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anostics :腫瘤血管生成抑制劑為什麼療效不佳?

2021-01-10 生物谷


2017年1月29日訊 /生物谷BIOON /——一項由維也納醫科大學和匈牙利及瑞典的科學家合作的新研究首次證明抑制腫瘤血供的藥物(血管生成抑制劑)療效不佳的原因可能是由於藥物很難滲透到腫瘤組織的最小血管中。

血管生成指已有血管生出新血管的過程,這個過程促進了腫瘤的生長,因為腫瘤生長需要氧氣和營養物質。因此一些藥物通過抑制腫瘤血管生成而抑制腫瘤。但是這些藥物的療效並不持久,甚至有些腫瘤對這些藥物毫無反應。這種腫瘤對血管生成抑制劑的耐性是目前臨床中常見的問題。而這項新研究表明這些血管生成抑制劑在不同腫瘤組織中的滲透差異很大,這意味著僅僅只有一些腫瘤中的藥物濃度可以達到有效濃度。

在這項跨國研究中,研究人員採用五種血管生成抑制劑治療了患腫瘤的小鼠。通過使用一種叫做基質輔助雷射解吸電離質譜分析(MALDI-MSI)的技術,研究人員檢測了腫瘤中的藥物濃度及分布,並將這些數據與治療療效進行了相關分析。

研究資深作者、維也納醫學大學胸外科胸部腫瘤轉化項目負責人Balazs Döme說道:「此前關於血管生成抑制劑耐性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分子機制。通過關注活性藥物在腫瘤組織中的分布情況,我們發現了一種可能的重要機制,可能解釋了為什麼血管生成抑制劑在臨床中有時沒有效果。」

同為資深作者、來自瑞典隆德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臨床蛋白研究和成像小組領導者György Marko-Varga說道:「這種療法療效被削弱的可能原因是此前沒有可靠的成像方法可以顯示藥物在腫瘤組織中的分布情況。因此我們的新方法為癌症研究人員及腫瘤醫生提供了機會,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這些藥物如何發揮作用以及這些藥物在機體和腫瘤組織中的分布情況。」

這項研究的結果發表在《Theranostics》上,可能有助於研究人員在未來發展出新策略改善血管生成抑制劑在腫瘤組織中的分布以及提高療效。(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發,轉載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 app.

Limited Tumor Tissue Drug Penetration Contributes to Primary Resistance against Angiogenesis Inhibitors

Szilvia Torok et al.Theranostics (2017). 

