[Epub ahead of print] PMID:32232846.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