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然讀IO | 晚期NSCLC二線治療: 免疫單藥 vs 化療+抗血管生成,哪個更好?
2018-11-05 來源:醫脈通
目前NMPA批准的肺癌免疫治療(此處特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為納武利尤單抗(nivolumab,歐狄沃®),適應症為:單藥治療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陰性和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陰性、既往接受過含鉑方案化療後疾病進展或不可耐受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
基於臨床研究證據,3個大型三期研究(CheckMate 017/057/078)奠定了納武利尤單抗的二線治療新高度的地位。但是在臨床實踐中,有部分患者的二線方案並非是多西他賽單藥化療。如果對照方案選擇化療+抗血管生成治療的話,那麼納武利尤單抗 vs 化療+抗血管生成治療,哪個更好呢?這是臨床醫生關心的問題,如果沒有證據支持的話,還真的不能妄下結論呢!2018年6月Scientific Reports雜誌發表了一篇間接比對的meta分析,回答了這一問題。
文獻檢索了以下資料庫:Cochrane對照試驗中心註冊資料庫 (CENTRAL), Web of science, EMBASE, Medline,以及ASCO和ESMO的摘要。檢索時間截止2017年6月,共納入37篇原始文獻,16810例患者,納入的文獻均為前瞻性的RCT研究。
文章比較了一線帕博利珠單抗(pembrolizumab)對照化療+抗血管生成(本文暫不討論此內容),以及二線及以後納武利尤單抗對照化療+抗血管生成,不同方案之間比較的臨床終點是:生存(OS、PFS)和毒性(3-5級AE)。
►37篇原始文獻中,18篇為一線研究;在19篇二線及以後的研究中,17篇研究化療使用的是多西他賽,2篇使用的是培美曲塞。
►使用的抗血管藥物包括:貝伐珠單抗、阿柏西普、雷莫蘆單抗、尼達尼布、axitinib(阿西替尼)、索拉非尼、vandetanib(凡德他尼)和舒尼替尼。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包括:納武利尤單抗、伊匹木單抗、帕博利珠單抗和atezolizumab。
二線及以後的藥物比較見下:
縮寫:PLA:鉑二聯化療;PEM:培美曲塞;DOCE:多西他賽。
結 果
一、療效數據——OS
① 頭對頭meta分析:納武利尤單抗 vs 多西他賽,納武利尤單抗OS獲益更多(HR: 0.67; 95%CI: 0.55–0.82; p = 0.0001)
② 間接meta分析:納武利尤單抗 vs 化療+抗血管生成治療,納武利尤單抗OS獲益更多,具體為:
►納武利尤單抗 vs 雷莫蘆單抗+多西他賽:HR: 0.79; 95%CI: 0.64–0.98
►納武利尤單抗 vs 舒尼替尼+培美曲塞:HR: 0.49; 95%CI: 0.31–0.78
►納武利尤單抗 vs 凡德他尼+多西他賽:HR: 0.72; 95%CI: 0.58–0.88
二、療效數據——PFS
① 頭對頭Meta分析:納武利尤單抗 vs 多西他賽,HR: 0.77; 95%CI: 0.55–1.13; p = 0.18, PFS差異未達統計學意義。
② 間接meta分析:納武利尤單抗 vs 多西他賽,HR: 0.78; 95%CI: 0.59–1.03,PFS差異未達統計學意義。
三、毒性數據
① 頭對頭meta分析:從3-5級AE角度來看,
納武利尤單抗 vs 多西他賽,納武利尤單抗毒性小(OR: 0.09; 95%CI: 0.05–0.14; p < 0.00001);
多西他賽+雷莫蘆單抗比多西他賽毒性大(OR: 1.43; 95%CI: 1.11–1.85; p = 0.006);
多西他賽+阿柏西普比多西他賽毒性大(OR: 2.54; 95%CI: 1.93–3.34; p < 0.0001)。
② 間接meta分析:多西他賽+雷莫蘆單抗 vs 納武利尤單抗,毒性顯著增加(OR: 16.27; 95%CI: 10.25–25.85)。
討 論
哇,一堆數字,一堆圖片,頭暈了…… 這篇文章到底說了啥呀?
來,重點小結——晚期NSCLC二線:
►OS上,納武利尤單抗比多西他賽+抗血管生成治療更優;
►PFS上,納武利尤單抗比多西他賽+抗血管生成治療有更好的趨勢,但未達到統計學差異;
►毒性上,納武利尤單抗比多西他賽+抗血管生成治療毒性更小!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改變了晚期NSCLC的治療情境。晚期二線NSCLC,免疫和化療的對戰結局已明;但化療如果拉上抗血管生成治療,免疫治療是否還可以完勝?本文使用了間接meta分析的方法,大致示意圖如下:
討論中涉及的幾個問題:
① 為何這篇間接meta的結果發現,二線單藥免疫治療比化療的優勢更多體現在OS,而非PFS?具體原因未明。文中討論部分推測,由於這些臨床試驗使用的療效評估標準為RECIST標準,而部分患者如果出現假性進展,會被誤判為進展,而達到PFS的終點。因此未來臨床試驗中,應納入和免疫治療相關的評估標準,如iRECIST、imRECIST等。
② 為何化療+抗血管治療仍然不如免疫治療?抗血管治療的耐藥機制尚不明確,在治療過程中,腫瘤會啟動耐藥機制或補償通路,從而對抗血管生成治療耐藥。
③ 本研究的缺陷:研究設計不同、隨訪時間不同、進行比較的研究數量差異等因素會影響間接meta分析的結果。不同方案之間的優劣,仍然更多需要前瞻性的RCT證據來支持;當然也需要真實世界研究的數據來補充。
鑑於本文來自於發表數據,而非IPD(individual patient data)數據,因此對結果的解讀需謹慎。未來的免疫治療方向是聯合治療,期待免疫+化療、免疫+免疫、免疫+抗血管、免疫+其他治療的研究數據,使得更多患者得到更大的臨床獲益!
參考文獻:
hen JH, et al. Sci Rep. 2018 Jun 26;8(1):9686.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