DOI: 10.7150/thno.16767

相關焦點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用抗血管生成藥在腫瘤治療中的增效機制
    自2011年首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獲批以來,在這近10個年頭裡逐漸改變了腫瘤治療的臨床實踐。尤其是在最近5年,以PD-1/PD-L1抑制劑為首的各類ICI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獲批適應症呈爆發性地增長。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1款ICI獲批上市,涉及的細分癌種包括20項。
  • 抗腫瘤血管生成
  • 免疫抑制劑聯合靶向藥物療效增強機制詳解
    協同增效:免疫聯合靶向療效增強的機制詳解 任正剛教授主要從生物學機制的角度詳細闡述了PD-L1抑制劑和靶向VEGF通路抑制劑單藥及二者聯合的抗腫瘤活性,同時在朱教授演講的基礎上為聽眾加深了對IMbrave150研究設計思路及療效、安全性等結果數據的認知。
  • 肉瘤患者TP53的突變狀態可用於預測帕唑帕尼等抗血管生成靶向藥...
    TP53在肉瘤的突變率和作用 提起TP53大名鼎鼎,是最著名的抑癌基因,是肉瘤中突變率最高的基因,是一種多功能的腫瘤抑制基因,與細胞周期阻滯和凋亡有關,密切參與新血管形成過程,TP53突變可預測臨床對VEGF / VEGFR抑制劑的敏感性,TP53改變可能是抗血管生成劑治療的現成生物標誌物
  • ...抗腫瘤血管生成藥安羅替尼一線治療晚期肝細胞癌臨床試驗資料摘要
    2020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接受以海報形式呈列。腫瘤緩解情況的評估使用的是1.1版的實體瘤療效評估標準。結果顯示(截止到2020年1月14日):安全性:聯合治療耐受性好,未出現治療相關的嚴重不良事件。
  • 科學家發現腎癌腫瘤血管生成新機制
    腫瘤血管生成在腫瘤的形成和轉移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抑制腫瘤血管的生成是現代治療腫瘤的一個重要策略。
  • ...河南省腫瘤醫院藥學部主任張文周:口服小分子多靶點TKI抑制劑...
    小分子多靶點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承載了科學家研發腫瘤藥物的智慧結晶,這類激酶抑制劑通過作用機體分子層面「多靶點」,可以說是使盡渾身解數去破壞腫瘤細胞生存與繁殖。例如抑制驅動基因和多種酶蛋白,讓腫瘤細胞無法複製增殖;破壞腫瘤血管生成,讓腫瘤細胞沒了「支援部隊」;破壞腫瘤細胞微環境,讓腫瘤細胞「孤立無援」。
  • 腫瘤幹細胞抑制劑顯示早期療效,化學結構令人擔憂
    【新聞事件】:昨天大日本住友旗下 Boston Biomedical 宣布將在今年的 ASCO 年會上公布 11 個有關他們兩個腫瘤幹細胞抑制劑 napabucasin 和 amcasertib 的早期臨床結果。
  • 選擇性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作用及前景
    很多人會說為何科學界一直不開發針對腫瘤的疫苗呢?從目前來看,腫瘤疫苗的發展不多,而且療效有限,但溶瘤病毒仍然是研究的主要方向;2015年10月FDA批准了安進公司開發的溶瘤病毒療法用於治療病灶在皮膚和淋巴結,且未能通過手術完全清除的黑色素瘤。
  • 熱療為什麼能治療腫瘤?哪些腫瘤不適合熱療
    熱療為什麼能治療癌症呢?其實熱療治癌與癌症組織本身的特點有關。 腫瘤血管雜亂、血流緩慢易聚熱 據介紹,腫瘤的血管與血流有以下特點:①形態異常,血管扭曲雜亂,血流阻力大,隨著腫瘤的增大,血管受壓,容易形成血栓和閉塞;②腫瘤組織的毛細血管壁在高熱、壓力增高的情況下脆弱易破裂;③腫瘤的血管內皮細胞間隙大,部分由腫瘤細胞襯覆,細胞增生向管腔內突起引起阻塞;④腫瘤毛細血管具有很多竇狀隙,在常溫下就處於開放狀態,溫度升高後血流並沒有明顯增加
  • 悅然讀IO | 晚期NSCLC二線治療: 免疫單藥 vs 化療+抗血管生成...
    悅然讀IO | 晚期NSCLC二線治療: 免疫單藥 vs 化療+抗血管生成,哪個更好?
  • 曲秀娟教授:抗血管治療耐藥機制探索
    從內部因素的角度來分析抗血管生成藥物的耐藥機制,可能的原因有:1、內皮細胞存在異質性,來源於不同腫瘤的腫瘤內皮細胞其血管生成能力不同,並且伴隨內皮細胞間質化現象導致耐藥的發生;2、促血管生成因子存在不同分子亞型,一些亞型可以與貝伐珠單抗結合,減弱抗血管生成藥物的能力;3、細胞外囊泡內含mRNA和miRNA等,間質化的內皮細胞分泌的囊泡具有更強的腫瘤血管生成能力;4、作用於腫瘤細胞後優先聚集於腫瘤細胞溶酶體內
  • 婦科腫瘤靶向藥物治療的現狀
    宮頸癌、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是婦科最常見的三種惡性腫瘤,現已經有4類分子靶向藥物作為針對婦科腫瘤治療的一線/二線用藥,分別為主要包括抗血管生成藥物、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 PARP]抑制劑、免疫抑制劑及表皮生長因子(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EGF)受體阻斷劑。
  • 17種抗癌藥終納醫保:深度解讀腫瘤治療的靶向時代-虎嗅網
    腫瘤血管生成靶向抑制劑20世紀60年代,Judah Folkman首次提出了腫瘤生長同時需要伴有脈管系統生長的全新概念:腫瘤自身細胞釋放的相關刺激因子,能夠誘導腫瘤周圍血管的生成。而抗血管生成藥物由於其特異性好、劑量小、療效高和不易耐藥等特點,已經成為腫瘤靶向研發的絕對熱門領域。血管生成是腫瘤發展惡化的基礎。腫瘤的發生和發展是一個多因素、多步驟、多基因共同參與的綜合病變過程,維持腫瘤細胞的進化與死亡比例是影響腫瘤生長速度的重要因素。當腫瘤從早期進一步發展的時候,維持腫瘤細胞生長的基礎是充足的營養物質,而運輸營養物質的媒介即是腫瘤血管。
  • JBC:多糖化合物通過抗血管生成抑制腫瘤細胞機制進展
    以抑制腫瘤血管生成而間接抑制腫瘤生長不失為一種優選方法,但是由於機體對抗血管生成抑制劑的耐藥性,尋找高效、低毒的抗血管抑制劑是癌症治療的熱點之一。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糖生物學及糖化學實驗室丁侃課題組對多糖的抗腫瘤作用機制進行了研究。
  • 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類抗腫瘤藥物研發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蔣晟課題組在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類抗腫瘤藥物研發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於國際期刊《藥物化學雜誌》(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2015,58,7672)和《治療診斷學》(Theranostics 2016,6,1947)。
  • ASCO-GU丨盛錫楠教授點評:HIF-2α抑制劑MK-6482用於晚期腎透明...
    編者按抗血管生成藥物在晚期腎癌治療中也發揮了作用,為晚期患者治療帶來了更多選擇。療效方面:客觀緩解率(ORR)為24%,其中經過確認的部分緩解(PR)患者為13例;31例患者(56%)評效為疾病穩定(SD),全組的疾病控制率(CR+PR+SD)為80%。52例具有基線和治療評估資料的患者中有35例(67%)觀察到腫瘤縮小。
  • 洞察| 國內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用藥進展
    近年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通過與其他藥物聯合用藥,發揮腫瘤殺傷上的互補作用,克服I/O應答率不足目前已成為腫瘤免疫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目前,免疫聯合治療策略包括免疫檢查點抗體、化療、放療、抗血管生成藥物、放化療聯合等等。
  • 上海藥物所c-Met抑制劑療效監控標誌物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年來,基於病人遺傳特徵的個體化治療已經成為腫瘤靶向治療的核心,也是「精準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蛋白激酶抑制劑已經在腫瘤癌基因分子分型的指導下,在腫瘤的臨床治療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隨之而來的是廣泛頻發的激酶抑制劑耐藥問題,造成臨床響應率低、腫瘤易復發,已經嚴重製約了蛋白激酶抑制劑的臨床療效。
  • 默沙東缺氧誘導因子(HIF-2a)抑制劑MK-6482治療透明細胞...
    在大多數(約90%)ccRCC患者中,一種名為Von Hippel-Lindau(VHL)的抑癌蛋白不起作用,導致缺氧誘導因子(HIF)蛋白在癌細胞內積聚並激活,錯誤地發出缺氧的信號,這會激活血管形成,刺激腫瘤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