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小文
CPU的中文含義就是中央處理器,是電子計算機的核心部件,其作用就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體中的數據。
我們經常用CPU來形容大腦,因為人類的大腦消耗佔據著身體百分之二十的能量,也是人類最為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控制著人類的思想、情感、以及語言和行為。
而原子彈則是當代最具威懾力的武器之一,它的爆炸可以導致數座城市灰飛煙滅,也是人類最為畏懼的武器。
從本質上看,CPU和原子彈似乎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聯繫,但實際上,兩者都運用到了量子力學,只不過,在製作難度上,無論是CPU還是原子彈都不是能夠輕易製造的,因此,有人產生了這種想法,CPU和原子彈相比究竟哪一方的難度更大一些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研究原子彈的誕生史,說到原子彈的生產,從前很多人都會誤會愛因斯坦,認為是愛因斯坦才導致了原子彈的發明。
其實,愛因斯坦提出的質能方程式只能解釋原子彈為何會釋放出如此驚人的威力,並不能為人們製造原子彈提供參考。
而製造原子彈除了要搞懂它的原理之外,最關鍵的還在於原子彈的材料——鈾,鈾是一種自然元素,也是放射性元素。
而自然界中的鈾含量是有限的,想要製造原子彈就必須確保有足夠的鈾參與反應,參考當年美國在日本投下的那顆原子彈,其中參與反應的鈾其實還不到一公斤。
相較於原子彈,CPU的製作工藝要求也很高,通常而言,一個國家使用的CPU要麼是從國外進口的核心零件,要麼就是自主研發。
而CPU最常用的地方莫過於軍用和民用了,考慮到國防的安全,軍用的CPU要求很嚴苛,所花費的資金也很高,但作為軍用也無妨。
但如果是作為民用就不一樣了,在保證性能優越的用時,民用CPU還必須要壓低價格,這就意味著CPU不僅要考慮到質量還要考慮到成本,因此,製作一塊CPU並不比製造原子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