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常被稱之為「粉紅殺手」,發病率居於女性惡性腫瘤的首位。中晚期會出現消瘦、乏力、貧血、發熱、厭食等惡病質的症狀,也可因復發轉移出現其他器官的病變。治療手段主要是以手術、放療和化療為主,但放化療的毒副作用和化療的耐藥性使很多患者無法耐受,局限的治療手段使患者及其家庭陷入了痛苦的深淵。
郭宇飛教授專注女性乳房健康40餘年,接診患者10W+。致力於治療乳腺增生病、急性乳腺炎、粉刺性乳癰、乳房異常發育症、乳頭乳腺增生結節等治療方面經驗豐富,有獨特的治療方法,深受患者好評。對於乳腺癌患者的綜合調理,使用中藥極大的減輕了放化療的毒
副作用、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乳腺癌中醫稱之為乳巖,明代張景嶽《景嶽全書》雲:「凡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基於大量的文獻研究和臨床診療,郭宇飛教授指出乳腺癌的病因病機是:正氣不足、情志失調、肝氣鬱結、衝任失調、毒熱蘊結。郭宇飛教授認為:乳腺癌其病本虛而標實,疾病的發生發展就是一個因虛致實、因實更虛、虛實夾雜的過程。
乳巖是虛實夾雜的惡性疾病,整體屬正氣虛損,局部為邪實阻滯。雖然徹底乳房切除手術配合淋巴清掃、放化療,但常常會出現復發和轉移,且術後正氣受損,臟腑之氣更虛。雖行手術切除大體病灶,但仍有肉眼不可見的癌毒殘留和放化療產生的藥毒留於體內導致陰陽氣血津液失衡而產生的痰、淤、溼、濁等毒邪。故乳腺癌術後辨證以「正虛、邪滯均為本」,祛邪不忘扶正。即調理內臟氣血津液,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正氣的盛衰影響著人體疾病的傾向。
正氣,是指人體臟腑功能(抗邪能力及康復能力)的正常,包括脾胃滋養全身的功能,腎中精氣調節全身陰陽的能力,衛氣的護衛肌表和驅邪外出的能力,經絡系統調節機體平衡的生理功能等。而「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當正氣虛弱無力抗邪時,邪氣得以侵襲人體而發病。這句話強調了正氣的重要性,正氣不足是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
乳腺癌辨位論治發生於足厥陰肝經循經部位之乳房,與內臟外腑密切相關,治療上需注重內外合治。常用的扶正方法是:補益氣血、滋補肝腎、益氣健脾等,並根據治療的不同時期,參考患者的腫瘤性質、病程長短、體質強弱、手術和化療方案來判斷扶正和祛邪的力量輕重。郭宇飛教授考慮到患者反覆手術放化療等治療手段實施後,氣血大傷,日久損及陽氣,郭宇飛教授通過四辨識病,分清主次,明辨陰陽虛實,兼顧舊疾,精準辨證施治。治療上調治並行,離治於補,以期陰陽平衡、氣血暢達、寒熱平調,能有效緩解經前乳房脹痛,並達到扶正祛邪之目的。正所謂王道貴在均衡平和也,才能收補益兼以祛邪之功。
總之,正氣的盛衰決定著人體疾病的傾向。郭宇飛教授認為正是人體內正氣功能的衰弱,無力抵抗外邪而導致腫瘤的發生;對於經過手術放化療等治療的患者,祛邪有餘而體內正氣更衰。因此對於腫瘤患者,郭宇飛教授特別強調扶助正氣。對於乳腺癌患者的扶正,郭宇飛教授發現患者大多有納呆、乏力、面色無華、大便溏薄或便秘、乳腺癌術後的局部水腫、苔厚膩等表現,皆屬脾胃虛弱之象。因此,在遣方用藥時特別注重補益脾胃,以參苓白朮散為基礎加減化裁以健脾運脾。
另外,即使有部分患者脾胃氣虛之象不甚明顯,郭宇飛教授堅持在辨證論治的同時也時時注重顧護胃氣。所謂上工治未病,郭宇飛教授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有虛當補,脾胃未虛更當防。只有後天生化之源得健,其他疾病才有向愈的可能,治療上可適當加用白扁豆、白朮、神曲之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